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课题:确立自信,学会反驳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掌握反驳的特点和方法。
2、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时,学会恰当、有理、有力的反驳。
学习重难点:
掌握反驳的特点和方法,学会恰当、有理、有力的反驳。
导·学·展·评·馈
学习内容(包括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一、导入话题
抗战时期,厦门大学从英国请来一位教授讲学,校长萨本栋以礼相待,这位教授却在酒宴上大
放厥词,说什么厦门大学还不如“英伦三岛的中心小学校”。
萨本栋校长解释说:“抗战时期,因陋就简,但教学质量,厦大一向从严。”英国教授却说:“欧
美开风气之先导,执科学之牛耳。敝国有诗圣拜伦、雪莱,剧圣莎士比亚,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
力学之父牛顿。可叹泱泱中华,国运蹇促,岂可奢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邦乎?”萨本栋校
长当即反驳:“教授先生,你别忘了,中国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经天之日,英伦还是中世纪蒙昧莽荒
之时,中国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之际,达尔文之父乃其祖不知在哪里?”
英教授又说:“校长阁下,请记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伍斯特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造就了您的
学识和才能!”萨本栋校长寸步不让地说:“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华文明曾经震惊世界,没有中
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也决不会有大不列颠帝国的近代产业革命。”
材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不难从材料中领悟出精神内涵和论辩特点。
自信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么呢?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一些
潜力,都有一些别人不如的地方,所以,要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可能拥有积极的心态。
有了自信,人才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困难;有了自信,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克服阻碍,克服卑怯;
有了自信,人才会虚心讨教、诚恳学习、扬长补短;有了自信,人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
向成功。可以说,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了,还会有什么主动的行为呢?生
活在别人的影子下是一个人的悲哀。在现代的中国、现代的世界,需要的是勇于开拓勇于进取勇于
创新的人,这种人首先具备的素质便是自信,畏畏缩缩、犹犹豫豫的作风必为时代所淘汰。当然,
自信建立在自明的基础上,与目空一切、自高自大是两回事。
二、方法例析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
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
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
论证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
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
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是他的四个著名学生,纵横家的风采主要在
于他们杰出的辩才。他们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能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雄师。我们如何才能像这
些纵横捭阖的辩才那样练就一副口吐莲花的“金嗓子”呢?用归谬法来反驳对方的论点,是辩论中
常用的一个一种技巧,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反驳”的魅力。
1、直接反驳法:直接批驳对方观点、论据、论证的方法。
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
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
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孔明游说江东,张昭说,你和刘备都是无能之辈,不值与谈。
孔明反驳道:我主刘备虽人民稀少,兵不满千,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辈心惊胆裂。
刘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乱夺同宗基业,实乃大仁大义。当阳之败,因我主不愿弃其人民,
甘于同败。此乃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聪明仁义之主,而非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
百无一能之辈。
3、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
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
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
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4、例证法:运用大量的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总理说:“我不
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 4400 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
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
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 150 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
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
它的社会制度。”
5、对比法:既提出正面观点和论据,也摆出反面观点和反面论据,让对方在比较中确信正面观点的
合理性。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人家,怎样才能使我国获利呢?”
孟子说:“大王怎么能开口谈利呢?要讲仁义。大王这样说,大夫、士人、百姓也会这样说。这
样全国上下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国家里,杀死国君的是贵族。这些贵族的产业和势力
不能不说是很大了,如果大王先讲利益后讲仁义,那些贵族不把大王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没有讲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理的人会犯上作乱的.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
足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益呢?
6、比喻法:用生动形象的事例作巧妙的比喻。
(日本记者问朱镕基总理)“台湾人民都不想回归中国,为何中国政府要用霸权欺压?”答:“讲
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有个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子女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
感觉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于是对子女说,‘来,回到母亲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而这个不肖
子,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那此
时母亲应该如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台
湾问题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别人无权干涉。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来都没
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事情,反而总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邻国,以民主、自由等等名义来剥夺包括台
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
2
7、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一个日本女记者问朱镕基总理)“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
么看?”总理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
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
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
8、类比法: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它属性,由此推
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它属性的结论。
在巴黎会议上,日本代表牧野要求无条件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中国代表顾维钧站起身问
道:“西方出了个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
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牧野先生你说对吗?”
