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 35 题
1.霍布斯鲍姆认为首次阐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著名文献的篇名是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著作,
故排除 A;《四月提纲》是列宁发表的关于俄国革命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演说,故排除
C;《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成熟的标志,故排除 D;《共产党宣言》首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故选
B。
2.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
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 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二月革命”的背景。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以及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薄弱的环节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战争的结果,B、C 两项不符合题
意;“一战”前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根据材料“任何一个国
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俄
国的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二月革命”,故选 A。
3.许纪霖在《中国现代化史》中说:“一个新近崛起的北方邻邦苏维埃俄国,以其迥异于西
方的崭新形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崭新形象”是指
A.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B.推翻沙皇专制,建立民主政权
C.击退外国干涉,保卫新生政权 D.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俄国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俄国还没有出现迥异于西方的形象,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
推翻沙皇专制的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排除 B 项;击退外国干涉,
保卫新生政权是新政权建立以后,C 项不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 D。
4.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德国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从原来的嫉恶如仇变
为扶植。美国战后对德态度转变的目的是
A.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 B.遏制苏联实现称霸
C.振兴西欧经济 D.以德国牵制法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振兴西欧经济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扶植和援助,
而且不仅仅针对德国,故排除 C;美国利用德国牵制的不是法国,法国也是美国扶植的对象
之一,故排除 D;二战结束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由合作转向对抗,美
国意图通过援助西欧实现对苏联的遏制,所以美国对德国态度的转变不是防止法西斯死灰复
燃,而是要遏制苏联以称霸世界,排除 A。故选 B。
5.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
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争时代。”“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苏联成为世界性强国 B.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霸权地位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进入第三次权
力转变,A 项不符合题意;第三世界力量兴起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正处于两极格局
之下,故排除 B;根据“群雄竞争时代”可知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D 项不符合题意;根
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多个权力中心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
C。
6.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 1983 年 7 月 28 日的演讲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
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这表明
A.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 B.日本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根据题意可知中曾根康弘主要在论述日本的崛起
和发展,与世界主题和多极化趋势无关,A、C 两项不符合题意;日本的意图是在经济崛起
的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而非复活军国主义,故排除 B;根据“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
大国的力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力量”可知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 D。
7.对此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强大的美国限制了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 B.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
C.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暂居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根据“俄”“中”“日”“欧盟”等可知是两极格局瓦解以后,
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 B 项不符合题意;多极化格局的出现有利于遏制美国霸权,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故排除 C;美国的份量超过了俄、中、日、欧的综合,可
知美国实力还是暂居主导地位,故排除 D;出现漫画中的这种情况,不是美国限制了其他国
家地区的发展,而是美国依然处于超级大国的地位,A 项对漫画理解不正确,故选 A。
8.霍布斯鲍姆指出:“就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及 90 年代初期,世界历史的一个纪元告终,
新的一幕开始,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以下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意识形态斗争终结
C.两极格局结束 D.多极化趋势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二战后日、欧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不甘于受到美国的
控制和束缚,资本主义阵营就已经开始出现分化,故排除 A;材料叙述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不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终结,故排除 B;多极化趋势出现于两极格局瓦解之前,故排除 D;结
合所学内容可知,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这与“一个纪元告终,新的一幕开始”
符合,故选 C。
9.“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
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 D.强调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强调了耕作时间, “尽地力之教”强调
了耕作方法,“多粪肥田”强调了施肥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为了高产,故 C 正确;A、B 表述
片面,D 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 C。
10.《论语·学而篇》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司
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自然经济的生产力水平
C.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D.农业耕作技术停滞不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统治者的提倡都属于其中的部分原因,
但不是根源,故排除 A、C;我国古代的耕作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并没有停滞不前,故排
除 D;导致节俭观念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资料供应不足,故选 B。
11.“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
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精美的青铜酒器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D.胎质细洁的白瓷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唐朝”
可知该题的时间范围是在唐朝,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艳丽柔和的粉彩瓷出现在明清时期,C 项
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12.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
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
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题干中的时间 1852 年,可知
中国处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
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上等棉布
包装生丝。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A 项“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符合史实,故不选;B 项“英
