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最新时评-加强国际合作 人人得享健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作文最新时评-加强国际合作 人人得享健康

ID:717300

大小:5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6-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作文最新时评---加强国际合作 人人得享健康 目录: 01 “一带一路”为疫后世界发展提供了哪些新机遇 02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 ——访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主席莫雷诺 03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贡献(国际论坛) 04 全球治理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 05 加强国际合作 人人得享健康 06 疫情让我们处于极端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正文: 01 “一带一路”为疫后世界发展提供了哪些新机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26 06:01 习近平主席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 2021 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同舟共济克时 艰,命运与共创未来》的主旨演讲,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 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 生、可持续目标。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恰逢其时,深入探讨了时代“变局”的内涵,对 开拓“新局”建言献策,汇聚各方声音,传递中国智慧。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在百年变 局下,中国向世界各国提出“开新局”的应对之策,为未来世界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新机 遇。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简单概括,疫情后亟须复苏的 世界经济面临的变局有三。 一是大国博弈白热化,疫后经济复苏蹒跚向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随着疫情的 平复,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达到 6%,2022 年则为 4.4%。但这种恢复预期是有一定前提 的,既需要资金流、物流、人流摆脱疫情阴霾恢复畅通,也需要世界经济在国际经贸规则 之下有序运行。然而,部分大国工具化多边主义,或人为与他国“脱钩”,不利于疫情后 世界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健康发展。部分大国试图维护霸权、用规则打压他国,或寻求联合 盟友重塑非中性的治理秩序,诉诸有选择性的多边主义。这些都是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不和 谐声音,无益于疫后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是疫情加快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疫情期间维持经济活动以及疫 情后经济复苏中,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都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中国在借助新技术控制疫情 和推动数字经济转型中表现优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应对此轮变局的重要借鉴。随着数字 技术日趋成熟、数字经济日益繁荣,新经济业态的优势不断显现,将会塑造疫后世界经济 的新景象。这同样意味着,各国企业亟须适应新业态、新规则和新的竞争环境。 三是低碳、绿色与可持续增长诉求日益上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对气候 变化迫在眉睫。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适应人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在某种 意义上,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重视气变治理就是探索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应以低碳、绿色 与可持续增长为驱动,探索发展新动能。 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沿线各国在疫后世界育先 机、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时,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将建设更紧 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紧 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结合当下国际环境,“一带 一路”倡议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为未来世界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同舟共济,开创健康安全的未来。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同“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抗击疫情。随着抗疫逐步演化为疫苗接种,沿线国家开始看到打开 国门、恢复疫前交往的一线希望。截至今年 2 月底,中国已经或正在向 50 多个国家提供疫 苗援助。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成为首批受援对象和受益者。疫苗的普及意味 着早日解封,畅通国际交往,恢复经济活力。在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先 体验到和收获了源自疫苗公共产品的现实收益。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开放创新,开创发展繁荣的未来。置身百年变局和疫情难关, “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进行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劲信号。