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 —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②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苏)
1917年11月
社会主义革命
列 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斯莫尔尼宫
推翻了……;建立了……;当选……苏维埃
国内: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
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国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
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指导的各国革命斗争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指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
革命——
4、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导的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1、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
归国有;3、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4、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时间: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希特勒
人物: 罗斯福
会议:
事件: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大危机/大萧条)
两条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会议: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华盛顿会议会议: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事件:
华盛顿会议会议:
时间: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美国总统威尔逊
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
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奥、保、匈、土签
订了一系列和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
新秩序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
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
启示:弱国无外交,必须提高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心议题:
内容:
与中国关系:
时间:
《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28日
对德国问题
引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领土
军事
政治
赔款
殖民地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
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和独立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英、日、美
协调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条
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
统治秩序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
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内容)
中心议题:
内容:
与中国有关系
时间:
《九国公约》
1922年
对中国问题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
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
“机会均等”的原则
目的/影响:
实质/后果: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
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国际联盟
1、成立:1920年
2、宗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结果: 英法操纵,美国没有参加
3、实质:
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格局——WarⅠ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WarⅡ后两极格局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
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
胜国之间的矛盾;
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
一步加剧;
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
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1 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
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
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
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
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
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2、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
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
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
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
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
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
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
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经济大危机
时间:
地域:
原因:
特点:
影响:
罗斯福新政
背
景
时
间
中
心
措
施
目
的
特
点
实
质
效
果
意
义
评
价
德
日
建
立
法
西
斯
政
权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首发地:美国
特点 1、波及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
内容: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工业
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
目的:摆脱危机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影响: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
得到稳定。
经
济
大
危
机
原因:
表现:
地域:
时间:
特点:
影响:
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1)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①垄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② 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
矛盾加深
(2)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①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②各国资本家纷纷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
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
意、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但是这
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的危机。
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积
压,生产过剩,引发了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1933年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和指导
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
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
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
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评价=效果+意义+特点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和指导,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改变了资本主
义经济运行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4、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一次就任总统演说中鼓励美国人民说:
“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你认
为当时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
A、经济危机 B、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C、日本轰炸珍珠港 D、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5、罗斯福新政“新”在
A、兴建公共工程 B、采用国家干预经济办法消除危机
C、采取国有化的形式 D、用改良办法
6、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B、改变经济制度,实行计划经济
C、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D、改变政治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
√
√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美国三位总统的功绩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两种不同道路的比较
与时事的联系
奥巴马
法
西
斯
势
力
的
猖
獗
背景:
表现:
结果: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纳粹主义 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暴行:(对内)一党专政;
解散…; 思想控制;迫害犹太
人,焚毁进步书籍;(对外)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
地形成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1922年【不是经济危机诱发】
日本——军国主义
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
地形成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两种不同道路的比较
二战
事件:
德国闪击波兰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慕尼黑阴谋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诺曼底登陆
攻占柏林战役雅尔塔会议
日本投降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原因
时间
性质
绥靖
政策
进程
启示
爆发原因
胜利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1939.9.1——1945.9.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概念
实质
原因
危害
表现
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爆发:
扩大:
结束:
慕尼黑阴谋
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使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膨胀,同时削弱了反法西斯
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法西斯势力对外侵略扩张的具体事件:
1、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2、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太;
4、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
5、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6、1939年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二
战
进
程
全面爆发:1939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扩 大: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
进一步扩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反法西斯力
量的联合
时间:1942年1月1日
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的签署
意义: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转折:1942—194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雅尔塔会议:1945年 内容:
走向胜利:诺曼底登陆(1944.6) 柏林战役(1945.5)
胜利标志: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中国
在第二次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
变化;
②国共由对立走向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期民族统一战线;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①中国是亚洲太平洋战区的主要战场,牵制、抗击并歼灭了
日本侵略者的大量兵力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亚洲太平洋战场
及其他战场上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的野心,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的贡献。
1、影响:
2、地位和作用:
背 景
一 战 二 战
时 间
交战双方
导火线
重大战役
结 果
性 质
影 响:
启示
避免战争
想说一句话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14~1918年 1939年全面爆发~1945年
协约国与同盟国 轴心国与同盟国
萨拉热窝事件
凡尔登战役 莫斯科、斯大林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
德投降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法西斯败,世界人民反法战争胜利
1.牢记战争伤痛,以史为鉴;反思大战的历史,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对付侵略;
争取独立与平等,提高综合实力,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
维护世界和平;各国人民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遏制霸
权,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1.两次战争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二战更残酷。
2.两次战争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消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
3.两次战争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4.两次战争后都是出现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要和平不要战争,远离战争;人类和平共处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阶段 事件 时间 双方 作用
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 1939.9.1 德vs波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
爆发
扩大 苏德战争爆发 1941.6 德vs苏 warⅡ规模扩大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12.7 日vs美 warⅡ规模进一步扩
大
协同作战 国际法法西斯联盟
成立
1942.1.1 标志:签署《联合国
家宣言》
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7-1943.2 苏vs德 即是苏德战争的转折
点,更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转折点
最后的胜
利
诺曼底登陆 1944.6.6 美英等反法西
斯盟军对德国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加快了德国灭亡的进
程
雅尔塔会议 1945.2
攻克柏林战役 1945.5.2
1945.5.8
苏vs德 warⅡ欧洲战场结束,
法西斯德国灭亡
日本投降 1945.8.15
1945.9.2
warⅡ结束
最大规模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是打败法西斯的最重要的保证(反法西斯战争
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建立后,使得二战的性质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
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援助,协同作战,
战斗力加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①积极:协调反法西斯盟国行动,加速战胜法西斯
②体现大国强权政治,侵害中国主权,雅尔塔会议
对二战后苏美两极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与演变
经济全球化趋势
亚非拉国家的
独立与振兴
世
界
格
局
的
演
变
冷战中的对峙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资本主义国家
的发展变化
( 美国) (苏联)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国扮演的角色——国家利益
两次世界大战中同盟的构成
经济危机与战争的关系
一战后的格局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
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形成的两极格局
时间:
国家: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二战
后—90年代)
美国
西欧(欧共体-欧盟)
原因:
日本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政府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主要动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50-
60年代
20世纪70
年代
20世纪70年
代后期到80年
代初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年
代
持续发展,
全面繁荣
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
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③改进传统工业④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
工业;⑤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经济受到严重打
击,经济地位下
降
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②中东产油
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
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
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
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
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负债国
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债务沉重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美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形成的两极格局
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
与“美苏争霸”形势变化的关系
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西
欧
日
本
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欧共体的成立
欧洲联盟的成立
时间
特点
原因
时间
成员
作用
时间
基础/前身
总部
目的
概况
作用
概况
比较两国经济发展的异同
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西欧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美国的援助;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政府恰当的经济政策;采用第三次
科技革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时间:
特点:
原因: ①美国为对付苏联,对西欧大量援助
②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
育
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1993年
比利时布鲁塞尔
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
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经济
的发展,应对美苏两个大国
货币: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人民生活: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
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外
交: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1、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
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的政治、军事的联合也对美国的
霸权主义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背景:
2007年发展到27个成员国
欧盟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欧盟地位
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50-70
年代
20世纪70年
代中期
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后
日本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世界第二
号资本主义经济
大国(1968年)
①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
事化政策②20c50s,美国出
于战略的需要,开始扶持日
本③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
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
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④政府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⑤引进
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大力
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发展速度一
度缓慢 1974-1975年的世界性
经济危机的打击
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 日本实行“科技立国”
政策
战后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比较。
同 异
社会改革
美国援助和扶植
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政府的宏观指导)
重视教育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社会的相对稳定
日本消除生产关系中
的封建因素,大力
发展外向型经济;
西欧加强与周边
国家的经济合作
时间:
关键词:
1947年—至今(二战后—至今)
冷战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一超多强
经济全球化
开始
标志:
两极格局形
成的标志:
影 响:
两强相争,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地区冲
突不断;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避免
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两极格局结
束标志: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推行霸权主义。但又不
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冷
战
中
的
对
峙
杜鲁
门主
义
时间:
提出者
内容 “遏制共产主义”、 、加紧控制其他国
家的纲领和政策
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
美苏
冷战
局面
开始的标志
两极格局形成
的标志
美国建立了 (1949年)
苏联建立了 (1955年)
美苏冷战局面
形成的原因
(1)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2)美苏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矛盾
美苏冷战局面
对世界局势的
影响
(1)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
(2)
两极格局结束
的标志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947年3月
杜鲁门
干涉别国内政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华沙条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根本原因)
1991年苏联解体
美苏相对均势,两强对峙,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时 间:
提出者:
标志:
内 容:
作 用: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
志着冷战开始。
阶段 美苏领导人 典型事例 争霸态势 变化原因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第三
阶段
时间
50年代中
期~60年
代初期
60年代中
期~70年
代末
80年代
肯尼迪VS
赫鲁晓夫
尼克松VS
勃列日涅夫
里根 VS
戈尔巴乔夫
既有缓和又有紧
张,优势在美国
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
(苏攻美守)
美国采取强硬
态度,苏联全
面收缩,美国
同意有限缓和
(美攻苏守)
古巴导弹危机
美发动对越南
的战争
苏联对阿富汗
的战争
苏:经济的恢
复与发展,要
求与美国平起
平坐
美:陷入越战
泥潭;
苏:经济、军
事实力增强
苏:经济落后于
美国争霸造成极
大伤害,加剧经
济困难,激化社
会矛盾
美苏对峙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趋
势
什么是世界格局?