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不符合材料中“无用的”这一信息,故排除;C 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材
料不是强调中国生丝的销量,故排除。
13.明清时期,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
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
“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由此可知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当完善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 A;
工商皆本是黄宗羲提出的主张,但并没有深入人心,故排除 B;明清时期我国始终处于资本
主义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排除 C;根据“计日受值”可知出现了
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 D。
14.“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经济政
策是
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
C.实行赋役货币化政策 D.坚持重农抑商国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不仅仅是限制海外贸易,还严禁国内外人
员往来,A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海禁严”可知与赋役货币化政策无关,故排除 C;题干中没
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D;根据“海禁严”和所学内容可知黄遵宪提到的经济政策指的
是海禁政策,故选 B。
15.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的能力。表中数据只限于河南与江苏,不能体现出理学的影响力扩大,排除 A 项。由表中数据
可知,从唐朝到清朝河南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际上反映出经济
重心南移造成的文化格局的变化,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排除 C 项。古代中国的政治重心基本上都在北方,排除 D 项。
【备注】此题为表格型选择题。对于表格型选择题,考生要读懂表格, 理解表格中数据所反映
的问题, 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确定正确的选项。
1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的刺激
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D.由私人投资兴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是按照生产形态而非时间先后划分,故排除
A;外商刺激是中国步入近代化的原因之一,不是近代化的内容,故排除 B;中国的近代化
企业不仅仅由私人投资兴办,还有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故排除 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是在生产形态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故选 C。
17.以下是十九世纪 20 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单位:人),
从该表可知
A.安土重迁的观念仍影响着广大乡民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该乡居民因战乱被迫离乡别井谋生 D.近代南方沿海经济发展每况愈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迁。由图表中可看出,“迁出”的人口越来越多,说
明安土重迁观念已经动摇,故排除 A;从图表中无法体现该乡居民迁出是由于战乱,也无法
体现南方沿海经济发展每况愈下,故排除 C、D;该乡迁出的人口主要是做工、经营商业和
出国从事工商业,种田的越来越少,说明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内容
可知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 B。
18.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李鸿章的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李
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和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所作所为绝非他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受托于上,
所以总体来看,他的作为还是受到了清政府上层的肯定,如其举办的洋务运动,使其不愧为“中
兴名臣”,“社稷之臣”,而其执政几十年,忍辱负重,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
力。因此 C 项符合清政府对他的评价。A、B 项是对其一生的否定,D 项对其评价显然不中肯。
19.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 F1 为阻力,F2 为动力,其中 F1>F2
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以后 B.解放战争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解。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解放战争
期间由于国民政府借内战之名大肆向工商企业摊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奄奄一息;南京国民政
府统治前十年由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发
展。故正确选项是 B。
20.“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文中
的“大会”指的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没有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故排除 A;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期,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1956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 1978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是在 1984 年,故排除 C、D。
21.“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据这一口号可推断当时
A.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C.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D.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 50—7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
动”“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体现了浮夸风,这属于“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与杂交水稻的
培育成功无关,故排除 A;该口号的出现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左”倾错误,故排除 B;
题干叙述的口号属于经济方面,无法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D 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时期我
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故选 C。
22.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
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情况,旨在考查考生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时间“1961 年”可以推断 A、B 两项说法与当
时国情不符,排除;由“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父子队”“兄弟队”“家庭作业”等信息可知,答案为
C 项;D 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对应关系,排除。
23.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世贸组织 D.建立经济特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改革方针的提出标志着
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开放。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 B;中国
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 年,故排除 C;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改革开放的表现,D 项不符合
题意;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标志是改革开放,故选 A。
24.1978—1988 年,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
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 41%,城市吸纳了 33%,县城则吸纳了 26%。
由此可知
A.全国农村劳动力均主要涌入乡镇 B.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市
C.农村发展缓慢劳动力被迫外迁 D.有利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根据“城市吸纳了 33%”可知农村劳动力并不是主要涌
入乡镇,故排除 A;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市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农村经济发展
缓慢在题干中无法体现,C 项不符合题意;农村劳动力迁入城镇,有利于城镇人口和劳动力
的增加,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选 D。
25.据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在八
大至十三大六次大会中出现的次数为 0,十四大出现次数为 14,十五大出现次数为 10。这
反映了
A.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B.姓“资”姓“社”问题尚未解决
C.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抛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
的问题,B 项不符合题意;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被抛弃说法都
