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ID:727007

大小:114.0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 1 课:“电气时代”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迅速发展,蒸汽动力不 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②19 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电磁学 完善,为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电力广泛运用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③政治 前提: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初。②标志(核心):电 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19 世纪 70 年代)。③意义:使人类由“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④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3、电机的创造和电力的应用的科学理论基础:法拉第创立的电磁学理论。 4、电力应用的领域:照明、电讯、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和日常生活等。重 大发明:(1)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有电报、电灯、蓄电池等。(2) 1885 年,德国工程师本茨和戴姆勒生产出首批汽车;美国的福特公司成为 20 世 纪初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3)1903 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5、电力应用的影响: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方式;②形成了电力 工业、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四大新型支柱产业。③股份制公司成为企业 的主导形式;④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开始出现。。 第 2 课:工业革命的新发展 1、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标志性的动力机。1876 年德国人奥托 设计出第一台四冲程汽油内燃机。影响:把由电机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向 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了汽车和飞机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和产业部门迅速崛起,并 最终取代蒸汽机成为现代动力机的主力军,石油工业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 2、现代汽车工业起步的是:德国人本茨和戴勒姆;美国福特公司是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汽车的影响: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扩展了人 们的活动半径,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出行方式和社会生活。 3、飞机的发明:1903 年美国人莱特兄弟。飞机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 用于战争;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飞机成为最便捷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使科学与技术真正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 的最大因素。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为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的改观、人们生活质 量的提高注入了动力; B、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美德英法日俄意), 造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6、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深渊。 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 活,提高生活质量;③我国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2 第二单元: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第 3 课:科学的长足进步 1、近代科学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文艺复兴等 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科学家勤奋刻苦和探索钻研精神的结果。 2、牛顿的贡献:1687 年发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明了三大运 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 3、达尔文的贡献:1859 年出版《物种起源》,系统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将生物学真正建立 在科学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打击了神权统治。 4、爱因斯坦的贡献:20 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1905 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为 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1916 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 对论。影响:相对论加深了人们对时空和物质运动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人类 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第 4 课:法国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时间:18 世纪。中心:法国。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意义: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促进了 欧洲的社会进步。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即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主张 自由、民主、平等。 2、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开明君主执政 。 影响:他的思想对法国影响最大,后人称“18 世纪时伏尔泰的世纪”。 3、孟德斯鸠:发展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理想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在此体 制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三权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指导 了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制定。 4、卢梭:倡导“人民主权说”,宣称人生来自由,人民的主权高于一切;他提 出“社会契约论”。影响:一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圣经”,为欧美其他国家的 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 5 课:文学艺术的繁荣 1、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和诗人,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 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仲夏夜之梦》 和《威尼斯商人》。托尔斯泰:19 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 了俄国的社会万象和人生百态,堪称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代表作《安娜·卡 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2、美术: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提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梵高: 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后人称为“狂人”画家。代表作《向日葵》。3、音乐: 德国的贝多芬,交响曲作家,被后世尊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代表作《英 雄交响曲》。 3 第三单元:急剧动荡的世界 导言:急剧动荡的表现:20 世纪初,人类历史从近代迈入了现代时期。现代世 界风云变幻,急剧动荡,革命和战争成为时代的特征,在半个世纪内先后爆发 了两次世界大战。俄国、中国先后爆发了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 7、8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背景、影响: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 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的狂潮,由此形成两大对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 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三国同盟:德国(核心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2 年最终形成);三国协 约:英(核心国)、法、俄(1907 年最终形成)。主要矛盾是英德之间的矛盾。 3、一战爆发的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B、直接原因: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 C、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4、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依据: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重 新瓜分世界而战)。 5、开始标志: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 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交战双方: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英、 法、俄等(协约国)。 6、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形成了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最关键、最有决 定意义的是西线战场。 7、凡尔登战役:一战的转折点。时间:1916 年 2 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 场”和“地狱”(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凡尔登战役后,战略主动权开始转 移到协约国一方。 8、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1917 年 4 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协约 国力量大增;②1917 年 11 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胜利,退出大战;③1918 年 11 月,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④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9、一战的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10、一战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危害大。 11、一战的教训:以协商与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和平与发展;反对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战争,反对恐怖活动,热爱和平。 12、一战的影响:A、一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破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 浩劫。B、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 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严重削弱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改变了 世界的政治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C、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4 第 9 课: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一战 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3、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 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反人民的 对外政策,力图扑灭国内革命火焰。