表现:
决定
因素:
典型
冲突:
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
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
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迄今还没有定型
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索沃战争
背景 时间
影响 结论
任务
对中国启示
一
超
多
强
什么是“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美国为称霸世界,
重新制定全球计划;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实力增强,是促进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趋
势
特点:
表现:
决定
因素:
典型
冲突:
科
索
沃
战
争
时间
影响
结论
任务
对中国启示
1999年3-6月
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
折的斗争过程。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维护世界和平;
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①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②积极参与
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
作用③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背景 冷战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
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介于这
些纷争,威胁世界和平。
世
界
经
济
的
“
全
球
化
”
定义:
进程:
表现:
影响:
实质:
与中国
关系:
原因:
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关系: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应对: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商品 输出
二战后 资本输出
全球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
资本新一 轮扩张
经济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 跨国公司
国际组织
物质基础
主要力量
国际金融
发展
催化剂
市场经济
体制
冷战的
结束
和平环境
国际
协调
机制
条件
表
现: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双
刃
剑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双
刃
剑
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
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
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各国经济本互依存、互相竞争。
时间:
关键词:
20C40\50S—至今(二战后—至今)
科技
革命
第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时间:
领域:
核心:
时代:
理论:
特点:
影响:
启示: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原子能、计算机(国际互联网)、
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电子计算机
信息时代
爱因斯坦相对论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
领先国家
时间 从 _____ _____至____ ______
开始 __________发明_______
标志性成就
交通
成就
_________发明_____,
______年______ 试车成功。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40年代
珍妮机
史蒂芬孙
旅行者号
蒸汽
1825
瓦特改良蒸汽机
火车
哈格里夫斯
使人类进入_______时代;
英国
时代特征
理论指导 力学
动力
能源工业
特点
影响
对中国
的影响
人力—水力—蒸汽
煤炭工业
1、许多发明都来源于工匠或技师的实践经验;
2、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3、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3、造成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
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地主阶级开展洋务
运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领先国家
时间 从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
时代特征
主要成就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电灯 卡尔·本茨
莱特兄弟
电气
电力和内燃机广泛应用
使人类迈入_____时代
美国、德国
爱迪生发明____;_____ ___发明内燃机,
1885年汽车制造成功;
1903年________“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
标志性成就
理论指导 电磁学
动力
能源工业
特点
影响
对中国
的影响
发电机和电动机;内燃机
电力 石油
1、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1、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产生垄断组织,
3、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救
亡图存运动主涨,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
第
二
次
科
技
革
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领先国家
时间 从_________________开始
主要领域 ________、______ _、__ _____、
_______等领域
标志性
成就 核心是___ ______,
时代特点 人类进入________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计算机 生物工程 原子能
航天技术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信息
美国
动力
能源工业
特点
影响
对中国
的影响
原子能 太阳能
核能
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速度快)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范围广)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影响大)
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
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加强自主创新,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有些领域已
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3.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4.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经济走向全球化。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
(2)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
力。
(3)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学习科学家
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为实现民族振兴而
奋发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
国。(4)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第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举例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怎样兴利除弊?
它既对社会生活有着积极影响:科技创造了巨大
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
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
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同时它又产生消极影响: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
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
核废料等;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其
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
量;将科技造福于人类等。
在近代历史中涌现出哪些杰出人物?
科技人物 成就
1、哈格里夫斯
2、瓦特
3、史蒂芬孙
6、牛顿
8、爱因斯坦
4、爱迪生
5、本茨
7、达尔文
1、珍妮机
2、改良蒸汽机
3、火车机车
4、耐用碳丝灯泡
7、《物种起源》
6、万有引力定律
5、内燃机、汽车
8、相对论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引起世界经济格构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
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P105
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与第一次、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与二战的关系
与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与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各国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据
此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30年代的哪一个历史事件导致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当时的西方大国为什么对德国法西斯实行妥协退让的绥靖
政策?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逐渐联合起
来斗争。请举出两例联合斗争的事实,并说说这对二战产
生了什么影响。
1、事件: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原因:保护本国利益,
祸水东引;后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史实: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美英苏的雅尔塔会议、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一切战
争的根源?我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有什么不同结果?
(1)“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二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
政治发展不平衡。
(3)“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委任统治”原德国
在中国山东权利“委任”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却任
人宰割,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共同
宰割的局面。“二战”,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成员,
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洗涮了民
族耻辱;迫使日本归还了占领中国50年的台湾等领土。
战
后
世
界
格
局
的
演
变
政治
格局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政策
美苏争霸
一超多强
多极化格局: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
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
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 表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现代科学技
术与文化
第三次科
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国
核心: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特点:
文学: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
翰·克里斯多夫》
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
的一面。有利一面: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
市场空前广阔,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但同时也是
挑战。
• 不利一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的破坏作用
迅速膨胀;又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
• 旧秩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等实力不足,在
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竞争能力不
• 足,处于不利的地位。经济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扩大
了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把容易污染的
• 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环
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