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作文最新时评----几道生态选择题,总书记这样回答
目录:
01 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02 民建中央围绕“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开展调研
打通关键点 畅通大循环(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03 良好生态应成幸福生活增长点(人民时评)
04 到 2022 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将占七成
让更多建筑“绿”起来(产经观察)
正文:
01 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微观察·几道生态选择题,总书记这样回答)
本报记者 杜尚泽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04 日 第 01 版)
前不久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 1985 年离开河北正定时的一个场景。
“途经白洋淀,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一直在脑海里。可到了保定一打听,水全是干
的。很痛心!”
30 多年过去了,赴雄安新区考察,总书记专程到了那儿。鱼翔浅底,鸟鸣枝头,水丰
草茂。
时光如梭,沧海桑田。生态发展历程的这道剪影,何尝不是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映
照?
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称之“我最看重的事情之一”。这些年,国内国外,总书记紧抓
这件事不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战略位置。
生态,关乎政治,关系经济、民生。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事关生态的抉择,
深刻影响着文明兴衰,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价值逻辑。
横看成岭侧成峰。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生态的事,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
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立足眼前看,还是用大历史的视角去看?
小兴安岭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驻足于参天古树下,久久凝思,感慨“时间的川流不
息”。广西古村落,对年代久远的老树,总书记坦言“有敬畏之心”。
碧波万顷的湖,壁立千仞的山,奔腾不息的江河……敬畏哺育人类的大自然,敬畏肩
头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总书记一席话,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情的时候了。如果再不抓紧,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
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我国生态环境矛盾不
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做到这一点需把目光放长远,算大账。就拿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来说,沿岸省份正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有所为是发展,有所
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历经几十年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是时候改变
了!“有所不为”的战略判断,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远见。
长江十年禁渔,牵一发动全身。总书记强调,这件事就算是“水泥墙”,也要发扬钉
钉子精神钉进去。
“为什么下决心禁渔呢?为子孙谋。保证生态恢复多样性,不能断送在我们手里。”
重历史也重未来。时间跨度的纵深,背后有一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政绩观。
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深刻:“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
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要以功成不必
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过去有的江边房子臭得开不了窗,而今山绿了河清了。山间江畔,斑斓大地,正一日
日变着模样。“不慕虚荣,不务虚工,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生态环境
保护正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
此刻,重温总书记的这番话,字里行间的人民情怀、历史担当令人感佩。
立足一域看,还是站在国家整体去看?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一位当年前去采访的记者很有感触地说,他开设农村研究
所,眼光并不只是放在县里大事小情上,而是为农村发展的具体问题开辟试验田。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欧阳修的这句话,也是一以贯之的
方法论。
“中华水塔”青海三江源,美得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总书记谈及它的使命:
“要想一想这里是国内生产总值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
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决定建个工厂、开个矿,搞点国内生产总值自己过日
子。”
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而非盯着脚下的、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去年 4 月在陕西秦岭,总书记用一个词精辟道出:“国之大者”。
“党中央看问题,都是从大处着眼,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破除旧动能、培育
新动能,需要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更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情况,用意深
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念头。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看护”,需要在国家大棋盘里积极作为。总书记叮嘱道:
“在全国大格局中的职责怎么样?我们说保持定力,就在这里。要有定盘星,坚定地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笼统、简单、概念化喊口号。决不能再走老路,
回到老做法、老模式上去。”
孤立地看生态,还是辩证系统地去看?
