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ID:727002

大小:12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提纲 第 1 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俄国 1917 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二月革命: ⒈时间:1917 年 3 月(俄历二月)。 ⒉地点: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⒊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⒋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⒈概况: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推 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 会(列宁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⒉意义:俄国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激励 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它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 史的开端。 第 2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⑴目的:为了平定国内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⑵时间:1918 年开始。 ⑶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②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 取消自 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 ⑷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⑴背景:1920 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了新 的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 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⑵时间:1921 年开始。 ⑶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②工 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③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 品买卖。 ⑷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 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 创新的精神。 ⒊苏联的成立:1922 年底,一些苏维埃共和国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1925 年,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 1928 年开始,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 ⒉工业国的建成:到 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 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⒊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实行:1927 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 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 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 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严重弊端:①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 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②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 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第 3 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程标准: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⒈1919 年 1 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对战败国(最主要 是德国)的处置问题---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分赃会议) ⒉《凡尔赛和约》 1919 年 6 月,协约国集团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有:①领土方面:阿尔萨斯 和洛林归还法国;②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分赃会 议”);③军事方面: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 10 万,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内, 德国不得设防;④赔款: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⒊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①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 成“凡尔赛体系”。 ②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⒈召开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⒉召开时间:1921—1922 年 操纵国:主要是美国 (受惠最大) ⒊《九国公约》:⑴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 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 ⑵影响:《九国 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但核心内容是确立在华“门户开放”、“机会 均等”的原则。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 的局面。 此外,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签订了《四国条约》;美、英、法、日、意签订了《五 国海军条约》。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 盛顿体系。由凡尔 塞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 联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体系的实质是建立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 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 第 4 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课程标准:简述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 以“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 年世界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的恢复和较快,美国尤为突出。 ⒈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⒉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波及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⒊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 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 尖锐。 ⒋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 法西斯化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1933 年开始) ⒈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⒉目的:力图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经济尽快复苏(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⒊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②整顿农业。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 销毁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给农场主补偿;③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 费能力;④调整工业(是中心措施),通过《工业复兴法》,防止出现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 过剩,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节与控制。 ⒋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控制 (“新”的地方) ⒌评价罗斯福新政(作用、影响):①罗斯福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②重 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③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09 中考已考) ⒍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因而不可能彻 底消除经济危机。 第 5 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课程标准: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22 年 10 月,法西斯党徒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二、德国纳粹党上台 ⒈背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是欧洲地区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⒉开始建立:1933 年,纳粹党头目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 称为国家元首。 ⒊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①制造“国会纵火案”,大肆镇压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 步力量。②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 害、屠杀犹太人(约 600 万)。③严密控制思想和文 化教育;④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⑤撕毁《凡尔塞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 役制,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的策源地。 三、日本法西斯化 ⒈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日本国内矛盾激化。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在军 部的推动下,1931 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 ⒉1936 年,受军部控制的新内阁上台,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1937 年日本制造卢沟 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第 6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课程标准: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 和恶劣影响。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 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通过联合国家 4 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一、慕尼黑阴谋 ⒈慕尼黑阴谋:1938 年 9 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强行把苏台德 区割让给德国。 ⒉绥靖政策的影响: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慕尼黑会议后 不到半年,德国进一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⒊绥靖政策的实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维护其自身 的利益。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 1、时间:1939 年 9 月 2、标志: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三、二战的扩大 ⒈德国进攻苏联 ①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1941 年 6 月 22 日 ②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 争开始) ③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它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 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⒉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 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最大规模) 四、《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⒈背景:德、意、日不断扩大侵略,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对付共 同的敌人。 ⒉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⒊时间:1942 年 1 月 参加国:美中苏英等 26 国 地点:华盛顿 ⒋内容:签字各国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⒌意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 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 7 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课程标准: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⒈1942 年夏,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⒉1942 年,英军在北非战场上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使德、意法西斯丧失了在北非战场 的主动权。 ⒊1942 年 7 月-1943 年 2 月,苏军取得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成 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二、诺曼底登陆战 1944 年 6 月, 艾森豪威尔指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盟军的 两面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三、重大会议 ⒈为了尽快击溃德国法西斯,1943 年冬,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会议, 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决定 1944 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⒉1945 年 2 月,在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 行会议。会议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 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讨论组建联合国。 5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⒈柏林战役 1945 年 5 月 8 日 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战败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⒉日本投降 ⑴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①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 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消灭了日本关东军;③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武装开展全 面反攻。 ⑵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 界大战最终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 响 ①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②影响:它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 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 基础。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⒋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②遏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 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第 9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课标: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09 中考已考)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依据其特点可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至五六十年代):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断扩大。由最 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发生动摇。 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 时代。 第 10 课 欧洲联盟 课标:知道欧洲联盟。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⒈ 战后西欧的经济状况: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百废待兴。 ⒉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有利条件: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②政府实行干 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③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大量“美援”涌入欧洲(美国的扶持)。 ⒊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 ⒋西欧各国经济发展 最快的是联邦德国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了解) ⒈成立经过:①5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 体”、“原子能共同体”②1965 年,法国、联邦德国等 6 国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 成欧洲共同体。③1967 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其成员国后来扩大到 12 个。 ⒉欧共体成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也增强了成员国之间 的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79 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国民生产总之和首次超过美国)。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⒈重要条约: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1 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条约》, 决定成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总称《欧洲联盟条约》。 ⒉欧盟的建立:1993 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6 ⒊历史意义:①它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②现在, 欧盟已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 11 课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课程标准: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⒈日本经济陷于崩溃的状况:二战中有 300 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 广岛、长崎成为一片废墟。全国 1/4 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 1/3。 ⒉美国在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①在政治上,废除天皇统治权,保障人民基本自由,实行 非军事化的国策。②经济上,解散财阀,废除企业中的封建家族式统治,促进企业经营的现 代化;实行农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⒊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对日本 的政策有削弱变为扶植。 ⒋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民主改革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有力地促 进了经济的增长。50 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⒈原因:①日本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实行国家 干预的方针;④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⑤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把 投资主要放 在发展经济上。 ⒉表现:①60 年代末,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②与美国、欧共体一起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③1987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⒊缺陷:日本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对外依赖性,工业生产的许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粮食自给 率只有 30%左右。 ⒋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中值得借鉴的:①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学习 西方 先进经验;②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③要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 善管理制度;④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第 12 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课程标准: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的改革运动。 一、赫鲁晓夫改革 ⒈内容: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凡冤假错案;经济上,大胆改 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⒉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用,但由于政策上 的连续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二、匈牙利改革 ⑴背景:50 年代初,匈牙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 失调,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⑵内容:1956 年底,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结经验教训,开始实行改革。 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经济上,在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 民主管理;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7 ⑶结果:匈牙利的改革取得异地一定的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平稳,市场较繁,人民的 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⒈经济改革: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⒉政治改革:提出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⒊外交改革: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退让。 第 13 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课程标准:知道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时间:1989 年下半年起(2)概况:从 1989 年到 1992 年东欧 8 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 生急剧变化:短短的两三年间,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 了根本变化。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4)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 自主权(5)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执政党和政府 脱离群众(6)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二、苏联解体 ⑴催化剂:“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⑵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或独联体建立)。 ⑶时间:1991 年底。 ⑷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 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 政治体制改革的消极影响。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⑸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结束了战后 40 多年来美苏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 底瓦解,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第 14 课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课程标准:(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高涨。⑵印度独立: 1947 年,英国被迫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度独立,但实行“印巴分治”。1950 年印度 共和国成立。