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 2、二月革命:1917 年三月,彼得格勒的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十月革命:在《四月提纲》中,列宁号召无产阶级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 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彼得 格勒武装起义时间:1917年11月6日——7日(俄历十月,因此叫十月革命)起 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列宁指挥)。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 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国 家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4、十月革命的性质: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5、历史意义:国内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世界意义: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 发生了重大变化。它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 争,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实践,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 外反动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 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 保卫苏维埃国家。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 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作用(评价):集中全力粉碎国内 外敌人的进攻,对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大作用,但是,也引起了人 民群众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7、新经济政策(1921—1929):背景: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 恢复进一步恶化的国民经济。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21 年 3 月,列 宁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实行粮食税收制;多种所 有制,商品买卖制,按劳取酬制。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 发展经济。作用:广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恢 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8、列宁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启示:制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 根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制定政策。②要勇于探索和创新。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 10 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工业化:1926 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针。成就:1928 年起开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德、法、 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 业强国。 2、农业集体化(1927—1932):背景: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内容:加速实 现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作用:力图把技术落后、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改造成 采用先进技术和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特点:通过行政手段组建集体农 庄;认识:经济建设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不能虚假、冒进。 5 3、肃反运动(1934—1938):导火线:1934 年 12 月 1 日,基洛夫被刺案件。 事例:四次莫斯科大审判;特点:肃反扩大化,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后果: 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干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强化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影响了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4、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它的 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特 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弊病: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 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5、 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和认识:A、要注重农、轻、重平衡发展,重视发挥市场 的作用;B、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C、社 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6、区分沙俄—苏俄—苏联:①1917年的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 俄”。②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的苏联成立前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③1922年后"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直到1991年解体。 第 11 课:西方世界秩序的调整与世界经济大危机 一、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实质(性质):帝国主义列强重新争夺 世界霸权的分赃会议。操纵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 国总统威尔逊。目的:清算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按新的力量 对比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对 德实行严惩。巴黎和会的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 秩序。 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期间,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侵略权益由 日本继承,无视中国收回日本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等正当要求,激起了中国人民 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二、 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2月):原因:巴黎和会后,帝国主 义列强,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会议的中心议题: 协调美、英、日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及限制海军军备。实质:帝国主义列强重 新分割中国。操纵国:英、美、日三国。主要条约:《九国公约》:①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 均等"的原则。②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使中国由日 本独霸的局面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弱国无外交。 华盛顿会议的作用:暂时调整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三、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是战后帝国 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 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 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这一体系被列强标 榜为“和平”体系,仅仅维持了20年的和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四、国际联盟:巴黎和会上决定成立,1920年正式成立,它实质上是用来 维护战后帝国主义世界的新秩序。被英、法控制。 6 五、经济大危机(1929—1933 年): 开始:1929 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 股票暴跌。涉及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持续时间 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影响:引发了各国的政治与社会危机,也加剧了 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西方世界面临新的变革与动荡。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 通过对内改革,即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而德国和日本却建立了法西斯 专政,对外侵略扩张以转嫁危机,最终引发二战。 第 12 课: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 一、罗斯福新政:1、原因:经济大危机引发美国政治危机。2、目的:不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目的)。 3、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条件下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 导。4、措施:整顿工业,颁布《国家产业复兴法》,这是整个新政的基础和核 心(其目的是克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并协调劳资关系); 5、罗斯福新 政的作用(评价):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 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为美国以后反法西斯战争 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1)原因:1929 年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 化了社会矛盾。(2)建立过程:1933 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 自称国家元首,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这是德国法西斯化和世界大战 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3)措施:对内:①制造国会纵火案。② 加强 思想控制,焚毁大量书籍。③大肆迫害犹太人。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 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法西斯专政 的特点:资产阶级实行的对内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统治。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使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 混乱,工农运动高涨。②时间:1922年。③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④ 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①背景: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下,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 危机。②法西斯主力:军部。③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④影响: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20 世纪 30 年代后半期, 德、意、日三国勾结形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 13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二战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原因:①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增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 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 战争。