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719859

大小:10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6-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模拟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 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 年陈独秀创办 《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 的天职;1916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 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 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 1918 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 29 岁,周作人 33 岁,钱玄同 31 岁,胡适 27 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 20 出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 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 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 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 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 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 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 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 起人的精神。它不但似建筑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 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 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 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 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 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 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 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 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 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 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 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 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 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 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 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 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B. “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的命 名,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C. “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 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D.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通过审美教育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性作用来说的。 B. 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 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它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 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对人情感的改变也能够十分迅速。 B. 《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 《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 《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事物,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韧,刚毅简约。 4. 材料一中使用的论据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你认为 00 后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趣味?借助怎样的路径可以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B 4. ①论据丰富,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②论据典型,论据契合论点。 5. ①培养具有欢乐、光明(健康)、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②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 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③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理解有误,“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学 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文中所说的“青 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根据材料二“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 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 善于音乐”可知,“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是音乐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科学化的表现。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B.墨子的观点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而不顾百姓,此处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第二段为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 的”,举例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的发刊词,李大钊的《青春》一文进行证明,第三段为证明“五四” 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列举“五四” 作家的年龄,均十分年轻,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第三段则举例文学杂志名字“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 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 春风格的命名”,来证明其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论据典型,与论点十分契合。 作者所举论据并不孤立,而是十分丰富,在举例证明后,又辅以道理论据,如引用李大钊、梁启超的话语, 用古代文学消闲与“五四”文学“情感的自燃”进行对比论证,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 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可见,作为青年文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此追求,那么 00 后青年也应该培养这种健康的审美趣味。 