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D 两项;根据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中“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出现的次数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说明中国的改革开
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选 A。
26.历(歴):“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意为经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西方
多数语言中的“历史”源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历史是史学记录 B.历史必得亲身经历
C.历史可任意评说 D.历史应“实事”而“求是”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句话可以得出历史应该记录公正的史实,
即“实事”;题干中“调查、探究”是为了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求是”。故选择 D。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知识。
27.“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描述说明当时
A.中国商品大都进口西方 B.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社会呈现崇洋媚外心态 D.西方列强大量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贵重物品谓之洋,但不一定都是进口自西方,A 项
不符合题意;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和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在题干中都无法体现,故排除 B、D 两
项;由“莫不以洋为尚”可知当时社会出现崇洋媚外心态,故选 C。
28.黄藻在《论发辫原由》中写道:“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
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据材料可得知
A.政治变革是社会习俗变化的根因 B.戊戌新政加速剪辫运动开展
C.结辫陋习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D.辫子问题是革命的主要标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政治变革是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 项
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中没有开展剪辫运动,故排除 B;题干论述的是戊戌变法,属于社会
改良,不属于革命,D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可知材料认为结辫
陋习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故选 C。
29.1867 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
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
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因而在大清国境内变得过于强
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抗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修建铁路时面临的问题,一是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
业会导致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二是铁路修建成功后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据此可知 D
符合题意。A、B、C 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30.2015 年 10 月 4 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
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 38 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 38 元一只,
一盘虾要价 1500 余元。10 月 6 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 9 万元罚款。这说明
网络
A.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B.信任度较高 C.能够决定处罚结果 D.是民间反腐的平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技术。题干无法反映网络的信任度问题,故排除 B;处罚结果不是由
网络决定的,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处罚针对的不是腐败问题,故排除 D;将宰客事件在
网络事件曝光,宰客的餐馆受到相关部门处罚,说明网络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选 A。
31.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 5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旨在考查考生论
从史出的能力。由“黄金和白银”“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等信息可以推断,新航路开
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拉美国家因长期处于被抢夺、被奴
役的状态进而丧失了向近代文明转型所需的资源和财富,因此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被拉大。
两个大陆主要指欧洲与美洲,排除 B 项;C 项说法错误,排除;D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为 A。
32.1494 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准确把握历史知识
的能力。教皇划定的分界线以东属于葡萄牙,这正是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方向;分界线以
西属于西班牙,这是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方向,该分界线意味着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
承认。
3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 1800 年的 1000 万吨,猛增到 1856 年的 6000 万吨。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对论提出于 20 世纪初,故排除 B;内燃机不使用煤
作为燃料,故排除 C;发电机出现于 1866 年,故排除 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 世纪后期,
瓦特改良蒸汽机,随着蒸汽机的推广,作为蒸汽机燃料的煤炭用量猛增,故选 A。
34.1784 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时写道: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
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
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发达 B.工业革命中工人劳动状况恶化
C.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变化 D.工业革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据“建造的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可知材料主旨不是强
调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达,故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故排除 C;材
料没有涉及生产成本的问题,D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由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可知工业革命中工人劳动状况恶化,故选 B。
35.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中,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出现一种主要
做法:近代史开始于 1500 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1900 年前后。这种分期主要依据是
A.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B.工业革命的进程
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于 14、15 世纪,故排除 A;第一次
工业革命开展于 18 世纪 60 年代,故排除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于 19 世纪中期,故排除 D;
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1900 年前后世界市场形成,所以这
种分期的主要依据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 C。
二、多选题:共 10 题
36.马克思认为“从 3 月 18 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
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其形式包括
A.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废除旧军队和选举公职人员体现了对旧政权的打击和新政权的
建设,但不能体现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故排除 A、B 两项。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
级运动的一次伟大尝试,没收资本家工厂和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立法机构体现了无
产阶级的性质,故选 C、D。
37.“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有
A.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C.推行马歇尔计划 D.爆发朝鲜战争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马歇尔计划开始推行于 1947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 1949
年,所以 B、C 两项不符合题意;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于 1955 年,朝鲜战争爆发于 1950 年,
