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ID:726376

大小:2.97 MB

页数:89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21.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俨然   6、阡陌交通 7、黄发垂髫 8、怡然   9、具答之        10、咸来问讯  11、率妻子邑人  12、绝境  13、不复出焉                      14、无论魏晋  15、延至其家                        16、处处志之  17、欣然前往             18、无问津者  沿着 落花 对……感到诧异 开阔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交错相通 老人小孩 喜悦的样子 详尽 都 妻子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再 更不必说 邀请 做标记  高兴的样子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这个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3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8、后遂无问津者。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了。 4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 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 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 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 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    四、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 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1.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 的是怎样的生活?)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8 世外桃源应该是根据“大同”社会体制构想出来的。 9 22.短文两篇: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           ,字梦得,洛阳人,            (朝代)  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 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      【灵】     。【斯】       。【馨(xīn)】 【鸿儒(rú)】                                          【白丁】                                                    【金经】 【调】           【素琴】  【丝竹】                                                   【案牍(dú)】 【劳形】 刘禹锡 唐代 出名 显灵 这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弄。 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指佛经。 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 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0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用             表现手法,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运用类比的 目的是: 5.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                      的节操和           (                                    )   的情趣。 6.《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的写法。本文以有仙 之山,有龙之水比喻          ,引出主旨。“         ”立意贯穿全篇。 7.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 意思:                   。  简答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类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陋室不陋 11 陋 室 德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五案牍之劳形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12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字茂叔,(朝代)           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解释:【蕃(fán)】 【独】 【盛】 【予】 【染】 【濯】 【清涟】 【妖】 【植】 【亵(xiè)玩】 【谓】 【隐逸】 【君子】 【鲜】 【宜】 【众】 多 仅 大规模 我 沾染 洗涤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美丽而不端庄 立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认为 隐居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少 应当 多 13 词类活用 【蔓】 【枝】 【远】 【清】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 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名词作动词用,生枝蔓 名词作动词用,长枝节 形容词作动词用,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 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14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7.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8.作者写莲表白自己 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 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 的生活态度。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庄重、高雅。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洁身自好 不愿隐逸 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 15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10.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1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       和         来衬 托莲,其中菊花属于          ,牡丹属于 (                ) 。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 势的人太多。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 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 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菊花 牡丹 正衬 反衬 16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 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 可。) 2.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如:赞成两重含义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 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 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 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7 用原文语句回答。 Ø莲象征什么? Ø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 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 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Ø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Ø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 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Ø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 子是: Ø“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君子的美好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18 1、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 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 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 玩弄它。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9 20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总 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 的人物和题名。 分 总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 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1段) (2—5段) 用事实说明雕 刻者技艺精湛 (6段) 请你细读课文、掌握结构 21 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 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22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奇巧 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 核舟 23 核 舟 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如何具体说明奇巧: 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 褶 ;念珠 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长、高体积: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背: 24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逻 辑 顺 序 空 间 顺 序 主 — — 次 25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   特殊的技艺  直径一寸  做,这里指雕刻 没有 顺着,就着模仿  赠送  乘船游行  jī零数 大约 缓缓地       起 指胡须 靠近 26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7、钩画了了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清清楚楚 黑 朱红色 刻 尚,还     满 长而窄 极 像 船桨 正 平 古代男子的美称 27 诎右臂之船: 手倚一衡木: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屈”,弯曲 通“横”,横着 通“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8 “甫”通“父”,男子 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奇异的,不寻常的 零头,名词 大约 可以 有 通“又” 29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做,雕刻,动词 是,动词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正,端正,形容词 一头,一方,名词 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的  其船背稍夷 那 30 文曰“出平山人” 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1 表并列,并且、而且。 表承接,不译。 表转折,却、但是。 助词,的。 代词,这。 他们的。 那。 32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用箬蓬。 2.石青糁之。   用石青。 u名词作状语 u名词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2.椎髻仰面 3.石青糁之 (戴着)高高的帽子 (梳着)椎形发髻 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 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33 幅 个 张 把 把 块 枚 条 个 扇 34 24大道之行也 • 选贤与能 ( ) • 矜寡孤独 ( ) • 男有分 ( ) • 女有归 ( )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 门闩( )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 不独子其子 ( ) 35 注音并解释 jǔ,通“举”,选拔。 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指女子出嫁。 wù,憎恶。 shuān 第一个“亲”,用如动词,“以……为 亲”;第二个“亲”,名词,父母。 第一个“子”,用如动词,“以……为 子”;第二个“子”,名次,子女。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因此人们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为亲(也敬爱、奉养其他人的父母 和长辈),不只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也关怀、爱护别人的子女)。 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成长。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 的事情不发生。 全文结构: 全文可分三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37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8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 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 “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39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0 整体把握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41 《望岳》 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 《春望》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 思家的沉痛。 《石壕史》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 状。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差使抓走。 42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 痛。 43 《望岳》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至,气魄非凡。 《春望》 1、运用自对,产生强烈对比。 2、起承开合,溶于一炉。 《石壕史》 1、构思巧妙,明、暗兼顾。 2、情节生动,动人心魄。 44 26.