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14 高考政治考前 20 天冲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题组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
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2.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
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
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题组二 真理
3.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
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
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
正确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4.下图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 2 -
C.②③ D.②④
题组三 认识过程
5.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
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
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
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组四 主观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 年 6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 NBA、BBS、
GDP、UFO 等 239 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
化的需要。”
……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
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 3 -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
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 年 2 月,温家
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 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
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
阐述其现实意义。
◎备考指津 2014 年,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1)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我国当前以全新的措施所推进的重点领域的改革。
(2)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关知识,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
的变化、分析国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
性等。
(3)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今天的“中国梦”由亿万国人的梦想汇聚而成,并说明如何实现这
一梦想。
(4)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明中国
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的认
识论道理等。
(5)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
- 4 -
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
(6)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中央兴农战略思想的发展过程。
在高考中,本专题仍将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但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
无限性”等知识应注意其主观题的考查。
- 5 -
提示:①特点
②基础
③实践第一
④客观性
⑤上升性
⑥实践
考点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干整合]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易混提醒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区别:①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
动,是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②
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能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
(2)联系:①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实践的客
观性为基础的;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②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
的观点,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则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要求。
2.“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
- 6 -
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
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3.“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
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易错点拨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点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点拨: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实
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
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点拨: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
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点拨: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
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
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5.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点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
的标准
点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命题预测]
预测一 实践的特点
1.美国蚊虫控制专家释放数十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生化蚊子”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礁岛群,
以阻止登革热病在该地的传播。这数十万只经过基因改造不叮咬人类的雄性蚊子与野外的雌
蚊进行交配,数代之内携带病毒的蚊子有望被根除,且还不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引发巨大连
锁反应。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有客观物质性特点 ②认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③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
识 ④创新思维决定实践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预测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013 年 8 月 12 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由其自主研发的 ICL 地震预警系统已完成
对我国南北断裂带的基本覆盖运行,今后可为区域内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市区民众提供免
费地震预警测试服务。这说明( )
①实践是具有主动能动性的活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目的和归宿 ④人的正确认识的获得源于认识工具的革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考点 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主干整合]
- 7 -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特点 内涵 方法论
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由于人
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
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
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的,我
们要坚持真理,真
理是具体的、相对
的,我们要随着历
史条件的变化,丰
富、发展和完善真
理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 内涵 方法论
认 识 的 反
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
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在实
践 中 认 识 和
发现真理,在
实 践 中 检 验
和发展真理
认 识 的 无
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 识 的 上
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
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易混提醒
真理与谬误
(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
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
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
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②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
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
真理,但如果把阶级斗争视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就会转化为谬误。另一方面,谬
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范围,
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
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的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使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
识的先导。人们在犯了错误后,只要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就能使错误成
为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现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人们平时讲
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包含着这方面的道理。
- 8 -
◎易错点拨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是客观的
点拨: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
中都包含着谬误说法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点拨: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命题预测]
预测一 真理的特点
3.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
‘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
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预测二 认识的发展过程
4.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
不可逆转。可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
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细胞培养出需要移植的器官。这彻
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上述事实说明( )
①人们可以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②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细胞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
④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9 -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
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
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
①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②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
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认识过程的特点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10 -
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背景材料 ————————————(链接生活实例!)
材料一 2013 年 5 月 17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载人深
潜表彰大会,隆重庆祝我国 7 000 米级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圆满成功,表彰载人深潜英雄
集体、载人深潜英雄以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7 000 米级海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载人深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
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二 2002 年,中国开始了 7 000 米级载人深潜器的重大专项科研工作,国家海洋局组织
100 余家单位,历经 10 年的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研制的具有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蛟
龙”号,成功完成了多次下潜任务。2012 年 6 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 7 000 米
级载人深潜海试中,“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 7 062 米,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的海试任务,标
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3 年 6 月 17 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
成功布放至南海冷泉作业区并开始下潜,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任务。这个潜
次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潜水器状态,二是进行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三是锻炼
潜航员在海山地形的驾驶技能。至 6 月 28 日,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任务取得阶段性成
功。
材料三 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为了全面考核验证“蛟龙”号潜水器的功能,从 1 000 米、3
000 米、5 000 米到 7 000 米,从我国南海到东北太平洋,再到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再
到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远离家乡和亲人,常年累月漂泊在大海上,不畏艰险,攻坚克难,
战风斗浪,勇于献身,一次次创造纪录,又一次次刷新纪录,努力践行了严谨求实、团结协
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维视角 ————————————(打开思维之窗!)