故选 A、D。
38.法国总统蓬皮杜在(1972 年)巴黎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说:“欧洲决不能脱离美国。然而,
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因为
A.欧洲联合后实力增强 B.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C.战后西欧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美欧关系。战后西欧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到 20 世纪 70 年代已经得到恢
复,故排除 C;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主要针对亚非拉地区,西欧各国和美国是战略同盟关系,
故排除 D;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所以欧洲不能脱离美国,但战后欧洲实力
日益增强,其又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故选 A、B。
39.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和战略。”
这主要是因为
A.多极世界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 B.多极化并非世界发展的趋势
C.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D.多极世界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故排除 B;多极世界在现实
中不可能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故选 A、C。
40.下图为甲骨文中的“丝”、“桑”和“蚕”三个字。从中能提取的正确信息有
A.中国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B.商朝时人们主要从事丝织业
C.说明商朝已经种桑养蚕 D.商朝时人们主要穿丝绸衣服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甲骨文中出现“丝”、“桑”、“蚕”,这说明商朝时已经
出现了丝织业,但无法说明当时人们主要从事丝织业和主要穿丝绸衣服,故排除 B、D;当
时出现了丝织业也可以说明商朝已经开始养蚕种桑,故选 A、C。
41.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商
业革命”表现为
A.街市制开始形成 B.十三行垄断海外贸易
C.出现纸币交子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商业。十三行垄断海外贸易是在清代,故排除 B;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 D;宋代城市突破了市坊限制,出现了纸币交子,故选 A、C。
42.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国务院 5 月 5 日发布中国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宣告
中国两千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结了。《盐铁论·非鞅》记载了实行盐专卖的原因“故利用不
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
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上述材料和制度
A.是封建统治阶级给自己搜刮盐利的溢美之词
B.有利于巩固稳定封建政权
C.目的是为了实现民富
D.体现了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商业。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古代实行食盐专卖主要是政府
为了攫取利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民富,故排除 C;我国古代实行重
农抑商,食盐专卖并不是重视商业发展的表现,故排除 D;题干中“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
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是统治阶级给自己的溢美之词,食
盐专卖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选 A、B。
4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民国
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 B.造船业 C.纺织业 D.军事工业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
是轻工业,造船业和军事工业属于重工业,故排除 B、D;面粉业和纺织业属于轻工业,是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内容,故选 A、C。
44.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
思想的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北洋水师 D.创办开平煤矿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后期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转而主
张“求富”;李鸿章的思想体现了“求富”的主张。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和北洋水师的建立体现
了洋务运动中的“自强”,故排除 A、C;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体现了“求富”,故选 B、
D。
45.学者赵凌云指出:“政府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构建者,同时也必然是其改革者”。
以下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C.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既体现不出
政府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构建者,也体现不出政府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故排除 A、B;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现了政府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构建者,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体现了政府是
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故选 C、D。
46.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 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
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
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
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A.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B.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C.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D.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
史实,故排除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1978 年 12 月,故排除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以小说有可能是虚构的,但小说的情节已经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解
放,故选 A、D。
47.漫画《求援》,讲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 64 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请求各国一
起承担责任解决全球性问题。据此,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已经明显力不从心
B.全球性问题都是美国造成的,必须由美国来承担
C.充分表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已经形成
D.联合国可以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的世界格局。“全球性问题都是美国造成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
实,故排除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尚未形成,故排除 C;根据奥巴马的呼吁可知试图建立
“单极世界”的美国已经力不从心;根据“请求各国一起承担责任解决全球性问题”可知联合国
可以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故选 A、D。
4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
东西。”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下列史实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是
A.开拓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 B.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
C.对外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D.对外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不属
于资本原始积累,故排除 C;商品输出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故排除 D;掠夺殖民地和
剥夺农民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故选 A、B。
49.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因素包含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自然经济的发展 D.殖民主义的扩张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后,故排除
B;自然经济的发展不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故排除 C;殖民主义的扩张加强了世界各
地的联系,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 A、D。
50.下列因果关系中正确组合的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
B.美国莱特兄弟——第一辆四轮汽车
C.石油成为新能源——内燃机创制和新交通工具发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但在他之前