②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的打击,导致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激起法西斯 国家对外侵略扩张,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 国家的侵略野心,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慕尼黑会议内容:1938 年 9 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会议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使绥 靖政策达到顶点。 7 3、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 以期达到英法“避战求和”、“祸水东引”苏联的目的。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 侵略气焰,加深了苏联同英法之间的猜疑和分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 速了二战的爆发。 4、二战的爆发标志: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于 9 月 3 日对德宣 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 年 6 月 22 日,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 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 偷袭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空前扩大。 第 14 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法西斯同盟形成原因:共同的斗争目标,面对共同敌人,反法西斯各国 逐步走到一起;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英苏中等 26 个反法西 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在政治上互 相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资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 到了重要作用,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二战的转折点:1942—1943 年的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取 胜)。 1942 年夏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战役(美军取胜),1943 年夏英 军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英军取胜)。 4、雅尔塔会议:1945 年 2 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内容: 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成立联合国。 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缔结了《雅尔塔秘密协定》,规 定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归苏联,维持外蒙古现状。影响: 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决定建立联合国;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1944 年 6 月 6 日,诺曼底登陆,英美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 了苏军和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6、德国战败投降:1945 年 4 月,苏军和美军在易北河会师,4 月 30 日,苏军 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屋顶,5 月 8 日,德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7、二战结束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8、二战结局:以同盟国家的胜利,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 9、二战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0、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行动,共同战胜邪恶的法西 斯。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反法西斯同盟的总体实力大大超过法西斯。 9、二战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 无数的财产损失,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诞生 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 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10、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 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8 第四单元: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第 16 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表现(特点): 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西部和南部繁荣。(3)原因 :① 世界上最富强 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点:70年代发生危机,经 济地位下降;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发展受限。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 露,受到石油提价的严重打击;②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政府采取措施: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 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 主义的自我调节;(2)主要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科学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欧洲的联合——由欧共体发展到欧盟 一、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国 家大量的援助;②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二、持续繁荣时间: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欧洲的联合:20世纪60年代 1、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 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对抗美苏争霸世界。 2、欧共体的成立时间与意义:1967年(由法国、联邦德国成立)。意义:对成 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 方向发展。 ③欧盟建立: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作用:成员国 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推 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欧盟内部表现: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人员、 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 居住;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力求一致。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 军事化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③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④ 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2、日本崛起:①20世纪50年代,日本崛起;经济高速发展。②到20世纪70年代, 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③危机时期:1974到1975 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④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 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9 3、日本谋求国际政治地位: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七八十年代日本谋 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对中国的启示 :共同原因:美国的扶持 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 策。对中国的启示: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 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 17 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 政治和社会发展。1953 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路线政策作了调整,揭 开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内容: 经济上,提高农业经营投资,改革工业管理体 制;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凡冤假错案,加强民主与法制;外交上, 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评价:取得了一定了成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 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包括: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 三次改革的共同点:都想突破斯大林模式;②经济改革受到阻碍,没能突破计 划经济的框架;③政治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矛盾激化。 三、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但未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导致苏 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 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 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 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标志苏联正式解体。 4、解体原因:根本原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使经济缺乏活力, 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导致社会矛 盾、民族矛盾激化;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四、匈牙利改革: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局势发生变化(受赫 鲁晓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改革的道路,其中,匈牙 利改革具有代表性。②内容:政治上,1956 年卡达尔上台后,采取宽容政策, 稳定社会秩序,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基础;经济上,1968 年推行经济体 制改革,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③结果:失败。1990 年匈牙利社会党(共产党)失去了 执政党地位。 五、东欧剧变的表现、原因与启示(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1、表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 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剧变的表现:东欧各国 执政党纷纷丧失了政权,改换国名,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南斯拉 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2、原因:内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使经济长期处于困境;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失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10 3、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启示: A、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C、改革要稳妥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 D、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第18课: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先 后席卷亚非拉各洲,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2、印度:印度人民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1947 年 8 月根据“蒙巴顿方案”, 印、巴宣告独立。