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 2021 年 4 月 22 日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古代诗文阅读(54 分)
(一)课内古诗文积累(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
①目眇眇兮愁.予(使……发愁) ②然今卒.困于此(突然)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 ④舟中估客..莫漫狂(饮酒者)
⑤此时相望不相闻..(互相传颂) ⑥廊腰缦.回(萦绕)
⑦可怜..焦土(值得怜爱) ⑧信造化..之尤物也(指天地、自然界)
⑨貌甚寝.(丑陋) ⑩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
A. ①②④⑤ B. ⑤⑥⑦⑧
C. ③⑥⑨⑩ D. ②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卒:最终。句意为: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
④估客:商人,贩货的行商。句意为:船中贩货的行商,切莫轻佻。
⑤相闻:互通音信。句意为: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
⑦可怜:可惜。句意: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故选 D。
2. 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 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动词,到。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介词,到/介词,比。
D.助词,形容词词尾/句末语气助词。
故选 A。
3. 下列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④多于南亩之农夫 ⑤而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 ⑥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⑦秦人不暇自哀 ⑧以赐公 ⑨籍独不愧于心乎
A. ①⑧/②⑤/③/④⑥⑨/⑦ B. ①/②③/④⑥⑨/⑦/⑤⑧
C. ①②/③/④⑦⑨/⑤/⑥⑧ D. 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省略句,“视为止,行为迟”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②被动句,“举”,被攻下。翻译为:戍边的士卒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③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壮士骑从者” 即“骑从壮士”;
④状语后置句,“多于南亩之农夫”应为“于南亩农夫多”;
⑤被动句,“为”表被动;
⑥状语后置句,“若稍饰以楼观亭榭”应为“若稍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⑦宾语前置句,“秦人不暇自哀”应为“秦人不暇哀自”;
⑧省略句,“以赐公”应为“以(之)赐公”;
⑨状语后置句,“愧于心”应为“于心愧”。
①⑧省略句;②⑤被动句;③定语后置句;④⑥⑨状语后置句;⑦宾语前置句。
故选 A。
4. 下列有关课内诗歌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
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
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 《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
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 《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
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D. 《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
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古文内容、技巧、形象、情感的把握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课内诗歌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明确
该选项考查的方向,再与课内所学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蜀相》和《书愤》……前者是抒情诗……
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错误,应该《蜀相》是咏史怀古诗,《书愤》是抒情诗,选项把这两者颠倒了。故
选 B 项。
5.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土:指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
为“列土分茅”。
B. 六军:指古代天子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
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C.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 梨园:指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歌唱演员为“梨园
子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称歌唱演员为‘梨园子弟’”错误。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原指唐玄宗时梨园宫廷歌舞艺人的
统称。后泛指戏曲演员。
故选 D。
(二)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
着皇帝临幸。
(3)《书愤》一诗写诗人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答案】 (1). 浮光跃金 (2). 静影沉璧 (3). 一肌一容 (4). 尽态极妍 (5). 塞上长城空自许
(6). 镜中衰鬓已先斑 (7). (至于)夏水襄陵 (8). 沿溯阻绝 (9). 入则无法家拂士 (10). 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易错的字词有:璧、妍、塞、鬓、斑、襄陵、溯、拂。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
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
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
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
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
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
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与仲淹士大夫
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
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
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①,难责效矣。”以母老,
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
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
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
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扁:秦和与扁鹊,古代名医。
7.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罢竦而用琦/与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
关天下轻重哉
B. 陛下罢竦而用琦与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
关天下轻重哉
C. 陛下罢竦而用琦/与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
关天下轻重哉
D. 陛下罢竦/而用琦与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
关天下轻重哉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古代女子不取字。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劝谏”之意。
C. 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 丁忧,据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又叫丁艰。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
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B. 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
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C. 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
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 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福州和泉州的知府以及福建路转运使
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答案】7. B 8. A 9. B
10. (1)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而无实际的效果。
(2)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
以取得效果了。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与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
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况且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难道就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吗?