从经 济角度来看,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之东风,疫后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将会由点到面地带动 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活力,借力机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在实现自身经济转型升级之外还会 产生大量正向的外溢效应,沿线各国都可以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跨地区合作 的国际大平台得以搭建巩固,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中国积极参与贸易投资国际多边合 作,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等深化改革开放举措,都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国际标准 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努力。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平等协商,开创共赢共享的未来。“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合作 共赢,本着的是平等协商和互相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 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这与部分国家为了一己私利,违背国际公义,采取霸 凌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亚投行就是其中的鲜明代表。2015 年 6 月,《亚 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正式签署,商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基础设施等相 关投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探索通过沿线国家之间的合 作,带动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形成共赢共享的局面。亚投行的规则设定充分体现了平等 协商的原则,例如,在重大事项否决方面,中国并非唯一具有否决权的国家,其他成员国 在数量上达到 1/3 或是在权重上超过 1/4 都可以予以否决。这些规则设定一方面尊重了中 国作出最多贡献的现实,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自我克制和对平等协商原则 的尊重,遇到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总之,中国愿与沿线国家继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 则,合作共建高水平、高质量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坚守公义,开创互尊互鉴的未来。面对具有历史性成因的、非 中性的全球治理制度,需要在既有多边治理机制之外,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进而为新兴 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声提供渠道。这些补充可以是机制化或非机制化的对话或倡议 形式。“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出自己声音、保护自身利益、追求国际 正义与公平的新渠道、新窗口。在这一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 当,不仅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土壤”,也 为推动实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公平化和合理化作出了并作出着重大贡献。 (作者:任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 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全球治理室主任) 02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 ——访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主席莫雷诺 本报记者 邹志鹏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04 日 第 03 版)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 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开拓 创新,极具先进性。”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主席莫雷诺多次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 部门邀请访问中国,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赞叹不 已。 莫雷诺是秘鲁左翼政治力量资深理论家、革命家,著有多部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政党 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作品。1966 年,25 岁的莫雷诺作为秘鲁共产党青年干部首次受邀访 华。“我在中国待了大半年,走了很多地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感知新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实践。”莫雷诺回忆说,在访问即将结束时,毛泽东 同志会见了代表团。“毛泽东同志建议我们不要机械地照抄照搬他国经验。这让我开始意 识到,真正的革命和建设都是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充满 了克服一切困难、及时纠正错误并找到正确道路的智慧。” 莫雷诺表示,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新中国 70 多年历史,可以深切感受到,只有 历经考验、拥有坚强领导力、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担负起建 设和发展中国的使命。“当你参观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时,你会不禁感慨,人们的意 志和智慧要经受怎样严酷的考验,才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奋斗,最终赢得胜利。” 