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ID:730670

大小:108.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使用时间:2021.5.28 命题人:杜保中 王淼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 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 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 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夺金银财宝,萧何 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 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 户籍,叫作“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 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 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 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 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 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 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 15 至 56 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 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 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 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 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 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 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 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 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 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 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 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 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 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 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 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政治体制更加严密。 D. 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国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 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谈及最早出现在秦朝、汉朝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 户口登记。 B. 文章首段重点谈及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 C. 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户口登记制度,内容详实,户籍进行分类,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 别等。 D. 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进行挖掘,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 公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 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 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 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 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 “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 态。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理解曲解文意,“没有户籍”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原文是“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 C.“政治体制更加严密”,系无中生有,原文“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 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可见,这里只提到户籍制度,并未 提到政治体制。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国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混淆了“秦国”和“秦朝”两个 概念。原文说的是“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文章谈及最早出现在秦朝、汉朝的户籍管理”错误,根据原文“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章还谈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户籍管理,可知“文章谈及最早出现在秦朝、汉朝 的户籍管理”错误。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 籍制度的”。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 1990—2014 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 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39 个)约占 25 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 8000 个)的 3%,使用总词次 (110748 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 200000 词次)的 50%。 词典收录的 239 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 个)约占 27%。其中字母词 GDP 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 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 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 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 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 A 股、CPI、IPO 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 大。如 WTO 一词在 2001 和 2002 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 2001 年底中国正式加入 WTO 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 字母词 APEC、PM2.5 的使用频次,与 2001 年 APEC 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 热点话题密不可分。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 OK、VCD、IP 电话等,虽然 25 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 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25 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 50 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 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 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高,如 AI(人 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 K 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 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 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 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 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 (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 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 2000 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做出规定。“法 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 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做出规定。笔者认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做出规定。 (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 39 条增至 239 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 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 X 光、B 超、QQ 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 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 红包,只收小朋友 DIY 贺卡》,干吗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定要玄乎成 “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 “CBA”,岂不见“中超”“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 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上用词、通讯传播术语等,现在常广泛使用在媒体上。 这样滥用的结果是,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 (摘编自李景瑞《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 料三使用的论据较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 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 C. 