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各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各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ID:715353

大小:55.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 【部分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1)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 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2)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 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 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 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 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3)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 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4)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 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 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 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 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5)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 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 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 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 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 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 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6)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 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7)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 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8)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 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9)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 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10)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 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 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11)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 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12)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13)她完全沉酒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 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美慕,我沉默着,情愿让 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 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 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14)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8.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1) (2) 19.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 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 10 个字) 21. 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哪些作用? 22. 《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 “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答案】18. (1)坚忍(执着);(2)乐观。 19.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 20. 优思、不安中充满希望 21. 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 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2.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的 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 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具体分析,“我”听到乌米日复一日的歌唱,并得知她唱歌的原因:乌米的丈夫和儿子几年前出海罹难, 苦难和时光使她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但她每天唱歌执着等待丈夫和儿子归来,她身材匀称颀长,脸带笑 容,眼睛年轻而明亮,她对“我”笑脸相迎、温存打量,她说 “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无不体现了坚忍 执着、乐观向上的性格。 写“我”近距离接触乌米:从她居住的环境,从她的肖像神态,从她待人的举止态度,从她唱歌时全神贯 注的神情,“我”了解了乌米所承当的苦难,更发现了乌米坚忍执着、乐观向上的性格。 末段:乌米固然永远等不到什么,但她怀着希望活着,也将怀着希望死去,这样的人生是充盈而伟大的。 更加突出其坚强的性格特点。 此题答案不是唯一,考生若能结合文中描写乌米的文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理论上:描写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对偶、夸张等;描写手法还包括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写、实写、白描、细节等;另外,描写手法包括写景的角度,远近结 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等。描写作用通常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凸显主题等。 结合文本分析:文段中“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是写动,实际上是 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景物描写从“山坡上”写到“山下”,显示了观察角度高低的变化,“在炎热的蓝 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 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是远景描写,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有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 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相对来说是近景描写,结合下文“在这 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可知, 环境描写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也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小结:从第五段第一句内容写乌米来看,写景是为了写人,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故得出衬托的手法。由“石 堆”“土屋”“蓝天”“大海”“潮声”等可看出运用了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的手法。景物描写的作 用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感、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 可结合小说背景及歌声的描述分析作答,如“七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乌 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可概括出“幽怨”;“ 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 望……”可概括出“充满希望”。乌米的歌声如同一条线,把乌米、读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透过 这心事重重而又执着的歌声看到乌米乐观坚定的形象,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文章的具体情节作用的能力。 可从内容、结构、文体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区间在第二、七段。在这些段落中,作者反复强调自己体会 到的乌米的歌声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作者反复写她的歌声,(1)首先在内容上是为了写人物形象,表现她 的心理,展示其性格。根据歌声内容可得出乌米的性格;“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乌米的坚韧执着;(2) 结构上,“反复”的唱,自然能感动读者,从而唤起读者的同情;(3)在文体上,借此渲染氛围,凸显其 悲惨的遭遇,突出她的幽怨,引发读者的同情之心。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次要人物形象及作用的鉴赏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明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熟悉文章内容,找到文章涉及该人物 的语句,并结合文章内容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题目中提到鲁迅《祝福》中的“我”作用,阅读文 本可知,“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 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 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我”是连接故事情节的线索人物。 结合文本分析,由“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 声”“一次,我去看她”为动作描写,“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 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 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 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表现了“我”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人性之美充崇敬。“随 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 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写了“我”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文章当中的“我”是贯穿全文线索人物,通过文章当中“我”听到歌声, 看望“乌米”,突出了“乌米”的性格特点,“我”也见证了这则故事的真实性。 