生态和 GDP,在上世纪 90 年代,很多人视之为一道非此即彼、不能兼容的选择题。
习近平同志早年间就提出另一种破题思路。1997 年到福建三明调研时指出:“青山绿
水是无价之宝。”他先后 5 次深入生态困境中的长汀,亮出鲜明态度:生态这件事必须
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2000 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前瞻性地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在 GDP、财政
收入就是最大政绩时期,这一举动顶住的压力可想而知。
再之后,2005 年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村民们正犹豫发展之路,习近平同志点明方
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彼时,照着干的村民尝到了甜头。转变发展观、改变人的观念,尽管很难一蹴而就,
但生动的实践正是真理最好的验证。
今天,这些话家喻户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山里的村子、河边的寨子,
乡亲们端起生态饭碗,开办农家乐,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祖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命
运。
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这些年的认识转变,感慨析之:“认识
是有个过程的,认识也是发展到一定时候才能够真正统一认识的。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后
痛定思痛、认识升华,认识水平不断螺旋上升。”
即便就生态本身而言,认识的范畴也在不断丰富。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随着实践拓
展,这一理念进一步发展完善。“十三五”时期,总书记让加上“草”字,今年全国两会
“下团组”又强调增加了一个“沙”字。
“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今年 4 月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全面系统阐释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这是其中重要一点。
峰会再次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时间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就要
有大的样子”。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主动担当,时间跨度之短、任务
之艰巨,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风范。
“日行万里,看着地球村很感慨,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总书记思虑深邃:“这件事
不是让我们做,而是我们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永续发展主动要做。”
一周之后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列入我国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
自然”的文明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叮嘱,别跟自然较劲,应该以自然为根。而另一个
词“现代化”,是民族复兴梦想,是“第二个百年”的矢志追求。
历史和未来在此交汇。
02 民建中央围绕“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开展调研
打通关键点 畅通大循环(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本报记者 江 山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01 日 第 15 版)
日前,受中共中央委托,民建中央开展年度重点考察调研,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率
民建中央调研组赴湖北、四川等地,就“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开展重点考
察调研,立足实际,聚焦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针对“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
环”的堵点、断点、弱点、盲点,提出积极建议和对策。
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北商贸中心、鄂州市花湖机场、
四川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以及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
心等。
深入实地,提升调研实效
“围绕市场批发服务功能,我们这里有最大的服装市场,方圆 10 平方公里有大概
3000 家服装企业,汉口北服装主要生产基地就在这里。”在武汉国际商贸城负责人的带领
下,调研组抵达汉口北服装城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汉口北服装城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建筑量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专业市场,也
是华中地区单体量最大、软硬件设施最好的专业化品牌服装批发市场。
武汉国际商贸城是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撑,以汉口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为核心区,自 2007 年项目启动以来,已经形成鞋业皮具城、小商品城、五金机电城、汽车
二手车市场、酒店用品城、品牌服装城、轻纺辅料城等三十大专业市场群。
在武汉国际商贸城“汉口镇”体验消费中心,调研组考察了汉口镇项目,这里有精品
酒店、特色餐饮、文创书吧、摄影工作室等 11 栋建筑,同时还引进了武汉老字号汪玉霞、
德华楼、典当行等文化品牌入驻,调研组成员亲身体验复兴百年的“老汉口”商业形态和
商业风情。
内设 50 间“共享直播间”的汉口北直播选品中心,引起了调研组成员的极大兴趣。这
里整合了 3000 余款网红爆款,聚集服装、美妆、洗护、家居、小家电、休闲食品等 30 多
个品类,吸引了近 500 名主播以及抖音、淘宝等平台官方授权服务商进驻。
推动传统商贸转型、提质升级,推动传统零售业创新发展,拓展传统零售业新业态,
加快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成为调研组一致的共识。
对话交流,聚焦深层问题
正在建设中的鄂州花湖机场,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工地指挥部会议室
内,调研组成员和建设指挥者之间的“问”与“答”,同样“白热化”——
“机场投入运营后,它的吞吐量是多少?”
“鄂州花湖机场 1.5 小时飞行圈可覆盖全国 90%的经济总量,距世界主要城市只有一
夜之隔。2030 年货邮吞吐量 330 万吨,到 2050 年货邮吞吐量实现 908 万吨。未来 10 年货
邮运量,预计会成为全球第一。”
“竞争的核心是成本,通过什么措施把成本降下来?”
“规模化是降低成本的基本条件。第二个就是数字化管理。通过模拟运算从上千万个
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
“花湖机场和天河机场在功能上如何定位?”