根据材料三,“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 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 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可见,要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 “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学校审美教育,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社会审美教育……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 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 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 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 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 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 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 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 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 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 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 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 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 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 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 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 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 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 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 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 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 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 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 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 年 06 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 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 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 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 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 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 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 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 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 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自序》,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匠来时吸的是“纸烟”,“我”招待他的是“烟丝”,烟丝和纸烟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 会、不同的生活。 B. “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道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 向石匠发问。 C. “爹”对石匠热情招待,认为“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并想通过他了解外面的世界,但石匠却口拙言 迟,不愿回答。 D. 文中对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描写,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 塑造人生的思想。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桃花寨”会令读者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二者的相关性可作为读者探寻小说命意的一条 途径。 B. “我”让石匠“说个故事”和“爹”的“问他这问他那”,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 的问答关系。 C. 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造成了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外在残 缺。 D. 何立伟的小说受到文坛关注,这与他“实验性”的小说创作理念与“初出道须得有自家面目”的自我定 位有关。 8. 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 9. 如欲以“一篇‘绝句式’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C 7. C 8. ①“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 越、悠扬”的声音;②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③还指 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 ①故事短小,意蕴深长。文章通过叙写一个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 解外界的故事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写大,以小 场景反映大历史。 ②以“我”的诗性视角叙事,感情真挚。文中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对外界的懵懂好奇,突出 “我”的主观感受,使小说具有情韵美。 ③景物、人物描写具有诗歌意境美。作者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 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 ④语言简短,言简意丰。如第 4 段写水碾子的历史、人物对话以及石匠的回答多用短句,富有音韵美,耐 人寻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是错误的。从原文“不发表阔论高谈”以及对“我”说的一番话来看, 石匠并非口拙言迟。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能力。 C.“这造成了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外在残缺”是错误的。应为“这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留白”。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把握能力。 小说写道“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 歌来”,作者把水碾子碾谷发出的声音比作山歌。但是,因为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的声音就沉闷如 沉雷了。石匠取出锤凿凿石槽,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 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石槽凿好之后,水碾子发出比之前还好听的声音,清越、悠扬,所以“石匠留下 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 音。 