小结:“我”对乌米歌声的体悟,对乌米命运的关注,与乌米的交往,对乌米精神品格的赞扬。另外,“我” 在本小说中是线索人物,文章正是通过我的体悟和发现,写出乌米的命运和品格的。 【点睛】分析次要人物“我”的作用,从以下方面着手: (1)“我”可以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时间的目击者、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更亲切,有利于叙述,更有真 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2)可以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 化中心思想。(3)侧面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 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 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4)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我”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5)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 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 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 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 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 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 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 【汉沽六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翠河谷 熊召政 在中国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哪怕置身在海拔 4000 米的高山上,也找不到山的感觉。这乃是因为 彼处之高在于地势而非峰头,纵然也有峰头突兀,却没有耸的地理特征。南方却不一样,虽然海拔只有三 五百米,但是悬崖峭壁,沟壑逶迤,置身其中,便有了崇山峻岭的感觉。眼下,我走在大别山主峰东南麓 的龙潭河谷中,这种感觉又生了出来。数年前游龙潭河谷,曾写过一篇游记,兹后又陪友人来过几次。虽 然常游并不常新,但没有一次感到失望。 这情形犹如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于泉水。 在枝柯荫覆的崎岖山路上走了四五里地,巨大的水声把我们领到了一条山溪边,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 这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那么古老,那么简陋,而又那么富于诗意。桥那边, 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小山村。在这个小山村里,除了两只挂在树梢上的锅状的电视接收天线,再见不 到任何一点点儿现代化的痕迹。黄色的且满布水渍的土墙,黑色的长着针菲的泥瓦顶,小的雕着花格的杉 木窗子,背面有着粗重木栓的被柴烟熏成褐色的木门,以及门前稻场上散乱放着的石碾、石磙、石磨…… 就在那一刹那,我仿佛一脚踏进了唐朝,仿佛那柴门里走出了孟浩然,他用纯正的湖北乡音向我吟诵:“开 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在这小村的旁边,即是龙潭河谷的上游。我们穿过密林,透过林隙可以看到在 乱石中奔流的激湍清泉。及至来到溪边但见藤萝蔽日,水雾盈袖。一路透迤,尽是白花花的瀑布,绿油油 的小潭,青苍苍的林木,灰拂拂的断崖。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如“绿 碧”,如“空翠湿人衣”等。 由于无路可攀,行不过二三里,只得在一挂 20 余米高的瀑布前打住行程。斯时,头上的洞天略略开阔, 斜射下来的阳光与浮漾上升的水汽参参差差的,在嬉闹着、游戏着。忽然,朋友惊呼:“虹,虹,彩虹!” 正在拍照的我定睛一看,只见一条长约数丈的彩虹在飞瀑前缭绕。一阵微风,虹飘过来,触了触我的胸膛, 又从我的肩头飘过去,钻进密林中杳然不见了。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这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 的高妙的诗意,我竞在无意中获得,这是自然的恩赐. 相比于龙潭河谷,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朋友赞道:“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 谷好了。翠不仅是它的颜色,亦是精神,更是风范。”这脱口而出的话,倒是道出了河谷的妙谛。 回到小村庄,闻讯赶来的村长热情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中做客,他用自制的高山野茶招待我们。从言谈 中,我们知道,大别山东南麓这片十平方公里的峰谷中,有一个叫大河冲的建制村,共有 200 多村民,71 户人家,散落在九个小村庄里。大河冲村山高地僻,直到去年才通公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全部走光了。 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也有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小镇居住。现在,留在这里与群山相伴的,只有几十个老人, 偶尔也有几个被进城打工的小夫妻留下的孩子。 听罢村长的介绍,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城里的游人面对大自然奇异的山 水,可以用数百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惊奇。但是,与绝妙山水比邻而居的土著,他们对风景的感受截 然不同。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 城市的喧嚣。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 城里人从汽车的夹缝里钻出来,便觉得回到了真正的欢乐中,甚至感叹这里的一只小山羊的生活质量都比 他们高。但是,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眼中的天堂, 不是什么翠河谷,当然,更不是大河冲,而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等。存在决定意识,从生存学 的角度来讲,翠河谷或许是一篇寓言。有的人希望生活在寓言中,但更多的人,却是更需要物质的享受、 生活的便捷。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自己对南北大山的不同看法,既写出了它们的区别,又引出了要描写的对象 ——“龙潭河谷”。 B. 作者行走在龙潭河谷的山中,感受这里是那样的古老、简陋、富有诗意,好像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 图》搬过来的。 C. 文章既写了龙潭河谷之景,又写到了这里的年轻人离开村庄,去追寻城市的文明生活,真实呈现出现代 生活的状态。 D. “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而“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则写 出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的遗憾。 E. 文章考察了龙潭河谷景物与人事,阐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以古人的传统和境界审视今人的世态人 情,为浮躁的读者找到精神的家园。 18. 请赏析第 2 段画波浪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情形犹如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干泉水。 19. 作者是如何凸显翠河谷的“翠”的? 20.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 21. “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 了哪些情感? 【答案】17. BD 18.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对龙潭河谷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写翠河谷奠定感情基调 (或作铺垫)。 19. ①景物描写,通过写油油的潭水,苍青的林木凸显“翠”。 ②引用古人的赞叹表现“翠”。 ③用朋友的赞叹表现“翠”。 20. 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与自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1. (1)原因:因为村长讲到了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都离开了古朴的自然村庄。他们渴望文 明的福祉,却忽视了自然的乐趣。 (2)①对龙潭河谷古朴自然风光的急切探访之情、赞赏之情。 ②对人们追求城市文明的遗憾、感慨之情。 ③对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无奈、理解、释然之情。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项,“作者行走在龙潭河谷的山中,感受这里是那样的古老、简陋、富有诗意,好像是从黄公望的《富 春山居图》搬过来的”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这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 居图》中搬过来的那么古老”可知,“木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不是“龙潭 河谷”里的一切。 D 项,“‘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则写出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的遗憾”分析错误,不是“遗 憾”,应是“描写一种朦胧美”。 故选 BD。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语句及分析作用的能力。 抓住“犹如”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把对龙潭河谷的感觉比作“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于泉水”,写出作 者对龙潭河谷的喜爱之情。结合后文内容分析,如“相比于龙潭河谷,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有首著 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在枝柯荫覆的崎岖山路上走了四五里地,巨大的水声把我 们领到了一条山溪边,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等,为后文写翠河谷作铺垫。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一路透迤,尽是白花花的瀑布,绿油油的小潭,青苍苍的林木,灰拂拂的断崖。且行且止,不由得 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如‘绿碧’,如‘空翠湿人衣’等”分析,主要从景物描写及引用 古人的赞叹方面来写的。结合“朋友赞道:‘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翠不仅 是它的颜色,亦是精神,更是风范’”分析,用朋友的赞叹表现“翠”。 【2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 抱城市的喧嚣”和“城里人从汽车的夹缝里钻出来,便觉得回到了真正的欢乐中,甚至感叹这里的一只小 山羊的生活质量都比他们高。但是,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 要。他们眼中的天堂,不是什么翠河谷,当然,更不是大河冲,而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等”分 析,“两个对手”指的是“物质文明进步”和“自然”;“博弈”指的是二者之间互相较量,产生了矛盾。 城里人和山里人不同的心态说明了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与自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 (1)原因:结合“大河冲村山高地僻,直到去年才通公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全部走光了。为了追求便 捷的生活,也有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小镇居住。