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前复习提纲
目录:分科答题技巧、具体实例剖析、基本套路、注意点
第一部分:分科答题技巧归纳
一:政治学科分析题的特点
1、提供情景,包含手段和结果,要求从结果的好与坏来判断所运用的手段是否合理,并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要求规范的答题步骤:先答基本原理,引出配套的方法,进而用方法来分析材料。
3、要求多角度分析所蕴涵的知识。
二:解体的基本思路
1:从方法入手:先判断材料所持方法(手段)——根据知识体系中的原理和方法(手段)的固定搭配得岀基本原理。
2:判断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材料中的重点语句,对重点语句进行范畴归属判断,进而了解所持方法(手段)。
3:审题时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并由此得出知识体系的大范围。
4:应注意材料中的效果,如果效果是积极的,说明所持方法(手段)是正确的;如果所持方法消极的,说明所持方法(手段)是错误的。错误的情况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与正确方法(手段)相对立;2)主次颠倒;3)主次不分;4)割裂本来存在的联系
5:应对材料进行层次分析,以便与方法(手段)相对应,找出所包含的条件(重点语句),回答时绝不能漏掉材料中所包含条件。
三:答题的基本步骤
1、先回答基本原理
2、其次回答方法(手段)要求
3、把方法细化成几个方面。与材料层次对接,用材料代替原理——对应。
四:检查阶段
1、应注意材料中所包含的条件是否全部用完,如果没有用完,说明前面所述知识点还有缺漏,应不齐。
2^检查重点语句范畴判断是否正确
3、检查步骤是否完整、规范。是否按照:原理——方法——时间分析的步骤。
五:热点词汇
经济常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 构的优化升级,企业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加劳动力就业,坚持对外开
放的基本国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他(通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经济常识答题技巧总结
1:经济常识的问题如果问措施、怎样做这一类问题时,|第一个思路|是从市场、政府、企业、个人这四个角度考虑。
市场一一第一课价值规律,第二课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政府(国家)第二课经济制度、宏观调控以及第四课的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第三课企业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领导体制、经营者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
个人-----观念、素质和第四课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个思路|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经济常识几点热点答题方式
市场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自我调节的作用;
1)国家应实行强有力的|宏观滴屈切实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注:财政和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
制度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分配制度的表述: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原则;运用财稅和分
配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
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础生活。愷鬭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国家要加强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强化稅收调节,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保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扩大就业;
4)实行劳窈合向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社会信用审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监督和管理,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
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
制度,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新增)
投资结构 I
1)经济发展方式和带动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髙、管理创新转变,I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I,推动 I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创
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 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产业格局。
2)拉动方式: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优化投资结构(增长方式、带动方式、拉动方式),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其他:
1)三大战略(可持续、科教、人才)、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亠 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硬件),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软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b)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C)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加强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市场状况,加强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顺应时代潮流。
d)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开发企业的金钥匙。因此,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租翌垦」树立品牌意识丄争创品尤饗保证优
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 业的生命),采取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e)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七:哲学常识的答题技巧
四个方面考虑:
1)唯物论角度;
辩证唯物主义 V 2)辩证法角度;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的观点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6、7、8(2、、4、5三框题)课
运用人生观知识:6、7课
运用价值观知识:6、7(人生观价值知识:涉及到个人选择的时候需写到)
运用人生价值观:7课
第二部分:具体实例剖析
经济常识:
厶 一: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
——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2)稳定、完善和强化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特别是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
3)坚持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农业、教育、科技相结合。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字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尘世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5)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向商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6)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7)全面深化以农业稅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以减轻农业负担。
8)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清理农民工资拖欠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9)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农村三大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面向世界? I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I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探 经济全球化的几个表现: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2)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开放性、竞争性);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4)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5)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6)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加强同外国合作,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推进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右 三:新形势下我国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政府:(我国应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
1)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
2)事实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外资投资,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创新;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
5)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6)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完善相应的涉外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防范经济风险,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企业:
1)引进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提高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
3)根据企业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正确选择产业、产品和市场方向;
4)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推进产品标准化和绿色产品;
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i四:如何解决我国的食品粮食安全问题?