莫雷诺强调,非常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本色,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 支持,所以才能在面临各种困难和威胁时傲然挺立。“像这样一个团结一致、能力全面、 深入人民、拥有战略眼光和高尚道德的政党,值得各国人民尊重。” “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不同时期各项问题的‘黄金法则’。”莫雷诺说,中 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身实际充分结合,在不断实践、总结、反思、创新过 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新形 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导,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其他 国家的政党应学习借鉴。” 莫雷诺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深有感触。“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同人民群 众的血肉联系,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莫雷诺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 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毫不犹豫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果 断作出决策部署,并发动全社会力量高效有序抗疫,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同时,中国 还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开展疫苗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 贡献。“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的深刻体 现。” 莫雷诺认为,当今世界在经济、政治、科技和环境等领域面临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需 要全球性解决方案。一些西方国家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剧了国际局势动荡和不确 定性。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时代需求。“倡导和平、发展、合作,积 极支持多边主义,主张打造互惠互利的人类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 当。” “中国共产党同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的交往向来是平等的、真诚的。我们学习到 很多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有益经验,但中方从不干涉其他国家和政党的内部事务。”莫雷诺 建议,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应更充分发挥党际交往的重要作用,共同捍卫国家主权、维护 多边主义、促进和平发展。 莫雷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创新 和建设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03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贡献(国际论坛) 米格尔·梅希亚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04 日 第 03 版) 我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访问中国,每一次到访都能发现新的变化。我所参观的中 国工厂,旧机器被先进的智能设备所替代,“中国制造”不断向“中国智造”升级。我见 到的中国农村,土灶变成了燃气灶,土坯房变成了小楼房,如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村村通网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取得经济社会发 展的巨大成就。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 一位,采取果断措施,很快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优势。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中的声望进一步提升。 历史证明,100 年来,中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并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 我在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时,深切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在保障人民福 祉、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以及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 谋大同。书中关于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 展等方面的理念,对世界各国政党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提出新发展理念,承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推 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上发挥了引领作用。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可贵的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 平发展发挥了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共鸣,共商 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19 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 解备忘录。