“琦与仲淹”作“用”的宾语,意思是“任用韩琦与范仲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
“士大夫”作“贺于朝”的主语,意思是“士大夫在朝廷祝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古代女子不取字”表述有误,古代女子一般及笄时取字,如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鱼玄机字幼微等。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B.“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
天下才能安定太平”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可知,“海内有不泰乎”的原因并非“任谏非难,听谏为
难……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而是“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
所以后面一句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彰”,彰扬,“名”,名声;“其实”,实际的效果。
(2)“日”,日渐;第二个“虽”,即使;“责”,取得。
参考译文: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事被贬离开京
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
被斥责。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
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
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蔡襄为进谏之
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朝廷增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
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然而担任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
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他们三人都忠诚刚正,一定能畅所欲言。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
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
谏的名声而无实际的效果。”夏竦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韩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说:“陛下罢免夏竦而任
用韩琦与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
况且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难道就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吗?这是因为一邪被贬退那么其同类也被贬退,
一贤被进用那么其同类也被进用。众邪一同被贬退,众贤一同被进用,国家能有不安定太平的吗?虽然这
样,但我很忧虑。天下的大势,譬如病人,陛下已经得到良医了,对之信任不疑,不只使病好了,而且还
使百姓长寿。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
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
上奏请求减少省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进升知制诰,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知开封知府。以枢密直学士的
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移任泉州知州。距离泉州城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隔海而渡,往来畏其险恶。蔡
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稳固桥梁,至今人们过海仍依赖于这种方式。又种植
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治平三年(1066),其母亲去世。第二年蔡襄去世,终年
五十六岁。乾道年中,赐蔡襄谥号叫“忠惠”。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而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 下列对这三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诗以水泻地面、四方流滴这一现象起兴,比喻人的命运因门第而不同的现实。
B. 鲍诗三、四句看似用人生有命的宿命论自我宽慰,实际上言语间蕴含不平之气。
C. 柳诗尾联紧扣“愁”字,进一步抒发自己被贬蛮荒之地、离乡别友的凄楚之情。
D. 李词五、六句写词人眼见南唐的宫殿依旧,宫女青春已逝,突出物是人非之感。
12. 下列有关这三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诗是一首杂言诗,既有民歌语言质朴的特色,又有文人乐府诗蕴藉的优点。
B. 《拟行路难》是鲍照模仿南北朝民间歌谣之作,歌咏人世优患,寄寓悲愤之情。
C. 柳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幽思苦语,深得《离骚》精髓,是柳宗元律诗代表作。
D. 李煜亡国后,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他的词作改变了五代词狭小的题材空间。
13. 柳诗和李词都运用了“江水”这一意象,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B
13. 同:都以具体的“江水”形象喻抽象的愁绪。异:柳诗写江流曲折有如愁肠九转,突出愁绪的缠结难解,
表达作者好友难见、抑郁难申的痛苦之情;李词以春水喻愁,突出愁绪的汹涌奔腾、连绵不尽,表达作者
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恨。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三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李词五、六句写词人眼见南唐的宫殿依旧,宫女青春已逝”错误,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中“应”可知,这是作者的想象,所以“眼见”一说错误。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有关这三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拟行路难》是鲍照模仿南北朝民间歌谣之作”错误,《拟行路难》模仿的是乐府杂曲。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柳
诗和李词都运用了‘江水’这一意象,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体会
“江水”作用的异同。
先看柳诗,“江流曲似九回肠”意思是“清澈的柳江九转千回,更添内心繁乱的思绪”,江流曲折,有似
九回之肠,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的愁绪比作形象的江流,结合诗歌标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四州”可知,此诗是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
再看李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
滔春水滚滚东流”,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
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以及愁恨的汹涌翻腾。这首词是作者的绝
命之作,作为亡国之君,此时的李煜是阶下之囚,远离故土,所以这首词表达的是国破家亡之恨。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篇作品中,“江水”所用修辞相同,都是比喻,但抒发表达的具体情感以及触发情感
的原因是不同的。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分析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不仅推动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而且在谋划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
简称“新基建”)来推进经济增长。
“新基建”能否真正实现既定目标,核心在于能否顺利出现技术革命。如果“新基建”投资符合新技
术革命的发展方向,那么“新基建”投资将有助于促进或者加快技术革命的出现,助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
产力加速变革就值得期待,但如果“新基建”投资偏离经济社会发展轨道,那么新技术革命可能就无法如
期出现。从这个角度看,“新基建”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是政策制定部门能够有效研判下一轮科技革命,
只有认清未来科技革命的方向、演变路径及重点领域,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基建”有的放矢,这样的“新
基建”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否则可能会出现巨大浪费甚至巨大损失。
然而,技术创新是小概率事件。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技术革命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
等微观主体通常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研发创新的投入,世界主要国家大多注重对研究创新的支持,以提高企
业等微观主体的创新意愿,但政府的介入未必就能实现加速技术创新或者技术革命的目标。新能源汽车作
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在电池材料等重要领域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方
向仍不明朗。
(摘编自陈建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形成增长新动力》,《学习时报》2020 年 3 月 18 日)
材料二: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作
用。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顺畅流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供基础性条件。基础设施犹如经济社会发展的筋骨,节点布局合理、网络密度适宜、通道运行高效、传
输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筋骨就强健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就稳固有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设施”形式日益多样,但“基础”作用并未改变。在农业社会,水对于耕
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农耕水平与农民生活质量。我国古代修建的都江堰、郑国
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增强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业社会,
机械设备等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交通运输、管道运输、电力网络等成为重要基础设施。英国工
业革命后,原有水运体系难以满足运输需要,铁路迅速发展,加速了其工业化进程。进入信息时代,数据
和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互联网成为重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可见,基础设施只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才能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
建设需既适应当下又面向未来,既科学安排又适度超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资源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
然,配置各类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
撑。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在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其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基础设施
发展不够均衡、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尚需时日。还应看
到,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等需要,
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势在必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先行。当前,既要合理扩大基建规模,又要抓紧补齐基建短板;既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又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统筹好存量与增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
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稳固支撑。
近年来,党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谋篇布局,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
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加快推进国家
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
设施体系”“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充分体现了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
建的重要思路。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摘编自殷鹏《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人民日报》2020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三:
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新基建”进入了加速推进的快车道。中经论坛特别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
共同围绕“新基建”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新基建”成为疫情期间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与传统基建的区别是
什么?