A. |企业和经营者|:提高素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自身的安全体系和道德体系建设,诚实守信,
依法经营,通过抓管理、抓 质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消费者信赖;
B. |消字者|:要提高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 1) |国京|要加強宏观调控,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监督和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来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准入规
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 易规则;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建立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问责制;
D. 2) |从根本上|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监督和管理,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会信用制 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新增)
* 五: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怎样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
2)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3)加强金融管理,重视金融衍生品生产和金融创新问题;
4)加强宏观调控,采取灵活、谨慎,富有弹性的政霞,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保持资本市场稳定;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各国要加强合作;
7)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政治常识:
丄 一:注:同时说到党和国家要先说党后说国家
> 囿的有关知识点:
1)党的地位(执政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3)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哲学常识:
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主观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符合客观;
2)从多方面的,发展的,具体的实际出发,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客观实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
3)必须反对主观主义;
4)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而应从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6)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第三部分:基本套路
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 “民族精神” “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 “神六精神” “奥运精神”等与意识反作用有关的题都可考虑: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理论
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传承优良民族精神……)即一
篮子
凡讲到各“与时俱进”“创新” “发展”有关的题时都可考虑用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
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发展、创新精神、认识在实践中的深化扩展推移……即一巴掌
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 “思想” “路线”的,都可用上“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挑子
凡是讲到关到产品质量问题的,可用上: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市弱、市则、消权;品信、素质、职道、正竞;
农业政乗问题:
土地政策-----承包制;土地流转体制; 粮食政策-------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棉流通体制;
农民收入政策——稅费改革;多予少取; 科技政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生态政策——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农业、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结构政乗——产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
农业发展问题:
六靠+套路——六靠:(略);套路:“价规市导” “调构多营” “生、绿、特色” “发二三产” “引进走出”等。
就业问%:
重要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国家应做到——加强宏观调控,扩在就业门路,加就业培训、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劳动者为
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关 怀为动力的就业机制;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应做
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个人应做到一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两大战略:
1、凡是答“重视科技”的观点都应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为龙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2、凡是答“重视生态”的观点都应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产品。
3、凡是答有关“人才资源”的问题,都应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国家成就:
凡是做到“国家建设成就的”,经济常识则可迅速考虑:社会主义本质;宏观调控的体现;公有制决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的作用;如果是科技成就还可用上: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
丄易混易错观点辑录
唯物论部分
1.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对)
2. 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对)
3. 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
4.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对)
5. 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对)
6. 规律是客观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也可以阻碍事物发展。(错)
辩证法部分
1. 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错)
2.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
3.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因为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对)
4.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错)
5. 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对)
6. 发展一定是质变,(对)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对)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错)
7. 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对)
8. 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对)
9.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错)
10. 矛盾是无法克服的。(错)
11. 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对)
12.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对)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错)
13. 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现象。(对)
14. 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错)
15.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错)
16. 矛盾分析法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错)
17.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错)
18.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错)
19. 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也离不开特殊性。(对)
20. 只要有量变存在,就必然发生质变。(错)
21. 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发展。(错)
22.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促进)或延缓(阻碍)的作用。(对)
23.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错)
24.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关系。(对)
25.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基本趋势和具体道路的关系。(对)
26.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体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间斷性的关系。(对)
27.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先有內因后有外因。(错)
28.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对)
29. —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
30.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其含义是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对)
31 ・任何一种联系都是矛盾,(错)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对)
32. 矛盾是一种联系,没有联系就没有矛盾。(对)
33.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否认了矛盾,就必然否认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
34. 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也是绝对无条件的。(对)
认识论部分:
1. 感性认识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错)
2.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错)
3. 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错)
4.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对)
5.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对)
6.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对)
7. 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错)
8. 物质是认识的来源。(错)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对)
9. 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错)
10. 假象从反面歪曲反映事物的本质。(对)
11.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错)
12. 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错)
13.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对)
14. 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认识。(错)
人生观部分:
1.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
2. 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靠集体主义。(错)
3. 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错)
政治和经济部分:
1) 基层民主的两种形式就是村民自治、居民自治;
2)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性政府间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3) 扩大再生产:建工厂、修铁路、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修建学校、医院、剧场、体育馆
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丽——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打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
向作用。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于贡献