“天河机场是一个以客为主以货为辅的机场。花湖机场是货运枢纽。两个机场将来通
过快速地面交通接驳,能够实现货物交流。”
“要充分发挥花湖机场货运中心的作用,结合高铁、水路和公路运输,做到最后一百
米衔接,在这方面地方是如何考虑的?”“站在公司运营的角度,多重联运、无缝对接等
会遇到哪些问题?”……一个个问题,无不体现着调研组成员的思考与期待。
问题导向,提出真知灼见
踏上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大地,即将投入运营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运营筹
备、中国—欧洲中心的自贸区建设、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四川)知识产
权保护中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研究等情况,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调研组着重了解了四川省发挥科研力量雄厚,高校、院所比较多,很多科研成果、专
利数量在全国排在前列的优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取得的成就。同时也
了解到,外地来四川申请专利的数量还比较少,本地科研成果转化大部分还要到东部沿海
地区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分析的主要问题有:供给体系和需求还不够匹配;滥用市场支
配地位,妨碍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地方保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妨碍市场
一体化进程;部分行业存在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市场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等,是当
前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堵点。
调研组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破
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
费各环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打破行业企业垄断和地方部门保护和省市间存在的行政壁垒等。
调研组表示,将充分梳理吸收此次调研成果,找准“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
环”的堵点、断点、难点,通过调研报告和专项建议的形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言资
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力量。
03 良好生态应成幸福生活增长点(人民时评)
刘 毅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01 日 第 05 版)
夏山如碧,姹紫嫣红。人们在绿水青山、公园绿地中流连忘返,尽情地感受着祖国
各地的盎然生机。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到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
标,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持续提升,
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重“面子”不重“里子”的现象,也不
容忽视。比如,前几年北方某地没有经过研究、规划,盲目大规模种植 100 多万株云杉,
甚至在街道两侧用木桶种树来营造景观,结果花费巨资得到的只是一时之绿,还可能对生
态环境造成损害。再如,面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压力,有的地方或将水体黑臭的池
塘填埋了事,或在河道中撒药治污,或以雾炮车喷淋空气质量监测站,采取治标不治本的
表面治理措施。个别地方出现的表面绿化、表面治污、表面整改现象,是生态环境保护领
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相关责任人已被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不是求表面光鲜,而要致力于固本
培元,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让人们在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幸福地生活。我们
应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
民,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
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地提
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
理,生态治理才能取得成功。“十年树木”,生态环境的改善绝非一日之功,不能指望不
切实际的快速见效,我们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开展国土绿化行
动时,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善
作善成,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时,要坚持自然修复为主,
减少人为扰动,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祛滞化淤,恢复元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
都健康。”“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美丽中国建设蓝图,新发展阶段
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锚定目标,万众一心,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
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定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
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人们在高质量发展
中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质生活。
04 到 2022 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将占七成
让更多建筑“绿”起来(产经观察)
本报记者 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02 日 第 18 版)
借鉴中国传统营建智慧的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实现工业遗存功能再生的首钢老工业区西
十冬奥广场改造项目、立体绿化设计的万科峰境花园……这些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项
目,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
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根据《中国建筑能
耗研究报告(2020)》测算,2018 年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
45%。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领域碳减排,无疑
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21 年要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我国绿色建
筑推广现状如何?还有哪些可提升空间?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会发电的阳光房、搭积木的装配房、高保温的被动房,让建筑变“绿”的方法丰富多
样
使用轻型光伏墙体替代传统水泥墙体,1155 块薄膜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预计
年发电量可达 7.5 万千瓦时,满足建筑 30%至 40%的用电需求——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未
来科学城,有这样一座身披蓝色光伏“外套”的房子。
项目建设方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带着记者走进室内:“瞧,外层是光伏幕墙,内层是
保温透明玻璃,中间形成的封闭空腔可以进行取热利用。夏季光伏背板温度逐渐升高,导
致发电效率降低,这时自动打开百叶,室内温度降低;冬季将百叶关闭,空腔形成‘暖
墙’,可降低室内热负荷。”
不仅建筑设计节能低碳,建造过程也很绿色。410 个钢结构构件、197 个屋面单元板
块、170 樘光伏幕墙单元,在工厂预制加工后,将它们像搭积木一样进行装配,累计只用
七昼夜。装配式建造不仅速度快,还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排放,
并且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传统现浇方式,装配式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
建筑垃圾排放 70%、节约木材 60%、节约水泥砂浆 55%、减少水资源消耗 25%。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 年,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
