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师“笔下交锋”作文论道:2021 全国高考作文
名师评析
2021 高考作文
2021 全国甲卷
适用地区:四 川 , 云 南 , 贵 州 , 广 西 , 西 藏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
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
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
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
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评析
吴万里 ▎
“红”字当头 激荡心潮
甲卷的作文材料比较长,为的是切合党的百年华诞,建立起规范叙事的宏大场域。开头
一句话已经定调,要求考生不能脱离“共产党”作文。后边提及的节日、歌曲、作品对应的是
“精神的滋养”,烈士、榜样对应的是“精神的激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考生在文章中
要彰显的要义。我们的红色政党,走过风霜雨雪,付出巨大牺牲,为我们扫平道路,带来幸
福生活。这是伟大的时代,我们已经站起来、正在富起来,我们有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和先决
条件,这叫“可为”;然而,我们不能躺在先辈们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而是应站在这些巨人
的肩上登高望远,具大智慧,挥大格局,迸发蓬勃伟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古老中国
焕发生机,让它壮起来、强起来,以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叫“有为”。
“可为”是客观,“有为”是主观;“可为”是前提,“有为”是结果。可为而无为,必被时代
淘汰,徒留遗憾;可为而有为,乃新时代青年之分所当为,时代所需,民心所望。
行文时,应在文字中体现出感恩心、奋进心,把个体与时代融为一体,议论风发,情致
高昂,展示出少年壮志当拿云的大气魄、正能量。
苏金香 ▎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学校
今年全国甲卷作文考题,命题思路可谓匠心独具,含义深远。一是这个考题扣紧建党百
年热点事件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全国各地尤其是校园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形式多样、如火如
荼,学生身处其中,有话讲有话说。二是考题还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阅读
与表达”和“红色革命文学”“整本书阅读”三个任务群的要求,话题是“可为与有为”,属于二元
命题,学生要运用哲学思维思辨论证,“可为”是条件,“有为”是结果;“可为”是事,“有为”
是人。三是考题体现了当今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思想,号召青年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
有家国情怀,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同时,命题者考虑到考生受教育的环境和程度的区别,给
考生搭好支架的同时,又设置了诸多障碍,考生做到“守正”很容易,想“出新”很难。考题中
列举的红歌、文学作品、模范人物给考生提供了论据,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
和未来等关键词给考生提供了清晰的写作思路。结尾的话“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和“大有
所为”的时代,提供了主旋律。主题既定,素材已有,这既是支架,也是陷阱,很容易千篇
一律,要想拿高分,还要在论证方法和作文形式上花功夫。从当今青年之间流行“丧文化”“佛
系”“躺平”等现象入手,先驳后立相较于正面立论更容易推进论证,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而
就作文形式而言,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演讲稿、倡议书等实用文体比“标准”议论文,更容
易出彩。总之,今年全国甲卷考题,别出心裁又匠心独具,有水平有情怀。
谢红燕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今年四川考试采用的是全国甲卷,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切合了热点:党的百年诞辰。党
的百年诞辰具有重要意义。这次甲卷也一反以前避开热点出题的思路,来个逆转。结合今年
国家最重要的事件——建党一百周年,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套题总的来说,也算四平八稳。审题难度不大,都有可言说之处。材料回顾党的百年
历程,列举的都是学生熟悉的事件、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觉素材易懂。同时唤起对以前
征程和课本学习的回忆,以及当下新时代人物精神的深刻体悟。更容易让学生在思维流动中
感觉有东西可写。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作为个人如何与国家紧密联系,既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又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确实值得每个人思考,也是每个学生有话可说的。另外直接将
作文话题提炼出来,大大降低了审题跑偏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写作难度不大。
本次作文虽说不难写,但要写出深度和高度,还是很考学生的思维层次。学生的思维见
地不同,写出来的水平也各异。更多的学生容易写个人在这个时代如何大有作为,容易流于
大谈空谈,忽略可实践性。这也是这道作文题比较有水平的地方。它可能更想考察,青年在
这个大时代如何抓住机遇“可以有所作为”,并且上升“有所作为”,也就是如何由理想型变为
现实型。学生当思考如何转化为可行性,非常考察学生的思维维度,并且不流于思想层面,
将其实践的性能也囊括在里面。学生平日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可以通
过此题来展现出来。出题老师也可谓用心良苦了。
郑杰 ▎浙江省桐庐中学
很多人从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探讨今年的全国甲卷作文题。这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个
人和时代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材料开篇提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和灵魂。接着从