价值观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价值的创造与彌: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a: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b: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的选择于丽| ]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哲学部分:
一、实践(考点):
(1) 含义: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体有两层意思: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
为现实的存在。
(2) 特点:
1 客观物质性。表现在实践的构成要素即主体、对象、手段及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2 主观能动性。指实践是一种有意识参与指导的活动。
3 社会历史性。指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因时而异、而变。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方法论】:要重视实践。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考点)。
任何认识最终都来源于实践。(但获得认识的途径还可以是学习)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点)。
原因:A实践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B实践能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能锻炼人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考点)。原因: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即认识成果不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没有意义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即实践能指导认识)。
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反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消极反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二、 正确的认识一一真理
(1)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分为真理和谬误。谬误则是标志主观同客观不符合的哲学范畴)。
(2) 特点:
1 客观性(新考点):即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多个认识中,只有一个是真理)。
2 条件性(新考点):即真理有自己的适应条件和范围。(真理具有条件性,因此,超岀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总是结伴而行。)
3 具体性(新考点):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特点(新考点):①反复性。②无限性。③上升性。
【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三、 创新
1、 what: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2、 why:第一,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是发展普遍性要求,
第二,创新的社会作用…■民族进步的灵魂。
(1) 辩证否定观(考点):
1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③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 创新的社会作用(考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其中,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 how:①要创新,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要创新,就要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新问题,敢于寻
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 拓新境界。
四、 社会发展:
(1) 根本动力: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适合的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基础的巩固;不适合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 直接动力八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1 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因为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是对抗性的);
2 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因为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是非对抗性的)。
【注】:改革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3) 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4) 主体:人民群众
政治生活;
一、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考点):
(1) 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注】:这不是要求立法平等,而是要求适法平等。即要求做到:
1 任何公民都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非指任何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义务);
2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考点):不可分离:
1 在法律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2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3)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相结合的原则。
【注】:在中国,这二者利益根本上一致。不一致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二、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考点)
(1) 民主选举:
要珍惜民主选举权利:why
A、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B、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C、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 民主决策:①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实现间接参与决策。
2 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
渠道依据作用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电话等充分民意反映是科学决策前提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专家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社会公示制度公示享有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决策前提提高决策透明度/公众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决策机关拟定方案可能存在不足使决策利民
[注]:召开听证会应邀请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代表、决策机关代表等人参加。
3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考点):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
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A、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推进决策民主化;B、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推
进决策科学化;
C、有助于公民自觉落实决策; D、有助于公民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3) 民主管理(村务/社区事务):——即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意义(考点):
这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
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 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4) 民主监督:(特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1 民主监督的内容(考点):①批评权和建议权(当国家机关未切实履行职责时用)、②申诉权(当公民对处分、判决不服或受不公正待遇时用)、③检举权和控告权(当国家机关
有违法、失职行为时用)
2 民主监督的方式(考点):
A、信访举报制度(直接向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反映问题);
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
C、舆论监督制度(向媒体披露问题。媒体优势: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D、其他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③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考点):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
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C、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How:公民必须勇敢地、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即依法依规、有序参与)。
三、 政府要接受监督(考点):
1、 why:为什么要监督政府(考点):
(1) 必要性:①我国权力属于人民。②权力是把双刃剑。所以要加强监督,才能保障人民利益。
(2) 意义(考点):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提高行政的水平和效率;②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清正廉洁;
③才能作岀正确决策; ④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 how:如何监督政府(考点):
(1) 一靠健全的监督机制(民主和法制两个机制)——这是监督权力的关键所在;
(2) 二靠全面的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1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指上级政府、政府内部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
2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指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政协、司法机关、社会舆论、公众的监督。
【注】政府正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自觉接受监督。(意义 p48)
四、 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一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执政方式(考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民主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含义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 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地位成功执政的前提执政的本质要求执政的基本方式
关系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互为前提。依法执政是科学、民主执政的体现和保障。
【注】中共依法执政工政府依法行政。法律是在党领导下由人大制定的,是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五、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本质特征))
1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要依法执政、立法、行政、司法)
(2) 坚持四大民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六、 联合国(考点):
(1)性质: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3) 作用:①维护世界和平,②促进世界发展,③实行人道主义援助。但是,联合国也有局限性。
(4) 原则:各会员国一律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
遵守上述原则。
(5) 联合国与中国: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②中国遵循其宗旨和原则;③中国支持其符合宪章精神的工作;④中国参加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 同安全;中国坚持以平等互利实现共同繁荣;⑤中国支持其改革。
七、 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 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3) 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等。
(4) 影响因素(考点):国家利益(决定因素)
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可能引发冲突。
