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读
壹
2021 年高考作文考什么
我们先来整体地看今年高考作文题。今年语文试卷共 8 套,分别是全国卷甲卷、全国卷乙卷、
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前 4 套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
命制,今年江苏卷考生用的是新高考Ⅰ卷。
8 套试卷作文题的主题关键词、命题类型、材料类型、适用文体:
从命题方式看,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类型包含现象、句段、思辨、图文等多种类型,以现象、
思辨为主,考查学生对于现象的观察与深入思考的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再考察任务驱动型作文,不设置写作场景和写作对象和具体写作任务。
从主题上看,以立德树人、家国情怀为主,强调要结合青年发展和时代使命进行思考立意(即要
将个人未来发展和祖国发展相结合)。需要我们思考,在时代使命要求之下,青年需要具备什么
要求?有哪些方法路径来实现。
同时,今年的作文题关注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如上海卷和浙江卷。题目引导学生要有高
远的理想信念,同时要具备大局观念、宏观视野。
从文体上看,前几年的高考作文主要考察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多考察实用文体写作。
但今年回归了写作的人文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文题多为“文体不限”,没有要求写实用类文体,
偏向于一般议论文。
当然,北京卷记叙文题目除外←_←
贰
新高考卷的写作要点
这里重点关注一下今年的新高考Ⅰ卷、新高考卷Ⅱ卷、全国卷甲卷和全国卷乙卷。
▶ 新高考Ⅰ卷
原题呈现
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适用地区:山东 湖北 江苏 河北 广东 湖南 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
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
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
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
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类型:新材料作文
材料类型:句段+思辨
考查主题:青年当自强
背景知识:陈独秀《敬告青年》当中提出新青年的六个标准,毛泽东提出了第七个标准“健壮的
而非体弱的”
1
提 炼 法
材料类型:句段+思辨
一对概念:强和弱
一段句段:毛泽东对于“体育之效”的论述
一个主题:青年当自强
2
追 问 法
是什么:如何理解强弱的辩证关系?(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
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强和弱在一定条件下会相
互转化,转化的条件是我们创造的。)如何释读最后一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
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为什么:强者为什么会变弱?(滥用其强。)弱者为什么会变强?(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
怎么做:弱者如何变强?(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
但我们还需要注意:
①立意的时候,强变弱的过程只需提及,不需过多强调,要重点论述弱者变强的过程。
②由弱变强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个人,还可以是国家,尤其是正走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过去的
强国有霸权主义倾向,未来的强国应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抑强扶弱的实现共同进步的强。
▶ 新高考卷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
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类型:新材料作文
材料类型:图文型
文体要求:一般议论文
考查主题:为人之道与成人之法。
材料解读:这道题体现了我们高考命题对于传统文化的观照。汉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
撇一捺都包含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前三副图是书写的过程,前半句是笔法,后半句是道理。第
一幅“藏而不露”,即沉潜厚积。第二幅“不偏不倚”,即行思中正。第三幅“缓缓出头”,
即久久为功。第四副“描红”就是描摹,即学习优秀的榜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1
提 炼 法
材料类型:图文。
一组漫画:四张图,前三张为书写过程,最后一张为完整的描红图。
关键要素:书“人”笔法和为“人”之道。
一个主题:为人之道与成人之法。
2
追 问 法
是什么:漫画内容和寓意是什么?(前三副图是书写的过程,前半句是笔法,后半句是道理。
第一幅“藏而不露”,即厚积薄发。第二幅“不偏不倚”,即行思中正。第三幅“缓缓出头”,
即久久为功。第四副“描红”就是描摹,即学习优秀的榜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为什么:为什么做人要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初学者的心态,积蓄力量的过程要脚
踏实地,是我们求学阶段的要求;不偏不倚,要经受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和现实的诱惑,端正思
想,知行合一;缓缓出头,是指慢慢地寻找突破口,不急于求成,才能持续发力,有所作为。)
为什么要描红?(典范榜样的力量,是一种精神指引和前进动力)
怎么做:新时代青年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漫画中的标准?怎么描红?(先确立典范,学习典范身
上的精神品质,学习他们成为典范的过程。)
但我们还需要注意:
导语当中的 “评价、鉴别与取舍”提示我们立意方面可以持反对意见,提出自己对于为人处事的
不同看法,但一定要言之有理。
▶ 全国卷甲卷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
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
《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
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
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命题类型:新材料作文
