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 第 1 课 俄国十月革命
• 一、1917 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1、二月革命:
•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反战情绪高涨。
• ② 时间: ;
• ③ 结果:推翻了 ;
• ④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即 和 。
• ⑤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
• 2、十月革命的胜利:
• ① 时间: (俄历 10 月)
• ② 主要参加者 。
• ③ 胜利的标志:赤卫队占领冬宫;
• ④结果:推翻了: 。
•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 1、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
• 当选为主席;
• 2、采取的革命措施是:
• ①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 ② 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人民获得土地 ③ 退出 世界大战;
•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使俄国人民摆脱了 、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
界 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它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
专政的社
• 会主义国家,打破了 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
• 四、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 ①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③ 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 第 2 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实施的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政权的存
在受到严重威胁;
• 2、实施的目的 。
•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 ①农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上
• 交余粮和其他农产品;
- 2 -
• ② 对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 ③ 禁止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工业品的定量配给制;
• 4、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财力、物力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
贡献;
• 5、消极作用:到 1920 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而进一步
加强,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 二、新经济政策:
• 1、背景:进入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目的 。
• 3、提出: 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 。
• 4、内容:
• ①农业: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税余粮归自己支配;
• ② 工业:决定把中小企业退还给原来的业主,允许私人和手工业的发展。
• ③ 商业:国家对家产品的垄断改为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同时废除实物配给制。
• 5、特点:允许 并存,大力发展: 。
• 6、意义:使苏俄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
• 三、苏联的建立:
• 1、时间 。
• 2、组成: 。四、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 1、 年苏联制定了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 2、从 年到 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结果使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
• 3、1937 年 结束,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 提
供了必须的粮食和相当数量的奖金积累。
• 五、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 1、形成的标志: 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的形成,这种体制被称为 ;
•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弊端):
• ①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苏共党中央及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领导干部由上级委派,
终身任职,不受群众监督,党政不分,民主法制建设被忽视,易于滋生个人崇拜和官
僚腐败现象;② 经济上:片面发展 、 严重滞后经济效益低下,
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 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我们的教训:
•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 轻工业的发展;
•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
•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
- 3 -
• ⑤ 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
• 强 。
• 4、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
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协调发展,要切实保
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 第 3 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 一、凡尔赛和约:
• 1、巴黎和会:(1)召开的目的:按照战后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扼杀新生的 。
• (2)时间:1919 年 1 月 8 日-----1919 年 6 月 28 日。
•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
• 是 。 ( 4 ) 和 会 的 实
质: 。
• 2、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 ① 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
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东岸 50 千米范围内为不设防区
• ②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
• ③ 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兵役制;
• ④ 原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 ⑤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支付战争赔款;
• 3、凡尔赛体系的构成:1919----1920 年协约国先后同战败国签订和约,这些和约
• 和 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 4、体系的作用: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确立了它们
• 在 的统治秩序;
• 5、对巴黎和会的评价: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且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
国之间的矛盾。
• 6、凡尔赛和约对中国的影响:和约决定将原 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洲
湾租借地让给 ,此举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抗议,爱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
的 。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7、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时间: 。
•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 1、召开的背景:一战日本在亚洲的扩张损害
• 了 的利益,美日矛盾出现。
• 2、召开的时间: 。
• 3、操纵国: 。
• 4、目的:确立帝国主义在 的统治秩序,缓解美日等国的矛盾;
• 5、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条约》、《五国公约》和《九国公约》共同构成帝国主义
统治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体系;
- 4 -
•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 。
• 7、《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回到一战前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 为 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方便;
• 三、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但这一体系极不稳固,掩
藏着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 之间的矛盾,因而
体系不能长久维持;
• 第 4 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
• 一、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
• 1、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
之间的矛盾)。
• 2、直接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
• 3、导火线:1929 年 股票暴跌。
• 4、经济危机的特
• 点: 。
• 5、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引发了各国严重
• 的 。
• 6 、 各 国 不 同 的 应 对 危 机 的 办 法 : 美 、 英 、 法 的 办 法 是 通
过 。德、意、日的办法是 。
• 二、罗斯福新政及其意义:
• 1、背景:经济大危机的严重打击,引发了政治危机
• 。2、罗斯福新政的:① 直接目的: ,②根本目的:维护 。
3、新政的内容:① 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② 兴建公
共工程, 。
• 4、新政的特点:加强 。
• 5、新政的历史意义:① 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 ② 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 ③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
强;
• ⑤ 新政在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6、评价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