牧野不得不承认:“是的。”顾维钧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
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
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9、以谬制谬: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
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这位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
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
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
10、归谬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果,从而驳倒对方论题。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对朱镕基总理说:“总理先生,我觉得贵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特别的不人道,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权。”总理微微一笑,说:“那好,我们可以不搞计划生育,每年
我们要新增加一千多万人口,我们只向你们国家移民一百万,这个要求不高吧,其余的人口我们自
己消化。”这位记者哑口无言。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根据下面五个例子,总结一下“归谬法”反驳论点都有何特点?后三个小例子,和
前两个例子相比,有什么异同呢?
1、30 年代,提倡白话文、语言大众化的时候,有人走向极端,提出了“作品水平越高,知音
越少”的观点。对此,鲁迅先生便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予以反驳,“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
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2、有一天,八仙中的铁拐李一瘸一拐地在街头叫卖着:“卖药喽!卖药喽!我这葫芦里的药,
能治百病,保证痊愈。”有一位老大娘反问道:“既然能治百病,何不用此灵丹妙药先治好你的瘸腿
病呢?”铁拐李听了语塞,围观者哗然。
3、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
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
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
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4、有一户人家,母亲刚去世不久,还处于服丧期。有一天,他们家偶然煮了一锅红米饭来吃。
这事被一位迂腐的读书人知道了,他特地赶往煮红米饭吃的人家,指责他们在服丧期间不该吃红米
饭。有人问读书人:“为什么不能吃红米饭?”那读书人说:“红是表示喜事的颜色,你们难道不知
道吗?”这时主人接上口说:“照你这么说,那些煮白米饭吃的人,他们的家里都有丧事吗?”
5、有一个人大谈“轮回报应”,说不能轻易杀生,凡是杀牛杀猪的,来世就会变作牛或猪来偿
债,甚至是踩死蚂蚁的,也会这样。当时有一个叫许文穆的人在场,他反驳道:“那就杀人好了。这
样的话,来世偿债,还能变作人。”
异同:
探究二:如果有人让你反驳“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你应该怎样说呢?下面有一段精彩的
辩论,欣赏并思考:辩手是如何进行归谬分析的?
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我可以用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上了驸马爷的陈世美不可
不谓英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难道不是一个穷秀才梦寐以求的成功吗?二战初期的希特勒
不可不谓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他不是成功地在一天之内就占领了丹麦,40 天就打
败了法国吗?而南宋时期的秦桧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世英雄,他成功地当上了宰相,成功地除掉
了岳飞,更是成功地出卖了国家。可是,难道你们真的认为这些人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荆轲不再是英雄,因
为他舍身入秦的两大目标:刺杀嬴政和逼秦议和均以失败告终。布鲁诺也不再是英雄,因为他既没
有说服当时的民众相信日心说,也没能逃脱宗教裁判所的追捕。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后就更称不上
一个英雄了,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还是失败,总理遗嘱不是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
力吗?但是我还要请问对方同学,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竞争一方的成,
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
那么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金戈铁马,十年鏖战,难道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是英雄,失败的特
洛伊主将赫克托尔就不是英雄了吗?那么楚汉相争,逐鹿中原,难道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刘邦是英雄,
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就不是英雄了吗?那么魏、蜀、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难道仅仅因为最后三
家归晋,就只有司马氏才是英雄吗?那么后人又何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的感叹呢?
可见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
分明是英雄相惜,棋逢对手,偏偏也要分出个成王败寇,这样的标准可取不可取,在座各位自有公
论,谢谢大家!