我相信,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指引下,拉 中合作将为拉美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作者为多米尼加左派团结运动总书记、政府地区一体化部部长) 04 全球治理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6-07 03:53 作者:吴文成(《外交评论》编辑部主任、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 员) 6 月中旬,G7 峰会将在英国举行。作为发达国家集团,本应凝聚国际社会团结合作, 然而 G7 集团不仅未在疫情期间给予发展中国家实际帮助,反而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彻底沦 为美西方搞“小圈子”的集团政治平台之一,站在了国际道义的对立面。这种伪多边主 义,严重破坏了当前国际秩序的制度基础。 此前,巴以之间的血腥冲突剧烈冲击了中东地区秩序。作为国际安全领域最核心、最 权威的多边机构,安理会曾因为美国三次一票否决而未能及时就巴以局势发表共同声明, 更别奢谈调停促和,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和有效性遭到严重侵蚀,国际秩序根基也被动 摇。由此可见,拜登政府虽然口头上声称回归多边主义,但其违背绝大多数成员意志阻挠 安理会投票、纠集 G7 盟国对华施压、打造美日澳印准军事同盟、扩大“五眼联盟”的职权 范围、打造排华“弹性供应链”等一连串呼“朋”引“伴”措施,实质上是借多边之名, 行单边之实,这些搞“小圈子的多边主义”“本国优先的多边主义”“有选择的多边主 义”本质上是打着多边主义的幌子,根据自身需要搞集团政治,反而越来越远离真正的多 边主义。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 2021 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所言,多边主义的要 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毋庸讳言,要真正 发挥多边主义作为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不是在前沿高科技领域打造少数科技发达国家 联盟“科技十二国”(T12),也不是在供应链领域组建由 10 个所谓民主国家构成的“民 主十国”(D10),而是迫切需要我们本着开放包容、厉行法治、协商合作、与时俱进的精 神,坚持《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宗旨和原则,切实做到“秉持多边理念、维护多边原 则、体现多边实效,抵制形形色色的伪多边主义”,带头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稳定 和可预期的国际秩序。集团政治虽然披着多边主义的外衣,但是其在成员资格、议题范 围、制度规则、决策方式、机构首脑人选等制度特征方面,与真正的多边主义存在根本的 区别,因而,只有识破“小圈子”集团政治的多边伪装,方能正本清源,发挥多边主义对 于当前国际秩序的制度支撑作用。 首先,真正的多边主义在成员国资格、议题范围和制度规则方面必然是开放兼容的, 包容性是首要特征。成员国资格开放与否是区别集团政治与真正多边主义的重要表现。一 国若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其对成员国资格的设定必定是开放的,不会搞针对特定国家的 封闭小圈子。例如亚投行自创立之初,就一再表示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的加入,会员 数已从 2016 年建立时的 57 个发展到去年 7 月的 103 个。此外,议题多元与规则协调则是 划分意识形态联盟和真正多边主义的又一特征。与霸权国美国基于自身偏好和利益、人为 凸显意识形态差异,并围绕单一议题将自身国内规则包装成多边规则、强加给别国不同, 中国在推进多边主义过程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也不在多边制度中推广自己的国内议程, 更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例如自 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创立以来,中方总是详细征询并 充分尊重非方的意愿,经双方共同讨论后才最终确定每届部长会议的讨论议程。而且在论 坛事务中,中方一贯坚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的原则,坚决不干涉非洲内 政,真正做到求同存异。 其次,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决策方式、制度理念、首脑人选方面必然是尊重国家主权, 平等性是核心要义。协商一致的决策规则可以确保所有成员无论大小、强弱,都无差别地 拥有制度内的发言权,从而破除少数大国的决策垄断,保障大小国家在制度内的一律平等 地位。与此同时,真正的多边主义也必然会尊重各国各自正当的发展权利和发展道路选 择,不会将多边机构裹挟为“扩散”少数国家集团单边理念的制度工具,强迫后发国家单 向度接受各种制度规范,从而使诸种国际多边机构实现“去政治化”,回归其作为主权国 家代理人的本源,确保大小国家都能成为多边机构的“主人”。此外,与美国长期把持多 边机构首脑人选而力图控制多边机构的运营方向不同,真正的多边主义还要求拒绝少数强 国长期独占多边机构的领导权,而适当推行双首脑制或者首脑轮换制,切实提升制度内弱 小成员的代表性。例如,中非合作论坛自成立以来便实行共同主席国制,由中方和非方代 表共同担任例次会议的共同主席,充分体现了论坛由中非双方共同举办的平等合作精神。 再次,真正的多边主义在执行层面必然会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既不能任由少数大国 为一己之私滥用否决权,更不能仅仅“坐而论道”,甘当“空谈馆”,有效性是基本要 求。提升制度绩效是维护真正多边主义的切实保障。除了遭遇单边主义和集团政治冲击之 外,霸权国美国在制度内部的“否决”和阻挠行为,往往也使多边制度“碌碌无为”而难 以发挥国际秩序支撑者的角色。大国不应从内部瘫痪多边机构的效力,而是需要起而行 之,做好表率行动,提升多边机构的权威性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更 多的公共产品。例如,近年来中国就已全面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支持全球 减贫事业,并宣布于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着力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积极支持世界卫 生组织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努力消除“免疫鸿沟”。 “多边主义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需要。”摒弃沉渣泛起的集团政治、回归多边 主义的初心本源,不仅是国际社会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客观要求,更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 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迫切任务。 