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真题解析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湖南、河北)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
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
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
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
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专家解读】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
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
意志。新高考 I 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
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
【名师解读】
历史的呼唤,现实的思考
这是一道典型的由材料生发立意的阐释型作文题,既是历史的呼唤,也是现实的思考。
写作时可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小口切入,大处落笔,思维开阔而深远。以毛泽东“论体育之效”为写作材料,可
由此及彼,小中见大,由“体育锻炼增其不能”,写到人生的自强不息,家国的奋发图强,
充分彰显个性与时代精神,展现思维的穿透力与深刻性。
2、注重辩证思考。材料中毛泽东“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
果勤自锻炼……会变而为强”之语,提示写作应具有思维的辩证性,从正反两个方面,在
鲜明的对比中论述。
3、就事说理,升华思想。写作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可见需要就事说理,毛泽东
论体育锻炼之效,是写作的起点与基石,但仅仅停留论体育锻炼,则是表层的思想,粗浅
的思维,需要由体育锻炼或写到生命意志的磨练,或写到人生思想的成长,或写到家国奋
进的富强,从而多一份思想的理性与高度。既就事写起,保证不离题旨;又就事说理,体
现论述的深刻。
4、由古而今,着眼现实。材料虽为百年前的毛泽东之语,不可只论古文,说古事,而
应“为时而著,为事而写”,或联系当今的时代现实,(徐徐语文坊精编)或联系当今的个
人与社会实际,具有当今高中生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文体不限,可写论述文,写出自己的思想深度与思维层次;可写记叙文,写出自己
的真实经历与思想感悟,或暗合或明点材料的题旨。
写作起点是“体育”与“强弱”,但终点可不限于此
今年全国新高考一卷作文题结合了时代背景,也响应了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疫情来
袭至今,专家一致强调身体免疫力的重要,加强体育锻炼,注重身体健康,成为人们重新
认识人生的重要内容。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
继 2019 全国Ⅰ卷的“劳动”后,新高考一卷对体育的考察进一步落实了“五育并举”的教
育理念。此次作文题在材料和指令的设置上又有所变化,加大了材料本身的理解难度,弱
化了指令要求。
材料主体由毛主席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内容构成,具有极强的思辨性。文段虽选
自《体育之研究》,强调“体育之效”,但其内涵不仅限于身体锻炼,更在于揭示体育对个
人成长带来的“转化作用”。即透过树立正确认识,勤于锻炼的方式,大家既能够实现体魄
的强健,也能实现精神的强大。同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强弱关系”,“生而强者”若“恃
强”“用强”,懈于锻炼,即便具备先天优势也难免被后来者超越,沦为“至弱”。“弱者”
如果能正确审视自身,“求强”“自强”并久久为功,也终能步入强者之列。这是考生在扣
材写作时需要加以注意的。
此次指令要求更为弹性。学生只需从材料的启示出发,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进行阐
述即可。《现代汉语词典》对“启示”的释义是:1.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这本书启示我
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2.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影片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因
此本次写作阐述由体育这个话题获得的启示,由体育获得的人生启示,由材料中关于强弱
转化产生的启示,如此等等,皆可视为符合题意,但写作的起点应该是命题材料中“体育”
与“强弱”,终点可不限于此。
本次作文为不同程度的学子都留下了可供施展的写作空间,让人期待有见地,有情怀
的佳作的涌现。
【名师下水文】
弱者非恒弱 强者当自强
随着国内广东疫情的反弹,最近,人们寒喧的话题转向了“你打疫苗了吗?”一句暖
心问候,却道出了一个关乎身体健康的古老而沉重的现实话题。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
本钱”。我们正处在人人创造财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时代,身体健康是生存之本、立
业之基、精神之源。一个人倘若没有了健康,相当于存折上排在最前列的关键数字“1”消
失了,后面再多的“零”都是白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弱小了,它就会在世界日益激烈
的竞争中站不起来、直不起腰、说不起话。
1917 年 4 月,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
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
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
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体育之研究》,发表于 1917 年 4 月 1 日《新青年》第三卷
第二号上。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
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
危亡的重要作用。他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
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奠定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教
育思想的基础。对于他在建国后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主的“新体育”
精神,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该文在第二节“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中谈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
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青年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学生的体质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很多学校,体育课就是所
谓的“副科”,也无人过问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每逢到了期末复习阶段,体育课就自然地“取
消”了。君不见教室内满眼都是“眼镜”,长跑 5000 米基本上是缺席,短跑、跳高、跳远、
铅球、标枪等项是经年得不到打破记录。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跑不过三圈,军训站不过半小
时就晕倒,更别提做单双杠运动、俯卧撑等剧烈运动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已
经喊了很多年了,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强体健身、调节情绪、磨砺意志、健全人格、陶冶
情操的巨大作用,再也不能让“五育并举”成为一句空话。什么时候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好
了,真正的人人享有健康也就不远了。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未可知也”。由身体之强弱联想到精神之强弱、国运之强弱。我们有健康的头脑、有灵便的
身体、有活跃的思维,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自己。在这样一个躯体和外壳上,再加
上一种精神、一个理想,那么我们就是优秀的,有意义的活着,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自卑,
又有什么可以打败我们,又有什么能让我们随意气馁和放弃呢?那些生命中打不倒你的,
终究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垫脚石。世界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本来没有什么强弱之分,只不
过是人在其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莫尔斯在发明电报之前,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之前,史
蒂芬森在研制火车之前,莱特兄弟在研制飞机之前,曾遭到多少人的质疑?但最终是他们
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更成就了自己。一个人强大与否,并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于他对
待事物的态度。也就是说,再遥远的地方,相信能够到达,就终会到达;再渺小的事,认
为做不到,就永远做不到。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
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漫漫人生道路上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数和变量,身处后疫情时代,
让人们更加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每一位青年学子,
定当牢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化危
为机,自强自信,用身心健康的体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自强梦”“成功梦”“家国梦”。
朝读书,暮读书;体不强,胡为乎?
