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写作指导:作文题+解读+立意+下水作文(两篇)
新高考Ⅰ卷
( 山东、湖南、湖北、广东、河北、福建、江苏)
作文原题呈现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
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
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
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题型变化】
作文题型有大的变化,回归到传统的材料作文。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是一则总材料,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内容摘录。
二是作文没有情境化限制。
2021 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作文,也是这种命形式,题目材料由汉字“人”字的书法结构和书写要求中
参悟出人生启迪。传统文化中有现代理解,指引考生人生修为。作文一样也没有情境化限制和文体要求。
作为新高考初步普及阶段,今年新高考有八省加入,2021 年新高考作文之“新”,是不是代表了开
启了高考作文的“新时代”?且不谈这一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20 年高考作文备考,传统的材料型
作文将是作文备考重点。
【材料分析】
材料作文,材料是第一位的。对材料的审读,是作文立意之本。
下面来看看题目材料: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
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
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
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解读:
1.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
这一句交待了材料来源背景。时代背景是 1917 年的中国,五四运动前两年。材料中的人物中毛泽东,
算起来毛主席当年 24 岁,正是青年阶段。材料来源于《新青年》,这是一份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一
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材料内容是《体育之研究》一文,与“体育”有关。
2.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这一句是对“体育之效”直观表达,耳聪目明,就是体育锻炼之效。
3.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
这一句意思上有转折。身体强,但若滥用其强,那么“至强”则会变“至弱”。不可滥用其强,说
明躯体强健,要用在正确的地方。强调了身体“强”的价值所在。这里有两点内容值得注意:一是强弱
的互转,有辩证思维;一是从反面角度强调强的意义价值。
4.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这一句指是体质弱的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由弱变强。
5.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这一句是对上面 3 和 4 的总结。之所以说强者不必自喜,是因为如若滥用其强,则将变弱;之所
以说弱者不必自悲,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由弱变强。躯体强弱的辩证关系在这里阐释得比较明白,
概言之: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6.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这一句,毛泽东谈到了自己,天生体弱,但是上天引导我至强。“未可知也”,实际上表达的是一
份自信,不是真的不可知。
【作文立意】
立意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特别是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抓住核心概念。
“体育之效”:引出了体育话题。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滥用其强”,引导考生思考,
身体强的意义在哪里,不只是为身体强而强。还要以强健之身体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作文立意的重要一
环。由体育引向了人生价值的思考。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强”“弱”与“悲”“喜”,强为什么会变弱?
弱为什么会变强?这其中的思辩关系引向了更深一层,在强弱转变中突出的不只是体育,“悲喜”更多
的是表达一种人生观。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一句在材料的结尾,有更深的意味。联
系时代背景和毛泽东的人生志向,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这篇文章,在体育及身体强弱的观点
表达上,有社会国家强弱的指向。
立意是多方面的。可以谈体育对人生的影响,可以谈强弱的思辩证关系,可以谈国家强大的理解。
如若能考虑到材料的时代背景,青年毛泽东的革命理想,结合当今教育和国家发展现实,谈“强”的深层
含意,人的自强与国家的强大,则更合题目要求。写体育强,人体强,只是触及表面而已。
【下水作文一】
【下水作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