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ID:728881

大小:771.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共 30 题 1.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它反映的经济形式是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俗语中 强调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A 项符合题意,正确。B 项与自然经济对应,排除。C、 D 两项都是经济体制,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2.据《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 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A.井田制的实行 B.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战国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农业领域的进步得益 于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铁犁牛耕的推广,D 项正确。A 项是生产关系领域,井田制在 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 项是商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C 项出现在秦朝,与题 意时间不符,排除。 3.受惠于下图所示之古代发明的行业是 A.农业 B.纺织业 C.冶铁业 D.陶瓷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图 反映的是水排,用于水力鼓风冶铁,C 项符合题意,正确。A、B、D 三项都与此无关,均 排除。 4.“朕(雍正)观四民,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在此雍正主张 A.盐铁官营 B.重农抑商 C.农商皆本 D.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题意中强调“农为最贵”“农 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也”,可见其主张为重农抑商,B 项正确。A、D 两项都与题意 无关,均排除。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5.张謇曾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无公司法,则 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他认为民族工 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充足的资金 B.国内市场狭小 C.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D.技术力量薄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 力。题意强调公司之所以破产,是因为“无公司法”“无破产法”,可见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 缓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律保障,C 项符合题意,正确。A 项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排 除。B、D 两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排除。 6.19 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官僚资本主义形成 D.洋务企业宣告破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 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之一是自 然经济逐步解体,B 项符合题意,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时期,排除 A 项。C 项 出现在 1927 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 项出现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与题意时间不符, 排除。 7.下图所示是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 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最适用于研究课题 A.“洋务运动卅年” B.“早期工人阶级生存状况” C.“实业救国热潮” D.“近代首批民族企业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 力。图片信息强调“国货”“挽回国民权利”,可见是实业救国,C 项符合题意,正确。A、B、 D 三项都与此无关,均排除。 8.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 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 13 家,1940 年为 159 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内战的开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从 1935 年到 1940 年,重庆的机器业厂数激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抗战时 期企业内迁有关,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与此无关,均排除。 9.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的珍贵照片。该厂应建成于 A.“一五”计划时期 B.曲折发展的十年 C.“十年动乱”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 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建立出现在 建国之初的“一五”计划期间,A 项正确。B 项指的是 1956 年至 1966 年,C 项指“文革”时期, 两项都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D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0.创刊于 1949 年的《厦门日报》是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该报在 1978 年报道的新闻中有 可能涉及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时间为“1978 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A 项正 确。B 项出现在 1987 年,排除。C 项出现在 1992 年,排除。D 项出现在 1997 年,排除。 11.下图表明 40 多年来厦门发生的巨大变化。其原因是 A.引进先进技术 B.引进外资 C.引进先进管理经验 D.对外开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图注中可以看出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厦门和今天的厦门,对比两者发现, 20 世纪 70 年代后厦门发展迅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对外开放有关,D 项正确。A、 B、C 三项都是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都不全面,均排除。 1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 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晚清 C.民国 D.新中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题意中强调“西洋风味”“刀叉”和“香槟”的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最早出现在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上海,B 项符合题意,正确。明朝时还未出现此现象,A 项排除。C、D 两项不符合“最早”,均排除。 13.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 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传统礼俗消失 B.科学知识普及 C.平等观念传播 D.妇女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辛亥革命之前,“太太”是对官员妻子的称谓,民国时期,普通百姓和上流社会都这 么称谓自己的妻子,可见平等意识的传播,C 项正确。A、B 两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材料的变化指“太太”从官员妻子的专称到平民百姓也可以对妻子的称谓,这与妇女地位提高 无关,D 项排除。 14.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 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这种现象表明了 A.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舒适体闲意识强烈 C.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D.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题干时间为“20 世纪 50—60 年代”,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之中,政 治影响了服装的变化,才出现题文中的现象,A 项正确。B、C、D 三项都与史实不符,均 排除。 15.2008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一著名景观给予评价:“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 中原儒家观念”。由此可见,它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 A.融合中西 B.保存完整 C.实用性强 D.体现传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聚族而居”“儒家观念”体现的是传统,D 项正确。A、B、C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 排除。 16.1493 年教皇为协调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矛盾而裁定了一条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如 下图)。此举 A.揭开了新航路开辟的序幕 B.确立了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 C.划定了西葡两国的殖民范围 D.规避了殖民扩张和殖民争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 中可以看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是“线以东为葡萄牙,线以西为西班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新航路开辟时,西班牙沿非洲西海岸向西航行殖民扩张,而葡萄牙主要是沿非洲西海岸向东 航行殖民扩张的,所以此线主要是划定两国的殖民范围,C 项正确。航海家的航线才是揭开 新航路开辟的序幕,A 项排除。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导致下表中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6—17 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 A.