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中考语文综合测试题(一)
命题人:季伟護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题号 — 二
得分
考生注意:
1. 考试时间:120 分 2
2. 全卷共四道大题,
得分 评卷人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第:
1 •请将下而对联,用楷
、
; •
■
1
1
1
1
V
1
1
•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1
1
1
■
•
•
1
•
•
•
•
•
■
1
•
•
■
1
•
■
■
1
•
•
•
•
•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 分)
①中国的微笑,是春日解冻的 wdn ydn 黄河,流进《清明上河图》宣闹的市声;②
是饮海倚巅的山海关,耸立于王羲之狼豪的雄风;(3)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中国的微笑古老
而 ju a n y & ng。
(1) 根据拼咅写汉字。(2 分)wdn ydn ( )ju
d n y & ng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2 分)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
(3) 仿照划线句式,将文段③横线处你对“中国的微笑”的理解写在下面横线上。(2 分)3.阅读下面漫画《久而久之》,根据提示内容,写出漫画的寓意。(2 分)
久而久之
4.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2 分)
9 月 29 日 21 时 16 分许,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搭乘着“长征二号 F” T1 运载火箭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在探索太空的征 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是中华
民族太空计划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事件。对于中国的此次任务,外媒给予密切关注。有评论称,“天宫一号”
将是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的 标志性元素,“天宫一号”的发射不仅仅给中国带来了民族
自豪感,还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 公益性。
5. 古代诗文默写。(9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__ ,大庇天下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__________________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中范仲
淹借写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o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在《生于忧患》中
从反面论证治国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o
(6)
中华传统美德只有牢记在心,才能代代相传,写出表现传统美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o (课内外均可)
6. 走近名著。(2 分)
髙尔基的《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_ ,自私残暴的___________ ,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乐观纯朴的________________
和“好事情”。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第 7—11 题,共 12 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多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传统经典,影响 着一代又一代
的炎黄子孙。在今天,这些经典之作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社会进 步贡献着它们的生命活力,
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纷纷倡导经典的诵读活动,旨在通过诵读培 育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感受传承中华文
化,特别是对中学生意义更是非凡。为此,学校 开展在每周升旗的早会上“诵读经典”活动,请你参与设
计。
7. 【诵读经典】由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作为你班本周诵读的导语。(3 分)
8. 【活动项目】周一的班会上,由你围绕“诵读经典”主题设计三个活动项目,要求有简单 说明。(3
分)
9. 【推荐书目】为调动同学诵读经典的积极性,由你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的经典书目,不少于 5 种。(2 分)
10. 【真诚劝说】在这次活动开展小,有的同学认为开展这项活动会影响考试成绩,你应该 怎样劝说他?
(2 分)
11. 【方法点拨】在活动开展中,许多同学对“诵读”不理解,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请 你向同学们
做以介绍。(2 分)
得分 评卷人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回答 12——15 题(共 9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荷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 分)
(1)念无与乐者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 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 根据提示用原文填写。(2 分)
[甲]文屮描写庭屮月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表现作者含有对滕子京劝勉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屮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也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甲】屮的“念 无与乐者”
屮的“乐”与【乙】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的原因分 别是什么?你对二者的
“乐”如何认识?联系文章简要分析。(3 分)
(二)阅读《奇特的人脑》,回答 16—一 19 题。(共 8 分)
1 人脑,这个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杰作,神秘地藏在每个人的头颅之中。它可以储存无数 的信息,可
以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想;它主导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感觉着自然的一切气息。 那么脑怎么会有如此奇
特的功能呢?
