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
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
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
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
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
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
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 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 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
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
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 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
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这时横梁平衡。
---
-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
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
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
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m3,常用单位 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
g/cm3 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读作 1.0×103 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
是: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 1.0×103 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
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
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
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 3(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
ρ m
V= Vm ρ=V m
ρ=
ρ m
V=
ρ
m
V=原理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读出体积 V1;2、用细线系好物体,
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 V2,物
体体积 V=V2-V1
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
沉入水中:
形
状
不
规
则
体积
质量 工具天平
ρ甲
ρ乙
m
V
---
-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
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
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
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
m=ρV 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
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
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
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
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
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
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
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
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 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
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 km/h 两单位中 m/s
v st= t sv= vts =
---
-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 1.1m/s 它表示的物理
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 1 秒中运动 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
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
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
度为 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 1.1m/s ,自行车速度 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
度 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
无线电波 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
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
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 1000m 小红同学跑 800m,测出他两跑完
全程所用的时间 分别是 4 分 10 秒和三
分 20 秒,请设计 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
步的路程、时间 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
中。
解:表格设计如 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
跑步路
程
时间 平 均
速度
小
明
1000m 4 分 10
秒
4m/s
小
红
800m 3 分 20
秒
4m/s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
度 v 是个恒量与路
程 S 时间 t 没关系
t
S
v st=
---
-
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
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 2.5m、课桌高 0.7m、篮球直径 24cm、指甲宽
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 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 手掌宽度
1dm 、墨水瓶高度 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
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
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 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 n 张纸
的厚度 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 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
的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为 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 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
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
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
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 N1
和 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 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
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
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
用刻度尺测出长度 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
---
-
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
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
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
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
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
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 12.82cm,乙测得结
果为 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
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
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
-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
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
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
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
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
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
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
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
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
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
---
-
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
—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
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
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
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
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
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
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
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
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
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
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
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
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
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
-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
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
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
力。
5、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
(维持)运动
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 0
力是改变物体
运动状态的原
因
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
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
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
施力物体是:地球。
不受力
受平衡力
合力为 0
静止
匀速运动
运 动
状态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运动状
态改变
---
-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
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
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
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
强;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
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
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
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
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
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
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
-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
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
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
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
是 B (A 密度计、B 温度计、C 水银气压计、D 天平)。
四、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
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 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 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 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
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2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
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3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 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O
F1
l1 l2
F2
---
-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
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
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
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
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
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
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
轴、羊角锤、钢丝钳、手
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
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
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
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五、滑轮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速度 vF) = 重物移动
的距离 SG(或速度 vG)
2、 动滑轮:
l1l2
F2 F1
F1
l1
F2
l2
---
-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 1 2G 只忽略
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 F= 1 2(G 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
vF)=2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
3、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 F= 1 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F= 1 n (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
移动距离 SF(或 vF)=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十四章《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
受其他力,则压力 F = 物体的重力 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 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
小。
G G F+G G – F F-G
F
F F
F
F
---
-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
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
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
S:米2(m2)。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 F(一般 F=G=mg)和受力
面积 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 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
桌面的压强 p=ρgh
⑷ 压强单位 Pa 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
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
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
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
压力 F=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
-
4、压强公式:
⑴ 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
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 V=Sh ;质量 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⑶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
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
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
F=G F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 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 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 F 用 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
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
般有 p0 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
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p
h
---
-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 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
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
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 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
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 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
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
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 10.3 m
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
不变,长度变长。
D 若外界大气压为 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
(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E 标准大气压: 支持 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 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 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
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
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h h
h
h h h
h
---
-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 3000 米以内,每上升 10 米,大气压大约降低
100 Pa
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
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
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
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
吸气运动
三、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
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
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
-
F 浮 G F 浮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
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 1/3,
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浮 =G 则:ρ液 V 排 g =ρ物 Vg
ρ物=( V 排/V)·ρ液=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