“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新。“新基建”主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二是模式新。“新基建”加速新技术的产业应用,并催生大
量创新应用和产业形态,扩大了新供给,形成新的经济模式,从而带动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
创意等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同时借助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甚至
推动产生新的新兴战略产业;三是领域新。“新基建”不同于以铁路、公路、桥梁等为主的传统基建,有
全新的应用领域,如全联网应用、天地通讯、智慧城市等。
加快推进“新基建”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应采取哪些有效举措加快“新基建”建设进度,进一步释
放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刘韵洁: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跟踪模仿向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阶段,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国
在未来网络与通信领域的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产业生态等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需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张新红:发展“新基建”,面临技术、资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具备条件的地
区和企业加快推进“新基建”的热情很高,但相关资料显示,真正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并不多,占基
建总投资的比重也不高。各地应加快研究制定专门的“新基建”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研究建立“新基建”
绩效考评体系,包括覆盖面、渗透率、质量、用户体验、普遍服务落实程度等多维度考察,及时了解建设
成效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摘编自《增强“新基建”带动性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国经济网”2020 年 4 月 17 日)
14. 下列对“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基建”主要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传统基建”则主要以铁路、
公路、桥梁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建设为主。
B. “新基建”不局限于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无形的平台、应用系统的建设;“传统基建”主要围
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形设施建设。
C. “新基建”能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和产业形态,推动产生新的新兴战略产业;“传统基建”则需要在原有
设施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D. “新基建对经济效率提升显著,在我国拥有较大发展空间;“传统基建”提供的主要是基建项目自身的
功能,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有所弱化。
1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政策制定部门能够有效研判下一轮科技革命,那么将会为接下来的“新基建”指明方向,更好地发
挥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
B. 由于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企业等微观主体在大规模研发创新上不愿过多投入,只要国家政府不断介入,
就能加速技术创新发展。
C. 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才
能持续发挥支撑作用。
D. 我国的“新基建”虽然面临技术、资金、体制等困难,但目前已经进入加速推进的快车道,未来会给行
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16.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具体明确地论证了“新基建”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
B. 材料一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例,旨在论述“新基建”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补贴。
C. 材料二开篇运用引用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基础设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D. 材料二列举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又立足当前国情分析,现实意义强。
17. 如果你是中经论坛的记者,有机会采访材料二的作者,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请根据材料二内容提出两
个采访问题。
18. 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请根据材料有关内容,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4. A 15. B 16. B
17. ①你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怎样的作用?②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如何?③近
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18. ①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协调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构建现代
化基础设施体系。③有效研判技术创新前景,加快研究制定专门的“新基建”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建立
“新基建”绩效考评体系。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
关“新基建”“传统基建”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A 项,“‘传统基建’则主要以铁路、公路、桥梁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建设为主”错误。结合材料三中的内
容“‘新基建’不同于以铁路、公路、桥梁等为主的传统基建,有全新的应用领域,如全联网应用、天地
通讯、智慧城市等”分析,并非说“传统基建”对“技术要求不高”,而是强调“新基建”有全新的应用
领域。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
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
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只要国家政府不断介入,就能加速技术创新发展”错误。结合原文“但政府的介入未必就能实现
加速技术创新或者技术革命的目标”分析,选项内容表述绝对化。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
达的细微差别。
B 项,“旨在论述‘新基建’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补贴”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分析,以
新能源汽车为例,重在论述“新基建”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如
果你是中经论坛的记者,有机会采访材料二的作者,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请根据材料二内容提出两个采访
问题”,立足材料二内容分析,设计问题。
材料二编自殷鹏《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结合“‘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基
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作用。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人流、物流、资
金流、信息流等顺畅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就稳固有效”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资源
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配置各类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抵御
自然灾害的水平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分析,主要讲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
展的关系。可以就此进行提问。
结合“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
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其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基础设
施发展不够均衡、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尚需时日……构
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稳固
支撑”分析,可以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进行提问。
结合“党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谋篇布局,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新
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重要思路”等分析,可以对我国政
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进行提问。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
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
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结合“我国正处于从跟踪模仿向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阶段,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国在未来网络与
通信领域的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产业生态等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创新能力
有待加强,需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分析,我国需要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只有统筹好存量与增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稳固支撑”分析,协调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
关系,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结合“各地应加快研究制定专门的‘新基建’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研究建立‘新基建’绩效考评体系,
包括覆盖面、渗透率、质量、用户体验、普遍服务落实程度等多维度考察,及时了解建设成效及其社会经
济效应”“技术创新是小概率事件。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技术革命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
