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修改
- 1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 2021 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
试题(含解析)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第 I 卷(计 54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8 小题,每题 3 分)
1.有 n+
a X 和 m-
b Y 两种元素的简单离子,若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b-a=n+m B. a-b=n+m
C. 核电荷数 Y>X D. 金属性 Y>X
【答案】B
【解析】
【详解】A. n+
a X 和 m-
b Y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因此 a-n=b+m,故 A 错误;
B. n+
a X 和 m-
b Y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因此 a-n=b+m,即 a-b=n+m,故 B 正确;
C.因为 a-n=b+m,所以 a>b,核电荷数 X>Y,故 C 错误;
D.金属一般表现为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一般表现为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根据 n+
a X 和
m-
b Y ,确定金属性 X>Y,故 D 错误;
答案:B
【点睛】金属阳离子的电子数=原子序数-所带电荷数;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数=原子序数+所
带电荷数。
2. 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则不能推出该元素原子的()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核电荷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核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因没有
质量数,故无法推出中子数。故选 B。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可修改
- 2 -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题目比较简单,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及应用。
3.下列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A. HI B. NaOH C. Br2 D. NaCl
【答案】B
【解析】
【详解】A.HI 是共价化合物,故 A 错误;
B. NaOH 是由 Na+和 OH-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OH-内存在 O-H 共价键,故 B 正确;
C. Br2 是含有共价键的单质,故 C 错误;
D. NaCl 是由 Na+和 Cl-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没有共价键,故 D 错误;
答案:B
【点睛】通常情况下离子化合物的判断方法:(1)构成化合物的第一种元素为金属元素,通
常为离子化合物(氯化铝除外)(2)铵盐为离子化合物。多种元素构成的阴、阳离子含有共
价键。
4.下列事实不能说明非金属性 Cl>I 的是
A. Cl2+2I-==2Cl-+I2 B. 稳定性:HCl>HI
C. 酸性:HClO4>HIO4 D. 酸性:HClO3>HI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酸性强弱、氢化物的稳定性等角度判断。
【详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根据反应 Cl2+2I﹣═2Cl﹣+I2,说
明氯气的氧化性大于 I2,元素的非金属性 Cl 大于 I,选项 A 能说明;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氯化氢比碘化氢稳定,可说明氯元素的
非金属性比碘元素强,选项 B 能说明;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酸性:HClO4>HIO4,可说明
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碘元素强,选项 C 能说明;
可修改
- 3 -
D.酸性:HClO3>HIO3,不能说明非金属性 Cl>I,因为两种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选项 D 不
能说明。
答案选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有共价键
B. 共价化合物中可能有离子键
C. 凡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 KOH,故 A 错误;
B.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故 B 错误;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故 C 正确;
D.非金属单质中也可以只含有共价键,但不是共价化合物,如 H2 等,故 D 错误;
答案:C
【点睛】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
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6.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A. 制半导体材料的元素 B. 制农药的元素
C. 制催化剂的元素 D. 制耐高温合金的元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周期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金属性也有非金属
性,性质决定用途,以此来解答.
解:A.作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寻找,故 A
选;
B.制农药的元素在周期表右上方的非金属元素区寻找,故 B 不选;
C.做催化剂的元素从过渡元素区寻找,故 C 不选;
可修改
- 4 -
D.耐高温的合金材料在过渡元素区寻找,故 D 不选;
故选 A.