05 加强国际合作 人人得享健康 ——来自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的声音 光明日报记者 蔺紫鸥 6 月 1 日至 4 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 40 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 2800 余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围绕“健康无处不在—— 可持续发展的 2030 时代”这一会议主题,发出“人人得享健康”的时代呼声。同时举办的 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全球健康博览会吸引到 176 家中外企业参会,共有 22 个合作项目完成 签约,金额达 171.65 亿元。 卫生健康是人权而非奢侈品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受到 严重干扰。在此背景下,加强全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加重要和迫切。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呼吁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赏和支持。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在开幕式上表示,卫生健康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 石,对促进全球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合作完善公共卫生治理是应对全球卫生健 康危机的唯一出路。“疫情是一次大考,凸显出全球治理存在诸多赤字。确保疫苗公平可 及和可负担,保证卫生健康设备、产品供应链的韧性以及贸易畅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迫切。”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开幕式视频发言中表示,疫情给世界上最脆弱的人群带 来最大的冲击,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一半以上,然而他们只获取了全球不到 7% 的疫苗。目前,很多国际性条约都已缔结,具有广泛约束力的合约能够帮助各国更好地展 开行动。“中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合作框架。疫情彰显出卫生、健康并不应该是奢侈品, 它其实是人权。” 菲律宾卫生部长弗朗西斯科·杜凯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论坛首场全体大会上通 过视频发言。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国经济和卫生方面的差距和不平等性。鉴于 此,需要推动各国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确保疫苗 的可及性。“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共享成果。”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202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论 坛”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生命和健康带来挑战,特别是对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 标而言。“我们需要通过合作汇集众人的智慧,打造更加健康的平台和系统。疫情中,中 国在推动全球发展和合作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切实为非洲等急需帮助的国家和地 区提供了全方位的协助,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科技创新是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利器 科技创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依靠多国在病毒测序、药物治 疗、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积极投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各国才能更 有力地进行疫情防控。本届大会继续关注卫生健康领域的前沿话题,持续致力于促进卫生 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表示,科学、技术 以及创新是未来的核心,全球健康论坛不仅仅是达成共识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鼓励创新 的平台,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感知并且触发更多的创新。“我敦促并且鼓励更多的人在研 发等方面采取措施,希望今后能够有进一步创新的治疗手段和医疗设备流向市场,造福人 民。”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亚·斯瓦米纳坦认为创新应该融入所有政策之中,尤其是健 康政策。她介绍,世卫组织举行了一系列培训项目来帮助各个国家培养创新能力。在“创 新促进健康——审评审批改革助推医药产业创新”分论坛上,她在线上发言中赞赏中国在 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就,“中国不仅控制住了疫情,同时也生产出很多创新设备、创新产 品,尤其是作出创新研究,为全世界贡献了诸多数据和经验”。 世卫组织数字卫生与创新司司长贝尔纳多·马里亚诺在“创新促进健康——数字医 疗:颠覆与创新”分论坛上通过视频发言表示,在抗击疫情的一年多时间中确实出现了许 多数字化医疗信息管理及智慧信息搜集等方面的创新。“卫生和健康其实是一个较为孤立 的板块,但正是数字医疗可以应用的领域。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更加集成化的信息 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在卫生系统当中,还要把卫生系统、健康系统和其他领域进行连接, 让数字医疗惠及每一个人。” “在健康问题上,请地缘政治走开” 面对疫情政治化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疫苗鸿沟”等问题,嘉宾们纷纷表 示,病毒溯源等疫情问题须以科学为基础,全球健康危机不应被政治化。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在开幕式上的视频发言中说,过去一年多疫 情一定程度上被政治化,目前也出现了“疫苗鸿沟”这样令人担忧的趋势。“疫情的传播 速度很快,我们没有时间沉溺于政治争吵。