2 奥秘就在大脑皮层之中。大脑皮层就是大脑表面那层厚度为 2.5-3 毫米的灰白色物 质。虽然就这
么薄薄的一层,却聚集着 140 亿个神经细胞。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 140 亿个 神经细胞在婴儿出生后 3 个
月就形成了,以后不再增多。随着人的长大,这些神经细胞的个 子也跟着长大。同时,每个细胞的四周长
出许多像树丫枝般突出的触角,称为神经细胞的树 突。树突是细胞与细胞之间联系的通道。这 140 亿个神
经细胞是一个整体,而每个细胞又与 它周围的约 1000 多个细胞互相联系。简直无法想象,这在人的头脑
中形成了一个多么复杂 的联络网络。这种网络的复杂程度,是我们目前尚不能完全阐明的。有科学家说,
如果把人 脑翻版成电脑,那么即使采用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这座电脑的体积应有美国整个德克萨斯州 大,
三十米高。所以美国卡尔•萨根教授说,大脑皮层是个巨大仓室,它孕育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魅力无
穷的人类智慧。
3 然而是否人的脑子体积越大越聪明?并非如此。人脑一般重 1300 克到 1500 克。俄国 大作家屠
格涅夫的脑重 2014 克,的确超过了 一般人。然而法国大作家法朗士脑仅重 1017 克,只有屠格涅夫的一
半重。这两位同样饮誉世界文坛的大文豪的脑的差异,只能说明,聪 明才智不是以脑的大小来区别的。现
在记录最重的人脑是 2850 克,但此人却是一个白痴。
得分 评卷人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 12——28 题,共 35 分)
4 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无脑人”也能正常生活,又使人感到迷惑不解。美国赛菲尔大 学里有一位
无脑的大学生。所谓无脑,是医生对他的头脑进行电子扫描,发现他的脑组织厚 度只有薄薄的 1 毫米,重
量不超过 50 到 150 克,仅是正常人的十分之一。医学上的概念认 为他是一个典型的无脑人,然而十分奇
怪,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功能缺陷,而且还获 得全校数学优等奖。
5 是否可以认为,人脑中一定还存在着一些极神秘的功能尚未被人们发现,有待于我们 去继续探索
呢?记忆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呢?
16. 根据第②段说明大脑皮层顺序的内容填空是(2 分)
灰白色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树突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分)
18.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然而十分奇怪,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理
功能缺陷・
• •
19. 本文着重说明人脑的奇特,结合你的阅读理解,具体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的? (2 分)
(三)阅读《三上读书法》,回答 20——23 题。(共 8 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提倡“读书三上法”,以此来劝告人们,要善于利用一切 零星时间,
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这里的“三上”,即我们耳熟能详的马上、枕上、厕 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保持着枕上读书和厕上读书的习惯。至于骑在马背上读 书,就鲜有所
闻了。但是在古代,马上读书,并不算什么稀奇事。明末清初,由于战事频繁, 大学者顾炎武常常外出避
乱。在赶路的途中,他总是将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养得肥肥壮壮的, 为的就是能多装几箱书。通常,他都是
一边赶路,一边调查访问,如果发现平时所学与现实 有岀入,就认真地记录下来,等到了休息的地方,再
打开箱子翻书核对。遇到平坦的道路, 他就信马由缰,骑在马背上出神地读书,默背考证注释。于是,顾
炎式“马背书馆”的美誉 便不胫而走,并一直流传至今。
“三更有梦书当枕”,说的便是枕上读书了。至于读些什么书,读多久,则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作家苏童说:"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 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
或者怅怅然的,如有骨硬在喉,如果读出这样的味道,说明这短暂 的阅读时间都没浪费,培养这样的习惯
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于辉煌。”试想,当夜 幕缓缓降临的时候,泡一杯清茶;在茶叶的香气中,
我们捧着自己喜爱的书籍进入梦乡,该 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有人可能会觉得,在厕所里读书登不得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而且,从古至今,都不乏 厕上读书的典
型。西晋时期,左思为了随时记录灵感,就连厕所里都准备了纸和笔。于是, 这位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的
文学家,即便到了厕所里,也是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十年之后, 《三都赋》横空出世。《晋书》记载了
当时的盛况: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作家柏杨也有厕上读书的习惯,在厕所里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为此,柏杨说:“人生最大 的享受,莫过
于去厕所。”
如今,马上读书已成为历史,我们自然是无福消受。对于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来说,车上 读书也是一个
不错的选择。枕上、厕上,再加上车上,又是一个新的“三上”。在繁忙的生 活之余,“三上”读书无疑