《航海条例》颁行 B.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C.北美殖民地开拓 D.海外贸易快速扩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此时荷兰的人口数激增,表格中的时间为“1500—1675 年”,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荷兰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促进了此地人口的增长,D 项正确。《航 海条例》是英国为打击荷兰海上运输行业而制定的,不利于荷兰的发展,A 项排除。18 世 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B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 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 除。 18.福建的漆器从 16 到 19 世纪持续外销南洋和美洲。其外部原因是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世界市场孕育发展 C.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 D.区域经济初现端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 强调的是外部因素,A 项是内因,排除。中国福建的漆器持续外销到南洋和美洲,依据题干 时间“16 到 19 世纪”,可见这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有关,B 项正确。C 项与 题干中的时间“16 世纪”不符,排除。D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9.《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 1838 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 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该作品 A.再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的环境变迁 B.揭露了蒸汽时代英国众多的社会问题 C.反映了汽车泛滥造成伦敦严重的雾霾 D.暴露了电气时代英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 为“1838 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B 项符合题意,正 确。地理大发现出现在 1500 年左右,A 项排除。C、D 两项中“汽车”和“电气时代”都是第二 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与题意不符,排除。 20.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 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计算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的时代变化,依据题干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并联系所 学知识可知,此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交通工具领域得益于内燃机的使用,B 项正 确。A 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 项与交通工具无关,排除。D 项是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成果,排除。 21.30 年代大危机前,美国流行谚语:“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它主要反映了当时 A.物价低廉 B.生产能力不足 C.市场虚假繁荣 D.失业人数剧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可见当时经济的繁荣,联系时间 “30 年代”,它主要反映了美 国当时市场的虚假繁荣,C 项正确。题意强调的首付,不是全额,A 项不能反映,排除。B、 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22.“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 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材料旨在说明 A.新政遭到强烈抵制 B.罗斯福政治手段圆滑 C.美国贫富差距扩大 D.改革措施推进缓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新政被认为是“凶政”,罗斯 福也被描绘为“蛊惑人心的政客”,可见新政遭到抵制,A 项正确。B、C、D 三项与此无关, 均排除。 23.号称西方福利国家“橱窗”的北欧诸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政策的目的是 A.推进国有化进程 B.干预经济缓和社会矛盾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根本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 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表现,目的是缓和 社会矛盾,B 项正确。A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福利国家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C 项与此相 反,排除。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性质,D 项表述有误, 排除。 24.“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 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题意中指出此时的苏俄“停用货币”,农民的“多余粮食一概拿走”,联系所学知 识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的表现,A 项正确。B、C、D 三项都与题意 无关,均排除。 25.20 世纪初,在苏俄出现了美国人哈默办的文具店,在这个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和好 玩的东西。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18 年 B.1920 年 C.1921 年 D.1938 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苏俄出现了美国人哈默办的文具店,说明此时的苏俄接受了外国资本家在苏 俄经营企业,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出现在 1921 年的苏俄,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与题意的时间不符,均排除。 26.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 50%的土地和 10 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 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 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 的 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 调的是“农场”,与工业无关,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增加,B 项表述有误,排 除。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所述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苏联,此时的苏联农业集体化 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才使国家农场生产与私人生产形成鲜明对比,D 项正确。 27.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 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他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A 项排除。B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赫鲁晓夫最终扮演了斯大林的“守墓者”,可见其根本未摆脱斯大林模 式,C 项正确。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组织。美国参与了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题干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参与的区域经济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 项正 确。东盟成员国不包括美国,A 项排除。欧盟成员国不包括美国,C 项排除。D 项是全球性 经济组织,排除。 29.1963 年欧洲两大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实现全面和解。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 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两个国家应是下图中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1963 年欧洲两大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实现全面和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这两个国家是法国和德国,结合地图位置,可以看出是①③,A 项正确。B、C、D 三项都 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30.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如“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 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目前我国每年由于生物入侵导致的经济和环境损失超 过 2000 亿元。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应 A.退出 WTO 等贸易组织 B.拒绝生物商品的流通 C.加强出入境商品监管 D.限制跨境人口的流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题文中强调中国入世以来,遭受了诸多损失,尤其是在外来物种方面,所以应加强 对入境商品的监管,C 项正确。中国入世必会面临风险,但是我们绝不退却,应顺应全球化 的趋势,趋利避害,A 项表述有误,排除。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意中指在进口设备时 引发的生物入侵,与人口流动无关,D 项排除。 二、综合题:共 4 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 的大酒楼有 170 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 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 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 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 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4)“18 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 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如答“商户 多、商品种类多”酌情给分) (2)特点: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如答“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或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男 耕女织”“赋税沉重”)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同意理由: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自然经 济仍占主导地位。 