希望本次大会可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健康是 健康,地缘政治是地缘政治,不要混为一谈。在健康问题上,请地缘政治走开。”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呼吁各方以科学、专业的态度对待新冠 病毒溯源问题。她表示,关于新冠病毒的来源问题,世卫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了详尽的研 究,作为长期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士,她完全同意专家们的判断。“拿来源问题炒作是没用 的,不要把疫情政治化,最重要的是民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而不是炒作。”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是一个非常专业、科学性很强的 问题,应由专门从事医学研究、病毒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做出结论。“我们要想让科学真正 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就不要政治化。让溯源问题回归科学、回归专业,这样才是可 信的。” [ 责编 06 疫情让我们处于极端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肖连兵:尊敬的乐比雄先生、张金岭先生,在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突破 1 亿人 后,你们认为此次规模罕见的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与警示是什么? 乐比雄:必须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的紧迫性,及其与以往大流 行病相比导致的一些全新影响。就其发病率与病死率而言,它所导致的慌张甚至是恐惧有 很大影响,是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其他大流行病所无可比拟的。 这场流行病揭示了我们与死亡之关系的深刻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化与社 会表现来看,人们首先选择生存,在遵从医学知识时,优先考虑生理层面而非道德、文化 与精神层面。在“封城”期间,只允许跟食品供应与生活必需相关的交易,禁止所有商业 及文化与精神活动,如关闭书店,但开放大型超市。二是作为人类生存标记的丧葬仪式受 到质疑:禁止家人、亲属和司祭接近临终者、靠近遗体、参加葬礼,后来修订的措施有所 放宽,但一直设有严格限制。人们首次以这样的强度更改了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向死者 祭祀。 进一步讲,这根本上就是自然与人类生存的表现与定义受到了质疑。在病毒引发的恐 惧之外,有关生命的科学知识展示出病毒与人体及其基本功能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也有 意无意地引出了有关人类本质的崭新的呈现。作为一个复合、混杂而具有依赖性的实体, 人类基本上是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的。人类生存状况的新呈现质疑了作为西方社会之根基 的人文主义的诸多原则。 我认为,这场疫情导致的最重要的后果是广义上的政治性影响,包括它对世界经济带 来的直接影响。第一,中国政府立即采取的措施产生了“惊人”的影响,有关这场流行病 的认知和治疗立即具有了完全的政治维度。第二,它因此揭示、放大和加速了全球化以及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影响。第三,中国在遭受疫情冲击时,显示了其强大 经济与综合实力的惊人提升;而后来出现疫情的西方社会的表现却相反,经济受到严重冲 击,暴露了自己的脆弱性,暴露了自己在产业、科技等众多领域因为外移而产生的依赖 性,有些是极其严重的。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呈现的实力,已深刻影响世界秩序、力量 对比与国际关系,一些人因此质疑作为全球化要素的自由主义与市场的信条,还可能导致 的反应包括回归保护主义,以及重新思考联盟、协议与条约等秩序。 我们希望,这场疫情能推动人类社会意识到我们处于极端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这将 会成为推动跨国与跨文化反思的充分动力以及必要因素。 张金岭: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冲击。它不仅严重扰 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相关国家正常的社会秩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有关卫生与安 全的诸多观念,及其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模式和生计模式,也在不同维度上凸显了种族主 义歧视、社会不平等、阶层隔阂等一系列社会与文化问题,还从不同角度折射了不同国家 和民族在危机应对、社会动员、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上述议题在世界众多国家和不同 社会文化模式下有不同的表现,值得深入研究。 肖连兵:根据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各国的观察,你们对新冠肺炎疫情凸显的不平等 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弱势群体的保护等社会治理问题有什么看法? 乐比雄:正如前面所言,我认为这场疫情的首要影响表现在政治层面。疫情揭露了早 已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众多危机,诸多严重的不平等早在疫情之前就存在于世界各地。法 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早已就其原因做过大量研究。但我想重申,疫情凸显的首先是整体 性的政治危机。 由于自身生活境况的问题,移民成为诸多不平等现象的首要受害者,也由于其脆弱的 经济能力而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不过,移民问题的原因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只能在宏 观政治层面上解决,当然首先是国家层面,但同时也是国际层面。 张金岭:纵观世界各国,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突出和加剧了一些国家社会中原有的诸 多不平等现象,比如经济不平等、行业不平等、族裔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代际不平等等 诸多问题在很多国家持续加重。 