现在,留在这里与群山相伴的,只有几十个老人,偶尔也有 几个被进城打工的小夫妻留下的孩子”“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 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分析,因为村长讲到了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 都离开了古朴的自然村庄。他们渴望文明的福祉,却忽视了自然的乐趣。 (2)情感:结合“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朋友惊呼:‘虹,虹,彩 虹’”“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这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的高妙的诗意,我竟在无意中获得,这 是自然的恩赐”“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等分析, 表达对龙潭河谷古朴自然风光的急切探访之情、赞赏之情。结合“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 抱城市的喧嚣”“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分析,对人们 追求城市文明的遗憾、感慨之情。结合“从生存学的角度来讲,翠河谷或许是一篇寓言。有的人希望生活 在寓言中,但更多的人,却是更需要物质的享受、生活的便捷”分析,对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无奈、理 解、释然之情。 【大港油田三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青龙偃月刀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 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 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 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 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 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 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 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 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 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 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 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 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 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 “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 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 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 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 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 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 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 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 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 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 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 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 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 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 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 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 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 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B. 第一段中说“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 去了镇上”,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C. 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 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 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 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 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 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17. 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8. 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19. 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 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 【答案】16. BC 17. 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 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 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18. 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来是何 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 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 虑。 19. ①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 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 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 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 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 ②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要耍扬长避短,去粗 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 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分 析错误,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 C 项,“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分析错误,文中作者并 未描写青龙偃月刀,即并没有描写刀是什么样的。 故选 B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原文“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和“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 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 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可知,何爹思想很 保守,接受不了现代的新技术,固守男女之防; 依据原文“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 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 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可知,剃头技艺非 常精湛娴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依据原文“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 诗作”可知,何爹喜爱古典文化; 依据原文“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 看望老朋友”可知,何爹为人有情有义,重感情。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中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处细节写何爹给三明爹最后一次剃头的情景,将情节推向高潮; 从人物塑造上看,突出主人翁精湛的技艺和热诚忠厚的的性格特点,何爹的“张飞打鼓”竟然让临终的三 明爹感受到人生的极乐,这个细节描写赞叹何爹剃头绝活的高超,能给人带来享受,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 之情; 从主题思想上看,有一定的寓意,随着客人越来越少,说明这些技艺将渐渐消失,“最后的极乐”有双关 的意义,既是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惋惜地暗示何爹“青龙偃月刀”的结局:尽管是剃头绝活,但是 也因不被现实接受行将绝世的现实,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 的酸楚和忧虑。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的某个问题的探究能力。 (1)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技艺应该传承,坚守,因为还有像文中的“我”和 三明爹这样的对老手艺的热爱者,何爹不受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愿趋时,不肯敷衍应付,技艺坚持 精益求精,坚持守自己的信念,为人讲信义,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另一方面也应与时俱进,有时“固 守”不可取,何爹剃头技艺虽然高超,但是墨守成规(守旧),不懂与时俱进,不会将传统与新潮结合,不 能够适应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需要,因而生意一天天冷清,面临被淘汰也是自然的。所以既要保留传统, 也更随顺新潮,满足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需要,使两者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2)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但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毫无批判地一并吸收,更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传统文化只 有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才能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总之,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 肯定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荣耀,绝 不是我们的包袱;但是要进行科学分析,敢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无情地加以批判和揭露,在此基础上, 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技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光辉,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