• 变 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虽然使美国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
• 第 5 课 德、意、日 法西斯专政:
• 一、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
• 1、建立的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 2、建立的标志: 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 在 建
立独裁政府;
• 二、德国法西斯的建立:
- 5 -
• 1、背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一战后,协约国强加
给德国的屈辱性条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 2、建立的时间: 年。
• 3、建立的标志:1933 年 上台执政 ,同时也标志着 战争策源地形成;
• 4、纳粹暴行:① 制造国会纵火案,以此嫁祸 ; ②掀起迫害 的狂
潮;
• 三、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 1、建立的背景: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导致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在 。
• 3、标志: 年广田弘毅上台。标志着以天皇为核心的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制
基本形成。
• 四、轴心国集团:
• 1、形成: 年,德、意、日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柏林---罗马
----东京轴心;
• 2、影响:世界面临法西斯的进攻,局部战争四起,世界和平面临威胁;
• 第 6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一、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
• 1、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德、意、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侵略轴心后,
气焰更加嚣张。法西斯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 2、经过: 年,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 召开会议。签
订了《慕尼黑协定》。
• 3、协定的内容:① 将苏台德区以
• 及 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② 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日
内交出上述地区。
• 4、绥靖政策的实质:是想用牺牲欧洲一些中小国家来满足德国的侵略野心,以求与
希特勒达成妥协,从而将侵略矛头最终引向苏联,达到削弱和灭亡苏联的目的。
• 5、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害怕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
• 6、绥靖政策造成的影响:纵容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助长了它进一步发动侵略
战争的野心,从而加速
• 了 。
• 7、绥靖政策的表现:① 1931 年日本侵法西斯的侵占中国东北;② 1935 年意大利入
侵埃塞俄比亚;③ 1938 年德国吞
• 并 。④ 1938 年 9 月英法再次与希特勒妥协,签订 ,
标志着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 二、二战的爆发:
• 1、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 2、爆发的标志: 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 3、法国的灭亡: 年 4、5 月间德国占领丹麦、挪威,6 月占领法国。
- 6 -
• 4、“不列颠之战”①时间: ② 交战双方: ③ 结果:在 的领导
下,英国人民最终粉碎了希特勒的入侵图谋。
• 5、1940 年 9 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而 、 、 相继加入三国同盟,成为法西斯的帮凶。
• 第 7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 一、德国突袭苏联:
• 1、时间: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 2、1941 年,莫斯科战役爆发,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
胜的神话,这是大战以来 。
• 3、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 (答:①苏联军民不畏强暴,勇御外侮,不怕自我牺牲,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 ②德军战略的失败,气候、道路等战争环境,也对德国不利,而苏联战略选择的正确,
是胜利的重要保证;③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和国家的支持,是胜利的重要保证。)
• 二、日本偷袭珍珠港:
• 1、背景:二战期间,日本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而美国是日本南进实
现此计划的最大障碍。
• 2、时间: ,日军偷袭珍珠港。
• 3、1941 年 12 月 8 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
•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1、原因:二战进一步扩大,把苏联和美国卷入战争,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强加
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同盟逐步发展和加强。
• 2、目的:调动反法西斯国家的一切力量,彻底打败 。3、建立的标
• 志: 年,26 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
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 第 8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 1、时间: 。
• 2、意义:① 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
• 是 的转折点。② 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使国际反法西
斯战争开始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 二、诺蔓底登陆:
• 1、时间: 。
• 2、背景:苏联在战争中不断取胜和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是得苏、英、美达成一致,
在欧洲开辟 。
• 3、过程:在 统帅下,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 4、意义:开辟了对德作战的 战场,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从而加速了德
国法西斯的崩溃。
• 三、雅尔塔会议:
- 7 -
• 1、召开的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争取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和解
决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
• 2、时间: 年。
• 3、地点:在 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召开。
• 3、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成立 ;苏
联对日作战以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 4、意义: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 的建立也
起了积极作用。
• 5、评价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它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
意、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联合国的建立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签订了一些有损
中国主权的条款。
• 四、联合国的成立:
• 1 、 时 间 : , 联 合 国 家 会 议 在 旧 金 山 召 开 , 讨 论 并 通 过
了 。
• 2、成立的标志:1945 年 10 月 24
• 日 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 3、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
• 五、法西斯的覆灭:
• 1、 年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在欧洲结束。2、 年日本投降,标志着二
战胜利结束。4、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 战争。
• 5、二战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人民团结作战。
•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 7、二战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一定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第 9 课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 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 1、“冷战”的概念: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 以外的一切
敌对活动的总称。
• 2、“冷战”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推行霸权政策,但
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 3、拉开“冷战”的序幕: 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 4、“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 年 3 月,“ ”的出台。
• 5、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 ,称霸世界。
• 6、“冷战”政策的表现:① 政治上:推行了杜鲁门主义(结盟友国,对抗,颠覆他
国); ②经济上: ;③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 7、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
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控制西欧,进而共同遏制 。
• 8、“冷战”的影响: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
- 8 -
界大战的爆发。
• 9、冷战正式结束的标志: 年,苏联解体。
• 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 1、1949 年,美国和西欧成立了北约,它是以 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美国通过它加强
了对 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遏制 的包围圈。
• 2、 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了华约。
•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苏争霸:
• 1、“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华约、北约的建立。
• 2、美苏争霸的目的:维护各自国家利益。
• 3、争霸的实质:划分世界势力范围,推行 。
• 4、争霸的表现:①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优势在: 。典型事件是:
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② 20 世纪 70 年代:苏攻美守,优势在: 。典型表现
为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③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转向全面
收缩。
• 5、争霸的影响:美苏的长期争霸,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并造成世界局势的紧
张和动荡。
• 第 10 课 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
•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1、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实施高速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
我调节。② 技术基础: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③ 政策措施: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④实力地位:战后国际地
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 2、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①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资本主义
经济高速发展的“ ”原因是:美国在二战中积累起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资本;
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同时
• 美国有一个稳定的政局,联邦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等。② 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 ”原因
是:70 年代经济危机和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③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进入 时代。原因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迅速发展。
• 3、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① 经济持续发展,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一;② 经济发展
具有 。
• 二、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 1、欧洲经济繁荣的原因:美国的大力扶持;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最先
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2、欧洲联合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
欧洲国家遭受战争的创伤,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下降,加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
界,欧洲国家需要寻求自身的安全。
• 3、联合的目的:保障自身安全,提高 ,促进经济发展。
• 4、联合的过程:① 年,六国签订
- 9 -
• 《 》,将三机构合并称欧共体; ② 欧共体正式成立;
③ 年年欧盟正式成立。
• 5、欧盟成立的意义:有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安全防务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政
治经济一体化使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力量中重要一极。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
体,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
• 6、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世界各
国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
•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美国的扶持;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朝鲜战争中,美国
在日本的军事订货;日本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
• 2、经济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 经济强国;1987 年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3、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不断谋求国际上政治地位,这对于推动世界
• 向 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第 11 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曲折道路:
•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 1、二战后,东欧成立了 8 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中 、 是依靠自己
的力量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2、这 8 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效仿苏联,也存在一些弊端;
• 二、赫鲁晓夫改革:
• 1、改革的背景:苏联高度集中
• 的 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 2、改革的内容:① 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开展
垦荒和推广玉米种植运动。② 工业方面: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和企业经营权。③ 政
治方面:批判 ,提倡集体领导,纠正冤假错案。④ 文艺方面:出现反映和揭
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现象,即“ ”。
•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① 积极方面,缓解了权利过于集中的问题,已经认识到搞个
人崇拜的恶果、并有勇气面对和批判;
• ② 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偏重
• 于 的情形并没有改变,对工业体制的改革也出尔反尔。 ③ 大搞个人崇拜,民
主法制建设也没有进展,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错误,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
的冲击。
• 三、匈牙利改革:
• 1、背景:照搬 模式,经济日益恶化,政治上缺乏民主,人民群众深为不满。
• 2、时间: 年;
• 3、领导人: 。
• 4、改革内容:① 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革新干部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注
意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② 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和价格
- 10 -
工资制度,允许私人小企业的发展。
• 5、结果: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到
• 了 年代,由于外债负担过重,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等原因,经济再度陷入困
难。
• 第 12 课 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与振兴:
•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 1、亚洲国家独立的原因:① 二战促进了亚洲人民的空前觉醒;② 二战后,民族独
立运动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③ 二战中,亚洲人民相互支援,沉重打击了
日本的侵略气焰,也严重削弱
• 了 等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 二、印度的独立:
• 1、原因:二战后,由于殖民势力的衰落和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2、方案: 年,
• 英国通过了 方案,印巴分治;
• 3、结果: 年,印度成立共和
• 国; 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 4、印巴分治的原因:分而治之政策是印巴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企图继续
控制印度的反映。
• 5、印巴分治的原因:为以后两国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祸根。
• 6、印度独立的进程:①19 世纪中期印度进行反英大起义;②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印
• 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高潮;③二战后,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 三、万隆会议:
• 1、时间: 年,
• 2、地位:是历史上第一次没
• 有 参与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亚洲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
际政治舞台。
• 四、非洲的独立和拉美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 1、非洲独立开始的标志: 年埃及爆发独立运动。
• 2、非洲独立年: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
• 3、非洲独立结束的标志: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
史结束。
• 4、非洲独立的特点:①起步晚、发展快,几十年就推毁了殖民主义经营几百年的统
治;②大多数国家通过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迫使殖民统治者放弃统治,也有少数国家
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独立。
• 5、古巴独立: 年,古巴人民
• 在 的领导下推翻
• 了美国扶持的政权,建立政权。
• 6、巴拿马收回运河: 年终于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 11 -
• 五、中东战争与中东地区的矛盾:
• 1、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①战略位置重要,是欧、亚、非洲的交通枢纽。②石油资
源丰富,是世界列强必争之地。③西方大国的干预。④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 2、中东问题的核心
• 是: 问题;
• 3、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①重要根源:大国插手;② 矛盾实
• 质: ;③ 使矛盾复杂化的因素:历史、宗教、种
族;④加剧冲突的因素:对水资源的争夺;⑤最棘手的问题: 的主权
和归属问题;
• 4、以色列建国: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建立阿拉伯和犹