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0. 欧阳修提倡的“三上”指的是什么?本文作者提倡的“三上”又指什么? (2 分)
21. 本文旨在告诉读者一个怎样的道理? (1 分)
22. 第二段讲述顾炎武“马背书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 分)
23. 文屮柏杨的“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去厕所”这句话虽然说出了对“厕上”读书的钟 爱,但的确有
些不雅,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一下,表达出你读完此文的深刻体会。(2 分)
(四)阅读《父亲的那件蓑衣》一文,回答 24——29 题(共 11 分)
1 安静的时间里,我常常陷入对乡村事物的回忆里。
2 一些乡土的物什,譬如斗笠、笆斗、木犁、还有蓑衣等等,在时间的旷野上,他们都 收起了羽翼,
在驿站里静静地等待,等待历史来记忆、品味与怀念。
3 现代的社会里,我却多么想拥有一件蓑衣,哪怕再粗糙的,就如父亲的那件蓑衣。也 许是因为童
年时父亲那披着蓑衣的背影,一直刻在我心灵的相框上,从来不曾走远。
4 蓑衣起源很古老,有许多诗句为证。《诗?小雅?无羊》就有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唐
代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人苏轼《渔父》诗:“自庇一身青 翦笠,相随到
处绿蓑衣。”
5 蓑衣据说江南,听父亲说,江南的是用棕皮缝做的,我们江北之地棕皮稀罕,只有用 蒲叶子来代
替。蓑衣一般分为上衣和下裳,上衣像件大坎肩,披在身上,露出两条胳膊利于 劳作。下裳像件围裙,长
及膝盖。那时,乡村人家几乎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挂着一件或几 件蓑衣,还有斗笠,极像一个正往墙里
走的棕色巨人。穿过蓑衣的农民说,蓑衣一定得和斗 笠配合着穿,要不然雨水从脖子里灌进来,那就成落
汤鸡了。
6 在乡间,蓑衣是最好的挡风遮雨的工具了。
7 雨季里,父亲那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形象一直定格在我记忆的旷野里。
8 大雨滂沱,父亲头戴斗笠、披着蓑衣,从自家矮小的屋檐下,手执一把铁锹,一个急 转身,就冲
进雨帘中,留给母亲的只是一句“我到稻田里看看”,或许还有半句话被大雨带 走,随着雨水流走了。其
时,我、还有大姐、二姐,都似乎感到“顶梁柱”这个词语,栖息 在那件蓑衣上,那件蓑衣哪里能抵挡外
面的风雨?那仅仅是蒲叶编制的蓑衣,除了沉重,还 是沉重。“其实,就是没有蓑衣,他也会冲进雨中,
因为庄稼在等待着他呢。”母亲说。说这 话的时候,母亲总喜欢说出下面一句话:“等父亲回来再吃饭吧。”
多少年了,母亲的那句话 一直盘盘桓在我心间。
9 一生烟雨,都浓缩在父亲的那件蓑衣里。
10 诗词中云:“青薯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是诗人的浪漫。肩裹绿色的蓑衣, 倘佯在静
静的旷野里,极目远眺,诗意苍茫。因为彼时是和风细雨。说的尖刻点,是一种矫 情。我想当时的词人肯
定没有做过农民。细雨里,有哪位农人愿意淋湿蓑衣?为了节省,他 们更愿意赤裸着上身,光着脚,与天
地亲密接触。本就是泥土的命,从泥土里来,还是要回 到泥土里去的。那厚重的蓑衣,也只有在大雨里披
上。父亲披着蓑衣到田间也只是偶尔,更 多的是戴着斗笠,在雨中行走。
⑴)蓑衣,几乎一直挂在老家的后墙上,或者屋檐角下,直到砺:旧几乎烂掉,父亲依旧保
留着。
(12)我曾问母亲,那件蓑衣为什么还保留着?母亲用看孩子的眼光看着蓑衣,轻轻说了一 句:“它
在,父亲心就安。”
(13) 它在,心就安啊。
(⑷当我为了生存,辗转漂流,到处挣扎,再回到岸上,独自在时光里静坐、回味时,再 回想母亲的
话,才发现,疲惫的时候,真的很想拥有一件蓑衣类的东西披在冰凉的身上,荻 取一丝暖温。也许它并不
能抵挡寒冷,可只要有个物件披着,或许也就有了继续行走的理由。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对行走人生来说,这将会最好的安慰了。
(⑸这也是我常在文字里写写父亲的理由。他们就像瓦缝下的草,瘦弱而坚韧地在民间生 存,面对贫
穷、饥饿,疾病与灾难,用最古老、近似原始的工具抵挡着,蓑衣般遮挡四处漏 风的灵魂。
(16)二十多年过去了,蓑衣不在了。但土墙上至今还留着它的岁月烙痕,清晰可见。
24. 第⑦段“雨季里,父亲那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形彖一直定格在我记忆的旷野里。”,在 结构上有何
作用? (1 分)
25. 第⑨段,“一生烟雨,都浓缩在父亲的那件蓑衣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2 分)
26. 根据文章内容,用几个词语概括蓑衣的特点。(2 分)
27.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以之为线索有什么好处? (2 分)
28..文中对母亲的着墨并不多,揣摩下面句子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 分)
1 “其实,就是没有蓑衣,他也会冲进雨中,因为庄稼在等待着他呢。”母亲说。说这 话的时候,
母亲总喜欢说出下面一句话:“等父亲回来再吃饭吧。”
2 母亲用看孩子的眼光看着蓑衣,轻轻说了一句:“它在,父亲心就安。”
29. 文中第③段写“现代的社会里,我却多么想拥有一件蓑衣”试结合全文,揣摩“我”想 拥有一件蓑
衣的原因。(2 分)
30.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 分)
文题一:
请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 娇嫩白净的皮
肤;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要想永远有掌声,就得放弃眼 前的虚荣……
请以“放弃”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作文要求:
(1)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 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得分 评卷人
四、写作(第 30 题,共 50 分)