等微观主体通常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研发创新的投入,世界主要国家大多注重对研究创新的支持,以提高企
业等微观主体的创新意愿”分析,有效研判技术创新前景,加快研究制定专门的“新基建”指导意见和行
动计划,建立“新基建”绩效考评体系。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题目
①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道万里屏障,为
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
内蒙一带,强劲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
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
③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
表面上看虽然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甲 ,那么,它却实实
在在地占据了乙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民族输送汩汩清流,当我们的民族有了
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① 。
④有了它,才有了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
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不比长城短。长城的
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
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⑥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
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
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⑦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
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
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
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
大地震颤。
⑧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
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
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
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
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
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
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
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
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9. 请将下面各项恰当地填入甲乙 2 条横线中。
A、僵硬的雕塑 B、邈远的时间 C、灵动的生活 D、辽阔的空间
甲 乙
20. 第三段的①处应填的语句是( )
A. 它长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B. 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C. 中华民族很久就是它灌溉的 D. 很久以来它就灌溉了中华民族
21.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19. 甲 D 乙 B 20. B
21. 作者先是“懒懒的”“散散的”,毫无兴趣;②接着“有些异常”“陡然一惊”,为眼前的都江堰所震
惊;③然后对都江堰的水的生命力不由自主地赞叹。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语言表达之补写句子能力。
甲:根据前文“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
表面上看虽然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是说长城在规模上比它宏大,再结合前文
“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道万里屏障”,是长城和它相比,长城是空间
上占有优势。据此分析,甲处填写“辽阔的空间”。
乙:而它“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已经完成”,且“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在结合
后文“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民族输送汩汩清流,当我们的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
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它和长城相比,在时间上占有优势。据此分析,乙处填写“邈远的时
间”。
故甲处选 D,乙处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根据文言文内容进行语言表达之补写句子能力。
根据前文“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民族输送汩汩清流,当我们的民族有了重大灾难,
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推断出此处填写“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
华民族”。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者情感变化能力。
解答本题先圈画出文章中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第⑥段“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
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
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得出作者见到都江堰之前的心情先是
“懒懒的”“散散的”,毫无兴趣;
根据第⑦段“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
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
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
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得出作者心情“‘有些异常’‘陡然一惊’,为眼前的都江堰
所震惊”;
根据第⑧段中“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
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就像一大拨翻越
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
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得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对都江堰的水的生命力不由自主地赞叹”。
根据以上分析,运用能体现变化过程的关联词把以上分析感情连接起来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
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22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
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23___了。突破前人、
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24___的京
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
贡献。他眼界开阔,___25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
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26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
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
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24.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
来。
【答案】22. C 23. C 24. B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
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
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 A 选项和
B 选项,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 D 选项。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名噪一时,意
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据此排除 B 选项和 D 选项;
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据此排除 A 选项。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
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
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
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 A 选项 D 选项。
B 选项和 C 选项的区别在于 B 选项多加了“这样”。
C 选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
而 B 选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 B 选项的表述最准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强调了考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更侧重考查学
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主流价值观。
四、作文(60 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
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
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圣贤的智慧”,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
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悟圣贤的智慧,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悟圣贤的智慧,做幸福青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语文课主题交流会上分享我对幸福的思考和认识,我发言的题目是“悟圣贤的智慧,
做幸福青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从未因外在不佳的物质条件影响自己内心的感受,
反而自得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取舍。颜回与他人相比,“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展现出其内心坚守。我解读“圣贤的智慧”,就是
孔子、颜子不被外在环境困扰,因坚守本心,故不改其乐。
同学们,千百年来,“圣贤的智慧”,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
值。“圣贤的智慧”,也引发我们思考幸福与快乐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之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
幸福?对于快乐与幸福如何定义?对于人生意义应如何认知?