材料类型:现象
考查主题:可为与有为
材料解读:总分总。第一句和第二句话为总起句,高度概括了题目材料所要呈现的现象。中间的
部分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和举例。最后一句写的是精神和文化对我们的作
用,相当于导语部分。启示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怎应该做。“心中的阳光,脚下的力量”指的就是
百年历程中孕育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1
提 炼 法
材料类型:现象。
一个现象: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
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一个影响: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
一个主题:可为与有为。
2
追 问 法
是什么:何谓“可为”?何谓“有为”?(根据材料可知,可为是指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创
造的条件;有为是指已经实现的成就;材料当中体现的是历史上的“可为”与“有为”。)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为?(历史文化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创造的条件
等。)为什么我们应有所为?(青年本身的特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历史使命使然等。)
怎么做:我们应如何面对可为?应如何实现有为?(学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节
庆、歌曲、作品、烈士事迹等多种形式汲取并继承精神力量: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牺牲精神、
无私奉献、爱国精神、探索精神等;作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作为新
时代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时代;作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应该尽职尽责,发光发热等。)
但我们还需要注意:
①题目材料当中包含较多素材,大部分为百年党庆相关的红色素材,但我们写作时不能只用题目
材料中提供的素材,要适度运用体现时代特点的新素材,凸显精神的继承和延续。(例如,我们
押题课当中的祁发宝、毛相林、张定宇等。)
②题目提供了明确主题,要紧紧围绕主题发问,对核心关键词做到准确解读,并尽可能从材料当
中提炼要点。
▶ 全国乙卷
原文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
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
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
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
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类型:新材料作文
材料类型:句段
考查主题:青年实现理想
1
提 炼 法
材料类型:句段。
一个句子:汉代扬雄曾以射箭为喻: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
矣。
一个主题:实现理想。
2
追 问 法
是什么:扬雄的这句话如何理解?(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
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为什么:为什么修身、矫思、立义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弓决定了箭的威力,弓的强弱决定
了箭威力的大小;箭象征着我们触达目标的过程;“义”是靶子,是目标,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才
能确保我们实现理想。)为什么要行动?(“发”即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怎么做:我们如何修身、矫思、立义?(修身就是要通过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修炼使自身强大;
矫思就是要端正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这个目标要符合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如一。)
但我们还需要注意:
①遇到古代名人名言的句段型材料,我们要先搞清楚句子含义。材料当中已经给到了我们句子含
义。
②理解了句子含义,要联系实际,三个基础条件加上行动,形成四个条件,不可遗漏。(我们的
作文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立德树人,我们常常忽略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弎
2022 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引
纵观 8 套试卷作文题, 发现 2022 年高考作文的得分密码
1
日常要关注时事
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题和材料都紧贴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要多多关注时事,加强积累,提
升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
2
提升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
从今年材料的强思辨色彩来看,我们还应该要重点提升三个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论证
能力。这样你才能在考场中想到话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
3
全面系统学习议论文写作技能
今年高考作文题在文体上给了我们更大的自由度,不再限定演讲稿倡议书等等,回归了传统议论
文的写作。这释放出一个信号:】
语文学习、作文学习要强基础。在高考前我们要打好议论文写作的底子,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全面
且系统地学习议论文写作技能。
何为全面且系统地学习议论文写作技能?你需要做到:
审题立意:杜绝看完材料一脸懵,要的是看到材料就能分清材料类型,快准狠找出命题者的真正
意图
谋篇布局:杜绝想到什么写什么,要的是学会好用的作文结构,让读者眼前一亮。
语言表达:杜绝平铺直叙流水账,要的是灵活运用高级词汇,用上组合句式,凭借多种表达方式
让你的论证观点文采斐然。
素材运用:杜绝无话可说无例可用,要的是掌握运用技巧,即使用同一个素材,也能有不同的运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