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

ID:726510

大小:8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 。 ★内容:临时宪法: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 纪年;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 雄纪念碑。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 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二、开国大典 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召开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第一 次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 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先后顺序) 下午三时,首都 30 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军乐队奏响了 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 政府。”在 54 尊礼炮的齐声轰鸣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 五星红旗。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 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1951 年 5 月 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标志中国大陆领 土的全部解放) 第 2 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整顿经济秩序 措施:①严厉打击银元投机②调运物资,敞开供应,平抑物价③统一财政收 支,物资调度,现金管理。 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二、抗美援朝(1950—1953 年) 1、参战目的: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 ☆唐——文成公文入藏 元——设立宣政院辖地 明——设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清——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帜武装干涉朝鲜,并公 然入侵台湾,把战火延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抗美援朝原因) 2、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果: 1953 年 7 月,美军在战场上严重受挫,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 结束。 4、意义: 抗美援朝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 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三、 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 年 6 月 宣布废除地方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两年多 的时间内,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依靠在土地改革中形成的 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选,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 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注: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 60 周年,按历史发展人民情况,可分为以下四个阶 段: 1 1949 年——1956 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2 1956 年——1966 年 5 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3 1966 年 5 月——1976 年 10 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4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 3 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1、时间:1953 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 年)。 2、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 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的目标和任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1957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 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但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建设成就:★★★①1953 年 12 月,鞍山钢铁公司兴建的大型轧钢厂、 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钢炉三大重点工程隆重举行了开工生产典礼,被称为“我国 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②1953 年 7 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 兴建,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1956 年 7 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 出厂,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有中国历史。③1954 年 2 月,青藏公路建成 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④1954 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试飞成功。1956 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⑤1957 年 10 月,武汉长 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南北天堑变通途”。 二、三大改造 1、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 2、“三大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途径,通过有步骤地和平赎买 的办法,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比 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的目的 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时期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 2、制定过程 1954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了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 ☆3、时代意义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 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第 4 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跃进 1、总路线 名称:1958 年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 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但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但忽视了 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 2、大跃进 (“大跃进”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工业领域 ) 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 核心内容:全民“大炼钢铁” 二、人民公社 1、运动的实质—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2、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影响:使“左“的错误全面蔓延,给国家经济建设 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由于脱离实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为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祸根。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1 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第 5 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一、“铁人”王进喜 1960 年春,石油会战的成功(大庆油田的建成),打破了“中国贫油”的 悲观论调,中国石油实现基本自给。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1964 年 10 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 6 月,中国第一颗氢 弹爆炸成功。 意义:两弹的成功爆炸,表明了我国已具备核防御力量,这不仅对于维护国 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极大的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河南兰考县) 评价:焦裕禄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群众谋利益。他严 于律己,鞠躬尽瘁,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 委书记的榜样”。 四、共同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第 6 课“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 一、发动 1、原因: ①制度建设方面:这是党和国家民主与法制不健全的表现。 ②个人发面:毛泽东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式,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 2、性质: 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 和国家和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动乱,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 3、经过::①开始:发布“五一六“通知②高潮:“一月革命”进入全面 夺权阶段③理论实践破产:1971 年林彪叛逃事件(转折点)④结束:四人 帮被隔离审查 4、文革造成的深重灾难 (1)造成国家全面内乱(2)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通发达国家之 间的差距 (3)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社会动荡不安。 3、周恩来、邓小平全面调整 4、粉碎“四人帮” 四五运动:1976 年 4 月 5 日 果断出击:1976 年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终 于结束。 ☆5、教训: ⑴坚持实事求是 ⑵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反对个人崇拜。 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 7 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十二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三步 走战略 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理 论 南方谈话 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十五大——正式命名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进行道路上出现徘徊局 面。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 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 了思想基础。 1978 年 5 月,在胡耀邦的组织领导下,《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 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3、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时间:1978 年 12 月 △⑵①内容: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指导思想;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 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⑶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 幕。 △20 世纪历史上中国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革: ⑴、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历史性转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党的十二大:1982 年,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2、党的十三大: ①初级阶段的理论:1987 年 10 月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地阐 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 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了概括。 ②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 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南方谈话 1、概念:1992 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 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2、意义:在谈话中,邓小平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 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 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谈话内容: “基本路线在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 渝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四、党的十五大——正式命名 1997 年 2 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同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 第 8 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和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农民于 1978 年底、1979 年初率先实行的这 项改革。(最先实践: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 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3、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 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最能体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作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又一个伟大创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有助于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也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先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探 索,逐步积累经验。 2、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 重点,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发展的中心环节。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国家逐步下放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国有企业则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 适当分离的原则,打破“大锅饭”,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3、1993 年,党中央提出,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 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到 2000 年底,基本实现了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 初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 第 9 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设立 4 个经济特区。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交通方便,位于东南沿海临近港澳。) 2、1984 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8 年 4 月,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4、至此,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 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 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二、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 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1990 年 4 月,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中 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4、影响: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 国际竞争和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必将对 21 世纪中国的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它成立于 1995 年 1 月 1 日,总部设 在日内瓦,由二战后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作为一个独立于联 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又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它强调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推行互惠、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磋商协商等原则,有利于 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6、讨论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 利:有利于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它可以绕过某些贸 易壁垒,充分发挥自身在制造业,加工业,初级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开拓贸易市 场,确保贸易利益。 弊: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权利和机遇,还有各种义务和挑 战,特别是我国的某些弱势项目,或竞争力低或产品老化或技术不具优势,或特 色不鲜明等。 第 10 课 民主法制建设 一、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2、依法治国:1999 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说明中国终于找到已经开始 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二、《刑法》和《民法通则》 1、颁布时间:1979 年 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事诉讼法》,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行了历史新时期。 2、全国人大于 1986 年 4 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终于有了体 系性的总体构架,为制订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法通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法人制度,并规定“全 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以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这就为经济开 放扫除了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村民自治 1、实施的缘由:适应农村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变化,推进农村的基层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建设。 2、法律依据:1987 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试行)》。 3、村民民主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意义: 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 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资料: 120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