在深山里建一座女子高中,不仅仅让贫困的女孩子能够免费入学,还能让她们改变命运。张桂梅,以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为梦想,她拼命干了几十年,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巨大的
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多种疾病,每天靠吃止疼药维持。但张桂梅却无
比满足地说:“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张桂梅的幸福观与“圣贤的智慧”何其的一
致?都在启示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获得幸福。新时代的青年不要被名利羁绊,唯有坚守内心,才
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林占熺作为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的发明者,曾因不热衷商业化,而被讥讽“没有经济头
脑”。他坦言:“如果走个人发财的路,亿万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用技术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才是
生命最大的价值”,这就是他眼中真正的幸福。他在年复一年坚守内心的默默付出中,交出了自己关于幸
福的人生答卷。
可能他们经济拮据,可能他们不被理解,但谁能质疑他们的人生选择,谁又能说他们不幸福、不快乐
呢?
同学们,“达则兼济天下”是幸福,穷则立志修身也是幸福;唯有不为俗名所累,不被名利困扰,坚
守本心才是拥有幸福的不二法门。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要努力成为身心平衡的幸福之人,更要勇担
历史使命,应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放在心上,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为家国,勇担当,
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让我们一起悟圣贤的智慧,做幸福青年!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既考查考生的价值观,也考查其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考核心素养的
一体四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
想观念、人文精神,启迪青年学生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引发青年学子对“幸福”进行思考,从而对人
生观、价值观进行思考。考生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在材料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
考,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1.分析材料。
材料先给出《论语》中两句经典名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这两句都体现了儒家“圣贤的智慧”的思想。紧接着,材料还记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要求程颐、程颢好
好参悟“孔颜的智慧”。这一句看似无用,实则揭示了“圣贤的智慧”思想的文化传承性及普世价值。
2.分析任务。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悟圣贤智慧,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考生要根据给定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谈谈感受和思考。追求幸福与快乐,远离痛苦与烦恼,是每一个生命本能性的行为模式。可人生不如意事,
十有八九。以至于被突然问及“你幸福吗”时,我们会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这篇作文要想写好,关键就要知道儒家的“幸福观”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对于
快乐与幸福的定义、对于人生意义的认知,考生有何思考与感悟?考生可以围绕“修身立己”“坚守初心”
等角度立意,把儒家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实现幸福美好人生。
【立意】1. 修身养德,幸福圆满;
2. 爝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3. 人生之乐贵本真;等等。
【素材】1.圣贤之乐,乐在淡泊忘利,好学忘忧,修身养德,追求自由。孔子即使“饭疏食饮水”,却还能
枕着手臂,乐在其中地治学传道,视富贵如浮云,追求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却能不改其乐,保持安贫乐道的心灵状态;周敦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程顾“吟风弄月
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悟透了“富贵乃小,心灵的安身立命乃大”的人生道理。
2.《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就是保持意念诚实,做真实的自
己,就可以使身心舒坦,达到“幸福”的状态。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喜欢在朋友圈 “制造人设”,
戴着面具生活。更有甚者试图通过把自己包装成“名媛”的方式,接触到精英圈子,实现阶层跃升。但这
种仅仅在物质表面做文章的方式,不仅释放了“焦虑”,而且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同学们,孔颜之所
以能“乐处”,是因为做到“心诚”。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孔颜之乐”,固然与物质条件不是对立,而
是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无论独处,还是与朋友交往。
3.如何才能乐而忘忧,走向幸福?这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思。我觉得,从孔颜二圣,从程颐、程颢两
位大师身上,去探寻“圣贤的智慧”,会更容易明白幸福是什么。首先是青年不失向学之心。孔子“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周敦颐好学善思,创《太极图》;程颐一生钻研《周
易》,阐释易学要旨。可见,不乐学,不解惑,不安身,不幸福。新时代的青年,不孜孜以求,乐学善思,
无以安身立命,自然不能得到幸福。其次,注重精神提升,追求精神幸福。箪食瓢饮,只为一缕花香。放
下物欲,只为一朵水仙。青年人少重视名利,多追求初心,才能精神自由,创造更多可能。广东小伙黄枫
杰潜心学技术,24 岁便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用工匠精神走出一条幸福人生路。青年人坚守初心,追求精
神自由,才能获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