组卷人:王磊、滕丽丽、陈国英、王兵、耿雅兰、刘娜娜、李凯 校对人:张姣姣
绝密★启用前
河北衡水中学二一届高三语文学科自主复习决胜秘卷(四)
本套亮点:
1.信息类选材关涉悲剧意识的流变,考点关涉词语解释和行文脉络;
2.文学类出自名家,把握小说的写作视角,梳理人物性格特点,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文言文选自《晋书》,多文本阅读新高考题型,考查文言知识点较全面,题型常规。
4.诗歌名家作品,考查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5.语用题考点关涉广告词和颁奖词。
6.作文理解漫画,准确立意。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
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
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
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
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
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
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
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
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
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
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
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
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
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
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
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
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
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
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
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
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
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
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
材料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
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 1992 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
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
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
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
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
自立迅速走向夭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
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
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
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
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颊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
(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抻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
B.在章池看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
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
D.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其复杂的悲剧体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
C.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
D.士大夫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其怀有的丰富情感使得这一阶层更容易萌发一种悲剧意识。
3.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3 分)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
B.《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了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了亲人。
C.《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定追求。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重整乾坤,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
4.请根据两则材料解释“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两个概念。(4 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文本一:
诗人
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
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
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
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
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恢接见一个陌
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
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
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
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
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
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4)“神采不凡。”
(5)“你有他的照片吗?”
(6)“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7)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
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8)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
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
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
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9)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
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
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
老妇来到了门口。
(10)“你要干吗?”她问。
(11)她的黑眼睛倒好奇,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
(12)“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13)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
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
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
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
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
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
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
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
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14)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
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
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
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
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5)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
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
(16)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17)“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8)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19)“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20)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
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
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
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
如今,注重刘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
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
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
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毛姆读书随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
情。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
特点。
B.诗人“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诗人面对青春逝去的痛苦,又为后文埋下
了伏笔。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
性和感染力。
D. “不带笑意的眼神”“冷静的审视”等细节描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写出了“我”心目中诗人桀桀冷峻的
气质.
8.小说第
⑬
段不惜笔墨描写诗人的住所周围的环境和屋内的陈设,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甲)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
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
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
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
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
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
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
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有删改)
(乙)
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
人。不应州郡辟命。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濑何流?身不可见,
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
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
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
C.太守,是秦汉对郡守的尊称。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
D.经纬,经书和纬书。经书是儒家的经书。纬书是讲符篆、瑞应、占验之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
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
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
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
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
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
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
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4 分)
(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4 分)
14.同为隐逸者,《晋书》对陶潜和宋纤的形象塑造手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 “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
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国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
16.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明自己在获得短暂“宁静”后
不得不回归残酷现实。同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 , ”的结
束出游的方式也可以看出。
(2)在《诗经•氓》中,“ , ”两句用了比的手法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度,也喻指
自己的忍耐有度。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通过“ , ”两句,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等美景表现了出来。
(4)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水波汹涌澎湃,岛屿高高矗立的景象。
(5)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问答式语句“ , ”,点明了虽居住在人世间,
但不受世俗影响的原因。
(6)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王维
《使至塞上》中的“ ”,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阅读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材料一:近年来,以《战狼 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影既叫好又叫座,受到广大观众
的追捧。这些主旋律影片,不同于那些脂粉气十足的青春偶像剧、故弄玄虚的魔幻剧和无病呻吟的家庭伦理剧,
为当下的中国影视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
材料二:影片《空天猎》,展现了我军新型战机自如地穿梭于狭窄山谷,并通过截获目标辐射源的方式探
测到潜藏在夜幕里的敌方导弹,对其进行精准打击的场景。《红海行动》则展示了我国海军战舰远程指挥作战、
快速拦截导弹以及投放无人机的强大功能。观众看后热血滞腾,连连赞叹:“厉害了,我的国!”
