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
肤感受。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神
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
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
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
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
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
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中
间部,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的前部。
5、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
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
为 340 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 1℃,
每秒传播距离增加 0.6 米。
7、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
(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
感受器。
8、 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不同的人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
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不同的人对声音的
感觉是不同的。
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的影响。
11、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
传播速度最大:3×105 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5、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
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光
的色散。
16、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
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7、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
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
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
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8、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9、光的直线传播:日食、月食、排直队、瞄准、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象(实象)
等;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光的折射事例:水中的物
体、透过玻璃砖看物体、透镜成象等。
20、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21、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2、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2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24、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倒、正 大、小 虚、实 应用
u>2f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