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了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 写作,体现了评论的写作特点。 D. 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另两则材料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 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5. 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 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B. 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 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C. 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 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D. 材料三中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在生活中滥用字母词,导致语言表达晦涩,招人 反感。 6. 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利: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词汇系统;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以及实际生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表达 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②弊: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 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滥用字母词会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 项,“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错误。“说服力”与语言的通俗性有关,但更倚重于论证的逻辑 性,而材料二的逻辑性要强于材料三。 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错误,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只是客观陈述调查事实并得出结论。 B 项,材料一没有讨论“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 D 项,材料三作者并没有表明自己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作者批评的只是“滥用字 母词”。 故选 C。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整合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是利的方面,据材料一“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 一”和材料二“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得出结论: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据材料一 “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材料二“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 情况”和材料三“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得出结论: 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据材料一“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 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 其次筛选弊的方面,据材料一“字母词使用频次高低中接受度不如汉语词的字母词”得出结论:损害汉语 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据材料三“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和标题“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生态”得出结 论: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据材料二前两段得出结论: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据材料三 “看不懂”“招人反感”得出结论: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 现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地于下午 6 时 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 真是 20 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 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 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 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 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 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 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 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 “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 乡下的黄面婆而已。 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 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 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 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地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 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也是 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 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 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 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古国呀——我悔不该 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 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 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地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 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地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 生’不‘一堆生’的! 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地说: “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 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地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 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乘的是“夜航船”,暮色袭人,加上“我”的近视,没看清那船上“来了”的女人的面貌。这样, 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而笔墨集中在她的“尖锐的语言”上。 B. 在黑暗的船舱里两个女人最终屈服,被分开来坐下。“黑暗”意味着“精神文明”的丑陋一面,“光荣” 实际上是反语,揭示了这群人的丑陋面。 C. 船家用“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的比喻,巧妙地回驳了那位 女乘客的话指出男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也揭示了“精神文明”的虚伪性。 D. 本文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运用漫画式的语言活泼、幽默, 达到了尖锐讽刺的效果。 8. 文中详细写了航船中的两位女人,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什么?两者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7. A 8. 两位女人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面对航船上的不成文的规定,都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可是在众人的批评声中,也都坦然接受了现实,写出了女人们意识中也认为现实的理所当然。详细写两位 女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妇女的同情,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卫道者。 9. “物质文明”是指当时西方国家带给我们的一些科技上的东西,“精神文明”则是指我们旧有的那些所 谓的“国粹”或“礼仪”。在两者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卫道士们的虚伪性和“精神文明”的丑陋面,表达了 作者强烈的批判性;同时也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精神弊端。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和体会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错,没看清女人的面貌是因为“男女分坐”离得太远,作者并 非刻意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航船上两位女人的遭遇是行文的主体,答题时首先要考虑内容上的作用,要回答两位女人的形象特点;另 外,要考虑表达效果和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在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描写了两个女人与航船上“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的冲突的场景,作者的情感态 度也通过对两个场景的描写得以展现。这两位女性都因为航船“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而被迫坐在前 面。她们都曾提出抗议,第一位提出“男人女人都是人”“要坐到后面来”,但被船家阻拦后,“她随即 坐在原处”;第二位要求和伴侣坐在一起,被阻拦后“也只得服从了”。她们都有一定的反抗意识,然而 面对众人的议论都只能屈服,甚至在内心认同了船家的观点。