材料三:讲好当代中国军人的故事,塑造彰显新时代精神的新英雄形象,是广大军事题材作品创作者的共
同目标。如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没有传统军人的角与强势,憨厚本分,重感情轻荣
誉。电影《战狼 2》中的冷锋也同样如此,看重友谊、爱情,不计较个人得失、荣利。他们不同于以往作品中
“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同于虚假抗日“神剧”里的“痞子式”英雄。这些“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显然更
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材料四:2018 年 10 月 11 日,贵州军人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战
友嘁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18.根据前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2 分)
19.建军节来临之际,某影视频道将进行军事题材影片展播,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20 字以内)。(2 分)
20. 2019 年 5 月 22 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的称号,请你为这位英雄写一段颁奖词。(5 分)
(二)语言文字阅读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提到再生资源,人们一般会想到废铜、废纸、废金属等,而对于废玻璃的回收利用,人们就很陌生。随着
玻璃制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 ,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极易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废玻璃无法通过焚烧处理,也无法在填
埋中自然降解,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回收利用废玻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节省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因此,要做好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工
作。首先, ,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按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进行分类;其次,做好宣传工作,
宣传回收利用废玻璃的益处,在回收箱体上印制分类指引和宣传标语,让行人一目了然。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6
分)
22.请依据上文,为“健康生活”栏目拟写三则与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相关的广告语,要求句式大致整齐,每则
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
河北衡水中学二一届高三语文学科自主复习决胜秘卷(四)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D (A.材料一第 1 段“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
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可知,悲剧意识的觉醒只是引发了中国现代悲
剧观念内在路向的发生。B. 由材料一的第 3、4 两段可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C. 由材料一第 4 段可知,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
2. C (“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于文无据,由材料二可知,此文段论述的只是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并没有提及“悲剧精神”。)
3. B (“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可以理解为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融合,即悲剧人物既有
处境的不如意,又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哪怕最后被毁灭。周朴园屈从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的悲剧不符合悲剧意
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
4.①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逆境和不幸的一种清醒的自觉;(2 分)②悲剧精神
是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与反抗。(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①首先,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做总体概述;②接着借朱光潜、尼采的观点,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
神两个方面分析悲剧观念;③然后进步论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内在联系;④最后指出“悲剧意识的觉醒”
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内核。(材料一第 1 段为第一层次,总述;第 2、3 两段为第二层次,论述两个
概念;第 4 段为第三层次,解析两个概念的联系;第 5 段为第四层,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曲解文意,“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错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的
根本原因是“我”对名人兴趣不大。故选 A。
7.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错误,不是全知视角。全
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本文为第一人称。故选 C。
8.(1)为诗人的出场造势:黯淡、破旧、简陋的环境,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
(2)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墙上“画艺拙劣”的绘画,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
人的特质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环境“油漆已经黯淡……瓷砖多有碎裂……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散发着贫寒的
气息”,黯淡、破旧、简陋,这种场景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从而为诗人的出场营造了氛围。
从情节安排看,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墙上“画艺拙劣”的绘画,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人的特质的,诗
人一般讲究生活格调,敏感而又细腻。这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9.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理由:(1)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
认错了诗人。
(2)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
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
全消失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小说写作手法的能力。
随笔谈到小说的两种写法,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
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我”拒绝见诗人;发展:“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
没有其他选择了”,“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
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认错了诗人。
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
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但这样安排
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很多地方不符合诗人身份,这就和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
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
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观察想象的“卖猪鬃刷子的”,而诗人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重点字的意思:
贵:看重就:就任,就职躬:亲自事:侍奉 觐谒:拜见
要:邀请
钦迟:敬仰 赍:携带 履:鞋子 愠:生气
10.B(翻译为“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11.B(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长。)
12.A(“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错,应为“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是先辞官,
后写的《归去来》)
13.(1)(他)不曾游访过什么地方,所到的只是田家和庐山游观而已。
(2)随从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脚让(他们)度量脚的长度。
14.《晋书》用正面描写陶潜的隐逸者形象,比如用语言描写来塑造陶潜嗜酒如痴、为人清高的形象;对宋纤
则运用侧面描写,如用太守杨宣和马岌的感叹、称颂来塑造宋纤超拔不群。
翻译(甲)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
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
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
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
(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
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
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渊
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
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
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
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敌人宠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
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