不同意理由:明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只回答观点,不说明理由的不给分。如从西方角度说明理由,同样赋分;其他 理由只要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描述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大酒楼有 170 家,兼 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从中逐一概括“商 业发展的表现”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可见手工业的特色是男耕 女织、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 第(3)问,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 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可见此时手工业的 新变化。 第(4)问,抓住时间“18 世纪的康乾盛世”,联系所学知识,如果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 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的停滞衰落的表现;如果不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的角度分析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 1950 -1953 年中国粮食需求量和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 1950 年为基数 100)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1)材料一突显出当时中国在粮食方面的什么问题?此后,中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 的最深刻变革是什么? 材料二 1958 年 8 月 13 日《人民日报》头条 (2)材料二中的头条与当时的哪一运动有关?这一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 1950-1990 年中苏粮食产量走势图 ——[美]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据材料三,指出 B 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这一时段苏联粮食产量所呈趋 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问题:粮食供求矛盾扩大。(如答“粮食需求量的增幅大于粮食产量的增幅”也可) 变革: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如答“三大改造”) (2)运动:“大跃进”运动。 后果:“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任答两点) (3)趋势:中国上升,苏联下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从赫鲁晓夫改 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 1950—1953 年,粮食的需求量激增,但 粮食产量却没有大幅度提高,直接总结问题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 采取的措施是三大改造。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的图片信息“早稻亩产量三万六千九百多斤”,时间为“1958 年”,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大跃进运动”有关。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跃进运动” 造成的消极影响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趋势图,从 B 段时间反映的信息中直接得出结论即可。 第二小问,抓住时间“1980”年前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33.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引起金融恐慌,各国纷纷采取不同政策积极应 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 年 3 月 9 日,罗斯福签署《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以整顿破产银行之大权, 由政府提供 35 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同时,又公布《存款保险法》,由政府保障 存款,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心。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从 1934 年初期,美国颁行了一系列关于白银政策的法令,6 月通过了购银法案:美 国政府在世界市场上高价大量收购白银……1933 年中国白银出口为 1400 万元,但 1934 年 1 月至 7 月单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迭 5000 万元…… ——摘编自[美]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应对措 施。 材料三 新货币的最大特点是以法币代替了银元……对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 的推动。……仅上海一地,1935 年至 1937 年,新设的机器厂就达 387 家,超过了过去十年 的总数……l935 年 12 月和 1936 年 1 月,连续出现贸易出超,这是中国几十年所没有的。 ——摘编自刘大钧《国民所得》 (3)指出材料三中“新货币”的使用对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采用立法方式;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白银外流。 措施:推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 (3)影响:促进了近代工业进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 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罗斯福签署《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以整顿破产银行之 大权”“由政府保障存款”从中可以看出新政的特点是立法形式、国家干预经济。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1933 年中国白银出口为 1400 万元,但 1934 年 1 月至 7 月单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迭 5000 万元”可以看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是白银外流。第二 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是推行币制改革。 第(3)问,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1935 年至 1937 年,新设的机器厂就达 387 家,超过了过去 十年的总数”“1935 年 12 月和 1936 年 1 月,连续出现贸易出超”从中概括影响即可。 34.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地间贸易不断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描述三角贸易(围绕时间、国家、简要航程与贸易内容描述)。 材料二 从 1820-1850 年,世界贸易额以大约年均 2.3%的速度增长,1850-1870 年间其增长 速度大约 5%……19 世纪中期.英国的自由贸易时代来临……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大大刺 激了贸易的扩展,这种扩展的贸易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而融合成整 体。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指出 19 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获得该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贸易增长大大超出了产出。在这一“黄金时代”(1950-1973 年),全球贸易额以年均 5.8%的速度增长,远远快于 19 世纪的增长,而全球产出则以空前 的年均 3.9%的速度增长。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对推动材料三中的“黄金时代”所作的贡献。 (4)中国如何应对当今世界贸易的迅猛扩展? 【答案】(1)16—18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商人携带大量廉价手工业品、 枪支等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换取奴隶,再到美洲换成蔗糖、烟草等返航,获得大量利润。这 种贸易称为“三角贸易”。 (2)地位:主导地位。 原因: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改善交通条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完善通信设施。 (3)贡献: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 体系,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倡导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制度化。(如答 推动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发展,酌情给分) (4)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 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抓住要求“围绕时间、国家、简要航程与贸易内容描述”,据材料一图片的行程图, 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三角贸易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时间“19 世纪中期”可知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 的地位是中心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英国的自由贸易时代来临”“交通运 输成本的降低”“这种扩展的贸易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而融合成整 体”,从中逐一概括即可。 第(3)问,抓住时间“‘黄金时代’(1950-1973 年)”,联系所学知识,从科技、货币体系、贸易体 系等角度入手分析即可。 第(4)问,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经济时,既有利又有弊,中国应对世界经济贸易的 发展时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