印度独立后,走上了民族振兴的道路。90 年代后,政府大力 调整政策,实行开放和经济“自由化”政策,印度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力量。 3、新加坡和韩国崛起的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抓住西方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地成 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4、非洲:1960 年被称为“非洲年”,因为这一年有 17 个非洲国家独立。1990 年,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宣告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在非洲最终崩溃。 4、拉丁美洲:二战后,巴西、墨西哥等国曾出现过“经济奇迹”;古巴人民在 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亲美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99 年 12 月 31 日美 国把运河及运河区正式交还巴拿马政府。 第 19 课:中东战争 1、中东战争: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是人民关注和忧虑的国际冲突的热点。从 1948 年 5 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至 1973 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之间发动了 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直接原因:争夺土地或运河主权,争夺水源等。 2、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及影响: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认识到武力不能解决问 题,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才可能为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3、中东问题的焦点和关键:巴以之间的冲突与和谈。巴以冲突的核心:巴勒斯 坦人民要求恢复原属自己的土地,以色列则用实力维持现状。 4、巴勒斯坦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大国的插手;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位 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矛盾更加复杂。 第 20 课:美苏冷战 1、美苏冷战的原因: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资本主 义世界的霸主;②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③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 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美苏由战时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 2、冷战的概念:二战后从 1947 年到 1991 年,美国领导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对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除武力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 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争霸世界。 3、美苏冷战的表现: 50 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争取与美国平等的国际地位,企图与美国共 同主宰世界。苏联联合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建立了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 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 项目 重大事件 影响与作用 政治上 出台"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 之间冷战开始。 经济上 推行"马歇尔计划" 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形成,美国控 制了西欧 军事上 成立"北约" 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1 4、冷战政策的发展历程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 年华约成立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89 年东欧 剧变、1991 年苏联解体。 5、美苏冷战激化的表现:(五六十年代)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第一 次柏林危机(1948—1949 年)导致两个德国的诞生。第二次柏林危机(1959— 1961)的后果是“柏林墙”的修筑(封锁东西柏林边界,成为美苏冷战加剧的 标志物)。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被美国发现,美国 即封锁古巴,美苏之间战争一触即发。结果:美苏双方都作出让步,苏联从古 巴撤走导弹,美国保证不侵略古巴,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 6、20 世纪 70—80 年代的美苏关系:由于战略核力量基本接近,形成了“核均 衡”。导致 70 年代美苏关系缓和。80 年代初,美国里根总统推出了“星球大战 计划”,使双方关系再度紧张。 7、美苏争霸的影响:美苏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和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 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第 21 课 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90年代以来: 一 超多强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超多强(90年代以来)(1)原因:东欧剧变和苏 联解体。(2)演变: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 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 局还没有定型。(3)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利用北约,干涉 他国事务,成为超级军事大国。(4)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 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欧盟、日本、 中国、俄罗斯等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科索沃战争: 1、影响当今世界安全和平的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 主义、强权政治。③恐怖主义活动。 2、科索沃战争: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的具体表现,美 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1999年3月—6月,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以南斯拉夫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 对南斯拉夫实行狂轰滥炸,并袭击中国驻南使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 3、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以美国为首 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 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密切,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 2、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具体原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 发展的两大主题。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根本原因: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条件: ①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 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各国国情不同, 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 12 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发展经济, 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3、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经济 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③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5、影响: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 存,相互竞争。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 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 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 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加大(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 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 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顺应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二、进 一步对外开放,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三、深化改革,改革一切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面对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8、人类面临共同问题与措施:生态环境危机、核战争的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 资源匮乏、国际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拉大等。解决措施:各国共同合作、协调 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 防止核武器扩散;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加强各国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 23 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于美国,扩大到西欧、苏联、日本等国家。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2、原因: ①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发展,战后军事科技迅速转化为民用科技 ;② 相对论等科学理论的发展;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3、涉及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人类进入原子能 时代的标志:1942 年底美国建成第一座反应堆。原子能的利用包括核武器的发 展和核能的和平利用如核电站。 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1957 年 10 月,苏 联成功的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人造卫星— 载人宇宙飞船—宇宙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已实现。) 4、特点和影响:特点:①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 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 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 上升。 影响: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② 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③ 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