节日、歌曲、文学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角度来具体阐述这些“文化”。然后以一句“我
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收束,意在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把
人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而在大时代中的人,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因此,写作时应该首先辨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然后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文化是
将个人与时代进行联系的纽带,后者似更重要。
2021 全国乙卷
适用地区:河 南 , 安 徽 , 江 西 , 山 西 , 甘 肃 , 青 海 , 内 蒙 古 , 黑 龙 江 , 吉 林 ,
宁 夏 , 新 疆 , 陕 西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
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
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评析
倪涛 ▎陕西乾县第一中学
今年全国乙卷作文题,仍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以追求理想为切入点,体现了新课标中
立德树人的导向。情景设置以及作文材料的选取上,又体现出了语文学科情境性与人文性的
特点。譬如作文材料开头,就提到“古人常用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而比喻的修辞又是学
生最熟悉的修辞手法,因此很有语文味。
而作文又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来写,贴近高中毕业生的生活实际,考生比较容
易上手,也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审题上的一个难点,应该就是对杨雄说得这句文言文的正确
理解,但作文题中紧接着又对杨雄这句话的大意做了说明,降低了作文审题的难度。
在正确理解杨雄对追求理想的观点之后,还要注意一下要点: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
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
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
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
从立意上说,可以针对当代青年实现理想的基础、目标和实践这三个方面,任选其一进
行论述,要突出重点,要联系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又不可太空泛,最终还要回到自身发展
的思考上面。切忌空泛的只谈理想,或者只谈个人的发展。
赵蓉 ▎陕西西安远东二中
“铁肩担道义”,你准备好了吗?
一、立德树人,依然关注青年人修身成长话题。此次命题,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
了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材料要求考生关注时代、
加强修养,并将实现理想付诸行动,给了考生们一个明确的写作方向。
二、贯通古今,加强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作文材料涉及传统文化,以汉代杨雄的
射箭为喻,一方面考察学生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精神。材料明确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符合儒家的“道义”观,也扣合了高中选修课本《先
秦诸子选读》的教学。
三、引导当代青年关注理想信念,思考自身发展的路径和行动。写作中要选准切入点,
写出对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追求,并付诸实践,写出个人的担当和行动。可以用思
辨精神盘活备考中积累的正反例证,丰富写作内容,明确文体。
四、写作中不限文体,如果考生结合实用文的书信、倡议书、演讲稿等体裁写作,可以
使写作内容接地气,更好地代入个人情感,避免千篇一律。
吴少平 ▎河南
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以当代青年对理想的认识与思考为中心,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
很好落实。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多维而又融合。从知识层面说,它考查学生对优秀传统
文化的理解,扬雄的这段比喻限定了学生对“理想”这一话题的论述范围;从能力方面来看,
它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考生正确理解“修身”“矫思”“立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展开
论述。而题目中“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这一要求,契合高三学生的身份和境况,让考生
能够有话可说。
段飞 ▎内蒙古
2021 年全国高考乙卷作文一改近两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样式,回归传统“材料加话题”
形式。其实细究起来,也不算是完全脱离情景式任务驱动,材料仍然有具体的指向要求,比
如:“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等具体要求。
不细看这些要求,很容易写成“假大空”的套话文章。
以上是就审题而言,接下来讲立意。
关于“理想”的话题,其实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超越时代范畴。远有杨雄论理想,近有陶
铸谈“崇高的理想”,再近一些的有我们熟知的为理想奉献终身的袁隆平、吴孟超、钟南山。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新时代的青
年也应该及早树立高远理想,为了理想努力拼搏。
所以,这个话题是有的可说,可以说好的。可供选择的立意就有:当代青年该树立什么
理想,为什么需要理想的指引,我(们)的理想放光芒,实现理想(小我与大我)……
再说形式。形式上也可以动些脑筋。这时候我们日常的教学,熟悉的课文就派上用场了。
我们可以仿照陶铸《崇高的理想》,写成论述文,可以仿照高尔基《丹柯》,写成化虚
为实的小说,可以继续生发杨雄的比喻,写成优美的散文。
总体而言,今年的乙卷作文话题,稳、工、信、贴合时代,又超越时代。
刘亚 ▎陕西西工大附中
本次全国乙卷依然围绕着核心价值设计题目,即一级指标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