原文写道“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 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并且经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可以看出石匠精湛的手艺。当我让“见过世面” 的石匠讲点什么的时候,他说“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 讲”“ 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 没有故事”,所以“石匠留下的歌”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 启迪。 本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深山里的生活情境,父亲用水碾子碾谷,然后来自山外面的、手艺精湛的石匠给 修理石碾,而这用水碾子碾谷,石匠修理石碾都代表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石匠留下的歌”还 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文本二提到作者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是“绝句式”的小说,“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 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 体面目”,说明这类小说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貌。“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 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绝句虽然短 小,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绝句类”小说也具备诗歌的短小精悍 和意蕴丰富,具有意境之美。“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 的启发”,说明这类小说能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 文本一故事短小,意蕴深长。本文讲述了来自山外的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而父亲认为这石匠一定是 见过世面的,于是在石匠休息的时候,我千方百计地想同他讲话,让他讲讲山外面是什么模样,而石匠最 终却什么也没有说。“我”家所在的地方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用石碾子劳作等反映是传统的生活方式; 石匠会修理石碾,体现的是传统技艺;而石匠走过的山外的地方是另一个样子,是与“我”所在的地方完 全不同的世情和民风。因此文本一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小场景来反映大历史,虽然故事短小,但意 蕴深长。 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写出了“我”眼中的石匠,他凿碾子时像一尊石雕;而父亲认为 石匠一定是见过世界的,对石匠招待周全,“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 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 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 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再加上环境描写“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 的背影”,使得文章感情真挚。文中通过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对外界的懵懂好奇,突出“我” 的主观感受,使小说具有情韵美。 文章写到石匠凿碾子时发出的叮叮当当悦耳的声音,写了凿后的碾槽发出比先前还要好听的声音。写人物 的时候写到石匠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从他吸烟的排头上,看出他的不凡;然后又写到他赤膊 凿碾子时健美的像一尊石雕;写他喝茶、吸烟、歇憩时的情景。文章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 意境美。 文章多用短句,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语言非常的简短;在描写碾子的历史时,更是运用短句,节奏感 强,富有音韵美,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 以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 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 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后加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祜上表固让, 不听。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 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 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 为羊公,不之名也。祜缮甲训卒,广为戎备。至是上疏曰:“宜当时定,以一四海。”帝深纳之。会秦凉 屡败,祜复表曰:“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 断。”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 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 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 与此山俱传。”祜寝疾,求入朝,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 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吴守边将士亦为 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 功,策.告祜庙。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B. 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C. 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D. 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角巾,士大夫常戴冠饰,文中羊祜欲在灭吴后,戴角巾回到家乡,有衣锦荣归之意。 B. 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多指王室坐的车,文中羊祜因患病,故被特许乘车入朝。 C. 爵,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后为饮酒的器皿。 D. 策,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一种文件,与诏书类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羊祜居丧过礼,笃行孝悌之道。羊祜十二岁丧父,之后母亲和兄长相继去世,他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 中,憔悴不堪,有十余年之久。 B. 羊祜不慕荣利,屡拒朝廷封赏。武帝因为羊祜立下大功,封他为郡公,羊祜坚决推辞;加封车骑将军, 他也不接受,朝廷只得作罢。 C. 羊祜修德立信,吴人翕然悦服。羊祜和吴人作战,不做偷袭之事;他出兵吴地,割谷充当军粮,都会补 偿百姓所受的损失,大得民心。 D. 羊祜心系统一,为国鞠躬尽瘁。羊祜有灭吴之志,一边施行怀柔政策,一边积极备战,即使生病,也要 面见君王,陈述伐吴的计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14. 羊祜登临岘山,“慨然叹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0. A 11. A 12. B 13. (1)将帅中有想要出诡计的,就给他们喝醇酒,使他们无法献计。 (2)羊祜喜爱山水,每逢好时光,必定去岘山,设酒赋诗,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14. 江山永恒,人事短暂。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羊祜率军队出师镇守南方,开设学校,安抚远近,很得江汉人心。向吴人表示诚信,投降的人想离 去都听便。 “南夏”作“镇”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欲去”的主语是“降者”, “降者”前面断开, 排除 C。