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同步测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同步测试

ID:716461

大小:35

页数:10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9.说“木叶”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我们对精 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 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我常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说“木叶”而不说“树叶”,绝不是古人标新立异,因为“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 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都需要凭借勤 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乘 T168 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 特警的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 令新加坡 1 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 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3.下列在语段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中国的 汉字等都是意音文字。_________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意音文字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汉 字,作为意音文字在当今世界仍被广泛使用。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辉煌纪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大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 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到“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 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 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袭,依 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 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碧绿的藤条坚韧地攀缘吸 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 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有诗云“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 生浓绿的薜荔、______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__。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袅袅婷婷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袅袅婷婷 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亭亭玉立 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亭亭玉立 爽心悦目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7.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外界对象的基础上,充分 展开想象,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境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是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 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等产生的一种哲理性的 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 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意境中, 并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 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会创造出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 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 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 肪细胞,所以①_______________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 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 24 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 8 点最高,凌晨 3 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 ___________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 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 _________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9.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仿照例句,从备选例子中选择一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 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寂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小巧轻灵的帐钩,洁白如玉,使人产生美 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流出,是那样充盈而明亮。它既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 又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一“挂” 一“叶”扁舟 一“缕”笛声 一“轮”明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 10 月 5 日至 10 月 7 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 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还将拨冗举办模拟联合国指导教师及社团领袖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 学者忝列现场与家长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 得评委的垂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写作 本文中,作者在分析“木叶”的独特意味时,将“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木 叶”与“落叶”、“木”与“树”等进行了对比,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比较分析法是常见 的论证方法,请恰当地运用比较分析法,以“宽容”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 2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 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 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 1928 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 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 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 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 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 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 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 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 一人可比。 1933 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 1934 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 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 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 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 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 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 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 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 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 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 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 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 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 80 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 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 岁那年,先生又出版 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 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 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 96 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 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 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 诗人,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家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 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 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 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 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说“韵” 金开诚 “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弦弦既抑,雅韵复扬”,陆机《演 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 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 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 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 法之首。 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这只是就一 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文学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 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 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 “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写的就是“风流 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大有变化的。 “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从谢赫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 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了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 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 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 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 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 绘画尚且要求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 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 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 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 种和谐还必须能够引发音乐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 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 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 了。 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 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继承发扬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 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节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4.下列关于“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谢赫提到的“气韵生动”,体现的是文学艺术中的“韵”,这是由“韵”的最初含义经过人的“通 感”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而生发的, B.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中所体现的“韵”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并且这种神情、气派、 风度上的和谐得体,一般无褒贬之分。 C.“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通感”蔓延到形容人与文学艺术,并进 一步蔓延到各种事情上,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D.对“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继承发扬既关乎个人的生活,也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 的文明进步。 5.下列对“韵”的核心——“和谐”的特征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韵”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是流动变化的,所以“韵”的和谐一定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 B.和谐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这 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 C.有“味”才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和想象,“韵”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境界的结合。 D.静态的书法、绘画中的形象生动体现的是和谐外在的生动性,而电影或电视剧生动形象的演绎 则体现了和谐内在的生动性。 6.下列分析与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形容人的神韵、风韵与形容文学艺术的气韵的混用,所以“韵”的含义才能由声调的 和谐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 B.“韵”是“有”“实”,“味”是“无”“虚”。“韵味”强调作为“韵”的核心的和谐在生动之外还 要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这是比生动性更高层次的要求。 C.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而《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 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这说明事情只有经历波折,才能达到“韵”的和谐。 D.