7.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钠块浮在乙醇液面上
B. 钠块熔成小球
C. 钠块与乙醇反应发出“嘶嘶”的声音
D. 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钠小,钠块沉在乙醇液面下,故 A 错误;
B.钠和乙醇的反应不如钠和水的反应剧烈,产生热量不多,钠粒逐渐变小,不会将金属钠熔
成小球,故 B 错误;
C.钠和乙醇的反应比在水中反应缓慢,并不剧烈,缓缓产生气泡,故 C 错误;
D.钠块可以和乙醇反应生成氢气,即钠块表面有气泡生成,故 D 正确;
答案:D
8.下列有机物不能由 CH2=CH2 通过加成反应制取的是( )
A. CH3CH2Cl B. CH2Cl—CH2Cl
C. CH3—CH2OH D. CH3—CO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可由乙烯和 HCl 加成制取,故不选 A;
B.可由乙烯和氯气加成制取,故不选 B;
C.可由乙烯与水加成制取,故不选 C;
D.乙酸可由乙醇或乙醛氧化制取,不能利用加成反应制取;
答案:D
9. 标准状况下将 35 mL 气态烷烃完全燃烧,恢复到原来状况下,得到二氧化碳气体 140 mL,
则该烃的分子式为
可修改
- 5 -
A. C5H12 B. C4H10 C. C3H6 D. C3H8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相同状况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则 1 mol 该烷烃完全燃烧可得到 4 mol CO2,
所以该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为 4。故选 B。
考点:考查了有机物燃料规律的相关知识。
10. 下列关于有机物分子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能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的排布
B. 乙烯容易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且 1 mol 乙烯完全加成消耗 1 mol 溴单质能证明乙烯分子
里含有一个碳碳双键
C. 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可证明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
D. 1 mol 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 0.5 mol 氢气,可证明乙醇分子中只有一个羟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如苯分子中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的排布,其邻位二溴代物应该有两种结构,
故 A 正确;B、乙烯与溴 1:1 加成,可证明乙烯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故 B 正确;C、若
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其分子结构可能为平面正方形结构,也可能为正四面体结构,
故 C 错误;D、1mol 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 0.5 mol 氢气,说明乙醇分子中只有一个羟基,
其氢原子与其它 5 个不同,故 D 正确。故选 C。
考点:考查了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
B. 煤的干馏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通过干馏可以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产品
C. 煤里主要含有碳及少量的其他元素,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煤的气化是指将煤与水蒸气反应生成 CO 和 H2,从而转化为气体燃料,燃烧充分,
可修改
- 6 -
并除去 S 元素,煤的液化是指将煤与 H2 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液体燃料(直接)或利用煤产生
的 H2 和 CO 通过化学合成产生液体燃料或其他液体化工产品(间接)的过程,从而充分燃烧,减
少污染物的产生,A 正确;
B、煤的干馏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煤加强热分解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产品的
过程,是化学变化,B 错误;
C、煤里主要含有碳及少量的其他元素如 S 元素,燃烧时 S 转化为 SO2,导致酸雨的形成,C 正
确;
D、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D 正确。正确答案为 B。
12.下列有关石油加工及其产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B. 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C. 石油催化重整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芳香烃
D. 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均可萃取溴水中的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的原理,将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予以分离的方法,
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 A;
B.石油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轻质液体燃料(汽油,煤油,柴油等)的产量,特别是提高汽
油的产量,故不选 B;
C.石油催化重整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芳香烃,故不选 C;
D.裂化汽油含不饱和烃,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不能作萃取剂,故选 D;
答案:D
13. 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下列关于金属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金的性质与其成分金属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B. 工业上金属 Mg、Al 都是用电解熔融的氯化物制得的
C. 金属冶炼的本质是金属阳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D. 越活泼的金属越难冶炼
【答案】B
可修改
- 7 -
【解析】
金属镁用电解熔融 MgCl2 的方法制备,金属铝用电解熔融 Al2O3 的方法制备。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干馏 B. 分馏 C. 蒸馏 D. 萃取
【答案】A
【解析】
【详解】A.煤在隔绝空气加强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分解生成焦炭、粗苯 等,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A 正确;
B.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将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段的产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B 错误;
C.蒸馏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分离物质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 错误;
D.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没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物理变化,D 错误。
答案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的判断,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解题关键,物理变
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
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注意蒸馏、萃取、分馏的操作原理。
15.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能源——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 3000
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 )
①温室效应 ②形成酸雨 ③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浓度 ④白色污染
A. 只有① B. 只有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考查化学与生活、生产及环境保护等。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有机物中难分解的高分子化合物,
和煤燃烧无关,答案选 C。
16.分子式为 C5H12O 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几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A. 5 种 B. 6 种
可修改
- 8 -
C. 7 种 D. 8 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子式为 C5H12O 的有机物,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说明分子中含有-OH,该物质
为戊醇,戊基-C5H11 可能的结构有:-CH2CH2CH2CH2CH3、-CH(CH3)CH2CH2CH3、-CH(CH2CH3)2、-CH2CH
(CH3)CH2CH3、-C(CH3)2CH2CH3、-C(CH3)CH(CH3)2、-CH2CH2CH(CH3)2、-CH2C(CH3)3,所
以该有机物的可能结构有 8 种,故选 D;
答案:D
【点睛】掌握常见的烃基异构体数目:丙基 2 种,丁基 4 种,戊基 8 种。
17.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NaOH 溶液 B. Cu(OH)2 悬浊液
C. 石蕊试液 D. Na2CO3 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NaOH 溶液与乙酸发生中和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与葡萄糖、蔗糖不反应,故 A
不正确;
B.乙酸溶解氢氧化铜,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蔗糖
不是还原性糖,与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三种溶液现象各不相同,故 B 正确;
C.石蕊为酸碱指示剂,不能用来鉴别葡萄糖和蔗糖,故 C 不正确;
D.Na2CO3 溶液与乙酸反应生成气体,但与葡萄糖和蔗糖不反应,故 D 不正确;
答案:B
18.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 C4H10 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C. 氨基酸、淀粉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 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答案】D
【解析】
可修改
- 9 -
试题分析:A.乙醇含有醇羟基,因此能发生取代反,错误;B.C4H10 有 CH3CH2CH2CH3、(CH3)2CHCH3
二种同分异构体,错误;C.氨基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而淀粉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错误;D.