作者对她们充满同情,也借此批判了封建礼 教的“文明”及其卫道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原文“‘物质文明’的汽油船”“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 的”等语句分析可知,“物质文明”是指当时以“汽油船”为代表,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些科技文明;结 合文中作者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来看,“精神文明”是指“男女分坐”这类封建规矩以及航船上的船家和 “批评家”们所信奉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等,这些被当时愚昧麻木的人们奉为“国粹”“礼仪”。 第二问:作者以人们依然固守的传统的糟粕与进步的物质文明进行对比,讽刺当时社会精神文明的落后及 人们的封建、守旧,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丑陋。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毅累叶将门,少习武善射.。侯景之乱,毅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文 皎于青溪战殁,毅将宗族子弟赴江陵,仍隶王僧辩,讨河东王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 代兄俊为梁兴太守,领三州游军,随宜豊侯萧循讨陆纳于湘州。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 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余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以功授持节、 通直散骑常侍、贞威将军,封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寻除天门太守,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一千户。及西 魏围江陵,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 高祖受禅..,毅与弟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还朝。天嘉二年,授 通直散骑常侍,仍随侯瑱进讨巴、湘。累迁武州刺史。太建初,转豊州刺史,封高昌县侯,邑一千户。入 为左卫将军。五年,众军北伐,毅率众攻广陵楚子城,拔之,击走齐军于颍口,齐援沧陵,又破之。七年, 进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及吕梁丧师,诏以毅为大都督,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渡淮,对清口筑城, 与周人相抗,霖雨城坏,毅全军自拔。寻迁中领军。十一年,周将梁士彦将兵围寿阳,诏以毅为都督北讨 前军事,率水军入焦湖。寻授镇西将军,都督荆、郢、巴、武四州水陆诸军事。十二年,进督沔、汉诸军 事,以公事免。十三年,征授中护军。寻迁护军将军、荆州刺史。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及隋兵济江,毅谓仆射袁 宪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须锐卒数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 诸将咸从其议。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京城陷,随例入关,顷之卒。 (《陈书·列传二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B.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C.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D.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射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驶马车的 技术。 B. 假节,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会收回。 C. 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因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 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在南北朝前期,主人视部曲为贱口,但并未得到法 律上的认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毅出身显贵,年少多才。他家世代将门,年少时就习武射箭。侯景叛乱时,随叔父樊文皎平叛。 B. 樊毅胆识过人,勇毅无比。陆纳夜间偷袭,军营混乱,樊毅与左右数十人,竭力奋战,力阻外敌。 C. 樊毅历经劫难,百战百胜。樊毅曾与弟弟率兵响应王琳,也曾随侯瑱进军巴、湘,也曾击败齐军。 D. 樊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隋朝军队进逼之时,樊毅分析了当时形势,力主重兵护卫京口、采石。 13. 把下列出自教材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2)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回到赵国了。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后主即位,樊毅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其余照旧。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征西将军”是职位名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B。 “逍遥郡公”是爵位名称,作“改封”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射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驶马车的技术”错,因为“驾驶马车”是指“御”的能力。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樊毅历经劫难,百战百胜”错误,根据原文“及吕梁丧师,诏以毅为大都督”,樊毅此役战败,“百 战百胜”系错误。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在异族那里做一个投降的奴隶。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以何见女为,为 什么要见你?为:语气助词,呢。 (2)诚:确实。见……于:表被动。负:辜负。间:从小路。 参考译文: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樊毅世代将门,少年时即习武善射。侯景叛乱时,樊毅率领部伍随叔父 樊文皎援台。樊文皎在青溪战亡,樊毅率宗族子弟奔赴江陵,并隶属于王僧辩,讨伐河东王萧誉,因为功 劳封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代兄樊俊为梁兴太守,领三州游军,随宜豊侯萧循在湘州讨伐陆纳。军 队到巴陵,安营停顿未成,陆纳军悄悄乘夜而至,迫近军营大噪,军营中将士都被惊扰,樊毅独与左右数 十人,挡着营门力战,斩杀十余人,击鼓申命,众人心神方定。因为功劳授樊毅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贞 威将军,封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不久封天门太守,进爵位侯,增邑到一千户。等到西魏围江陵,樊毅 率兵赴援,恰逢江陵失陷,他被岳阳王所擒,久而逃回。 高祖受禅,樊毅与弟弟樊猛举兵响应王琳,王琳兵败而奔齐,太尉侯瑱派使者招樊毅,樊毅率领子弟 部伍还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仍随侯瑱进军讨伐巴、湘。又改任武州刺史。太建初年,转任豊 州刺史,被封为高昌县侯,邑一千户。入为左卫将军。太建五年,众军北伐,樊毅率众攻打广陵楚子城, 攻下,在颍口击走齐军,齐军支援沧陵,又击败。太建七年,进而攻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到吕梁 一战丧失军队,皇帝诏令樊毅为大都督,进号平北将军,率领众兵度淮水,面对清口筑城,与北周人相对 抗,连绵大雨使城池毁坏,樊毅全军自行开拔。不久改任中领军。太建十一年,北周将领梁士彦率兵包围 寿阳,诏令以樊毅都督北讨前军事,率领水军入焦湖。不久授镇西将军,都督荆、郢、巴、武四州水陆诸 军事。太建十二年,进督沔、汉诸军事,因公事免职。十三年,征授中护军。继而改任护军将军、荆州刺 史。 后主即位,樊毅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其余照旧。入为侍中、护军将军。到隋兵 过江,樊毅对仆射袁宪说:“京口、采石,都是要地,各需数千精锐兵,二百金翅,都下江中,以便上下 防备捍卫。如不这样,大事完了。”各位将领都同意他的提议。正值施文庆等封锁隋兵消息,樊毅之计未 行。京城陷落,樊毅随例入关,不久即死。 (二)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操①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②过山前,曰有心 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 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④外三两弦。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 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5.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 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14. C 15. ①景色的不同:苏诗描写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以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 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②情怀的不同:苏诗写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更借以抒发对 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 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 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C 项,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所以本题选 C 项。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 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分析苏词中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以及对欧阳修的赞赏,《醉翁亭记》则写的是一种 怡然自乐之情。首先要读懂诗。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清圆”两字是说泉声的清越圆转。“无言 ,惟 翁醉中知其天。”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 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 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该句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荷蒉过山前,日有心也哉 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 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 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乐而忘还。