(3) 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姓名、校名、人名。
(4) 字数在 600 字左右。
2017 年中考语文综合测试题(一)
参考答案:
一、 知识积累与运用
1. 符合要求即可。
2. (1)蜿蜒 隽永(2) “宣”改为“喧” “豪”改为“毫” (3)是河姆渡断层蕴埋的
陶片,儿万年前就诞生了色彩的启蒙;是一本线装的《诗经》,飘散着舒人而温馨的《国 风》;
是一只逍逍遥遥的鲍鹏,从《庄子》的扉页翩然凌空。(符合题意即可)
3. 讽刺了社会屮许多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使食品监管部门形同虚设,导致食品安全出现了 严重问题。
4. (1)“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是中华民 族太空计划
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事件。(2) “天宫一号”将是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 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元素,
5. (1)江入大荒流。(2)安得广厦千万 I'可.(3)春潮带雨晚来急,(4)沙鸥翔集,锦鳞游 泳。(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 “我”邙可廖沙)、外祖母、外祖父、小茨冈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7. 示例: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多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传 统经典,影
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今天,这些经典之作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 我们的社会进步贡献着它
们的生命活力,诵读经典活动可以陶冶我们的品德情操、塑造健康 的人格,启迪具有创造力的智慧,对以
提升我们的文明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我们人文素质 的形成与发展。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屮吧。我
宣布“诵读经典”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8. 示例:(1)走近经典之中:主要是介绍经典内容。(2)与圣贤为友:了解古代圣贤的简历。
(3)经典篇目赏析:对作品进行鉴赏。
9. 推荐书目示例:中华经典是指《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 古代
散文名篇,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醉翁亭记》等;唐诗、宋词、元曲。
10. 示例:同学:“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 弥新,是经
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我们诵读它不仅不能影响考试,而且可以 成为提升我们语文能力的
源头活水,相信你一定能从屮获得收益的。
11. 示例:诵读:是读出声音,背诵。重点在于读,注意停顿、感情等方面的调整。背诵吟 唱相互调剂,
更有新意。
三、 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 文言文比较阅读
12. (1)考虑,想到。(2)古时品徳高尚的人。
13. (1)只是缺少少了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 或悲。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屮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微斯人,吾谁与归。
15. 【甲】文中,作者身处冷落寂寥的寒夜,美好的月光如久违的知己来拜访他,作者深感 内心喜悦和兴
奋;【乙】文是先忧后乐,作者以天下事为己任,心情更加旷达。前者是以物喜, 因景而乐,后者则是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
(二) 阅读《奇特的人脑》
16. 结构、无脑人。
17. 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人脑神经细胞联络网络的复杂程度。
18. 不能,用“明显” 一词,说明这个“无脑人”还是有一些生理功能缺陷表现的,只是不 易察觉。删
去“明显” 一词,改变原意,表意就不准确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 说明人脑奇特的功能,人脑奇特的结构奇特的无脑人。
(三) 阅读《三上读书法》
20. 马上、枕上、厕上;车上、枕上、厕上。
21. 要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
22. 作为事实论据,印证了 “在古代,马上读书,并不算什么稀奇事”这一观点。
23. 可以改为“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收获很多知识,丰富 我们的头脑,
改变我们的人生等等。
(四) 阅读《父亲的那件蓑衣》
24. 过渡,领起下文。
25. “蓑衣”与辛勤劳动紧密相连,父亲为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常常身披蓑衣冒雨劳动;“我 们”都把穿
着这身蓑衣的父亲看成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在家人心屮的位置很重要。
26. 简陋,实用,沉重,给人带来安慰。
27. 蓑衣与农民身份的父亲密不可分,几乎成了父亲的象征,以此为线索叙事,可以更好地 表现父亲辛苦
劳累的生存状态,同时使文章显得更含蓄深远。
28. 表现出母亲善良、温柔、体贴人、善解人意等特点。
29. 现代社会,“我”为了生存,辗转漂流,到处挣扎,这样的生活状况让“我”更加渴望 温暖;而蓑衣
在文中彖征着父亲及其吃苦耐劳的品性,它可以带给“我”继续行走的力量。
四、写作 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