和世界观方法论,突出二级指标中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
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在继承前几年考题宗旨的前提下又有创新,任务驱动与情境化减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任务或没有情境。虽然没有文体上的任务,却又立意指向上的任务,变
外在驱动为内在驱动。“当代青年”的要求,也不失为一种情境,即传统与现实相联系,关注
生活。
李红霞 ▎山西蒲县高级中学
材料用“射箭为喻”,对实现理想几个环节方面的阐释。“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
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中,“修身”“矫思”“立义”是实现理想的三个基础,而且缺一不
可,“弓”和“矢”是工具,实现理想是需要以加强自身修养为基础的,这也符合古代文化中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身发展规律。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
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
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理想追求的过程。
我们高三学生作为国家选拔的人才,一定需要把自己的理想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一个
有担当的人,在时代发展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为时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杨丽霞 ▎山西长子一中
推陈出新,知行合一
2021 高考语文已落下帷幕,我们是山西考区,全国乙卷。乙卷作文是一则任务驱动作
文,引导学生思考“青年人对理想的追求”问题,乍看普通,细思极妙,简单说亮点有二:
一、立德树人。材料以“弓”“矢”“的”比喻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修德、正心、求义,通过对
这些问题的思考测试个体人格和社会良心,真正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宗旨,体现为国家选
拔合格人才的功能,具有严峻的现实性、迫切性,是命题者为国选材的苦心所在。
二、知行合一。谈到理想,平时作文写得不少,但学生作文常常流于空泛,口号居多,
思考极少。而乙卷作文来自传统又新于传统,重在推动青年人积极思考理想达成的基础、途
径、方法,呼唤“知行合一”。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浮躁的社会站稳脚跟,从容应对人
生的困惑,而非消极地“躺平”,一味地“佛系”。在“躺平”这个词火出天际的时候,这显然具
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针对性。
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思维广度,既有道德的温情又有理性的思辨,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
亟待培养的人才吗?
吴艳玲 ▎河南省濮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材料跟去年一样,回避了广大师生猜测的考时事新闻、百年党史之类的热点,青少年健
康成长的题目在备考时也做过不少的练习,加上切身体验,学生有话可说。
引用古人的话,以比喻的形式谈修身成才,又用现代词语表述本意,审题难度降低,立
意围绕如何加强修养、端正思想、朝着正义的目标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地前进,实现理想谈
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激励即可。储备的有关素材只要和青年成长的有关内容符合,就可以拿来
运用。
总之,该题较适合考生发挥自己的思想、素材、个性风格的长处,“我手写我心”,谈出
真知灼见、尽显个性风采。没有应用文体的限制,规定的“任务”较少,犹如“解开了镣铐跳舞”,
可以“尽情摇摆”,在表达时可以各逞才思,畅所欲言。
钟丽华 ▎江西省宜丰中学
2021 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命题结合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 100 周年的历史背景,可
谓古今贯通,守正出新,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阅读材料首先引出“理想的追求”的话题,强调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目标、方法等。
接着用汉代扬雄的"弓矢的”的比喻为例,形象地阐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是先修身,即加强
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的辩证关系。
任务部分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发展,思考材料给当代青年的启示,即引导考生站在特定
的时代节点,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自己实现理想的目标、
途径、方法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应该说这个任务指向性非常明确,考生人人有话
说,难度不大。
要求部分提示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谈理想的追求与基础、目标、方法等的辩
证关系来确定立意,或记叙或议论或抒发感慨,文体选择自由,但思考启示,以写议论文为
佳。
文体自由选择,是较 2020 年高考全国 1 卷写发言稿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
2021 新高考全国Ⅰ卷
适用地区:湖 南 , 湖 北 , 河 北 , 江 苏 , 福 建 , 广 东 , 山 东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
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
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
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评析
孟凡玲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渗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摒除以往“唯分数论”
的片面观点。新时代国家选拔的人才,既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
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来说,蕴含着辩证法的深刻哲理,讲求思辨性。既要认识到