配式建筑达 6.3 亿平方米,较 2019 年增长 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 20.5%。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形式。
来到北京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建设者们正在为年底的竣工节点冲刺,其中的 15
号科研楼是北京最大的在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单体。中建一局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
负责人张代卿介绍,项目最大的特点是“穿得厚一些、捂得严一些”,通过采用多种先进
技术,较传统建筑节能 80%以上。“比如外墙保温材料,普通建筑厚度可能 8 至 10 厘
米,我们能达到 20 多厘米;再比如外窗采用中空‘三玻两腔’玻璃,里头还要填充惰性气
体,能够有效阻隔室内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
“捂”得这么严实,人在室内舒适度如何?张代卿告诉记者,通过利用高效新风技
术,能够在改善空气的同时保持室内恒温,维持在人体最适宜的 18 至 24 摄氏度之间,真
正实现冬暖夏凉。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比发达国家晚 30 年左右,但发展比较迅速,到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完善、管理到位的推进体系,实现与国际接
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 2019 年底,全国累计建设绿色
建筑面积超过 50 亿平方米,2019 年当年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65%。全国获得绿色建筑
标识的项目累计达到 2 万个,建筑面积超过 22 亿平方米。
绿色建筑不等于设备和技术的堆砌,应当因地制宜、因形就势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从 2012 年
的 2%大幅提升至 2019 年的 65%。但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一些项目简单地
对节能设备和技术进行堆砌,或者一味模仿国外模式,导致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
“过去一些商品住宅项目为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没有贴合实际需求,配置了空气能
空调系统或者太阳能热水系统,但这些系统对于个体业主而言,要么占用了更多面积,要
么使用费率高于传统系统,造成验收后被拆除或闲置,从而导致浪费。”广州市城市规划
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举例说。
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景泉看来,绿色建筑设计不是简
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整合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历史文脉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设计,不能
将绿色节能等同于技术的堆砌,“可以进一步增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引入社会价值等进行综合考量。”
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绿色建筑模式不能简单复制,而应当因地
制宜、因形就势,打造具有地域气候适应性的建筑。
景泉以北京世园会中国馆为例介绍说,延庆风力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自然风,建筑
外形设计采用半环状,中间贯通、南北通透,夏季有利于南风及偏南风穿过,冬季西北风
又被西侧梯田阻挡,使建筑南侧空间不受寒风侵袭。延庆光照充足,中国馆增加了南向采
光面积,并且铺装了金色的透明太阳能光伏板,既能发电又能让阳光照入室内,景色尤为
别致。
“中国传统建筑营建体系中有很多绿色建筑智慧,比如广西地方民居通过乡土材料的
使用与木构架的搭接,形成连通室内外的流动性空间,创造了宜人的室外微气候。”中国
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认为,在绿色建筑推广中,不妨多从本土
设计和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探索更多尊重自然、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发展潜力大,须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协同发展
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2 年,当年城镇新
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 70%,并且提出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提升建
筑能效水效水平、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等重点任务。
各地也纷纷推出推广支持政策。比如河北提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性
能门窗、环境一体机、保温系统、专用特种材料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有部品部件生产
企业采取适当形式给予重点倾斜;江苏提出,加大光伏瓦、光伏幕墙等建材型光伏技术在
城镇建筑中一体化应用力度;广东对建设、购买、运行绿色建筑或者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
绿色化改造的,出台了资金支持、容积率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相信随着成本不断降
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回收周期不断缩短,绿色建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景泉
介绍,公共建筑项目的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成本约比普通建筑分别高出 7%至
10%、15%、25%以上,一般 5 到 7 年省下来的能耗成本可抵消绿色增量成本,这还不包括居
住舒适感和环境保护等长期效益。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建材、施工、运营
还有待在全生命周期中协同发展。“比如绿色建筑不仅要关注施工和后期运行阶段的碳排
放,前期生产阶段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黄鼎曦说。相关测算显示,建筑全过程碳排放
中,钢铁、水泥、铝材等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超过 25%。
绿色建筑发展还需要全面的系统性规划研究。景泉认为,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化不
足,没有形成从前期策划、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直至落成后评估的全流程体
系,应当发动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结构、建筑设备乃至室内设计进行全专业系统性研
究。“绿色建筑不仅是机电专业工程师的工作,规划师、建筑师也应该全周期参与绿色建
筑的设计工作。此外,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才仍然较为匮乏,比如发展装配式建筑,对掌
握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吊装、焊接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加,要加紧建立绿色建
筑人才培养和发展长效机制。”
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机制也亟待完善。“在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方面,当前
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发挥业主主观能动性的机制仍有待完善。”黄鼎曦介绍,一些发
达国家通过绿色融资、能源合同管理、绿色建筑增值纳入物业估价体系等举措,吸引业主
参与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中,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他建议,探索建筑领域的碳排放
交易,同时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政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激发建设绿
色建筑的积极性。
此外,从源头看,绿色建材推广更需快马加鞭。生活垃圾变成水泥生产原料、开发出
世界最高光电转化率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近年来,我国在绿色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方
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应用推广方面,性能优越的材料产品占比并不高。中国工程院院
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建议,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
通过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加速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