哥伦布就已经发现了新大陆,故排除 A;莱特兄弟发明制造了飞机,而不是汽车,故排除 B;
内燃机以石油为能源,推动了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产生,
故选 C、D。
三、综合题:共 2 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FT 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唯一的非英语网站,在 2016 年的 5 月 5 日把“Pax
Americana”翻译成了“美国治下的和平”。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翻译成“美国治世”,意思是在美
国的管理下达成的世界和平,这个词一般指二战以来持续到 20 世纪的 90 年代。……在“美
国治世”之前则是 18-19 世纪形成的“英国治世”(Pax Britannica)。……20 世纪的七八十年代
以后,随着“中国制造”进入世界,“中国治世”(Pax Sinica)成为了一个新名词。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治世”的具体表现,并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英国治世”形成
的背景。
(2)有学者认为,“美国治世”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开始就受到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
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治世”这个新名词出现的原因。
【答案】(1)表现:在长达 2 个世纪的时间内,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最先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拥有世界最多的殖民地及其市场;英国最先
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2)欧共体兴起、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
(3)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积
极开展多边外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中国的崛起。
第(1)问,根据“在‘美国治世’之前则是 18-19 世纪形成的‘英国治世’”可知在美国之前英国在
世界范围内建立了霸权,主要表现为英国率先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
地,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从经济方面来说英国能够建立世界霸权的原
因主要是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和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等。
第(2)问,根据“‘美国治世’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开始就受到挑战”可知这实际指的是世界多极
化趋势的发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兴起、不
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复兴,对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起了挑战,所以说“‘美国治世’
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开始就受到挑战”。
第(3)问,根据“20 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制造’进入世界,‘中国治世’(Pax Sinica)
成为了一个新名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治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国力的日益强大,主
要表现为对外改革开放,成为制造大国,加入世贸,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
时也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有关,如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等。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 1684 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
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康熙帝在 1712 年发出了“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即以 1711 年认定书作为收丁税的固定数目,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
赋。……中国人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时期得到快速增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0.72
亿人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的 3.13 亿人,被称为“人口爆炸”时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据统计,1800—1920 年,是欧洲移民的最高峰,有大约 4700
万的欧洲人进入美国。1864 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鼓励大量移
民来到美国。
——张焱宇《移民版的“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三
1949—1960 年中国人口的相关数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 60 周年系列报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出现“人口爆炸”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什么被称为“移民国家”,并简要分析 1800—1920 年
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 1949—1960 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
原因。
【答案】(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国家赋税政策的
调整;精耕细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高度繁荣;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多子多福传统
观念的影响;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入。
(2)说明: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西欧国家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大量土著印第安人被屠
杀,大量欧洲人、非洲黑奴、亚洲劳工进入美洲;在二战中,美洲大陆基本没有战火,欧洲
和亚洲等战争激烈地区的大量难民涌入美国;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鼓励移民的大量到来。因此,
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
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
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3)变化:1949—1958 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原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社会动乱局面,政局稳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
变化:1958—1960 年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出现,使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灾害严重;
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的人口爆炸、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 20 世纪 40 年代末至 60 年代的
人口发展变化。
第(1)问,根据“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可知清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
发展;根据“康熙帝在 1712 年发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可知政府的政策调整
有利于人口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初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小农
经济繁荣,引进了美洲高产作物,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等,这些因素成为清初人口增长的背
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1800—1920 年,是欧洲移民的最高峰,有大约 4700 万的欧洲人
进入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之所以被称为“移民国家”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
欧洲移民、非洲和亚洲的劳工进入美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洲大陆没有炮火,又有大量
欧亚非人口移民到美国,加之美国的移民政策导向,所以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第二小问,
1800—1920 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和两次工业革命有密切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
欧洲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新的交通工具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经济发展,
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欧洲局势动荡,不如美国安定,因此又有大量人口移民美国。
第(3)问,根据材料三图表内容可知,1949—1958 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
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一五”
计划促进了经济发展;1958—1960 年中国人口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出现这种情况的
原因主要是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经济遭到破坏,同时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