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春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习题答案
第 1 课
P3 问题思考
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
中央。
P4 材料研读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
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
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P5 课后活动 1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
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P5 课后活动 2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
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 2 课
P8 材料研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
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
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P8 问题思考
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法律上,减省刑法;
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P10 课后活动 1
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
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因为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农业生产。
P10 课后活动 2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 3 课
P12 材料研读 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P17 课后活动 1
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P17 课后活动 2
(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
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 4 课
P21 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前后 6 次,用了 12 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
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2
P22 课后活动 2
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 5 课
P24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
P26 课后活动 1
皇帝荒废朝政、节度使权力膨胀、军队战斗力薄弱
P26 课后活动 2
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出了作者等
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第 6 课
P30 材料研读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
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P31 材料研读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剥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
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P32 课后活动 1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周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
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
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
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共计
之权。
第 7 课
P36 课后活动 1
这首民谣反映了民众对寇准的敬仰和爱戴。
P36 课后活动 2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
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
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
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 8 课
P40 问题思考
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
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
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
人民的利益。因此,数百年来,岳飞能够得到人们的尊崇和怀念。
3
第 9 课
P44 问题思考
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
消费之间的桥梁。它的兴盛将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
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
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P46 课后活动 1
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P46 课后活动 2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第 10 课
P49 问题思考
忽必烈采用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
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50 课后活动 1
这一描述,反映了 12 世纪时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铁木真即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
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并在 1206 年建
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P50 课后活动 2
按先后顺序排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元朝建立、
南宋灭亡。
第 11 课
P52 问题思考
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与汉唐疆域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
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P53 问题思考
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
P53 课后活动 1
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
P53 课后活动 2
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 12 课
P58 课后活动 1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
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4
第 13 课
P61 材料研读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
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P62 材料研读
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
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P64 课后活动 1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
提供了重要条件。
P64 课后活动 2
特快专递
第 14 课
P67 问题思考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
权。
P68 材料研读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P69 课后活动 1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
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
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P69 课后活动 2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
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
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
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第 15 课
P73 材料研读
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也表达了戚
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这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
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P74 问题思考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所到之处,倭寇杀居民,劫财货,无
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
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P74 课后活动 1
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明郑
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P75 课后活动 2
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5
第 16 课
P78 材料研读
明朝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
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P80 问题思考
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
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P83 课后活动 2
万里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
中华民族的史诗;
北京故宫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其建筑设计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是立体轮廓、空间组织、建筑色彩,还是平面布局,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第 17 课
P86 材料研读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所到之处不仅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P87 课后活动 1
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
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是,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崔征如故。
P87 课后活动 2
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 18 课
P95 课后活动 1
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台湾。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元
朝已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台湾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上述史实,有力地说明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P95 课后活动 2
清朝治理西藏和新疆,一方面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另一方面保持西藏、新
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 19 课
P98 课后活动 1
1661 年到 1766 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
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
勤劳作等。
P98 课后活动 2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
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第 20 课
P102 材料研读
作用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知识跪在地上记录,然后照
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
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虚设机构。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6
P101 问题思考
从历史上看,吏治的腐败,一方面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国家财政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社
会危机加剧,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
P105 问题思考
作为一种被动的消极防御政策,闭关锁国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曾起了一定的自卫
作用。但它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它限制了中外文化
的交流,妨碍中国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知识,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在近代陷
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P106 课后活动 1
这些诗句大都有“明”或“清”等字眼。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
暗指“明朝”,“清”暗指“清朝”,认为这些诗句说明了世人怀念明朝、不满清朝,要“反
清复明”,便把他们下大狱。
P106 课后活动 2
“ 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宋朝,并在明朝的话本中多有出现。句中
的“清”,非为“清朝”之“清”,而为“清廉”之“清”。此谚又作“一任清知府,十万雪
花银”,原意是: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靠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
万两银子的进项。后来含义扩大为:即使是为政清廉的官员,也要捞上成千上万两银子,至
于贪官就更不用说了。
这反映了清朝官场昏暗,官吏贪污现象严重。
第 21 课
P110 课后活动 1
《红楼梦》的思想性强,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
的奢靡、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歌颂了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自由
的下层人民的抗争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