【注】: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也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5) 中国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考点):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
益,具有正义性。为更好维护国 家利益,中国要增强综合国力。中国不仅维护国家利益,而且尊重他国合理的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八、 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外交政策:(1)含义: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影响因素: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因素)。
2、 中国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why:我国实行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受国家力量影响。
(2) what:内容(考点):
1 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 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
3 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注】:独立自主就是: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表现:不与他国结盟、尊重别国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等。
4 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3) 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政策的原因(考点):①综合国力提高。②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考点):
1 含义: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 途径:A采取和平的方式谋发展;B为发展创造和平的环境;C建设现代化国防。
3 意义:有利于维护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注】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证。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也永不称霸。
选修部分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英法美政体的特点及实质;
注:政体从三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立法机关)的权力与关系去分析;实质记得从三资即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利益方面作答;
2、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
(1) 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2) 两者的阶级实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
(3) 两者权力运行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
(4)两者实施的效果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避免权力过于分散、相互消耗牵制而导致低效率;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下国家权力由不同国家机关掌握,难
免相互消耗牵制,降低了效率。
3、三权分立的利弊及实质(★★)
(1) 积极作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 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①(局限性)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政权中不居于支配地位,也就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
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
②(效率低)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③(贯彻难)即使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也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3) 、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3、两党制多党制的实质;参见上述从三资即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利益方面作答;
哲学常识易混淆 70知识点解析
(1) 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
识和能动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 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3) 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
性的关系)。
(4) “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
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 “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6)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7) “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8) 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狡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9)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10) “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会导致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
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11)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社会的产物。认为一切物质都
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12) “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
(13) 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
者。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 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14)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15)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16) “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
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 观点。
(17)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8) 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
性。
(19) “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20) “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
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 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21) “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
可以找到它的根源。先有建筑 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22) “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23) “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是错误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24) “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此为正确论断。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而是正确的。
(25) 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6) 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27) 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第二,
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28) 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29) 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3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31) “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32)“度即关节点”
是错误的论断。作为哲学 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33) “运动”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
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4)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错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
倒过来。
(35) “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是错误认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条件去谈转化是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36) “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此观点是错误的。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
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 为自己服务。
(37) “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
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8) 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清楚它们的对立所在。(1)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
认识问题上对立。(3)—元论和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5)唯物史观和唯心
史观,是两大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 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
(38) 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39) 主体与客体除了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
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 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40) 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讲反映否认创造的观点是机械反映论,只讲创造否认反映的观点是先验论。机
械反映论和先验论都是错误的。
(41) 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子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
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 行。
(42) 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3)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
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 客观事物的反映。
(44)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
践力量的人”,这些看法不是 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45)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灵感是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的作用和片面
夸大非理性的作用都是错误 的。
(46)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47)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因素的真理。
(48) 辩证思维方法在现实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实体,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纯主观的。因为辩证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其客观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
证关系。
(49) 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可视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要反映客观,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可见,逻辑是“修正” 了的历史。