简析:
探究三: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
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
3
不扫,何以扫天下?”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自然无以“扫天下”,
然而在生活中真的都是这样吗? 请阅读《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一文,分析文中如何反驳的。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出自一千年前的东汉,一千年后,我们再次展开思索,我们
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赋予这个古老的命题于新的内涵,而这个新的时代内涵就是:一
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正本必先清源。马列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又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解决了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迎刃而解,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琐事上必定会对谋划
大局产生影响,这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一屋”,指的是琐事,是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扫一屋”即是解决次要矛盾,
而“天下”指的是大事业,“扫天下”即是在事业上获得公众认同的成功。“一屋”与“扫天下”之
间存在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联系。在解决主要矛盾以达到扫天下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
之中,如果能把次要矛盾一并解决,那当然最好。但是是不是说不解决次要矛盾就一定不能扫天下
呢,又是不是能由此推出只有解决次要矛盾才能扫天下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人要处理的事物与
古代社会相比何止增加百倍,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次要矛盾,如果我们拘泥于一城一池的
得失,最终只会走向“捡了芝麻,丢了瓜”的老路,君不见终日头发乱糟糟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后院起火的林肯成为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不会打枪的毛主席照样解放全中国!
现代社会的分工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的琐事都可以交给专门的从业者去做。
这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精神嘛。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没有事必躬亲的必要了。我们总不
能要求现代人自己养蚕织布吧?我们看到无数能打扫天下的人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做的呀!他们不
一样扫天下吗?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扫天下的眼界与理想。如果我们过分拘泥于“扫一屋”
而错过“扫天下的机会,那将是我们的遗憾,祖国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如果我们能不拘
于“扫一屋”而成就“扫天下”的大事,那么,我们的成功便是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幸福,更是中
华民族的幸福。
简析:
探究四:今天的人们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人认为,“干一行,爱一行”已经落伍了,
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他们认为,应该有意识也有准备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
“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只有爱一行干一行的精神,才能使我们和我们的社会在竞争如此激
烈的环境下生存。那么你认为呢?请阅读《“干一行,爱一行”过时了吗》,分析文中如何反驳的。
“干一行,爱一行”过时了吗
“干一行,爱一行”在当今社会并没有过时,仍然应当大力提倡。
“干一行,爱一行”是爱岗敬业精神的最好体现。是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一项至关重
要的的标准。在你所不熟知的领域完全有可能蕴藏着个人更大的潜力等待你的发掘。发光的不都是
金子,但只要是金子,一定会处处发光的啊!难道不是么?
从职业道德来分析,“干一行,爱一行”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一个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
的要求,是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在每一个具体岗位上,不论平凡与否,高低与否,贵贱与否,都
应忠于职守,不计得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具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我们
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得去做好每项工作,这-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由此,我们清
晰可见,“干一行,爱一行”不正是我们当今时代需要大力倡导和积极弘扬的高贵品质么?
“干一行,爱一行”,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洗车工、包装工、清洁工……这些岗位贫贱但不
低贱;这些人们平凡而不平庸。“干一行,爱一行”,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而与此相比,“爱一行,
干一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则显然未必是可取的,也未必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
事实胜于雄辩,当今社会我国乃至全球就业岗位的竞争激烈化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所从事的职
业或许并不是本人所熟知或擅长的领域。这就需要我们就业观念上的转变。在选择职业时要认清当
前形式。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搬山术的故事: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你不去干这一行,又怎么知道自
己就一定不会爱上它呢?不论是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我们身处其中,我们就应该努
力地去适应,所谓适者生存啊!在生存中求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理
智的选择!
退一步我们试想:如果人民教师不能循序善诱,诲人不倦;如果人民医生不能救死扶伤,任劳
任怨;如果人民警察不能秉公执法,替天行道……如果“干一行,不能爱一行”,其结果则不堪设想
啊!这世上没有什么伟大的人,只有伟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细微而坚韧的情感和精神!总而言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唤着:只有干好你手头的工作,人生才有一个完美
的结果。干一行,通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不断发展!