1956 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 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⑵印度发展经济采取的政策和取得的成就: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 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重视教育和科技, 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也取得显著成就。⑶中国、朝鲜、越南等国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新加坡和韩国先是利用发达 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后又发展外向 型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时期,两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10%左右,超过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 年代的奇迹”。发展为新型工业国家。 三、西亚经济的发展: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沙特阿 拉伯、科威特等国迈入了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行列。 四、中国经济的腾飞:⑴中国内地的现代化建设: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2002 年,中国国 8 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 6 位。⑵中国香港地区经济的繁荣:中国的香港地区战后经济发展迅速, 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1995 年,香港贸易总额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997 年东南 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回归祖国后的香港仍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⑶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后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劳 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它成为东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的台湾、 香港地区与新加坡、韩国并称亚洲“四小龙”。 第 15 课 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 课程标准: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 行的斗争。 一、非洲的独立运动:(1)“二战”后,非洲的独立浪潮首先兴起于北非。(2)1952 年,纳 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英国控制的傀儡政权,建立了埃及共和国。1956 年,纳赛尔总统宣布从英法手中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2 年,阿尔及利亚赶走法国殖 民者,赢得独立。(3)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4) 90 年代前期,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纳米比亚独立(1990 年),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几 百年的历史结束。(5)意义:非 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 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 ⒈古巴独立:1959 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后来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⒉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经过长期斗争,巴拿马在 1999 年收回了运河区主权。 第 16 课 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课程标准: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一、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1947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 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二、中东战争:从 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到 1982 年,一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基本 上都是阿拉伯国家联合同以色列作战。 三、海湾战争:1991 年,在联合国支持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打击伊拉克的战 争,伊军溃败,伊拉克被迫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决议,战争结束。 四、巴以的和战 ⒈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民族矛盾;领土和宗教争端;大国的干预等。 ⒉巴以和平:1991 年 10 月,在美国的主导下,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在西班牙马 德里举行和谈,会议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这次会议成为阿以关系史上的转折点。 ⒊巴以冲突:2000 年 9 月,沙龙造访耶路撒冷老城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大规 模的巴以流血冲突。2001 年 3 月沙龙上台后,更加严厉地镇压巴勒斯坦人,巴以矛盾进一 步激化,巴以和谈道路曲折。 第 17 课 美苏“冷战” 课程标准: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 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一、杜鲁门主义: ⒈“冷战”的含义: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这种 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⒉美国“冷战”的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9 ⒊“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⒊“冷战”的表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 建立北大西洋组织。 ⒋“冷战”的实质: 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⒌北约(1947 年)、华约(1955 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先后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美苏争霸:⑴第一阶段:50 年代后期~60 年代中期,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但美国占据优势。⑵第二阶段:60 年代中期~70 年代末,苏联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势头,美 国转攻为守。⑶第三阶段:80 年代,美国重新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方针,苏联转入全面收缩。 ⑷影响: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 的局面。 第 18 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程标准: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格局的终结:(1)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结束了战后 40 多年来美苏在欧洲对峙的 局面,打破了雅尔塔体系。(2)1991 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两极格局终 结。(3)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形势总的特点是走向缓和。但世界并不安宁,呈现出缓和与 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科索沃战争:(1)概况:1999 年春夏,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 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省的“人权”为幌子,避开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 狂轰滥炸。(2)结果和影响:南联盟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科索沃战争是首次不经过联 合国安理会授权采取的军事行动。它给南联盟人民带来巨大灾难。(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 权主义的表现,目的是加强控制巴尔干。 三、多极化趋势:(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出现了 “一超多 强”的局面。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世界格局向多极 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面临的重 大任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第 19 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程标准: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 性。 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⑴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美国对世界经济控制能力削弱。 ⑵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集团化组织不可能同大国及其主导下的集团相抗衡。⑶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区域性集团:欧 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⑴原因: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⑵表现:贸易自 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⑶支柱: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 用。 第 20 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主要在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展开。 10 (2)发展:1942 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1945 年,美国成功试爆了第一 颗原子弹。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70 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迅速 发展。1957 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于 1961 年成功地进行了宇宙飞船载人太空飞 行,1969 年,美国把人送上了月球。70 年代,生物工程形成,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 是其中的核心技术,现在,人类已成功地掌握了克隆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在 海洋工程 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3)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⑴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 出的是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⑵影响: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 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 世纪晚期,计 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②第三次科技革命进 一步扩大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 的兴起,人类的日常生活得到改善。④科技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 类造成严重威胁。 第 21 课 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 课程标准: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一、现代文学:(1)传统文学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代表作有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描写一个音乐家的成长过程和与命运抗争的一 生。美国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2)现代派文学 侧重表现欧美社会中被扭曲的人的危机意识、自我追求和“异化”现象,代表作有奥地利卡 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美国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3)苏联文学反映了 苏联社会的巨变。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肖洛霍夫的长 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荒诞派戏剧: 生于爱尔兰的法国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音乐和美术:(1)现代美术史上最有成就的画家是西班牙的毕加索,他的名作有《格尔 尼卡》和《和平鸽》等。(2)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为工农大众而创作,并对中国版画艺术产 生过重大影响。(3)20 世纪,拥有听众最多的是以爵士乐、摇滚乐及电影歌曲为代表的流行 音乐,产生了“猫王”和鲍勃·迪伦这样的一代巨星,出现了风靡一时的“甲壳虫乐队”。 三、电影:美国的好莱坞成为世界著名影城,奥斯卡金像奖成为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