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及名师下水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
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
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下水文
君子虽体异,善假“炼”而强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未可知也。”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的精彩论断,诚如斯言,每个人的身体天赋
虽不相同,但如果通过科学的训练,即可使弱者增益其所不能,化贫为丰,转弱为强。
善假于“炼”,我们必将拥有坚强的体魄与不屈的精神。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女乒名将邓亚萍,当年身体条件不好,被教练认为根本不
适合打乒乓球,但她刻苦努力,以超人的意志不断“炼”自己的球技,终于一鸣惊人,独霸球
坛,改写了乒乓球史上以高个子选拔球员的标准;又如中国女排,虽不具备领先世界的身体
素质条件,但“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们,一日一日的拼搏之“炼”,最终成就了女排胜利的辉煌,
亦成就了伟大的女排精神。
善假于“炼”又岂止限于身体的强壮?学业的成功,国家的强盛,难道不是都“炼”出来的
吗?
想想我们自己,也许“生而弱”,记忆力不行,身体不行,学习环境不好,但这不应该成
为我们“弱”下去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拼搏去“炼”以成就强大的自己的动力!匡衡生而贫
穷,可谓一种弱,但他发奋努力,勤奋读书,终成一代经学家;贝多芬 26 岁失聪,可谓是
一种弱,但他不停钻研,勤奋作曲,终成一代音乐家;霍金 21 岁患病被禁锢于轮椅之上,
可谓是一种弱,但他不息思考,勤奋探索,终成一代科学家。他们的勤奋不就是弱者的勤自
锻炼吗?他们的成功不正是善假于“炼”而强吗?
想想我们国家,也是“生而弱”,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我们党领导我们人民不等不靠,
努力拼搏,“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一段段光荣奋斗的历
史,铸就了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这不正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的真实
写照吗?
所以,我们还能再抱怨自己的“弱”吗?我们还能再依仗自己的“强”吗?“天行有常”,人的
身体是天天变化的,人的生命是天天变化的,国家社会也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应
关注天生为弱或天生为强,君子体虽异也,善假于“炼”而强。
但是,仅仅靠“炼”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刻苦的“炼”,我们还要注意“善”。因
为善用其“炼”固然能转弱为强。但是如果不善于“炼”,滥用其强,终究会将强消耗殆尽,转
为至弱。因为身体是变化的,即使是强者的身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何况有些人还滥用其
强?你有明亮的双眼,但是滥用眼睛不知保护,眼镜会加上鼻梁,镜片会一天天加厚;你有
灵敏的双耳,但是天天承载过高的音量,听力会减弱,甚至会失聪;强壮的身体因为缺乏锻
炼,会变得肥胖或孱弱。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若不善假于“炼”,强者亦将行而不远。
所以,我们应善假于“炼”来炼就我们强壮的体格,善假于“炼”来成就我们人生的辉煌,
善假于“炼”来为我们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