各位朋友:
一个木桶有多高,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
成了竞技体育强国,说明中国体育有了高度;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说明木桶的短板
正在变得更短。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强健青春生生不息地努力才能达到,不能仅靠金牌代表的最
长那几块木板。中国在奥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不断摘金夺银,但我们的竞技体育强
国更多的是靠举国体制,体育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中学生、大学生中,体育锻
炼还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对科比的崇拜,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体力耐力。身体素质,除了自
己天天身体力行挥汗如雨,别无他法。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只有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
达成。少年体质不强,木桶盛水就会变成竹篮打水。
最酷青春,当尚英武之风,当如霍去病辛弃疾,当如林书豪。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消
除亚健康,更能让开阔胸怀、触发灵感、豪气干云。冲浪蹦极、登山越岭,不仅是运动项
目,更能孕育广阔的视野,孕育敢于冒险、敢于超越的精神。今天借“体育强国:少年何
以强”论坛向社会呼吁:教育应还青春以赳赳雄风,还体育以时间、空间和自由自主!
投身体育运动,是终生获益的投资,各级政府、各种学校的人才选拔,是否意识到这
一点呢?好的身体,敏锐,善思,情绪稳定,专注力强,工作起来以一当十。
今天,人类追逐的目标更加遥远:要潜海,要驾飞机,要登月,战斗机飞行员身体要
能够承受 9G 的加速度,体不强健,岂能远行!有人说:未来时代会越来越自动化,体能
不那么重要了。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脑力重要,不等于体力不要!今天的少年,就是
明天的国民;今天的体能,就是明天的智能;有了耐力,才有明天。你愿意一生仅仅坐在
电视机前为运动员喝彩?还是自己下场流汗锻炼?
1917 年毛泽东说“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1919 年孙中山先生亲书“尚
武精神”,王维名篇《少年行》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的英武,曹植笔下
《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雄姿。强国,必先强身。
体育英姿,是永不落幕的时尚;体育精神,永远镌刻在人类理想的石碑上。赳赳青春,
心中应定格“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理想!
谢谢大家。
体育专栏记者 林先生
应变之道,在精准与主动之间
京京:
你一早出门,为的是给学长学姐加油。你进入高中后,我和妈妈目睹着你的一切小变
化:个子猛地串高一截了,说话开始引经据典了,做事开始瞻前顾后了,思考变得心怀众
生了……你开始变强了,不再是一个弱弱的幼稚男孩了。
一个人的强大,不仅仅是身高、体重,还有自己的内心、精神、心胸和抱负。回想起
这一年多你的变化,我是要为你点个大大的赞的。从你班级群里看到班主任传来的视频,
你上午跑操时的模样,下午锻炼时的姿态,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好身体是锻炼出来的。
要使自己变得强大,首先要学会锻炼。没有好的锻炼,是没有办法让自己有好的身体,让
自己足够强大的。
想起你小时候,我担心的不是其他小朋友“打”你,而是担心你还手。要是其他小朋
友去撞你,我想,凭你的大块头,都要被你弹回去的。幸亏,这么多年下来,你没有“恃
强凌弱”,更没有“逞强恫弱”。
不恃强,不逞强,关键在于明白强弱之间的转变。如毛主席所说:生而强者不必自喜
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自知己强,大喜过望,则会滥用其强;与之相对的是,自知己
弱,也不必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而须日升而作,勤自锻炼,增益不能。
你也问过我,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告诉过你,首先要理解临“变”知何,
知道变在何处。“变”就变在前所未有,百年不遇;“变”就变在强弱互逆,破立并举。其
次还要临“变”何择,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京京,我跟你说过,面对变化,人往往有三
种表现:一是食古不化,一变不变;二是顺应变化,以变应变;三是创造变化,以变引变。
你想成为三种人的哪一种人呢?更要临“变”求变。临变不惊,临危不乱,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靠的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一个人的强大,更在于思维的强大;一个人的深度,更在于思维的深度。京京,如果
认识不到这一点,那我们可能就真的会成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连薄薄的绢都
穿透不了。
你说呢?
爸 爸
2021 年 6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