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一: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的意义。
分析:(1)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为接替性能源资
源的规模利用做好技术储备,对于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
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国是海洋大国,在公海、大洋、国际海底以及南北极都有着广泛的合
法权益。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有利于维护我国合法的海洋权益。
问题二: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实践基本特征的认识。
- 11 -
分析:(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深远
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是为接替性能源资源的规模
利用做好技术储备,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
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中国载人深潜工程 100 余家单位参与,历经 10 年的团结协作、联
合攻关,才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的海试任务。
问题三:结合材料二、三,运用探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载人深潜工程取得成功
的原因。
分析:(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和归宿。10 年来,海试单位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复试验,多区域试验,不断发现
新问题,获取新数据,全面考核验证了“蛟龙”号潜水器的功能。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为了全面考核验证“蛟龙”号
潜水器的功能,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战风斗浪,勇于献身,做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
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我国载人深潜工程取得成功,是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
队发挥主观能动性,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结果。
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的经济意义。
分析:(1)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
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2)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能够为接替性能源资源的规模利用做好技术储备,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一: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
开发的政治意义。
分析:(1)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是海洋大国,在公海、
大洋、国际海底以及南北极都有着广泛的合法权益。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
有利于维护我国合法的海洋权益。
(2)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
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能够为接替性能源资源的规模
利用做好技术储备,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
调查和探查开发,有利于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
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快深远海海洋资源调
查和探查开发,有利于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
问题二: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政府在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1)组织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科研攻关,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召开载人深潜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弘扬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提高全民族
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生活角度
- 12 -
问题一:简要分析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间的关系。
分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
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是对中华
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问题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弘扬载人深潜精神的意义。
分析:(1)弘扬载人深潜精神,能够为深远海海洋资源调查和探查开发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
力。
(2)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问题三:结合载人深潜精神,为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提出几条建议。
分析:(1)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挥“主心骨”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3)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4)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挥全体人民的主体作用。
创新体验 ————————————(提升做题能力!)
1.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
于有关部委和参研参试单位密切配合、协同创新的合作体制,得益于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攻
坚克难,奋力拼搏的敬业精神。这体现了( )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 ②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③事物的存在和
发展是有条件的、可遇不可求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缺乏客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推动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必须要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这
是因为( )
A.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B.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C.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7 000 米级海试团队“载人深潜英雄集体”、
授予叶聪等 7 名同志“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这体现了( )
A.人生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D.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完成作业:专题十五
专题十五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_2014 高考导航_
【真题回放】
1.【解析】选 C。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
是实践对实现梦想的重要性,C 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同。A 项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13 -
B 项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D 项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题意。
2.【解析】选 B。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
题眼是“利用‘电纺’技术”“开发”。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新型产品,这
是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的体现,B 项符合题意。A 项强调深化理论认识,与题意无
关;C 项“创造”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 项“消除”矛盾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真理的客观性,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真理是标志
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尽管人们对文物图像命名存在着不同见解,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B 项正
确。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 项错误;C、D 两项与题意不符。
4.【解析】选 B。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
力。解答漫画题必须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漫画告诉我们,由于受主
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门槛的认识是不同的,①符合题意;漫画告诉我们如果能够过
去就是门,过不去就是槛,这表明真理具有条件性,④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
能改变规律,②观点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事物之间的否定,③观点
错误。
5.【解析】选 A。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人
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就是在不断突破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的,故①符
合题意。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经历了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
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一次比一次进步和完善,
体现了②。③说法错误,真理是一种认识,由实践决定。④说法错误,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
止境的过程,人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故选 A 项。
6.【解析】选 B。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
能力。本题的题眼是“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
级”“认识”。材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观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认识的发
展过程,②观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体是“认识”,而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是指实践,③
不符合题意;强调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是党和政府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对经济发展现
状的能动性反映,④观点正确。
7.【解析】本题以《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中收录西文字母词为背景,考查《生活与哲学》
的相关知识。第(1)问要抓住“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等题眼
信息,结合材料,可从认识的主体差异性、真理与谬误、认识的发展等角度作答;第(2)问考
查考生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抓住“怎样坚持这一原则”等题眼信息,从“怎样做”
角度,围绕实事求是、尊重对手、坚持真理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
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
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
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
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8.【解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本题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说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的
产生和发展,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从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说明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②实践
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
- 14 -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2)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
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
机和活力。
_核心考点探究_
【命题预测】
1.【解析】选 A。美国蚊虫控制专家用经过基因改造的“生化蚊子”阻止登革热病在当地的传
播,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①符合题意。“数代之内携带病毒的蚊子有望被根除”,
言外之意,这一认识有待于实践检验,即认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②正确。③与题意不
符。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观点错误。
2.【解析】选 D。科学家研发的 ICL 地震预警系统,目的在于为区域内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市区民众提供免费地震预警测试服务,说明实践是具有主动能动性的活动,也说明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①③正确。②干肢不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错误。
3.【解析】选 C。鲁迅这句话说明,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
有一个正确认识,即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②正确。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
界限,二者不容混淆,③错误。④干肢不符。
4.【解析】选 D。人们对人体干细胞冲破了传统认识,有了新的发现,说明生命现象是复杂的,
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②正确。新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
解,说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正确。①违背规律的
客观性。③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_时政热点链接_
【创新体验】
1.【解析】选 A。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联系
的普遍性、多样性,①正确。这一成就是多人合作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性,②正确。
③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否定了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观点均错误。
2.【解析】选 C。材料强调的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C 项正确指出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
的重大影响,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干肢不符。
3.【解析】选 B。党和国家授予先模人物荣誉称号,是社会对个人成绩的尊重和认可,B 项符
合题意。A、C、D 三项均干肢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