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有衣锦荣归之意”错误,角巾,为古代隐士冠饰。此处指羊祜想要功成身退后归隐之心。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朝廷只得作罢”错误。原文为“加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祜上表固让,不听”。不听,是皇帝 不许羊祜坚决推辞。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将帅中有想要出诡计的;辄饮以醇酒,状语后置,辄以醇酒饮; 言,献计。 (2)乐,喜爱;造,到,去;言咏,赋诗。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中对应内容为“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 悲伤”。意思是山川美景,古已有之,如今依旧,而观赏美景,登临高山的那些人已经湮灭无名了。慨叹 宇宙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对亲人的怀念超过常礼。不久母亲去世,长兄羊发 又去世,居丧哀悼十余年,以操守纯朴自居,诚信的样子像个儒生。武帝接受惮让,羊祜因为有辅佐之功, 进升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户。坚决推辞封爵,于是把爵位改为侯。皇帝有灭吴 的志向,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羊祜率军队出师镇守南方,开设学校,安抚远近,很得江汉 人心。向吴人表示诚信,投降的人想离去都听便。后来加车骑将军,开建府署设置僚属如同三司的礼制。 羊祜上表坚决辞让,皇帝不许。羊祜进占险要之地,开建五个城,收取肥沃的土地,夺得吴人的资财,石 城以西,全归晋所有。从此前后投降的人不断,又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初来依附的人,慨然有吞并吴 国的志向。每次与吴人打仗,公开交战之日才交战,不实施偷袭的计谋。将帅中有想要出诡计的,就给他 们喝醇酒,使他们无法献计。羊祜出兵在吴国境内,每次割谷子作军粮,都计算清楚,送绢补偿。于是吴 人都心悦诚服,称他为羊公,不叫名字。羊祜修缮兵器训练士卒,广泛地进行战争准备。到这时上疏说: “应当适时决定,统一天下。” 皇帝完全采纳。适逢秦凉方面多次战败,羊祜又上表说:“吴应当快速完 成统一大业。”然而发表意见的人多有不同看法,羊祜叹息说:“天下的事情不如人意,常有十之七八。 所以有当断而不断。” 曾写信给堂弟羊堡说:“安定了边境后,我将头戴角巾向东走,返回故乡,准备一 块能容下棺材的墓地。” 羊祜喜爱山水,每逢好时光,必定去岘山,设酒赋诗,从早到晚不知疲倦。曾感 慨叹息,对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从有了宇宙,就有了造座山。从那以后贤人名士,登此山远望,如 同你我这样的多了!他们都随时而灰飞烟灭,使人想起来悲伤。” 邹湛说:“公之美德四海第一,道承前 代哲人,美好的名望,必定和这座山一同流传下去。” 羊祜患病,请求入朝。皇帝命他乘车入殿,不必下 拜,很是被优待礼遇。就坐后,当面陈述讨伐吴国之计。病渐渐加重,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 时年五十八岁。皇帝穿素服为他哭泣,很悲哀。南州人在赶集的日子听到羊拉的死讯,没有不痛哭的。吴 国守卫边境的将士也为他哭泣。他的仁义道德的感化力就是这样。羊祜去世两年以后吴国被平定,大臣们 为皇帝敬酒祝贺,皇帝拿着酒杯流着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于是把平定吴国的功绩,用策书祭 告羊祜之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②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优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劬(qú):劳苦。②膏泽:指贵如油的春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扣住诗题“田家”,运用白描手法,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B. 诗歌三四句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运用反问语道出了农民劳作的银辛。 C. 诗歌卒章显志,层层铺叙之后在结尾两句,揭示出了农民对当权者的仇恨。 D. 本诗自然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与门居易《观刈麦》颇为相似。 16.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更能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 表达思想情感的。 【答案】15. C 16. ①以“田家无闲日”与“仓禀无宿储”作对比,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批 判。②以农民“饥劬”却“不自苦”,反而为雨润大地而“喜”这一对比,彰显了农民的勤劳质朴,表达 了诗人的赞美之情。③以勤劳的耕种者与食禄的“不耕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表 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能力。涉及内容有: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诗句在诗中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要从内容、 结构、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 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具体细致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 C 项,“揭示了农民对当权者的仇恨”理解错误,“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 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揭 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 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此题问题是“如何运用对 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已明确是对比手法,只需要在诗歌中具体找出对比之处,再结合诗歌含义具体分 析运用对比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可。 第一组对比是“田家无闲日”与“仓禀无宿储”,农家耕终日劳作,“几日闲”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 作的艰辛,但是这样辛苦的劳作换来的结果却是家无处储粮,徭役繁重,生活艰难,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对统治者的批判。 第二组对比是“饥劬不自苦”和“膏泽且为喜”,农民“饥劬”却“不自苦”,辛苦劳 作却不抱怨,反而为天降膏泽,滋润大地而“喜”,在这“不自苦”和“喜”的对比中,突显了农民的勤 劳质朴,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赞美之情。第三组对比是勤劳的耕种者与食禄的“不耕者”,田家终年辛劳 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表 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 【点睛】对比是一种把意义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反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艺术手 法。诗歌意象的构建就有一种对比式的组合方式,它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组合在一起,相互对照映衬, 以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它把生活中种种对立的东西并立在一起,进行相对比较,就能使矛盾冲突在艺 术形象中得到更加集中鲜明的反映。高尔基说:“为了获得更大的说服力,必须把所拥护的思想和反对的思 想并立起来。”真正的诗歌应当歌颂真的、善的、美的,批判假的、恶的、丑的,运用对比手法,就能使 真的更真,假的更假,善的更善,恶的更恶,让美的显得更美,丑的显得更丑。由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对 比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能激发读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中写河边芦苇繁密,清晨露水还未被晒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的称赞而特别奋勉、不会因世人的非难而更加沮丧,他 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 (1). 