“强”“弱”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关系,又要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具有永恒性,“强”“弱”之
分是相对的,题目中隐藏着古老的中国智慧。从作文题目的形式看,今年避免了以往的发言
稿、演讲稿等情景设计的套路,变化中有稳定,稳定中也有创新。
张岚 ▎山东潍坊高密市第一中学
题目的语料材料是毛泽东关于体育的一则论断,体现了要锻炼成强且要善用其强的辩证
认识。任务部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暗示考生,材料本身涉及的体育话题只是一个引子,
背后的辩证思维才是我们要把握并关联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要写好这篇文章,仅就“体育”而
谈显得狭隘,若能以此而得到启发,联系个人学业发展、家庭兴旺、社会发展、党的百年征
程、脱贫攻坚、复兴梦想、“四史”等内容,辩证讨论强弱关系,善用其强,由弱变强会更深
刻。
胡爱军 ▎湖北仙桃一中
2021 年新高考一卷作文继续体现“新”意,以五育并举之体育贯彻核心价值这一金线。
材料以“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
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写作任务上,以“生而强者不可自喜”和“生而弱者不可自悲”两个角度,阐述强弱的转化,
渗透着强烈的思辨性,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以不同视角去思考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责任
和使命。这样的思考,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个性与视野,思维与表达。
张翠洁 ▎
每年高考最受关注的题目非作文莫属,今年亦是如此。
2021 年新高考Ⅰ卷作文属材料作文,可看作是 2019 年全国Ⅰ卷作文的延续。
作文的审题难度适中,材料与先前观测的“个人与时代”,“健康”“体育”“ 脱贫攻坚”“建党
百年”等热点范围基本一致。
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立足“体育之效”,一方面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
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
振兴的梦想”这一时代的主题。
从命题思路来看,新高考Ⅰ卷作文的命题不避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
体育,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体现了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同时,“体育之效,强弱之变”还注重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考察
学生思考体育对个人成长、国家强盛等的多方面的关系。
李桂红 ▎河北遵化新店子中学
今年高考作文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由“体育之效”引导考
生谈“强弱之辨”——强者“躺平”会变弱,弱者自强会变强。青少年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
命和社会责任。体育是话题之引,实质在强弱之辨,深层次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通过毛泽东体育之效论述,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发挥主观能
动性,付出努力和奋斗,事物可以由弱变强。站在奋斗者的角度,勇做命运的弄潮者,善于
改变,不断奋斗,创造自己的幸福,实现国家由弱变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1 新高考全国Ⅱ卷
适用地区:辽 宁 , 重 庆 , 海 南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
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评析
陈雪 ▎营口分校
新高考全国 II 卷是一则漫画类作文,形式新颖生动,浅显易懂又意蕴丰富,体现了命题
者的匠心,是一个很好的作文题。
首先,要看懂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漫画选择典型汉字“人”的写法入题,寓意在于借“写人”喻“做人”。
漫画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描红一个“人”字过程中的起笔、运笔和收笔,最后“描”
成一个“方方正正”的“人”。每部分都配有文字说明,起笔时要“逆锋起笔,藏而不漏”,运笔
时要“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收笔时要“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些表面上是写字之法,其
实深层的予以都在“做人”上。
其次,要看懂写作任务。
此作文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漫画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
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而这个写作要求既规定了写作的限制性,也体现了新高考
命题的开放性。
限制性:“整体把握漫画内容和寓意”仅仅是审题的第一步,考生还要对此“认识与评价、
鉴别与取舍”,这就考查了考生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同时也考查价值观;“体现新时代青
年的思考”是又一个限制,考生要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
行反思。
开放性:一幅让考生熟悉的漫画,给考生联想思考的空间很大,可以写的角度就多:
从描红的角度,可以由汉字的规范写作,延伸到端端正正做人;
从“人”字的角度,可以从汉字的书写过程想到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从时代的角度,新时代年轻人需要张扬与奋斗的姿态,可以改变以往做人“藏而不漏、
缓缓出头”的人生态度,这样有取有舍,更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追求。
……
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综合一两个角度立意。
总之,这则作文材料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生活,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辨,而且在权
