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50 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彻底动摇于( D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
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 年中苏关系正
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D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很快解体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时做过多种选择,其中首先主张“走俄国人的路”的是( A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
4、下列事件中,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是( A )
A.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1955 年,亚非国际会议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C.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D.1978 年,中日双方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5.五四运动后期,起主力军作用的是( B)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中国共产党 D.农民阶级
6、“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的
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对历史事件教训的吸取,这样的事件包括
( C )
A.一国两制 B. 三大改造 C. 文化大革命 D.多党合作
7.中共“一大”确立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 D )
A.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B.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C.同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D.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 1955 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
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
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9.1923 年召开的中共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C )
A.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策略方针 D.提出了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0、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
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B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 10 个选区中选出
11.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中体现民生方面内容的是( A )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反对民族压迫 D.限制小私有者
12、《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
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
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
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
是当时雅典的( B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立法机关
13.比较全面地检验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运动是( B )
A.五四运动 B.五卅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会议运动
14、公元 183 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了经济
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根据( A)
A.罗马万民法 B.埃及习惯法 C.雅典自然法 D.罗马公民法
15.1927 年初,全国革命的中心转移正确的是( D )
A.武汉→广州 B.南京→上海 C.上海→武汉 D.广州→武汉
16、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
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协调( A )
A.南方与北方的关系 B.大州与小州的关系
C.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D.联邦与各州的关系
17.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
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是的“一炮”是指( C )
A.广东国民政府东征 B.中原大战
C.北伐战争 D.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18. 1924—1927 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是因为具有(A )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领导力量的先进性
C.道路选择的正确性 D.斗争的革命彻底性
19、某电视剧呈现如下情节:关中地区发生旱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诏书,直接送工部和户
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 D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0、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
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
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D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21、“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
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该宣
言的发表 ( C )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22、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
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
的贡献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摧毁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B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 ②③④
23、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 C )
图
一 毛 泽
东 会 见 斯
大林 图二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三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4、《十二铜表法》制定之前,罗马贵族喜欢用习惯法裁判,主要是因为( C )
A.习惯法是保护贵族利益的法律 B.习惯法是传统法律,不容更改
C.习惯法可以随意解释,利于保护贵族特权 D.习惯法是公平的
25、马克思说:“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
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C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5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计 50 分)
26、(16 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和缔约
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名。然而国王又是不可或
缺的,国王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在政治环节方面发生矛盾时,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
调节。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有舰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材料二 18 世纪前期在英国形成的政治制度中,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
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
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首相身
兼政府首脑,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一切阁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必须联合起
来集体负责。
材料三 xx 年 3 月 20 日,美英等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英国首相布莱
尔的思路很明白,在日不落帝国已成为历史之后,跟胜者走是英国的唯一的选择。xx 年春天,
虽然与法、德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反战派只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但他毅然站在了大西洋的另
一边(注:大西洋的另一边指美国)。
(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材料二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4 分)
(2)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
什么?(6 分)
(3)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如果女王伊丽莎白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
而撤兵?(6 分)
27、(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
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
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
繁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依旧是唯一拥有能够
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依旧
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
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
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
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
不断加强。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表现。(8 分)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对国际关系有什么有利影响?(4 分)
注:第 28 题在答题纸上。
高一历史期末质量检测答题纸
题号 一
二
总分 总分人
26 27 28
得分
26、(16 分)
27、(16 分)
28、(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次这样的经济萧条,可以使博尔顿(1842 年)或鲁贝(1847 年)三分之二的纺织
工人失去工作。20%的诺丁汉居民,三分之一的佩斯利人口,实际上可能都是贫民。像英国
宪章主义那类运动,因其政治上的软弱性,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失败;但一次又一次的严重
饥荒——压在千百万劳动贫民身上不堪忍受的重负——又将使它一次次复活。
——[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在浪漫派人士的想象中,从俄罗斯农村公社集体营作的经验出发,一条阳光大道便
直通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然而这只是浪漫的一厢情愿,一般的看法却正好相反,认为俄国
革命不可能是,也不会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因为像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在世人
心目中一向就是贫穷、无知、落后的代名词,根本不具备转型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条件。至
于马克思认定的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业无产阶级,虽然重点分布于俄国各地,却仍是极
少数。其实连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否认这种看法。沙皇政权及地主制度的垮台,最多
只能促成一种“资产阶级革命”。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英国宪章主义那类运动”为什么会“一次次复活”?(4 分)
(2)在克服 “英国宪章主义那类运动”“政治上的软弱性”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何贡献?
(4 分)
(3)对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材料二中的两种不同观点各有什么理由?(4 分)
(4)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说说列宁是如何否定当时俄国“只能促成一种‘资产阶级革命’”
的观点的。(8 分)
高一历史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答案在习题上标明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计 50 分)
26、(16 分)
(1)君主立宪制;(2 分)责任内阁制。(2 分)
(2)赞同;(2 分)内阁成员与首相对国家事务集体负责,共同进退。(4 分)
(3)不会;(2 分)首相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4 分)
27、(16 分)
(1)朝鲜战争;越南“特种战争”。(4 分)
(2)俄罗斯的实力;欧盟的活动;亚洲(中国、韩国和东盟)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影响。(8
分)
(3)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
政治、经济新秩序。(答出两点即可,4 分)
28、(18 分)
(1)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有限。(4 分)
(2)发表《共产党宣言》,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4 分)
(3)认为可能的理由:俄国传统的农村公社集体营作;认为不可能的理由:俄国工人阶级力
量不够强大。(4 分)
(4)理论上,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主
张。(3 分)实践上,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
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