蒹葭萋萋 (2). 白露未晞 (3). 定乎内外之分 (4). 辩乎荣辱之境 (5). 不知江 月待何人(六朝旧事随流水、流水落花春去也、世间行乐亦如此、谁道人生无再少) (6). 但见长江送 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天上人间、古来万事东流水、门前流水尚能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蒹葭”“萋萋”“晞”“辩”“境”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 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①上 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 地融进汤里了。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然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 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 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 钻!③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魂牵梦萦。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竟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 央求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她,“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 的味道去浸润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 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18. 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 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B 19. 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 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不如 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 “浓香”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原句 “汤的浓香牵动 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 此处应将逗号改为分号。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 菜,‘泾渭分明’”和“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语意并列,结构相同,应使 用分号。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表达重点上看,原句强调的是“汤的浓香”对游子的影响,永远牵动着游子的心;而改句表达的重心在 “如同”上,强调的是“浓香”像一根线。结合上文来看,“我以汤的味道去浸润孩子的成长岁月”,更 多的是表达出“浓香”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因此原句更符合文章的主题和表意逻辑。 从用词上来看,原句使用了叠词“细细长长”“柔柔韧韧”,更富有确切性、形象性和音乐性,更能强调 出“汤的浓香”虽然无形无色,但却始终让游子惦记牵挂、无法忘怀。改句中没有叠词,只用“细长、柔 韧”来形容线,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也没有了音韵美。 从逻辑上来看,上文说“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汤的味道就是家 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浸润孩子的成长岁月”,可见“汤的味道”是陈述的主题。原句的陈述主体是“汤 的浓香”,和上文的陈述主体一致。改句的陈述主体是“线”,与上文的陈述主体不一致,不如原句语意 贯通、逻辑合理。 从语境的角度看,原句卒章显志,用“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作为收束语,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浓香” 和游子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游子那深重思乡之情,彰显主题,深化了文章的内涵。而改句说“那浓香如同 一根细长、柔韧的线”,放在结尾,不能表达文段内涵、升华主题,而且有语意未完的感觉,不如原句合 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学打乒乓球,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但有的家长可能还不知道,根据最新研究表 明,乒乓球可以防治近视。 孩子长期近距离看事物,眼睛总是处在高度调节状态,同时,看近处物体时,两眼球会聚向鼻根方向, 使眼外肌肉压迫眼球,天长日久就造成近视。打乒乓球时,双眼以球为目标,不停地上下调节运动,可以 改善睫状肌的紧张状态,使其放松和收缩;眼外肌也可以不断活动,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眼睛 视敏度,消除眼睛疲劳,让近视远离孩子。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1. 6 月 6 日是全国爱眼日,某校医务室计划制作一张“近视成因示意图”,以提醒同学们爱护眼睛。请结 合材料内容将示意图补充完整,要求表述完整准确,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答案】20. 最新研究表明,打乒乓球可以防治近视。 21. ①长期 ②近距离视物 ③处于高度调节状态 ④眼外肌肉压迫眼球 ⑤经过较长时间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根据……”和“表明”杂糅,应删去“根据”或“表明”。二是成 分残缺,应在“乒乓球”前面加“打”。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根据材料的内容“孩子长期近距离看事物,眼睛总是处在高度调节状态,同时,看近处物体时,两眼球会 聚向鼻根方向,使眼外肌肉压迫眼球,天长日久就造成近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视的产生源于不健 康的用眼方式,即是“近距离看事物”,且“长期”如此。因此,①中可以填“长期”,这是对用眼的时 长进行说明;②中可以填“近距离视物”,这是对用眼的方式进行说明。 而“长期”如此就会导致“眼睛总是处在高度调节状态”,近距离视物则使“眼外肌肉压迫眼球”。这是 不健康用眼带来的两方面的影响,也是导致近视产生的原因所在,因此,③中可以填“处于高度调节状态”, ④中可以填“眼外肌肉压迫眼球”。 最后,根据材料内容“天长日久就造成近视”,可见近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造成,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即“天长日久”造成的,因此⑤中可填“经过较长时间”。 22. 下面是《南方周末》记者对莫言的一段访谈。请根据访谈内容,补写出文中空缺处的语句。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南方周末:您说过您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①________ 莫言:因为我和蒲松龄是同乡,《聊斋志异》里的很多故事,我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 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很着迷。相对于其他作品,它对我的创作影响更大。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您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②________ 莫言:没有。《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创作的,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做到退 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 1980 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③________。和创作其他作品一样, 并不需要更大的勇气。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挑战性并非在于题材本身,而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 难度。 【答案】 (1). 