衡取舍中能考查学生“发展完善自我、规划人生”的综合素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孙铭 ▎辽宁营口营开一中
命题特点:新高考二卷漫画,把一个人所共知小学的描红问题上升到“认识与评价、鉴
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的人生问题。既体现深度思维,又体现了命题人点铁成
金的创新意识。紧紧扣住时代主题、巧妙设题,让考生在审题做题的同时收到思想的启迪、
文化的熏陶。命题人有反押题意识,善于在司空见惯处发现问题,有类 2008 年全国三卷从
满大街的标语——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去命题的慧眼巧思,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命题意图:“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试
题将精神引导、文化浸润融为一体,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融入试题,引导考生站在当代青
年的角度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也考查思维的批判性与思辨性。
审题难点:
1.注中“用毛笔”“描红”——传统
2.任务: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反映“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
青年”的思考。
突破难点:
1.由表及里,抓住相关类比信息,挖掘寓意。
2.用材料解读任务。
3.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审题构思。
2021 浙江卷
适用地区:浙 江
作文题目: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评析
周秀义 ▎河北
本考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理性思维能力、人文情怀、健全人格以及社会责
任感。得与失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得到与失去
都是此消彼长。所以,命题的开放性较强,考生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当下社会,不乏患得患
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有胸无大志、坐井观天的鼠目之徒,又频出成则得意、失则“跳
楼”的孱弱之辈,因此该命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便于学生联系现实、挖
掘“得与失”的深层内涵、高远命题立意。
写作时可肯定一种观点,兼顾与其他两个观点的比较。可否定三个观点,自立观点:看
淡得失,矢志向前。
写作角度(一):得失是人生终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计较在人生起点、过
程中的得失,付出必有回报。
写作角度(二):得失是人生起点。规划好人生的起点,赢在起点,才能减少人生的过
程中失误,避免人生终点时的茫然无措。
写作角度(三):得失是人生过程。人生过程就是不断权宜、衡量得失的过程,在得与
失的抉择中人会不断成长、壮大。在起点不必计算得失,在终点得失自明。
写作角度(四):看淡得失,矢志向前。认定正确的人生目标,便不计得失,勇往直前。
张杰 ▎浙江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2021 年浙江卷的作文,“稳”字当头,重在思辨。本命题考查“得与失”作为一个整体,是
终点还是起点抑或是过程的逻辑思辨关系。对于浙江的考生来说,这不是一件难事。
第一种,仅仅“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执着于得失,认为所有的努力与付出,一定要有所
得,有所回报。持这种观点,不是出题者的真实意图,也是最不容易写出高度和深度的。
第二种,也仅仅“把得与失看成起点”。也许只是“在观念上承认得失,在行动上不去追求
得失”罢了,也很难写得出彩。
那第三种观点,即“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把“得”看成过程,我们不断前进与突破,不断
创新与所得;把“失”看成过程,我们不怕失败与跌倒,不怕困难与挫折,可以重新再来,勇
往直前下去。
本作文最佳采用破立式,以“得与失看成是起点与终点”为目标,肯定其价值与意义,再
反向说明其不足,最后确立主观点,即:我们应该持“把得与失看成过程”的观点。只有把得
失看成过程,才不对现有成就墨守成规,停滞不前;也才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沾沾自喜;
还不会让变革到深水区,碰到硬骨头而畏首畏尾。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断获取新的“得”,
但也绝不畏惧偶尔的“失”,这就是生活给你的最好的启示,也是生命赋予你的最完美的注脚。
“看待得失,勇往直前”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过程。
吴慧慧 ▎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
此题延续浙江卷一贯的风格,选择了人生道路上必然面临的问题,考题引导即将开启人
生新阶段的浙江考生去思索如何看待人生路上的“得与失”,富有人文意蕴,体现了“立德树人”
育人旨向。这与 2019 年考查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以及 2020 年生活的“作
家”与“读者”的关系等是一脉相承的。题目同时兼具开放性和思辨性,对于“得与失”,提供了
“终点”“起点”“过程”的多元视角,着力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契合了新课标的命题原则。题
干表述清晰平实,对于考生来说,审题立意的难度并不大,考生可以选择观点之一展开文章,
也可以兼顾而谈并有所侧重。而题目涉及“得与失” “终点”“起点”“过程”等多重概念,在文章
架构和思维的深度、新意等方面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往年更高的要求。
另外,在素材使用方面,考生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广、自由度较大。在文体上,选择论述
文较为容易展开,考生需注意避免语体不明的“四不像”文体。
2021 北京卷
适用地区:北 京
作文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
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
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名师评析
王建红 ▎陕西宝鸡岐山高中 特级教师
第 1 题“论生逢其时”为材料类命题作文,材料共两句,第 1 句为果,第 2 句析因。第 1
句三个关键词——每个人、特定时代、人生道路,推断得出“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今有不同的