(50)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的标准是通过实践检验。“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51) 生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将日益多样化(例如网络关系),但这些关系都是在生
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52) 区分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3) 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根据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紧密
程度,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心理学等
等,没有阶级性。
(54)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是指导思想的多样化,指导思想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性质取决
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 性质。
(55) 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物质经济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5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
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 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7)“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 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58)“人类社会只有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它
能对社发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 作用而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5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但它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和物化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上,才能
起到现实的生产力的作用。
(60)“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是正确的论断。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都不是按照人们的意志任意构成或按照人们的愿望随意选择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
形式,它和生产力一样具有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
(6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也就越先进”的说法是错误的。此话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不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
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具有不平衡性。
(62)个人(包括历史人物)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由个人组成的群众则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实质上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的体现。历史唯物论是历史一元
论,不是历史多元论,是物质生 产决定论,不是精神意识决定论。
(63)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哲学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即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政治的“自由”是针对纪律而说的。哲学上
的“自由”指导政治的“自由”。
(64)不要混淆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5)“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这是梁启超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66)“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话中的“谋事在人”承认人的能动作用,但“成事在天”则带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67)“个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违背了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68)有人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始终说”,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循环论的错误观点。
(69)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这种观点抛弃了人的社会属性,离开社会和集体来谈个人,离开社会历史规律来谈
自由,宣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坚持了抽象的人的价值观。是不科学的看法。
(70) “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恶”、“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在社会中形成”。政治常识考点中易混易
错知识点
第一课:
1.关于国家:(1)国家有主权性、阶级性、社会性三个属性,其中阶级性是本质属性。
(2)不能认为“国家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国家四要素:领土、人口、政权、主权,此四要素是指地理意义上的国家,
不反映国家性质。
2. 关于民主:(1)民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X),因为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则是专政,该观点抹杀了民主的阶级性。(2)民主是对专政的否定(X)。
民主和专政是民主制度的两个方面,对统治阶级是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则是专政,只有对被统治阶级加强专政,才能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民主,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3)
民主是对专制的否定。(J)(4)国家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x)。应为:国家分为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只有民主制国家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5)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不可能获得任何民主权利和自由。(x)资本主义社会中,工
人通过斗争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民主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不是一部分人的利益。(7)(7)同一性质民主不同发展时期民主程度不同。(7)(8)我国民主比资本主义国家优越,但是还有很多不
完善的地方。(7) (9)先进阶级民主 比落后阶级民主程度高。(x)
3. 关于国家职能:(1)政治统治职能为统治阶级服务,社会管理职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X)因为两种职能根本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2)任何类型国家社会管理
职能目的相同。(X)因国家具有阶 级性,国家性质不同,进行社会管理目的不同。(3)社会职能是统治职能的基础。阶级社会中,社会管理职能为统治职能服务,从属于统治
职能,因此这一基础智能不是首要职能。(7) (4)政治职能处于主导 地位,社会管理职能是次要地位。(x)阶级社会中,此观点正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主
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政治职能居于次要地位,社会管理职能处于主导地位。
4.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1)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新型”表现:一、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二是在广大人民内部实现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
行专政。(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 有真实性-具有制度保障,根本制度保障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基层制度保障即职工代表大会制、城镇居委会、农村村委会。3)我国的社会主义
民主具有广泛性,是“全民"的民主。(X)民主具有阶级性,是统治 阶级享有的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4)要把我国经济职能和
社会管理职能分开。经济管理职能是宏观调控,即经济调节、市场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而社会管理职能是社会治安、社会保险、公共卫生、生态平衡等。(5)判断是
不是行使国家职能坚持两个依据:其一,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其二必须是国家事务。(6)政府管理经济职能是宏观调控,不能认为政 府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5. 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因素
国家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影响因素: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
(1) 国体相同,政体一定相同。(X)不一定,因为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国体相同,政体可以不同。如英国和美国,同为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前者为君主立宪制,后者为总
统制民主共和制。
(2) 国体不同,政体一定不同。(X)不一定,因为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国体,可能采用同类政体,比如我国和美国,国体不同,但都采用民主共和制。
(3) 掌握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4)议会制与议会的区别:议会制就是由成年公民定期选举,产生一定数额的代表(议
员),组成议会以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制度。它是一种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而议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和代议机关。(5)政府首脑一定是国家元首。
(x)政府首脑是否是国家元首要看政体。(6)区别总统
制和内阁制依据是内阁(政府)首脑产生方式和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7)(7)实行民主共和制国家国家元首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X)应该为:都选举产生,不一定
直接选举产生,可能是间接选举, 如美国和中国国家元首都是间接选举产生。
6、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1)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不能混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不能简单等同: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3)全国
人大的职权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要区别:全国人大职权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和最高任免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全国人大的部
分职权;全国人大具有修改宪法的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则 没有这种权力。(4)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县以上(不含县)由下级人代会选举产生,县以下由选民直接选举。
即我国选举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不能认为“我国选举都是直接选举、'。(5)人民 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V)(6)我国人民
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自治组织、制度是我国的信访制度、职代会、居委会、村委会。(J) (7)人代会制度直接体现我 国国体,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8)做题要区分全国人大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9)地方各级人大既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J),又是地方立 法机关(X)。因为我
国是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10)只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就能保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x)分析:一是国体和政体
关系,坚 持人民代表大会制有利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还需要其他因素: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指明方向,是坚持国家性质根本保障,还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实行正确的民族、 宗教政策、外交政策。(1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议会制一种。(x)可以从我国的经济基础、国家性质、组织活动原则三方面和资本主义国家
