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下信息技
术教育
摘要: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当
今信息社会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
的背景下,学校开始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来检查学生
的实际能力,并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本文就在新课改下,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业
水平考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素养
2000 年 10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
地位,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感振奋,亦觉任重道远。在当
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地位在中小学教学中日
益提高。课改后信息技术已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1 1
年我省也把信息技术作为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得到
了一定的重视。目前,我们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
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情况却不容
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
育在中学起步较晚,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
题。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十二年来,亲身感受了信息
技术这门课的发展与革新。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下如何对
2
待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在此,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
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
玉,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析
2011 年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一年,我校参
加考试人数 158 人,及格 152 人,及格率 96.2%,满分 100
分 3 人,单班最高平均分 90.65,全市平均分不到 60 分。从
这信息技术考试的成绩看,信息技术课也受到部分老师和同
学们的重视,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令人担心的问题存在,低分
考生不少,学生之间差距非常大,校与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基于上述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基础参差不齐。
初中入学时基础差异太大,比如来自边远乡镇的农村学
校学生,在小学根本没有接触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就没有基
础。城里学生小学已开设过信息技术课,或多或少对计算机
有所接触和了解,具备一定操作基础。还有部分学生家中有
电脑,平时操作的时间就比较多,他们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
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2.信息技术课未引起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
浓。
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学科,学生少有了解,对很多学生来
3
说是那么神秘,那么高深莫测,有畏惧感。从学生的学习兴
趣来看,部分学生只对打游戏、上网聊天感兴趣,另外部分
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课时开设不
足,每周就两节课,甚至部分学校只开了一节,学生在课堂
上学到的知识,课余又没有条件练习和巩固,等到下一次上
课时又全忘了,这样学生就更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3、课堂内容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要求。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一直有收获的占
40%,不到一半;有部分学生认为从来没有收获;学生接受
知识的程度和满意度高的只占 36%。而据调查,学生获取信
息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课堂教学在学生信息技
术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材结构的分析
2000 年 11 月 13 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程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
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
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
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
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
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
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
4
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
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个指导纲要确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
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
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
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具体模块如下:
初中基本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拓展模块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该纲要指明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因此,各地在编选教材时,都是根据本地区的机器设备、师
资水平、学生素质等条件在内容的选取和顺序的编排上选
择。
三、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的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较其它传统学科起步晚,在教学模式上也
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它要求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大,人才
5
比较缺乏,再加上这门课尚未纳入高考学科,在学业水平考
试中权重不高,所以学校对此重视不足,舍不得对硬件的投
入和教育人才的引进。
l、硬件达不到要求、师资不足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
“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即使有专业教师,教
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
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也是“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只能是“纸上谈兵”,歪曲了这门学科的教学
目的,更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么是其它一些学科教师兼职
的,要么是从其它学科教师中临时找来的,或者是在其它学
科的教学上比较差的教师改过来的。这些教师中绝大多数没
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
讲解的多,做的极少或者根本就不做。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
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
除了知道几个计算机名词外,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不要说
利用计算机去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了。 2、课时设置
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
行)》的规定,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
应为 70~140 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这门课程只开设一
学年(高中一年级),并且每周课时数仅为 1 节,除去期中、
6
期末停课复习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每学年教学课时数大约在
30~35 节左右;初中阶段信信息技术课程是不少于 68 学时,
实际情况是开设不足 40 学时。按教材内容和计算机操作实
际来看,就算是开足纲要规定的课时,要想熟练掌握计算机
操作也是相当困难的,而我们边远地区学生课后根本没有练
习的条件。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
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
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
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
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3、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
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
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
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过去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信息
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
一个成绩,但与升学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
对学生学习该门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
有些省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会考
内容,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会考的结果不影响高考,考试通
过与否都可以参加高考,所以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尽管我
省已将信息技术纳入了初
7
中学业水平考试,但权重不大,长期养成的惯性也需要
一段时间才能有所转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承担着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
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
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
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
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张晓如等,中学计算机教育学(M].中国科技大学
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教
基[2000]35 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