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 传统文化带来了创造性成果,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 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 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 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 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路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 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 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 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 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片乌 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 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 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上,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是农民们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 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 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 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饱 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 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农民们聚居的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 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 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 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 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 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 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 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之外,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 村落的悲哀,而对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都市里至今还有许多村庄存在,但村庄里的主人已经不是农民了。 B.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不由得会使你 想到“村落”二字。 C.村落就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 D.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不单是因为对农民的背叛,更重要的,是社会迅猛的发展。 8.根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试分析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高考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理解”的内容一般包括两点,即“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如《说“木 叶”》中作者对“木叶”“树叶”等意象的辨析以及对“‘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的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 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 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 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 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 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 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 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 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 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 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 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 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 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 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 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 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 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 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 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 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 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 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 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 凝聚共识。 9.说“木叶” 基础过关练 1.C A.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使用正确。B.万应锭:万能 药。使用正确。C.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望文生义。D.标新立异:提出新奇 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使用正确。 2.D A.语序不当,应改为“大学生无论在校成绩多么优秀”。B.搭配不当,句子主语为“文物”, 应改为“在首都特警的护送下被运往首都博物馆”。C.成分残缺,去掉“令”。 3.A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语段陈述的主体是“意音文字”,而 C 项陈述的主体是“使用这些文 字的地区”,根据前后文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排除 C 项;D 项涉及拼音文字,而材料中没有这方 面的信息,也可排除;B 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后文一致,但内容与后句重复,也可排除。故选 A。 4.C ①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材料中强调“薜 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②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 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在寂寞中生长” “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内容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③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柔 美。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形容桄榔,用“亭亭玉立”更合适。④心驰 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说的 是诗歌描写生动,不是实指眼前景色美好,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5.D 文中画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 两项,“身 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C 项中“仕途不顺”与“怀才不 遇”有交叉,不合逻辑。综合分析,D 项修改最恰当。 6.B 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由此排除 A 项。上文说了“风雨雷电”, 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 B。 7.答案(示例)①超越性(超越具象) ②融合性(摆脱时空) ③统一性(主客统一)。 解析 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介绍意境的概念,后三句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意境的特点,所以从 后三句中抓重点词语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二句中抓重点词语“超越性”,第三句中抓重点词语“时 空转换融合”,第四句中抓重点词语“主客统一”。 8.答案(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关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文字,整体理解,把握文段中心;然后推敲横线处的前后语境,推断 出大致意思。第①处,根据文中的“压力”“变胖”可推出;第②处,根据下文“峰值”可推出; 第③处,根据上文研究揭开的谜底可推知压力产生的时间非常重要。 9.答案(示例 1)“挂”:一“挂”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挂”字既写出了 瀑布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也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的壮美景象。 (示例 2)“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 潇洒与悠闲。一条小船自由自在地漂荡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解析 要答出运用量词的妙处,语言要简洁,同时注意联系所修饰形容的对象的特点。 10.答案 ①“拨冗”改为“隆重” ②“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 ③“拜读”改为“阅 读” ④“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 ⑤“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 解析 ①“拨冗”,客套话,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隆重”;②“忝 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亲临”或“莅临”;③“拜读”,敬辞, 阅读。此处是说请被邀请者读自己发出的邀请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阅读”;④“鼎力”,敬辞, 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全力”或“大力”;⑤“垂爱”,敬辞, 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此处是说希望参加论坛的孩子能获得评委 的喜爱,可改为“喜爱”或“青睐”。 微写作 【写作指导】 比较分析法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比较分析试图通过对事物异同点的比较来 区别事物,以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了解,从而把握各个事物的目的。 本题可以选取与“宽容”相近或者相反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如“宽恕”“纵容”“睚眦必报”等, 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宽容”的目的。 阅读提升练 1.A B.“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错,原文说林庚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C.“只 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错,原文是“如此年少……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D.“代表……最 高成就”错,原文是“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2.答案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软软的”一词,化视 觉为触觉,写出了月光的柔和。整个句子通过描写月色,渲染了洁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了林庚先 生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先指出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具体说明如何运用了此手法,最后结 合文本主旨,点出其表达效果。“清辉”本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作者却用有体感的“软软的”一 词来形容眼中的清辉,化视觉为触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3.答案(示例)赞成。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生目标。 林庚先生初学物理,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 越的成就。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 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 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体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 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解析 解答本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给出理由。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 可。如首先对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一事表明赞许的态度,然后指出此做法的合情合理之处, 最后举一类似例子佐证即可。 4.B“并且这种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一般无褒贬之分”错误。原文是“但神情、气派、 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 有了某种和谐之美”。 5.A B.“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 错误。原文是“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C.“‘韵’是中 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的结合”错。原文是“‘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 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而“言有尽而意无穷”则指的是“韵”之外的“味”。D.“静态的 书法、绘画中的形象生动体现的是和谐外在的生动性,而电影或电视剧生动形象的演绎则体现了和 谐内在的生动性”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静态的书法、绘画中体现的是和谐内在的生动性, 而电影或电视剧生动形象的演绎则体现了和谐外在的生动性”。 6.B A.强加因果。C.“这说明事情只有经历波折,才能达到‘韵’的和谐”于文无据,且原文 是“等到《会真记》演变……一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D.“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文化所 无法企及的”无中生有。 7.B A.“大都市里至今还有许多村庄存在”错,原文是“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 C.“村落就是指……存在”说法绝对,原文是“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是……村落应该还有一 种……甘甜”。D.“不单是因为对农民的背叛,更重要的,是社会迅猛的发展”错,原文是“并不 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8.答案 ①农民们聚居的地方;②诗意与温馨;③愁苦与艰辛;④麻木与忍耐。 解析 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到关键词句,然后加以概括。如第一段“人 们把村落……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第四段“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对自己 的麻木和忍耐”“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等。 9.答案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②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失望与无奈;③ 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是尾段中的相关语 句,分析作者对村落的复杂情感。 五年高考练 1.B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与“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之间 没有条件关系,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文艺界普遍 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强 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 因果关系;“普遍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 是我们的读者”。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是“诚然,娱乐和消 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 斗负有共同责任”。 2.D 对文章末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末段论证的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 品奉献人民”。 3.D“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 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家创作的重点在“好”和“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