人生道路”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第 2 句中的两种人生态度:“生不逢时”“安分随
时”代表消极人生,即躺平;“生逢其时”“时不我待”代表积极人生,即奋斗。从给定的题目“生
逢其时”来看,命题人显然支持积极的奋斗人生。本题重视“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将个
人与时代,社会、家国联系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文体限制为议论文,具
体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 2 题“这,才是成熟的模样”要求写记叙文,材料由草木鸟兽外表的成熟引发到“我们”
的成熟,“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暗示青年学生更应注重内在的修养、理想、精神、信念的成
长,由此生发具体记叙、描写即可。
辛月 ▎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第 1 题
虽然材料给了三种人生态度,“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但是让以“生逢其时”
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第三种生活态度,如果考生可以兼顾其它两种会更好。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担当。这道作文题有很强的时代
意义,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让考生思考小我与大我,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形成积极的人
生观价值观。同时需要注意“人”和“时”之间的关系,要写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一篇
有深度的佳作。
第 2 题
这则材料写作的重点是对“成熟”的理解。“成熟”不仅指年龄的增长,身体的长成,更应
该是心理上的成长。能够明辨是非,立志高远,拼搏奋斗,有责任有担当……这一点对于考
生来说并不难。
这道作文题的关键是“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中的“才”,一个“才”字体现的是转折,所以
在情节的设置中要体现出这个“才”字。这是见高下的地方。确定了立意,设置了情节,最重
要的是细节描写,这是一篇好的记叙文的必备要素。
2021 天津卷
适用地区:天 津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
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
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师评析
闵莉萍 ▎天津市第七中学
2021 年天津卷平稳延续往年题型,作文重在考查价值观,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
心的可贵。回顾历史,开创未来,是当下青年的时代使命,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智慧。
在五千年文明延续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特性之一就是“瞻前顾后”——从回顾历史中,汲取
经验教训;在擘画愿景时,坚信未来光明。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节点上,2021 年天津
卷用“纪念日”这个可大可小的切口,引导考生回顾党、民族、国家甚至是世界的来时路,引
导其从个人生活经历、民族奋斗历程、国家发展进程或世界历史赓续中挖掘时代精神内涵,
传承优秀品质,追寻更美好的明天。可以说,2021 天津卷作文在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
情怀方面,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2021 上海卷
适用地区:上 海
作文题目: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评析
王建红 ▎陕西宝鸡岐山高中 特级教师
上海卷坚持一贯注重思辨性写作的传统,今年以材料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材料中三个关键词——“时间”“价值”“认识”,构成两个截然相反的推断:①事物经时间沉淀
后价值被认识,②事物即使经时间沉淀价值仍不被认识。与其他卷不同的是,这两个推断是
开放的,材料并未对这两个判断表明态度,而交由考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一步步分析推断
得出结论。分析思辨是写作的重点,本题注重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徐建华 ▎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这是一道充满哲理思辨、浸润成长体验的好题。
材料极其简洁,审题时,不妨“火眼金睛”,迅速抓住“时间沉淀”、“事物价值”、“认识”
三个词,立意。
写作时,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具体展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对“事物”进行分类,考生
很容易想到较“实”的事物,如文物、遗产等,随着时间的沉淀,历久弥珍。因此可以以小见
大,由物及人、及理,淬炼“大情大理”,并且是情思、情怀有所附丽。
当然更有较为“虚”的事物,如亲情、思想、精神、真理等,这些往往随着时间的沉淀,
逐渐被人认识。写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建议学生应在“事物”的确定适当做文章,由实入
虚为好。
当然学生也可围绕“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来立意展开,持相反观点。
总之,本题的哲学母题应为“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辛月 ▎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这是一道思辩迎很强的题目,要深入探究本材料中“时间”与“价值”的关系。有的事物需
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比如一坛老酒,而有的事物不需要甚至不能经过时间的沉淀,比如一个
苹果。所以,“时间”对“价值”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有的事物没有价值,经过不经
过时间的沉淀都不会彰显价值。所以,“时间”和“价值”并不存在关系。
此外,还要谈“认识”,此处的“认识”不仅是认识事物的价值,更应该认识“人的价值”。
由物到人,更能体现思想的维度。何为“时间的沉淀”?其实是一个自我充实、自我提高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才能展现出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