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部分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速度快,规模大,同时还伴随着空巢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现象。”今年期间,有代表表示,中
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上前所未有。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衰老时养老没有足够的保障。尽管最近五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养老服务发
展的政策性文件多达几十个,但与公众对养老保障的期待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形势相比,现有养老能力仍
面临严峻挑战。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相当
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通过生养子女解决养老问题。而如今,这一传统模式正受到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减
少等因素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正在不断弱化。
(摘编自牛少杰《子女压力大,家庭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材料二:
材料三:
养老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但目前盈利空间不大正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居家养老所需要
的投入较大,包括建立网络、培训队伍、制定服务标准等,这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人们顾虑较多,影响了
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上门提供服务的助老员、护理员等是开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条件,其数量和素质关系到养老服务业的发
展水平。但养老行业人员流动性大,普遍缺乏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般家政服务,但难以
提供高层次养老服务。
同时,不同于过去要求吃饱、穿暖的养老,随着老人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当今人们养老的需
求更加多元化。而居家养老项目内容简单,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代餐服务,以及基本的生活照料
等,缺乏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娱活动等项目。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养老视为家庭责任,主动作为不够,成为制约居家养老发展的关键问
题。
(摘编自邱冰清《居家养老,重在“能养”》)
材料四:
出门 10 分钟即可走到配餐用餐点社区养老中心实现长者日托……随着社区养老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
的养老服务嵌入到社区内,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然而,当前不少社区养老机构的生存发展并不容易。
养老机构入驻社区困难。有些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在自家小区内表示反对。一是怕抢占公共资
源;二是一些人对“老态”的排斥,看到小孩子活泼向上,感觉小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老人聚集的地
方则感到暮气沉沉。与此同时,在养老企业看来,养老市场确实是一片蓝海,但是当下的可持续运营难题
却阻碍了很多社会力量的进入。目前不少民营养老机构都是微利经营,投资回收周期长,非常考验投资方
的实力。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同时其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也决定了养老机构必须学会在市
场上存活,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高一伟《社区养老,幸福在一步之遥》)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尽管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但面对快速的老龄化速度、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我国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许
多困难。
B.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儿女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受到了诸多因
素的冲击。
C. 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但其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简单,并不能够充分满足老年
人的需求。
D. 虽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但利润微薄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甚至处
于亏本经营状态。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 2008 年至 2017 年的 10 年间,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占比和同比增速也一直呈上涨
趋势。
B.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呈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趋势,但各种养老方式均有不足,这在
材料三、四中有所反映。
C.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公益性特点,又具有产业化、市场化特点,如果能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间找到平衡,
也许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 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 2008 年为 10956 万人,2017 年则达 15831 万人。老年人口增长迅猛,社会资
本纷纷投资养老市场。
8. 下面就我国如何应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所提建议,不合理...的是( )
A.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
B. 采取切实措施,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和融多种养老方式为一体的保障体系。
C. 加强培训力度,培养稳定性强、专业知识丰富的养老行业人员。
D. 提高地方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地方政府应在资金等方面对养老企业进行帮扶。
【答案】6. D 7. C 8. B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状态”错,材料四第二段只是说“目前不少民营养老机构都是微利经营,投资
回收周期长,非常考验投资方的实力”,并没有说“亏本经营”。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人口占比和同比增速也一直呈上涨趋势”错,从材料二的图一可知,同比增速有升有降;B 项,
“在材料三四中有所反映”错,材料三反映了居家养老的不足,材料四反映了社区养老面临的困境,但材
料三、四都没有反映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D 项,“社会资本纷纷投资养老市场”错,与材料三“居家养
老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包括建立网络、培训队伍、制定服务标准等,这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人们顾虑较多,
影响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和材料四“与此同时,在养老企业看来,养老市场确实是一片
蓝海,但是当下的可持续运营难题却阻碍了很多社会力量的进入”矛盾。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以家庭养老为主”错,与材料三“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养老视为家庭责任,主动作为
不够,成为制约居家养老发展的关键问题”矛盾。
故选 B。
【汉沽六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金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
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
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
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
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
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
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
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
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
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
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
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
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
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
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
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
“大国工匠”。
(选自 2016 年 12 月 07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关于“人文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切不可少的一环。
B. 人文教育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在工程技术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
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
C. 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D. 只有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
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6. 下列不属于“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A. 一流的大国工匠,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
B. 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C. 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博约相济,以
文化人。
D. 一流的大国工匠,更应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7.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出现“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B. 如今,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
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C. 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
的滋养。
D. 因为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答案】5. B 6. C 7. B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 项,“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错,原文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
的价值”,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太绝对了。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 项,选项所述内容是人文教育的作用 ,不是“一流的大国工匠”的条件。答非所问。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项,“作者认为……”错,不是作者认为,是 “局中人”直呼“两难”;
C 项,“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扩大范围,原文是“不少蜚
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选项少了“不少”;
D 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
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是前因后果。
故选 B。
【大港油田三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
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
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
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
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
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
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
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
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
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
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
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
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
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
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
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
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
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
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
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
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
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
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
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
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
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
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
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
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
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
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
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
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
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
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
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
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
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
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
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
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
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
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
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
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
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
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
素。
B. 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
强。
C. 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
来。
D. 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
现”。
1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 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 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15. 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
精神世界。
B. 《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
讽刺之能事。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
走向高潮。
D. 《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
善良美好。
【答案】13. D 14. B 15. D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
做出判断。
A 项,“本质特征”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
于文无据;
B 项,说法绝对,材料一中“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可见
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
C 项,“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材料二中“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
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体现这一点。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
材料三中“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可
见小说语言也是体现诗性的一方面。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 项,“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误,材料二中“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
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
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可见小说的社会历史价值是始终存在的;
C 项,以偏概全,材料三中“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
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
别有韵致的意境”可见除了人物刻画外,景物描写也是一方面;
D 项,对孙犁小说特点概括有误,选项中“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文中无据,材料三中
“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
味”侧重对人物动作细节的刻画。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与
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找到有关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的语句,然后浏览选项,进行比对,
做出判断。
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
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
A 项,无景物描写;
B 项,也无景物描写;
C 项,无人物刻画。
故选 D。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
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
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
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
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
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
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
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
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