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 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             (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 县(现在属河北)人,          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 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 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 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 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 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郦道元 北 魏 45 • 【常见短语】 • [略无] [自非] [亭午] [夜分] [荣] [峻] [良多] [属(zhǔ)引] • 【其他词语】 • [嶂(zhàng)] [曦(xī)] 。 [襄(xiāng)] • [沿] [溯(sù)] [或] 。 [宣] [虽] 。 [御] [疾] [素] [回] [巘(yǎn)] [漱(shù)] [旦] [肃] [哀] [转 (zhuǎn)] 。 [沾] 。 [三] 。 毫无。略,几乎。 如果不是。自,如果。 正午,中午。亭,正当。 半夜。 茂盛。 高而陡峭。 很多。良,很。 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日光。这里指太阳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有时 传达。 即使 驾,乘。 快。 白色。 回旋。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冲刷。 早晨。 寂静。 悲哀。 婉转 沾湿 表示概数 46 • 【通假字】 • [阙]  。 • 【一词多义】 • [绝]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 绝[               ] • 【词类活用】 • ①乘奔御风[           ] ②素湍绿潭[              ] ③回清倒影 [           ]  通“缺”,空缺 断,断绝 极 停止;消失 飞奔的马 急流的水 清波 47 • 整体把握 •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 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 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 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 “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 现了出来。 •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 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表现手法, 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 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 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8 l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l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l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总分关系。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 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瞿塘峡、西陵峡。 49 • 1、翻译下列句子 •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夏水的什么特 点? • • 3、《三峡》一文引用渔歌起到了什么作用? • 即使驾着快马,乘风飞奔,也没有这样快 v湍急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势像奔马 运用夸张手法,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 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0 • 记承天寺夜游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 ,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 (朝代)文学家。 • 文言词语 • [解] [户] 。 [欣然] 。 • [念] 。 [遂] 。 [寝] 。 • [相与] 。 [中庭] 。[空明] 。 • [交横] [盖] [但] 。[闲人] 。[耳] 。 •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 中心: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 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北宋 苏轼 除去,脱 门 喜悦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院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 原来(是)。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51 •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 特点? • 2.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 • 3.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 4.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v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v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v清静、舒适、愉悦。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52 • 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 “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 含义?) •      • 6.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 • 7.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 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 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v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 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53 • 8.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 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 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 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 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 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 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 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54 • 答谢中书书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 文言词语 • 【共】     。【谈】               。【交辉】             。【四 时】             。【歇】        。【颓】         。【沉 鳞】                                             。 • 【竞跃】                           。【欲界】            。【仙都】               【复】            • 【与(yù)】                  一起 谈论,欣赏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争相跳跃。竞,争着 指人间 指仙境。 再。 v参与,这里指欣赏。 55 • 整体把握 •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 肩。 •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 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 肩之意溢于言表。 •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 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 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 毫不雕琢。 56 • 问题探究 •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 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      •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 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v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v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v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v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7 •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 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v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v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 ™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 ™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58 •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 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 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 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 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 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 “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 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 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59 知识树 观潮 观吴儿 弄潮 观潮之 景 观水军 演习 观众人 观潮 特征: 宏大、 汹涌、 壮观。 描写手 法:形、 色、声、 势,由 远及近 特征: 激烈 特征: 英勇、 技艺高 超 特征: 人多 作用: 侧面展 现潮之 壮观, 表演之 精彩。  湖心亭看雪 张岱 1、是日更定: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 4、上下一白: 5、一芥(jiè): 6、焉得更有此人: 7、客此: 8、及下船:  9、喃喃 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 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等到 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焉得:哪能。 更,还。 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全白。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 子。冰花一片弥漫。 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文言词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声音都消失了。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 白茫茫一片。 句子翻译   1 句子翻译 2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强:勉强,我痛饮下三大杯而后告别。 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 心 亭 看 雪 痴人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痴迷于天人 合一的山水 之乐,醉情 于世俗之外 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文章评价 1、内容与主题。 2、景物描写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来写,写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做铺垫 。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整体到局部,通过对比,让人感受到画面的广漠与苍茫。 其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 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叫白描 手法。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 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 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 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东晋 文体:诗歌(山水田园) 中心:以归隐山林的田园劳作之乐平淡质朴的自 然语言极富生活的情趣,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 的向往,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世 俗浮沉的高洁情怀 名句赏析: 尾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愿:按自己意愿生活,即使做农夫,也比在官场 为“五斗米折腰”强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 文体:诗歌(边塞风光) • 中心:描写雄浑辽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抒发激愤抑郁,慷慨悲壮的情怀。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图美—有画样的构图、线条、色彩 • 语美—“大、孤、直、长、圆”的精美 • 情美—融情于景,把自己孤寂悲壮情怀巧妙的 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 • 诗中有画,景中传情,视野开阔,笔力苍劲, 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 文体:诗歌(送别) • 中心:作者青年时期出蜀时送别之作。                    赞河山,恋故乡。                                                移步换景,水中有情 名句赏析: •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游动视觉移步换景,描写景物变化,随着船 的移动,两岸的景色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名句赏析: • 颈联 月下飞天镜 — 水中映月图            云生结海楼 —   天边云霞图             名句赏析: •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作者恋乡、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 陈与义 宋 • 文体:诗歌(七律、感怀伤事) • 中心;抒发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慨、感慨、悲凉之 情。    融情入境,借景抒怀 名句赏析: •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慨 名句赏析: •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语意双关,吊古伤今,无限悲愤

资料: 120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