命令为他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
候。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从没有
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
集流传于世。
(乙)
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沉静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在酒泉南山隐居。研究经
纬之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州郡征召他不去就职。张祚时,太守杨宣把他的画像画在阁上,进出
看见就赞颂说:“什么石头作枕头,什么水流漱口,品质真高洁呀,他的身体见不到,他的名声不能求取啊。”
酒泉太守马岌是高尚的人,他准备威仪,击铙敲鼓,造访他。宋纤身居高楼之内拒绝见面。马岌感叹说:“名
声可以耳闻,但身形却不能看见,品德可以仰视可形体却不能一睹,我从今往后知道先生是人中的豪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C[解析]“以静衬动”错误,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16.答案示例一:同意。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
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
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
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评分标准] 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李白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这首诗是李白早
期的重要作品,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
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
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已
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表露出诗人欲
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赏析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磚、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
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
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
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
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滕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
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
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
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
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
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
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
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
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
之心更高于一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易错字:枕;藉/杯盘狼籍)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易错字:淇,隰,泮)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易错字:阔,悬)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易错字:何,澹,竦,峙)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6)长烟落日孤城闭;长河落日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阅读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8.①为当下的中国影视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②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③塑造彰显新时代精神的新英雄形象。(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答题时,要紧扣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取关键词,然后准确、精练地概括主
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主要写的是以《战狼 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影“为当下的中国影视
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材料二所列举的两部电影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材料三所列举的《士兵
突击》中的许三多和《战狼 2》中的冷锋都是“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据此可得出军事
题材影视作品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
19.示例一:主旋律电影显阳刚之气,新英雄形象扬时代精神
示例二:军事影片扬我国威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题目要求为军事题材影片展播拟写一条宣传语,首先,要关涉到建军节来临之
际这个时间节点。然后,宣传语要体现军事题材影片的特点。
20.示例:胸怀祖国,临危不惧,关心战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血肉之躯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解析】本题考查为英雄人物写颁奖词。颁奖词要体现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
从获得一种教育的效果。本题颁奖词的要体现杜富国在面临危险时体现的军人品质。
(二)语言文字阅读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1 示例:废玻璃逐年增多 如果处理不当 实行垃圾分类(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
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 1 处;横线后面是“产生了不少问题”,可知主语应该是“废玻璃”,再根据横线前面的内容“随着玻璃制品
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可知,废玻璃也会增多;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废玻璃逐年增多”
第 2 处,根据前面内容“废玻璃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可知,这是废玻璃在处理上的弊端,
再结合后面产生的后果“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可知,这是一种假设的处理不好的结果,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如
果处理不当”。
第 3 处,根据后面的内容“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按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进行分类”可知,这是将垃圾进行
了分类处理,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实行垃圾分类”。
22.变废为宝,你也可以。你弃我收,关心地球!崭新生活,废品回收。回收废品,利国利民!废品回收,做
低碳达人。汇聚百废,切莫浪费。举手之劳,废品变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本题要求拟写三则与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相关的广告语,广告语的内容应围绕回收废旧物品的好处,如回收废旧
物品时应注意分类,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另外还可以从反面来思考,乱扔
废旧物品危害大,影响街容街貌等来警醒人们。因此可以写“乱扔废品危害大”“回收废品应分类”“资源再生
好处多”等。
四、写作(60 分)
例文:
选择和放弃之间
选择,是人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人的一生都在进行选择,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漫漫人生路。每一
次的选择,都决定了我们下一步的走向。放弃,亦是人生的一大学问。每个人都不愿放弃自己所拥有的,害怕
一旦放手就再也得不到了。其实也不尽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放弃了自己的良知和尊严。等到岁月无情的流逝,才后悔自己当
初的选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权钱的诱感,在欲望本性的驱使下,有些人被冲昏了头脑,
抛却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不归路。
选择与放弃,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无限的人生哲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看到了太
多太多的诱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最初的梦想,我们就不会迷失,不会沉沦。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要大量人才,无奈当时大量人才外流,国外政府想方设法阻止他们回国,并承诺
他们优越的条件。但是,有一群充满热血的爱国人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困苦,他们一
心只想回国,把自己的热血洒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为之付出,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他们放弃了国外丰
厚的报酬,选择回到祖国,不后悔。
正如他,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面对
康奈尔儿大学的百般挽留,面对国外科研条件的优越,他不为所动,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登上归国的航
船。他说:“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好的山河。”
生活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十分难,实际上却十分简单。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生下来十分容易,但
活着却不易,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意味着面临许多义务、责任以及一系列的人生抉择。在选择的同时也有许多舍
弃,那么我们在放弃和抉择之间我们该如何定夺呢?