为什么尤其推崇《聊斋志异》 (2). 写作时你付出了更大的勇气吗 (3). 写这个问题 (题材)是文学创作的需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下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相对于其他作品,它对我的创作影响更大”可知,记者的提问指向“作 品”,结合上文“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 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可知,记者提问为“为什么尤其推崇《聊斋志异》”。 第二空,结合下文“和创作其他作品一样,并不需要更大的勇气”可知,此处填写的问题应该是“写作时 你付出了更大的勇气吗”。 第三处,结合下文“这个小说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可知, 此处提及“题材本身”,结合“写作时你付出了更大的勇气吗”的问题,联系“和创作其他作品一样,并 不需要更大的勇气”可知,此处填写“写这个问题(题材)是文学创作的需要”。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 福祉。 ②近年来电子政务的普及,使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很多,节省了人民群众的时间和精力;ETC 的 广泛安装,显著提高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通行效率,让司机和乘客出行更加舒心;电信行业出台的流量提 速降费、携号转网等新规,打破了原来的制度壁垒,让用户更加省钱省心。 ③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 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2G 基站关闭让“老人机”失去信 号、老人看病挂号困难、老人用现金交医保遭拒……层出不穷的信息化应用让老年群体在当今数字时代“寸 步难行”。 班级将举行一次“科技与生活”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发言稿,阐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拒绝科技依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拒绝科技依赖”。 试想有一天,全世界都停电了,交通与通信都停止了,在全城的黑暗中,你会不会感到恐慌?从我自 己的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街道上灯火通明,习惯了乘坐地铁去上学,习 惯了过马路看红绿灯,习惯了买东西用手机支付,习惯了通过手机和远方的亲人视频聊天……原来,在不 知不觉中我已经这么依赖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毋庸置疑,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发展,它 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你不得不注意,科技在给人们带来高度便利的同时,也渗入了我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一旦科技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我们不能过度依赖科技。 从前有不少人家里会备有蜡烛,在停电时可以用来照明,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只见过生日蜡烛;从前人 们有很多时间用来交友、散步、运动,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科技带来的便利越来越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 中,甚至和父母都不愿多交流。大家宅在家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服务,懒惰和散漫便悄然而生。 大家自以为得到了便利的好处,殊不知随时都可能要品尝过度依赖科技带来的苦果。 对科技的过度依赖正在打造一批另类的“巨婴”。年轻一代成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习惯 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但依赖越多,你会发现失去的也越多。因为有了洗衣机,越来越多的人不会洗 衣服;因为叫餐方便,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做饭;因为方便食品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不辨五谷。有一天我们 会发现,过度依赖科技的人在慢慢失去基本生活能力,一旦失去了科技加持,他们会无所适从。 人类是靠着勤奋与智慧才不断发展的,科技也是靠着人类的勤奋才发展起来的。科技的发展给人类提 供便利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让人类贪图享受。如果人类因此过度依赖科技,只顾享受, 变得懒惰,岂不是本末倒置,阻碍了科技发展? 面对科技的强大攻势,我们要学会拒绝,不是拒绝科技,而是拒绝依赖。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的功用, 让科技成为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捆绑绳。就从今天开始吧,审视自己的生活,拒绝科技依赖,成长为更好 的自己!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 解读材料: 材料一是 2018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国科学院第 19 次院士大会的开幕会上的发言,指出科学技 术对人类和国家的重要性。 材料二列举了一系列科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科技给人类带来便利,带来高效,也有人性化 设计,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材料三指出科技的发展让老年群体在当今数字时代“寸步难行”的现状。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便利,让人的生活更加充实有序;同时科技 也使一部分人特别是老人“举步维艰”,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同样面临“数字鸿沟”窘境的人和事。 解读任务: 作文的写作主题和情境:“科技与生活”主题班会。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将“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的思 考”融入发言稿的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支持“利”或“弊”,也可以辩证表达。需要注意 的是,写作中对科技发展的讨论一定要结合“我的生活”。 【立意】1. 合理用好科技,充实美好人生; 2.让智能化社会更加包容; 3.科技列车的方向盘应该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4.让智能时代闪烁人性光辉; 5.时代列车怎能让老人缺席; 6.勿让老人成为时代的“孤儿”;等等。 【素材】1. 从现代家居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生活理念的变化,而对现代家居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从几年前“书房有存在的必要吗”到现在“厨房有存在的必要吗”,争论的中心都直指科技发展对年轻人 生活理念的影响。现代“手机控”们已经不需要看纸质书籍了,他们纤弱的手臂似乎无法承受纸质书的厚 重,极其有限的居家空间也难以承受书房的奢华。既然如此,何必装模作样故作高雅呢?厨房被踢出年轻 人的生活空间是因为急剧发展的外卖餐饮业。手指轻触屏幕,外卖小哥立马笑容可掬地出现在眼前,给人 递上美味的食品。既然如此,那家里的“锅碗瓢盆进行曲”还有演奏的必要吗? 2.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总是日新月异,在不断得到发展。我们在创造全新科技,科技也在改变着我 们的日常生活。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大可不必因为某一次的飞机失事就因噎废食,就不 再乘坐飞机,就全面否定科技的作用。毕竟,这些事件大多是小概率的意外事件,这些也是人类在推动科 技进步之中必然要交出的“学费”。见证科技的力量,我们有理由坚信:科技必然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 智慧,越来越美好。 3. 老年人是数字时代明显的“弱势群体”。电费、水费基本上都在网上缴纳;在医院挂号很多已转移到网 上挂号,线下门诊排队不仅人多还经常挂不上;去银行办事经常被要求注册网银,线下窗口排成长龙;到 政府窗口办事会被要求先关注公众号、安装 App 和扫描二维码……很多老年人因为不熟悉互联网,这些对 年轻人来说很方便的事情,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线上服务快速发展, 使得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