太两个国家, 由联合国托
• 管。 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家;
• 5、中东战争:从 1948 年到 1982 年以色列和
• 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史称中东战争;6、中东战争的影响:影响该
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该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 第 13 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 一、东欧剧变:
• 1、原因:①经济危机导致的一系列的政治危机②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摧化和影响③ 西
方对东欧实行行 和民主化的策略;
• 2、剧变的含义: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下台;
• 3、剧变的实质是 发生变化;
• 4、剧变的后果:①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变化;②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③ 南斯
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 1、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矛盾。
• 2、内容:首先把 改革作为重点,
• 未取得成果;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搞多党制;外交上推行 ;思想
上搞多元化;
• 3、影响:国内经济没有好转,国内政治混乱,各加盟共和国离心力加强,最后导致
了苏联的 ;
• 4、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②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思想的影响;
• 5、实质: 发生了变化;
• 6、标志: 年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会晤,签署成立独联体文件;
• 7、影响: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沉重打击,同时也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发展重大变化,标
志着两极格局解体。
• 8、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 建立和健全
- 12 -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制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 9、认识:是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
• 着 运动的失败。
• 第 14 课 世界格局的演变:
• 一、近代以来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①一战后世界格局:一战宣告了 19 世纪初建立
的“维也纳”体系的终结,形成
• 了 体系 ② 二战后世界格局: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形成了 两极格局;③ 当今世界格局: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终结,暂时形成了 的局面,
• 世界政治局势朝 方向发展。
• 二、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
• 三、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政府企
图建立由美国独霸世界的 ,但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势力不断
增长,成为促进世界向 发展的力量。
• 四、多极化趋势的决定因素: 。
• 五、多极化的标志:在国际政治舞台中,相对均衡的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多极
化的重要标志。
• 六、综合国力四要
• 素: 综合性指标。
• 七、科索沃战争说明
• 了: 和 是多极化趋势的严重挑战,也是世界和 平的主要威胁。
• 八、科索沃战争对我们的认识:① 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②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霸权主义行为
• 不得人心;③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 九、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 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 霸权主义
和 ;③ 恐怖主义。
• 第 15 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一、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影响:
•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开始更多的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
② 克林顿上台执政后,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以 产业为代表的高
新技术产业。
• 2、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美国经济自 1991 年 3 月经济持续增长,财政和预算赤字逐
年削减,并出现赢余,通货膨胀、失业率则保持在较低水平。
• 3、影响:在美国的带动下,欧盟、日本等国经济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 二、欧洲进一步联合与经济一体化:过程:
• 1、 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全面实施;
• 2、 年欧盟经济货币联盟计划正式启动;
• 3、 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
- 13 -
• 4、 年欧元正式流通。
•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
• 2、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世界范围内形成一
• 个 的发展过程。
•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 的全球化。
• 4、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
• 5、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① 发达国家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秩序中居于主导地位,成
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很难在与它们的竞争中取胜;
• ② 拉大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③ 冲击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
• 6、经济全球化的应对办法: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坚持维
护本国利益前提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产业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
趋利避害,方能发展本国的经济。
•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各
国间相互依存,促进世界经济发展;②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
• 内的新一轮扩张;③ 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8、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启示: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敢于参与这种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利于抓住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我们
要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②我们要
适应未来的社会,就必须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只有努力学习才不会落伍;③世界在
向新格局的过渡中,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需要相互合
• 作,共同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奋斗。
• 第 16 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 1、兴起的时间: 。
•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在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 、 。
•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
• 心: 的广泛应用。
• 4、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
•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②科学与 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 ;
③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业
• 的 缩短。
•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
•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时间:1946 年 2 月。
• 2、电子计算机是 的主要标志。
• 3、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
• 入 社会。
- 14 -
• 三、生物工程技术:
• 1、内容包括: 、细胞工程和生化工程。
• 2、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
•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②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
变化;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日常生活也发生
了变革。
• 五、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的应对办法: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尊重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第 17 课文学与美术:
• 一、文学
• 1、20 世纪初期,美国作家 发表小说 .
•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代表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
• 3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作品《静静的顿河》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二、美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作品 、《和平鸽》等。
• 第 18 课音乐与电影:
• 一、音乐,爵士乐源自美国 音乐,
• 二、电影,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发展成为世界电影中心。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