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鲜花娇艳可人,却生有剧毒伤人,荒草萧瑟衰败,却能点火御寒,你会选择鲜花还是荒草呢?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令世人震惊羡慕敬仰的成就和荣誉,却成了孩子手中的
玩具。因为在她眼里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名利,科学才是她生命的全部。科研工作是多么沉重的难题啊,
居里夫妇却勇敢担当和背负起来。
人生旅途上,有无数次让你徘徊不定的抉择。有些人能果敢地拒绝诱惑,放长眼光,贏得令人仰望的价值
人生。而有些目光短浅的人,却只贪图一时小利,不仅断送了大好前程,甚至弄丢了卿卿性命。学会可以为了
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便是另一种珍惜。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就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明智的
选择胜过盲目的执著,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有所得必有
所失。”
人生就像是一道选择题,你选择了这条路就必然要放弃其他所有的路。我们不能说这个选择是对还是错,
但重要的是,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漫画作文的能力。
1.审题:图文结合确定最佳立意为:有时候选择放弃是对的,但是放弃选择,也就是一个不要肯定是错误的。
本题因为有文字提示确定立意并不难。难在理解题意,即理解关键词放弃和选择的关系。
2.提示:从漫画的左上可见“房子”代表家庭,一沓钱代表欲望、诱惑、名利等虚荣的东西,联系生活可以体
会出题者让考生对比的良苦用心,对比间则体现了下方文字的“选择”,一个不要肯定是错的,要什么是关键,
亲情是情感的需要,而物质利益等属于身外之物,大可以放弃选择它。我们常常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
处境,有些人常常不知道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选择,因此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有取必有舍,有舍
必有取。只有学会了放弃,你才能向成功彼岸靠近。才能在不断的放弃与选择中展现出真的自我。人的一生,
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习许多东西,然而如果你学会了放弃与学会了智慧选择这最重要的两项,那么你在人生之路
上才会走得更远,才会去迎接更大的成功。地做人,可以安静地生活,不为自己过往的阴暗而倍受煎熬。人生
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唯一导演,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才会经营出一个成功的人生。“宠辱不惊,闲
看亭前花落;去留随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才会拥有海阔天空的境界。
【立意】
1.放弃是一种智慧抉择;
2.选择是一种责任,该承担的一定要拾起来不可放弃选择;
3.选择和放弃之间,不可一概而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素材】
1.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
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过了
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受。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感受生活越
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
上选择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
“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人生会面临很多种选择,我们可以
适当放弃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名利,但不能因为沉重而放弃选择。
2.面对生活的沉重,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逃避,也就是放弃选择,一个不要,这是弱者的表
现,因为逃避沉重就是逃避责任;有人选择忍受,虽然看似没有逃避,但却反映出一种被动,一种无奈的心态,
这当然也不是正确对待生活的应有的态度,因为选择则太多确实不堪重负。试想:若不是感到沉重,历史上不
会有如此多隐逸的文人:若不是感到沉重,世界上不会有许多人狂热地探索生命的真谛。这沉重让人感到迷惘
却终不得解脱,这沉重也同样竭尽了为数不少的哲人的心力。那么,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沉重呢?那就是适度
放弃,只会抉择,是为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态度。
3.工作是沉重的,可是我们选择了它,它是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爱情是沉重的,曾经有过的无数关
于爱情的悲剧向我们证明着这一点,然而,我们能够因为它的沉重而将它抛下吗?家庭是沉重的,然而它所象
征的浓浓亲情让人依恋不舍:友情是沉重的,但是人的心里啜满了友情的芳茗,世界也因此而温婉美丽起来。
可见生命原本就是沉重的,这沉重在于我们必须为之负责任。我们一路拾捡着美好的东西,拾捡的不是石头,
而是钻石。每一粒钻石都要你去为之擦拭、打磨,因此你会感觉到劳累与沉重,但是这沉重中蕴涵着怎样的快
乐啊!这快乐可能并不起眼:工作的一点成绩,爱人的一束玫瑰,家人的一件毛衣,朋友的一封遥远的来信……
可是假如没有了这沉重中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灰暗无光!所以我们不可选择放弃而一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