议会制比较。(12)我国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权力由人民间接行使,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勺)
7、关于国家结构形式和一国两制:(1)联邦制国家是主权国家的联盟。x(2)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和方针:原则是一中原则,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台湾可以以,中国台北,名义加入WTO(外事权),不能加入联合国。(4)特别行政区具有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特别行政区具有立法权、行政权正确,“具有外交杖'
不对,外交属于国家主权有中央政府行使。(5)高度自治,即 比内地省份或民族区域自治权力都大,但又不等于独立。(6)《反分裂国家法》,只适用于台湾,不适用于港澳地
区。
第二课
8、关于国家机构和我国国家机构:
(I) 我国国家主席行使最高国家权力。(X)我国国家元首(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独行使元首职权,而是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行使元首职权。(2)
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国家元首)是政府机构(行政)的主要部分;(3)国家元首是一个人。(X)该为: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4)国家元首都有实权。(X)
不同类型政体的国家,国家元首权力不同,实行议会制(议会制共和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没有职权,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的总统则有实权。(5)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6)村民自治委员
会、居民自治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执行国家职能。(7)国家机关不等于党的机关和一般群众团体。党组织、消费者协会、人民政协都不是国家机构,不
能执行国家职能。(8)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不同,前者包括后者(9)公安机关是我国的司法机关。(X)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检查院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属于行政执
法机关,不是司法机关。
(10)我国国家机构之间和西方国家国家机构都是三权分立制。(X)
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之间不是一种三权分立关系。
1 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全国人大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切国家机关活动的中心。
2 我国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各国家机关按职权范围行使职责,不超越权限,否则就是越权或滥用职权。
3 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制约因素。如,最高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它们都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全国人大的组成
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务。
(II) 上级法院和下级法院的关系是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这样为了保证司法独立性、公正性。(12)我国法院只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对同级人大
负责,不对上级法院负责。(13)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监督和干涉。(x)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非法干预,但是 a.就国家机构
而言要接受同级人大、检察院和上级法院监督 b.就党派而言,受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党派的监督 c就公民而言它要受公民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14)国家机构越少,办事效率越高。
(x)国家机构设置根据国家职能需要,不是越少越好。提高办事效率,主要靠转变职能。 从我国现实看,国家机构臃肿,精简机构,利于提高办事效率。(15)法院是我国法律监
督机关。(x)应该改为检察院。(16)国家主席要依法行政。(x)国家主席不参与行政事务,政府负责行政事务,对全国 人大负责,政府依法行政。(17)我国基层国家政权(乡
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不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而是提供指导、支持帮助的关系。
9、关于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1)对人民负责原则只适用于国家机关,不适用于党,不能说党要遵循对人民负责原则。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和国家机关都适用。(2)
法制和法治不同。法制侧 重立法■制度建设,法治侧重执法和司法。(3)依法治国要掌握本质、目的、要求、领导等。 (4)依法治国主体是全体公匡。(x)改为:人民(5)依
法治国是国家机关依据法律管理人民。(x)此种说法主 体应为人民、对象应该为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6)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②
范畴不同: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属于政治文明。③依靠手段不同:以德治国主要依靠道德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依
法治国以法律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朕系;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 主的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
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缺一不可,不可偏废。(7)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树立民主意识,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树立公仆意识,依法治国原则要求树立法制意识。
三个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0. 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
(1)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认为全体公民都是选举权的主体,因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有条件限制的-第一,必须年满 18周岁,第二,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2)
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领导人 的权力(X)错,因为选举权是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力。(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
立法上的平等。不能指绝对的平均主义。要反对一切特权。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要消灭这
种不平等,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4)权利和权力不同。“权利”和,义务,相对;“权力咛旨对人和
物的支配地位,和“服从"相对。(5)公民享有权利相同。(X)(6)法律是对公民政治自由的限制。(X)法律既是对公民自由 权利的限制,又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7)公民
的监督权是针对任何国家机关在内的监督。公民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x)权利具有自愿性,可以放弃;义务具有强制性,是不能放弃的。(8)任何公民 权利都是受法律
保护的。(X)必须是合法权利才受保护。(8)公民与人民的比较。①含义不同: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②范围不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
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 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③性质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9)公民
先享受权利,后履行义务。(x) (10)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越高, 享受权利越多。(X)该说法违背了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第三课
11. 关于政党:(1)政党随阶级产生而产生。(X)政党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政治自由,也没有政党。(2)任何政党都能掌握国家政权。
(X)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必须 是合法的党,必须是执政党。(3)政党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X)因为政党有统治阶级的政党,还有被统治阶级的政党。(4)政党性质由
国家性质决定。(X)因为政党有统治阶级的政党,还有被 统治阶级的政党。一般执政党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5)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的政党。(X)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
有政治自由,没有政党。(6)政党包括执政党和非执政党,执政党的性质也应由它所代表 的阶级的性质决定,即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而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7)政党是
为实现共同目的共同行动的志同道合的集团。该说法错误,一是因为未指出政党的阶级性二是未指出政党和国家政权的 密切关系。(8)政党都以夺取国家权力为目的。(x)因为
还有以参与国家权力为目的政党。(9)各阶级都通过政党夺取政权。(X)因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政党,所以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不是 通过政党实现。
1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最高纲领(目标)、基本路线、领导方式、执政能力、自身建设。。
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宗旨:为人民服务;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基本路线(略);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自身建
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一一根本;思想领导一一灵魂;组织领导一一保证。
三者统一不可分。(2)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经济领导。(X)对经济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指定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没有经济领导的说法。(3)中国共产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X)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4)不能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与国家机构履行的国家职能混淆,凡与党的领导有关
的只能是涉及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在回答有关国家职能的时候,绝不能把 党加进去。(4)人大与党的关系。在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
律,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政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应予以追究。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在党 的领导之下,接受党的领导。(5)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
权利的政治组织。(x)党领导政权,但不行使国家权力,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是人民代表大会。(6)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 地位由国家宪法规定。错,因为领
导地位由自身条件决定,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4•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关系。
第一,三者分别是我国的固体、政体和领导核心。第二,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通过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
历史任务。第三,我国工人阶级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党的主张和政策通过人大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
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
15. 关于政党制度:(1)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包括两党制和多党制,实行哪种制度由国情决定。(2)两党制是两个政党联合执政。错,应该是轮流执政,一个在朝,一个在野。(3)
