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开掘主旨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探讨,互相置疑,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问题导引
①作者怎样结构全文?
②本文的主旨?
解析
①本文结构: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从大处落墨,提出头发问题,小处着眼,提出理发师的社会地位问题,尽管在旧社会,“剃头的”在下九流,“连家谱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达开)却并没有卑视理发师之意。“物与民胞”,对理发师够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先扬理发师。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澜,从正面扬了理发师,理发师却从反面出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义),以“剃头刀”这么一点不是权的权来对付“乡下佬”。
这一段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反面提出与第一段理发师相反的理发怪事: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以“权”令人。
第二层,从历史上考证“剃光头”原是刑罚。
第三层,时至今日,剃不剃光头,应随“剃头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发师竟认为“乡下佬”剪平头“模样”不够格,至此,作者愤怒起来了:理发师为什么这样为所欲为?他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顾客?
第四层,点题: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一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弄清本质,层层深入,环环扣紧,结构十分严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对“剃头刀在他手里”的社会思想的分析:弄权耍人。有一点蝇头小权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没门”境地。
这段是结论,也是中心。作者揭露得深刻,批评得尖锐,语言犀利。
第四段(第8自然段):劝告或警示有点权就弄的人别再胡来,否则就会下场不妙:“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②把握主旨:作者通过剃头事件,发微见著,分析其原因,就是“权”在作怪,从而指出要警觉和监督社会上“有权就耍”的现象。
3.学生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同位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2.师生共同品味语言。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巧
1.选材虽小,立意深远。
2.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3.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教案点评:
1.通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探究学习]
一、双基在线
:1、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A、磨励 砾石 牡蛎 老骥伏櫪
B、诡奇 轨道 垝垣 佹得佹失
C、睥睨 媲美 辟谣 脾气
D、书籍 瘠土 嫉恨 舟楫
2、解释下列词语
○1磨砺:
○2诡奇:
○3睥睨:
○4差池:
○5濯濯:
○6恍若有悟:
3、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隽永 磨砺 玲珑 班驳
B、羞涩 脉脉 宿命 书籍
C、发髻 羁旅 诡异 瓣子
D、惊心动魄 濯濯 差池 恍若有悟
4、填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联语的对仗_______工稳,造意__________豪迈,用之于理发师,__________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
A、 既……又……更是
B、 不但……而且……还
B、 不是……而是……又
C、 尽管……也……更是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些平凡的小事,揭示了深刻的一个道理。
B、坚持做眼保健操,可以预防不的视。
C、通过这次军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6—10小题。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在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 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6、翻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
答:
7、对于“剃平头”作者,理发师,“乡下佬”三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作者:
○2理发师:
○3乡下佬:
8、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作者认为“大有文章”,你以为呢?
答:
9、“为什么他(理发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平头?
答:
10、由第9题,联系社会实际,你有什么感想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所给题目。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后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了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1、“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中的“他的意思”是
A、 让作者停钞古碑,改做文章
B、 让作者做些文章,摆脱寂寞
C、 让作者做些文章,投身革命
D、 让作者撰文助《新青年》一臂之力
2、“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中“我的确信”是指
A、 禁锢于无窗而万难毁坏的铁屋中的人,即将被闷死,不应惊醒他们,使其蒙受临终的苦楚。
B、 惊醒禁锢于无窗而难破毁的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不能说决无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C、 惊醒禁锢于无窗而难破毁的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不会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D、 他们办的《新青年》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3、说出下列比喻含义
○1“铁屋子”比喻:
○2“熟睡的人们”比喻:
○3“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
4、“假如一间铁屋子,……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一段文字的含义是
A、 惊醒熟睡的几个人,就能进而唤醒广大民众,就有捣毁这十分顽固黑暗的社会的希望。
B、 揭示了鲁迅当时的苦闷情绪,反映了他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矛盾心理。
C、 鲁迅认为顽固黑暗的社会很难摧毁的,不愿使清醒的几个人经受临终时的痛苦。
D、 鲁迅为从熟睡中而入死灭从而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的人们忧虑。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所给题目。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却 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暗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点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 不得的 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所谓‘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原地不动地画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的突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了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上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他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画圆的圆圈,将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人头, 。更重要的是,阿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是选择O。
1、 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某一皇帝,建立的仍是封建王朝。
B、“革命”即使成功,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C、“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革命”即使成功,基本上仍然是沿袭旧的统治制度。
2、 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什么?
3、 结合全篇文字,明确而简要地解释第六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填在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鲁迅所画的正是中国国民的漫画像
B、 这样和会使小说更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C、 鲁迅巧妙地抓住两者的形似点
D、 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
5、 文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以下几项中,并非本文所解答的问题的是:
A、 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据
B、 阿Q式的“革命”的实质
C、 中国小说、戏剧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 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E、 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
三、创新提高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作特点,认真观察生活,写一篇有特点的文章。
[8]《剃光头发微》答案
[双基在线]
1、 C
2、解释下列词语
○1磨砺: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练
○2诡奇:诡异,奇异,奇特
○3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4差池:差错,也做差迟
○5濯濯:光秃的样子
○6恍若有悟:形容忽然醒悟
2、 D
3、 A
4、 D
5、 身体和头发、皮肤,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不敢毁坏或者有所损伤。
6、 ○1作者: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
○2理发师:要有相应资格
○3“乡下佬”:怕剃光头太冷,故要剃平头
7、 里面还有很多因素,诸如重工轻农思想等等。
8、 理发师拥有“执刀权”
9、 真正的祛除“官本”“权本”思想,才能“众生平等”
[拓展训练]
(一) 1、D
2、A
3、○1黑暗的旧中国;○2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尚未觉醒的愚弱的国民;○3在新思想的宣传鼓动下,开始觉醒的人。
4、 A
(二)1、B
2、是鲁迅杂文中提出的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圆滑”。
3、阿Q的追求圆满,是他的悲剧之源。
4、D
5、C、E
[创新提高]
提示:写作此文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切入点要小而准确。在小事的娓娓叙述中,以小见大,完成由事及理、由浅入深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