我们能够看到,新冠肺炎疫情所凸显的不平等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疫情导致的大规模 停工停产造成的严重的失业问题,以及一部分人由此收入减少而陷入贫困等方面,还表现 在,在突如其来的公共健康危机中,这些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弱势群体,所拥有的可 以凭借的社会文化资源往往也是匮乏的,由此面临着严峻的健康与生命威胁。放眼世界范 围内的青年群体,他们所普遍面临的严重失业问题,则使得原本就紧张的代际不平等问题 进一步加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些不平等问题,在一些拥有大 量移民的社会中,则又强烈地折射为族裔不平等,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社会冲突与矛盾,破 坏了共同防疫应有的社会团结。可以说,诸多不平等的聚拢,正在形成新的阶层不平等, 并且不断加剧。 很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导致所有这些不平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它只不过是加剧 了早已存在的诸多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了相关治理的重要性。 2.危机凸显西方议会民主模式的缺陷 肖连兵: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继续,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面对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你们怎样看待这场危 机? 张金岭: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影响全人类的危机。在此危机之下,各国在 积极应对的同时,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在经济、卫生、社会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以期能够在未来再次发生类似大规模危机的情况时,摆脱现有的诸多困境。这些举措,既 涉及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革新,着眼于维系关键战略资源的自主生产,也包括与医 疗卫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制度改革。就其应对的问题来看,有些举措着眼于回 应当下的防疫之急需,有些则着眼于对长远的经济社会变化的适应。 在汉语语境中,人们常说所谓“危机”既有“危”又有“机”。“危”之存在,赋予 人们应对和解决问题之“机”。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所导致的大规模公共健康危机也催 生了逼迫各国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一次机遇。如果人们能够普遍认识到人类社会旧有沉疴之 痛,找到突破现有困境之策,也算是这场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一面。 面对这场公共健康危机,各国都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防疫措施,其中在疫情严重阶段 “封城”成为普遍做法。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能有效地切断病毒的传播。但是,“封城” 在短期内导致了大面积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停滞,不但使经济运转遭受重创,也给人 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在一些国家,有人认为“封城”是一种过度反应,因而对之持 反对立场,甚至以“自由”之名拒绝戴口罩,宁肯被罚款也不遵守相关防疫规定,还有人 集结起来走上街头抗议示威,反对被国家和政府剥夺“自由”,进一步扰乱了社会秩序, 这给防疫制造了一些阻力。 乐比雄:我完全赞同您对“危机”一词在汉语中含义的分析。我们可以以不同方式对 欧洲语言中的“危机”及其概念做些语义分析。“危机”一词来源于印欧语系中的词根 krei,有分开、筛选之意。在希腊语中,crisis 则指关键节点,即在某一过程中有助于清 晰区分或做出判断的时刻。 因此,从危机概念在我们西方文化中所具有的词源与哲学含义来看,当今世界所经历 的全球化的危机即是来自于此刻的认知与判断。危机时刻何时到来?在历史迫使人类做出 认知判断的某个时刻。我们基于对危机一词在其起源的医学语言中的理解,再回到它在现 代语言中所拥有的主要含义即关键节点,危机是指某种疾病的高峰时刻,医生可以根据症 状做出关键判断。这些症状是病患的身体反应,如新陈代谢不足、过度消耗和疲劳、功能 衰退、抵抗力下降等。毫无疑问,在西方,在整个世界,如今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时 刻。 这场疫情危机所呈现的“益处”在于,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既涉及健康、医疗与心 理方面,又具有经济与政治维度,迫使我们在身体和健康的生理要求以及社会、经济、文 化和精神的要求之间,充分意识到并区分出最为重要的问题所在。 我们感到这场危机如此强烈,它震动了世界,质疑了包括西方社会之间、西方社会与 非西方社会之间在内的所有国际关系,深刻影响并考问了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质疑了全 球化与市场经济。国际关系变得紧张,一些国家向内退缩,不再相信外部世界和全球化收 益。这场危机破坏了以协议为基础的秩序之外在形貌,这些协议通常甚至总是围绕来自西 方的关键概念而确立,其创立源自自由主义与市场经济。 肖连兵:在你们看来,该如何协调“秩序”与“自由”二者之间的矛盾? 张金岭:因防疫所需而“封城”,确实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人的“自由”,但 是在整个社会秩序因疫情而被严重破坏、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时刻暴露在危险病 毒中的情况下,个体的自由又如何能够得到保障呢?短暂的“封城”正是为了能够迅速控 制病毒传播,尽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秩序”与“自由”之争充分折射出当代社 会治理的一个关键所在。维系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实现所有人福祉的需要,而保障个体自由 也有充分的合法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出现大规模公共性危机的情况下,似乎表现得异常 尖锐。 乐比雄:疫情加剧的危机正在考验着诸多政治模式及其治下的经济模式。尽管就此做 一个冷静且全面的评估还为时过早,但我认为这场危机凸显了西方盛行的议会民主模式的 缺陷与弱点。 第一,它揭示出,由于长期重复的众多选举程序,政府在着手采取长远行动和实现短 期目标方面面临的困难不断累积,且因分权而出现矛盾。第二,它凸显了无政府状态与少 数群体当政的多重风险,并被媒体的力量放大。第三,还有一个困境来自司法被赋予的重 要权力,通过多种诉求与司法程序,“法官权力”可以越来越多地干预和阻碍政府行动, 使局势无法控制。