有多个政党存在国家一定是多党 制。(x)不一定,也可能是两党制。(4)政党性质不一定和国家性质一致,但政党制度性质必定和国家性质一致。(7)(5)所谓执政党,也就
是掌握政府权力的党,能以国家名义实行阶级统治的党。W)
16. 我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关于民主党派:性质-各自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政治联盟。(J)
地位:参政党,但不一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J)特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广泛社会联系。(J)(2)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政治、思想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
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 动准则。不能笼统说“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二(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能说“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 执政,也不能说民主党派是执政党(4)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相互监督的。不能认为只
有共产党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确保共产党指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4)区分多党合作的 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不同。(5)民主党派成员可
以以他所联系地区人民群众的代表身份参加全国人大,但并不能以所代表民主党派身份参加。(6)不能认为我国是一党制,我国是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制。(7)中共和民主党
派共同决定国家政策方针。(x)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与国家政策制定,不是决定,决定国家政策应该由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7•关于人民政协:.(1)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与联系。联系: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区别:①性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
关一一是国家机关。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一一不是国家机关。②职能不同:全国人大是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具有相应的职权,是建立同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基础。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2)人民政协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 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不行使国家职能,它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
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3)也不能认为人民政协是法律监督机关或国家机关的咨询机关。(4)政 协由人大人民选举产生。(x)政协由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18.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政体、结构形式一览表:
国家 结构形式 管理形式 国家元首 政党制度
美国 联邦制 总统制共和制 总统 两党制
法国 单一制 总统制共和制 总统 多党制
意大利 单一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多党制
加拿大 联邦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督 多党制
英国 单一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女王 两党制
日本 单一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天皇 两党制
德国 联邦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多党制
澳大利亚 联邦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督 两党制
印度 联邦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多党制
第四课
18.关于民族:(1)民族四特征的内容: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最显著的特点。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共地和共经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共语和共心促进共地和共经的发展。(2)民族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存在。(X)民族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氏族、部落联盟等
发展变化而来。(3)民族和氏族的区别是民族以地域关系为 基础;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1)“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是民族区域自制政策。(2)民族平等是政治、社会地位实现了乎等,但经
济文化还没有真正实现平等,是享有平等权利。(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平等是团结的政治基础,平等和团结是繁荣的前提条件,繁荣是平等和团结
的物质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是三原则的体现。(4)民族平等是 我国已经消除了一切民族差别。(x)民族差别客观存在,强行消除会引起民族矛盾。(5)少数民族参加各级人代
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最有效形式。(7)(6)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民族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7)民
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享有区域自治。(X)民族自治政策只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8)我国各民族都享有区域自治权利。(X)民族自治政策只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9)
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自己管自己。(x)错在否认了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10)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也是民族自治机关。(x)我国是 单一制国家,
法律国家统一实行,所以法院和检察院不是民族自治机关。
20. 宗教和我国宗教政策:(1)关于宗教要掌握:一、从本质说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人们对现实世界虚幻的反映。二、现实生活宗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三、宗教产生
有其自然压迫原因和阶级压迫 原因。四是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五是全面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但一定历史条件范围内,有一定积极作用。六是我国宗教状况
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如宗教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宗教组织已经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等),但宗教的本质未变。(2)关于宗教信仰自由:①首先明确,我国尊重和保
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长期基本政策。②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人们信教和不信教两个方面的自由。不能仅理解为其中一点。③国家对信仰自由是“尊重和保护",不是“鼓励和支持"。
④国家保护正戦淙教活动,而不是保护一勿宗教活动。⑤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⑥积极引导“宗教和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
笃因为宗教和社会主义信念中的唯物主义根本对立。(3)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活动的联系:都是有神论,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不符合科学。区别:①含义不同;②组织状况不
同,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经典、教义和教规,有正式的组织、活动场所;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教义、教规,没有正式组织和活动场所。③活动的目的不同,宗教活动是为了宣扬 神的
威力;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④社会作用不同: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但一定历史条件范围内,有一定积极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动败坏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
破坏社会主义物质、 精神文明,没有积极作用。⑤国家对待二者的政策不同。国家保护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正常宗教活动;而对封建迷信活动则要坚决制止和取缔。
第五课
21. 当代国家社会概况:(1)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的形式。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2)国家
间共同利益是各国对外活动 目的。(x)本国国家利益是各国对外活动的目的。(3)处理国际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以事情的是非曲直作为最高准则决定我们态度。(x)决定对国际
问题态度是本国国家利益。
22. 国际法和国际组织:(1)作用:确立辨明国家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
任。(2)国际法可以有效制止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x)国际政治新秩序。(3)国际组织是国家为实现共同利益结成的,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必须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
础。(4)国际组织活动以国歴法为依据。(x)国家间条约协议。
(5)国际组织中各国主权平等。W) (6)国际组织不等于世界性组织,也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7)人权高于主权。(x)主权高于人权,最基本的人权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
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主权,才能 保证本国人生存和发展。(8)我国遵守《联合国反恐条约》,表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x) (9)国际法不一定联合国制定。W) (10)
每个国家都要遵守国际法。(x)只对签定国有效。(10)掌握一些国际 组织的分类:联合国一政治性、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性、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
织;国际红十字会一专门性、世界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世博会一专门性、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
织;奥委会一专门性、世界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非盟、欧盟、东盟一政治性、区域 2•性、政府间国际组织;WTO-专门性、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3. 联合国:(1)总部:美国纽约;联合国日:10.24(2)宗旨和原则联合国的宗旨概括起来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七项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
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 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其中各国主权平等原则是其他各项原则的基础。(3)联合国大会是审议
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广泛政治影 响。(4)安理会为制止破坏和平行为而做的决定对当事国以及所有会员国都有法律约束力。(7)(5)安理会对国际问
题调停裁决实行 5大国一致原则,即五个常任理事国都赞成(投赞成票,或弃权票,没有反 对票),才能通过。(6)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步骤:①联合国大会全体成员国 2/3票
通过②5大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无一国反对)。(7)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切活动。(x)维护和平和安全的活动。
24. 当代世界主题和国际竞争:(1)造成全球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不是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2)发展经济就能维护世界和平。(x)说法片面。
(3)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 要威胁。(x)(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打击恐怖主义是联合国的主要任务(x)主要任务是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5)当今世界两大趋势:
一是政治多极化而是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多极化意味多种力 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国家关系的民主化;全球化意味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给世界各国提供机遇又带
来挑战。(6)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还没有最终实现。(7)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 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
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 上的地位。
25..我国对外政策:(1)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家关系;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一国对外政策。(2)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决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决不侵略别的国家。(3)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
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 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
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4)经济实力决定外 交政策。(x)(5)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联盟。(x)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6)要相互尊重各国历史和现实政策。不一定,如日本。
(x) (7)我国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台湾问题。(x) —中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人生观、价值观原理归纳
名称 原理内容 方法论 具体运用
社会 存
在 和社
会意 识
辩 证关
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 相
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阻碍作
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 预见社会
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 展起积极的
促进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 在
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 有相
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 误的社会意
识。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 设,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爱
国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 误倾向。
2、三个文明协调发展。3、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 社会主义
荣辱观教育等。
生产 力
和 生产
关系 原
理 及方
法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 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 化,迟
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 关系对生
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 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 发展起推动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
我们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 系
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 生产
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解 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社 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各类改革:女口: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 等
经济 基
础 和上
层建 A-Ar
平
巩关 系
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 济
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 济基
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 固和完
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时,会阻碍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 上层建筑为先
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
改革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 发展
不相适应的部分,也要改变上层建 筑中与
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 使上层建
筑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完 善和发展,更
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理及 方
法 论
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
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 生产
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人民 群
众 是历
史的 创
造 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 的
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 会性变革
的决定力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自觉地投身社会实 践,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人生 真
正 价值
在于 对
社 会的
奉献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 会
性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 满足
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 需要。
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了心血 和劳动,
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 时自己也获
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 会对自己的承
认,从而实现了对自己我 的满足。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对每一个人的价 值进
行评价时应该主要看他的贡献,评 价一个
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 会、为人民
贡献了什么。
1、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价值 观
的 导向
作用 原
理 及方
法论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 价值
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 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 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 用,对人们的
行为具有必要的驱动、制 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对人
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 的导向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 价值
观,发挥价值的导向作用。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3、 坚
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4、整顿和 规范
市场经济秩序,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5、树 立和坚
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经济 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7、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 教育价值观
的转变。
认识论原理归纳
名称 原理内容 方法论 具体运用
实践和认 识
的辩证 关系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
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 对实践
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 理论对实
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 认识则会把
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 持
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 用。
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 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 体的历
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1、各种理论、思想、战略、路线、方针、政策的形式、发展 实
施。
2、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扶贫重在落实。5、一步实际行动比 —打
纲领更重要。6、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
之厚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7、以科学的理论武装 人,以正
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
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9、理论一经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真理的条 件
性和具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
是我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如果不顾过程 的
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体性原理 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 有
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 相对
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
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 认识
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
化为谬论。真理和谬论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
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 免的。犯错
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 对待错误。
认识的反 复
性和无 限性
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 限
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往往要经
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 践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 性,认识的对象
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 界,作为认识主体的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
展的,追求真理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人的认识运动 不
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
旋式的上升。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是我们
不懈的追求的永恒的使命。
1、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邓小平理论随实践
的发展而发展。3、善于理论创新,鼓励创新思维,树立 创新意
识,坚持与时俱进。4、反对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观 点。
热点问題 考点贷授、命赣方向政角度预测
2010年坎昆会议
叹合 0»7績受化權钦公药* 16次鸡约方大会•
«6*KAUI大金于 29\9 年 1】月 29
811:月 10U衣■西硒坎尾召开・
L金球仝*的康闪及鶴址
2.金球代恢交化对人矣油幼的举晌.
2-紳制全球查嚴的摘篇・
4 人文赠用转征.
2010年上海世博会
鋼 41 202年 S月 1日菱 10〃
31 B庄中(B上♦市孝行.上祥世=会口 •牧市.41生
MMftlf为主逼・
I•上 1•巾(可 UJK停其龟魅力)「业•农业、
交 通垢■业.繭业.文化门的布用.
2. hWX«r^«R»优蛉.
3•上■所庄的&二角和玖三危・京律膺地虽发隈鏡
济的共冋点 m曼升.
4 ・ Xf&A»M!tJM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