乙烯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而甲烷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因此可用溴
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正确。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叙述正误判断的知识。
第 II 卷(计 46 分)
19.A、B、C、D、E 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 处于同一周期,C、D、E 同处
另一周期。C、B 可按原子个数比 2∶1 和 1∶1 分别形成两种化合物甲和乙。D、A 按原子个数
比 3∶2 形成化合物丙。E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D、E 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填写.......)______________。
(3)写出 E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与 A、C 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A 按原子个数比 3∶2 形成化合物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1)第二周期ⅥA 族(2)Na>Mg>Al>N>O
(3)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2
-+ 2H2O(4)Mg3N2
【解析】
试题分析:A、B、C、D、E 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 处于同一周期,应为
第二周期,C、D、E 同处另一周期,为第三周期; E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E 为铝元
素。则 C 为钠元素,D 为镁元素, C、B 可按原子个数比 2∶1 和 1∶1 分别形成两种化合物甲
和乙,则 B 为氧元素,甲为 Na2O,乙为 Na2O2;D、A 按原子个数比 3∶2 形成化合物丙,A 为氮
元素,丙为 Mg3N2。
(1)B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ⅥA 族;
(2)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则 A、B、C、
D、E 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Na>Mg>Al>N>O;
可修改
- 10 -
(3)E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 Al(OH)3, A、C 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分别是 HNO3,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Al(OH)3+3H+===Al3++3H2O;②Al(OH)3+OH-===AlO2
-+
2H2O;
(4)D、A 按原子个数比 3∶2 形成化合物丙的化学式为 Mg3N2。
考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20.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
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①的实验操作名称_________及玻璃仪器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③的名称_____________,用到的主要仪器_____________。
(4)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
A.酒精 B.四氯化碳 C.甘油 D.醋酸
【答案】 (1). 过滤 (2). 漏斗、玻璃棒、烧杯 (3). Cl2+2I-=2Cl-+I2 (4). 萃
取分液 (5). 分液漏斗 (6). B
【解析】
【分析】
海藻灰悬浊液经过过滤除掉残渣,滤液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 Cl2+2I-=2Cl-+I2,向溶液中加
入 CCl4(或苯)将 I2 从溶液中萃取出来,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在经过后期处理得到晶
态碘。
【详解】(1)固液分离可以采用过滤法,根据以上分析,提取碘的过程中①的实验操作名称过
滤,所用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2)过程②是氯气将碘离子从溶液中氧化出来,离子方程式为 Cl2+2I-=2Cl-+I2;
(3)操作③是将碘单质从水中萃取分离出来,操作名称萃取分液,用到的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可修改
- 11 -
(4) A. 酒精和水任意比互溶,不能作萃取剂,故 A 错误;
B. 四氯化碳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在水中的溶
解度,故 B 正确;
C.甘油易溶于水,不能作萃取剂,故 C 错误;
D.醋酸易溶于水,不能作萃取剂,故 D 错误;
答案选 B。
21.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乙酸和浓硫酸混合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内盛有的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中乙醇和乙酸的转化率不能达到 10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收集在试管内的乙酸乙酯是在碳酸钠溶液的________层。
(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的方法为__________。
【答案】 (1). 向乙醇中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2). 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
酸乙酯在水层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 (3). 催化剂和吸水剂 (4). 乙醇与乙酸的
酯 化 反 应 为 可 逆 反 应 , 不 能 进 行 到 底 (5). 上 (6).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7). 分液
【解析】
【详解】(1)浓硫酸密度比水大,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为防止酸液飞溅,加入药品时应先
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加边振荡试管将浓硫酸慢慢加入试管,最后再加入乙酸;
答案:先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加边振荡试管将浓硫酸慢慢加入试管,最后再
可修改
- 12 -
加入乙酸;
(2)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醇易溶于水,乙酸可与碳酸钠发生反应而被吸收,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将乙酸乙酯和乙醇、乙酸分离,所以饱和碳酸钠的作用为中和挥发出来