简析:
拓展阅读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是一句精妙的棋语,却也渗入了生活中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我们
跳出生活的棋局,以清醒的头脑换位思考,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味出人间真情,摒除不良习
惯,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楚地理解父母之爱。一些青少年被父母百般呵护,却“当局者迷”,不理解
他们的爱,而旁观,或许更能使他们领会父母之爱的细微和伟大。我以前常常会抱怨父母的唠叨,
然而室友总会羡慕我的幸福。天冷,父母提醒我添加衣服,并不辞劳苦地跑来学校为我铺上一层又
一层的棉絮,我不在意,以为是他们的责任;头晕,父母心急而担忧,为我买药买水果送牛奶,说
牛奶和水果多吃对大脑有好处,我不感动,以为是他们的义务。室友轻轻的一句“你爸爸妈妈真好”,
让我顿悟了他们的辛劳,他们崇高无私的爱。或许我们因为作为幸福的“当局者”,“身在福中不知
福”,所以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冷漠。作一个旁观者,可以促使我们用清醒的大脑和敏锐的心
去捕捉人间真情,体味人间真情,回报人间真情。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
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 “请保持安静” 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
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
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大嗓,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一个
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其行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
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来,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
记,从而彻底改正。做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恶习的桎梏。
4
做一个旁观者,能理智地调整人生方向。世人汲汲皆为何?采菊东篱,悠望南山,如此生活岂
不惬意?何必淹没于喧嚣尘世,让浊流玷污了自身?渊明深陷污浊官场,却能以旁观者身份审视处
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坚守心灵一方净土,怀抱千百年来文人的梦想,保留了最纯净的
心灵家园。如今,做一个旁观者,需要我们从混浊的社会风气中跳出来,以清醒的头脑认识不良的
风气,从而将其毒素从心中屏除,以纯净的心灵拒绝不良风气的污染,超世独立。
跳出人生的棋局,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或许能更清楚的了解他人,了解自身,了解环境,
更正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诚然,旁观者清。
点评:
旁观者未必清
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
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愚昧的人们旁观古□亭口一个革
命者的被杀头,却不清楚他是为了什么牺牲生命。
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壮志或信念。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jì)怒。”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来到咆哮的汩罗江边。他遇
见了渔父,那个最具代表性的旁观者。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渔父之问深深刺痛了“当局者”的爱国之心。渔父怎么
会懂得一位爱国诗人体内流动着的那滚烫的血液?旁观者没有那样的抱负,他只知道渔舟唱晚的美,
却不清楚忠而被谤的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最后孤独的呐喊以江面上扑通的落水声而告终。
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
封建王朝垂死挣扎之时,人民像奴隶一样生活着,无知,愚昧,麻木。有那么一群有志之士,
为了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民运站了出来,却被残暴的统治者屠杀了。不知是秋瑾还是夏瑜的血洒在
古□亭口冰凉的泥地上。旁观者眼里闪烁的不是愤怒和同情,而是看到杀人盛况后的兴奋,还有人
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
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
清,他们不清楚当局者牺牲者的努力,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
为什么会被杀头也不清楚。再杀几个阿 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
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
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
旁观者没有当局者的鸿鹄志,没有当局者的奋斗史,没有当局者的热心肠,所以,旁观者未必
清。
点评:
课堂反馈
1、唐代李贺,因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要避父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写了
一篇《讳辩》进行批驳,他说:“ ?”
2、病人与护士的对话
病人:“请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我很穷。”
护士:“没有人能帮助您吗?”
病人:“没有,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穷。”
护士:“修女富得很,因为她和上帝结婚。”
病人:“ ”
3、有一个卖肉的人,为了多卖点钱,在给顾客砍肉时总是尽量多带些骨头。有一位顾客不满意,说:
“你给我这么多骨头干吗?我是买肉又不是买骨头!”卖肉的说:“没有骨头哪来的肉?”这位顾客
在付款时,给了他一部分钱和一张白纸。卖肉的说:“我拿肉是卖钱的,你给我白纸干吗?”顾客反
驳说:“ ?”卖肉的顿时无话可说。
4、辩词征集:为了更好开展辩论赛活动,围绕某个话题的某个观点写一段辩词。
(1)知足是否常乐?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3)网聊是有聊还是无聊?
(4)中学生携带手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5)“逆境”是否“有利于成才”
(6)专才(通才)比通才(专才)更吃得开
(7)人为自己活着快乐,还是为别人活着快乐
(8)治愚(贫)比治贫(愚)更重要
(9)中学生出国留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0)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11)诚信主要是他律还是自律
(12)严师出(不了)高徒
(13)资本(知识)对经济发展更重要
(14)现代化会不会威胁传统文化的生存
(15)电脑使人更聪明(笨拙)
(16)个人命运是由个人掌握还是由社会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