比如,法国有众多针对部长们的疫情管理的司法诉讼,使得他们选择最 具强制性的措施以“保护”自己。这些自相矛盾的状况显然与西方民主体制背后的自由精 神相背离。 我想重申,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在这场疫情中,发生激进变化的是人类与死亡的关系 及其价值观的变化。在欧洲社会的经验中,我们没有解决方案,也无法回答有关如何调和 秩序与管控以保护社会与自由的问题。但答案应该存在于反思和对政治对策的寻求中。不 过,这首先必须要基于对价值观的反思,而且反思需是跨国的、跨文化的。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要试图强加单一的模式,要尊重多样性原则,即不同社 会与文化中组织模式的多样性。然后,要设计一种秩序、模式,组织上述不同模式之间的 关系,使之形成关系网络,如同全球化对我们的要求那样。我还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 看,我们可以尝试首先考虑家庭这一基本单位模式。在我看来,在这场危机中,应该特别 考虑家庭这一模式的特点与价值:尊重被赋予责任者的权威,根据在家庭、社交与情感中 的不同角色来分享这一权威,同时要考虑到家庭的规模,即照顾到三代人。这样的视角必 须在疫情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可能会改变人们对此次疫情的反应。 3.后疫情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十分必要 肖连兵:在后疫情时代,跨文化对话将如何发展,并影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 信任与合作? 乐比雄:这个问题与如今我们国际跨文化研究院所从事的交互人类学研究工作的实用 性与必要性极为相关,但答案并不简单。大约在 40 年前,当我们同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一 起启动跨文化研究项目时,国际交流的局面与今日截然不同。彼时,经济全球化还不像今 天这般,中国还没有成为今天这样的特别强大的力量,法国还是世界第五大力量,欧洲还 是财富与繁荣的中心。而现状早已不一样了。 我们的尝试首先回应了知识研究对一致性与普遍性的要求,我也希望它能一直回应这 一要求。它曾经试图,如今也一样,将人类学知识生产中的普遍性原则置于交互性考验 中,置于欧洲文化所践行的不同语言规则、模式与知识标准的考验中。不过,人类学知识 同样也遵循法国最伟大的人类学家拉封丹在其寓言中所揭示的另外一种普遍性原则:最强 者的理由总是最好的。 我想说一说“交互性知识”这一概念。“交互”一词源自拉丁语 reciprocus,意即海 水在岸边的往返运动,以及从一个海岸到另一个海岸、从一片大陆到另一片大陆的运动, 由此绘制并改变着土地的样貌与世界的版图。在我看来,这一形象非常适用于知识运动、 语言及世界上的不同语言,因为知识即是用语言来传递的,在文化中从一个海岸传递到另 一个海岸。如同哲学家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言,人文科学在历史上的确立是以西方文化 所特有的、出现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某种认识论为基础的。这一认识论源自某种话语状态, 也源自欧洲霸权导致的欧洲语言对世界具有约束力的某种形态。我们还可以引用福柯之 言:“人类形成于语言注定要散布之时,在语言聚集之时,人类难道不会分散吗?” 如今,跟海洋运动一样,局势已逆转,但我们的目标必须保持不变:开放人类学知 识,着眼于普遍性,拓展人文科学的概念范畴,使之面向多样性的认识论与知识模式。因 此,我们希望,同时也毫不怀疑,我们在年轻的中国学者与学术研究机构那里找到了同样 的旨趣,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那里找到了与曾经从其前辈那里获得的一样的支持。 张金岭:应对这样一场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全球性公共健康危机,自然需要不同国家 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合作。但是,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健康危机之初,我们在一定程度上 看到了国际合作的缺乏。很明显,在疫情突如其来之际,不同国家、政府、民众之间的信 任是很微弱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国际团结的稳固,并造成了一些似乎无法弥补的 创伤。 乐比雄先生率先倡导的交互人类学意在打破传统人类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中不平等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主张在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互视 的基础上建立有关彼此的知识产生体系。作为交互人类学知识生产实践的具体行动,他在 1988 年就与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科一起,联合众多知名学者,创立了国际跨文化研究 院。10 年后,他又跟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一起创办了学术集刊《跨文化对话》,后者成为 中外学界交流跨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至今已出版 40 余集。 他提出的“跨文化”理念如今早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推动产生了一 个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甚至是学科范畴,也在具体实践中引导人们在人文交流中 强调对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平等对待,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沟通与合作。 乐比雄:我们先后 4 次深度参与“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深化了有关交互性知识不同 形态的讨论。我们也致力于编撰一部阐释可能存在的文化误解的词典,涉及数十个关键概 念,通过组织两场以文化误解为主题的中欧论坛来具体实现。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很多误 解,显示了开展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我们要说的是,人类受益于交互性知识运动。 张金岭:乐比雄先生领导的国际跨文化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进中法、中欧之间人文交 流。我对他的工作表示钦佩。在后疫情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十分必要,这个世界需要相互 理解,相互帮助,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