的乙酸,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答案: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层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
(3)由于是可逆反应,因此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答案:催化剂和吸水剂
(4)因为乙酸与乙醇发生的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反应中乙醇和乙酸
的转化率不能达到 100%;
答案: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5)因为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所以收集在试管内的乙酸乙酯是在碳酸钠溶液的上
层;
答案:上
(6)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答案: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7)互不相溶的液体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由于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所以将收集到的乙酸乙
酯分离出来的方法为分液;
答案:分液。
2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A 和甲。A 是气态烃,甲是液态烃。B 和 D 是生活中
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以 A 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图所示。已知醛在一定条
件下能被氧化为羧酸
可修改
- 13 -
(1)A 分子的电子式是________;C 的分子式是________。
(2)在反应①~④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B 和 D 反应进行比较缓慢,提高该反应速率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用于鉴别 B、D 和甲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C2H4O (3). ① (4). 加入浓硫酸作催化剂、
加热或加入过量乙醇等 (5).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6). 碳酸钠溶液或
碳酸氢钠溶液
【解析】
【分析】
A 是气态烃,B 和 D 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确定 B 为 CH3CH2OH,D 为 CH3COOH,则 A 为 CH2=CH2,
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B 为 CH3CH2OH,B 能氧化得到 C 为 CH3CHO,C 氧化得到 D 为 CH3COOH,
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乙酸乙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A 和甲,甲为液
体,确定甲为苯,据此解答。
【详解】(1)A 为 CH2=CH2,电子式为 ;C 为 CH3CHO,分子式为 C2H4O;
(2)①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②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③乙醛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乙酸;④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属于加成反应的是①;
(3)B 和 D 反应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进行比较缓慢,提高该反应速
率的方法主要有:加入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或加入过量乙醇等;
(4)反应②是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化学方程式为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5)由于乙酸具有酸性,乙醇溶于水,而苯与水溶液不互溶,可用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
鉴别 B(乙醇)、D(乙酸)和甲(苯)。
【点睛】本题的突破点为 ,有机中常见的连续氧化为醇氧化为
醛,醛氧化为酸。
23.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固体有机物 A 的分子组成,测定装置如图(铁架台、铁夹、酒精灯
等未画出):
可修改
- 14 -
取 17.1 g A 放入装置中,通入过量 O2 燃烧,生成 CO2 和 H2O,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通入过量 O2 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能否确定 A 中是否含有氧原子?__________。
(4)若 A 的摩尔质量为 342 g/mol,C 装置增重 9.90 g,D 装置增重 26.4 g,则 A 的分子式为
________。
【答案】 (1). 使有机物 A 充分燃烧 (2). 吸收 A 燃烧后生成的 H2O (3). 吸收 A
燃烧后生成的 CO2 (4). 能 (5). C12H22O11
【解析】
【分析】
有机物 A 完全燃烧生成 CO2 和 H2O,通过测定生成的 CO2、H2O 的量确定实验式,用浓硫酸吸收
水蒸气,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由于装置内有空气,会影响水蒸气、二氧化碳质量测定,
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氧气排尽装置内空气,据此解答。
【详解】(1)燃烧法测定某固体有机物 A 的分子组成,要通入过量 O2 使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C 装置中的试剂为浓硫酸,用于吸收有机物燃烧生成的水,D 装置中的试剂是碱石灰用
于吸收有机物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3)通过浓硫酸增重的质量可以求出有机物中氢的质量,通过碱石灰增重的质量可以求出有
机物中碳的质量,再根据 A 的质量判断是否有氧元素;
(4)浓硫酸增重可知水的质量为 9.90g,可计算出 n(H2O)= 9.90
18 /
g
g mol
=0.55mol,n(H)=1.1mol,
m(H)=1.1g;使碱石灰增重 26.4g,可知二氧化碳质量为 26.4g,n(C)=n(CO2)
= 26.4
44 /
g
g mol
=0.6mol,m(C)=7.2g,m(C)+m(H)=8.3g,有机物的质量为 17.1g,所以有
可修改
- 15 -
机物中氧的质量为 8.8g,n(O)= 8.8
16 /
g
g mol
=0.55mol,n(C):n(H):n(O)=0.6mol:1.1mol:
0.55mol=12:22:11,即实验式为 C12H22O11,A 的摩尔质量为 342g/mol,所以分子式也为 C12H22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