“醉 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 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的是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 并非永远保持原状。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 仙”,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赏了。人事变换, 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 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落在琴声 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综上分析,本题从诗中的景色和诗人情感的不同分两点回答。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 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 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 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的“____,_____”两句将即将离别的两人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因气结声阻而一句话也 说不出来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 史的缅怀。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 出兵,虽有“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执手相看泪眼 (2). 竟无语凝噎 (3). 江山如画 (4). 一时多少豪杰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执,噎,胥,赢,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______、聚 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传统习惯。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不管是 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据相关统计数 据显示,2000 年中国大约拥有 360 多万座自然村,而到了 2010 年自然村已下降到 270 万座。一旦村庄消失, 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 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______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 对话的机会。近年来,古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毁坏。合村并居后,人们会迁居新房,那些具有历史文 化价值的老房子即使没有被拆除,也可能落得无人理会的下场,______自然毁坏。另外,一些古村落里的 原住民迁走后,老房子虽然还在,但会失去“灵魂”。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 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之若素 残砖断瓦 从而 悖论 B. 安之若素 残垣断壁 进而 谬论 C. 安土重迁 残砖断瓦 进而 悖论 D. 安土重迁 残垣断壁 从而 谬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拥有 360 多万座自然村,而到了 2010 年自然村已下降到 270 万座。 B.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大约拥有 360 万座自然村,而到了 2010 年自然村已下降到 270 万座。 C.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大约拥有 360 多万座自然村,而到了 2010 年自然村已下降到 270 万座。 D.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大约拥有 360 万座自然村,而到了 2010 年自然村已下降到 270 万座。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灵魂”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B.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C.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D.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 意。文段表达的是不愿搬走的意思,所以,“安土重迁”符合语境。 残砖断瓦:破烂的砖瓦。残垣断壁: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横线前用“几片” 修饰,因此,“残砖断瓦”符合语境。 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步。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文中是递 进关系,“进而”符合语境。 悖论:逻辑学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命题或理论体系。谬论:荒谬的言论。根据“合 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的提示,可以确定“悖论”符合语境。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辨析与修故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据……显示”杂糅,二是“大约”与 “多”赘余。只有 D 项修改都正确。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灵魂”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表引用; C.表否定或讽刺; D.表强调。 故选 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但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多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我们往往翻开一本书,一看句句都是自己心中要说 的话,于是感到非常痛快,(1)___________,以为这是正对自己胃口的好书。结果(2)_____________, 即使有进步也很小。因为书中意见自己在读书前便有了,读了之后,自然也不过是更坚信或更丰富而已。 唯有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3)________,然后以对待敌人的态度去研读这本书。 【答案】 (1). 很高兴地看下去 (2). 却往往是一无所得(获) (3). 可以使自己矍然一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的内容,说的是读书的习惯,“于是感到非常痛快”,必然会“很高兴地看下去”。 第二空,这里是填写上述读书习惯的结果,结合后文“即使有进步也很小”可填:“却往往是一无所得”。 第三空,这里是填写“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的感受,参照前文读“对自己胃口的好书”时“于是感到 非常痛快”,这里可填“可以使自己矍然一惊”一类的句子。 21. 假如你的朋友要从下图左下角所示的“目前位置”开车到右上角所示的“目的地”,但他根本不清楚路 线,现在请你从下图中选择必要的信息加以组合,给他发一条简洁明了的手机短信,告诉他最佳的行驶路 线.。(不超过 50 字) 【答案】北向直行至麦当劳右转,行至转盘沿东北方向经第一人民医院折向东偏北方向,行驶约 200 米后转 向东南方,约 200 米即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图文转换的考查,解答时应当细读画面内容,明确题目中的目前位置和目的 地,然后抓住图片中的重点地标“麦当劳”“转盘”“第一人民医院”等,还要注意图中的方向标和比例 尺。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定要认真读图,全面把握图上内容,不能遗漏信息。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及表 达的准确,如“东偏北方向”“约 200 米”“东南方”等词语,一定要表达清楚。 四、写作(60 分) 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答案】偶尔回望 《徐霞客游记》中有一则游记很有意思,讲徐霞客游历数日,一日上山,下起小雪,他竟在山旁石上呆坐 一日。我想徐霞客那日在石头上坐了一整天,一定是在细听簌簌落雪,静观玉树琼枝。但徐霞客在游记中 对往日所见美景的回味,更多的是要从中汲取积极的成分,使自我的心境澄澈透明,来欣赏明日更好的美 景。所以他后来忆起那日的美景来,只是“偶尔回望”,通篇仅一句“兀坐听雪溜竟日”。也只有这样的 徐霞客,才能写出这样流芳千古的《徐霞客游记》。我们回想起记忆中的美好,只需偶尔想起,蓦然回望, 静静思之。过往的美好终成前方好景的引路者。那过去的一切,不仅仅是亲切的怀恋,更是催人前行的动 力。我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已经经历过那么痛苦的磨难,那么在前行的路上,我还有什么可 以畏惧的呢? 金圣叹在临刑前回首一生,想到的不是自己满腹经纶的学问,亦不是被陷入狱的冤屈,他只让人带两句话 出去:“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闻之不禁让人动容。一代文学批评 大师回望过去,竟不带丝许利己成分,虽只是些舌尖上的美味,但先生留给世人的美味早已不只在舌尖之 上了。人们回忆过去,不是为了沉浸于过去的欢欣苦楚当中,而是这回忆之中有很饱满的精神在,我们应 当把它传承下去。 迟子建曾言:“年轻人回首往事是由于没有经历太多的人世沧桑,这种回首带有某种浪漫和虚荣的成分。 真正尝遍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后,大约是不屑回头遥望的。”迟子建所讲的“不屑回头遥望”,其实恰恰是 饱经沧桑的人对回首遥望所汲取的精神的态度,我想,她这一生定是有所遥望的,她只是在告诉我们不要 一味遥望,尤其不要在自己空疏浅陋之时沉溺于这种无谓的遥望。 作为一个常人,我们没有办法作饱经沧桑之态回首遥望一生。那么,偶尔回望吧,不再沉溺过去,蓦然想 起过去的欢欣苦楚,只将之化作前行的动力。 偶尔回望,过去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中普希金的话着眼于“过往”,而黄永玉的 话侧重于“未来”。“过往”指向事物的起点,“未来”指向事物的终点,而这两者的联结点是“当下”。 如果孤立地看待二者,就会陷入割裂的误区,对此,坊间的一个段子颇耐人寻味:“同样是穿越剧,美国 都是往前穿,中国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如果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二者, 就能勾画出一条从“过往”通向“未来”的逻辑推进线:“过往”可以为“未来”积累经验,积蓄力量等; 而“未来”则可以将“过往”的愿景化为现实,未知化为已知等。只有理清了二者逻辑上的内在关联,才 能连缀出彰显事趣、情趣、理趣之文。参考立意:1、从普希金的话切入:珍惜过往;过去是现实的土壤;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2、从黄永玉的话切入:心系前方,方可欣赏更多风景;把握当下,走向未来; 尽管前方路远坑深,我只顾风雨兼程。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 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 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 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 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 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