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9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提升训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
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
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摘编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材料二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并具有
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
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创新人才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
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青少年创新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中国学生
在科学想象能力上高于英国、日本学生,但是实践能力较低;中、英、日学生在思维独特性上不存在显著
差异,更突出表现在创造性人格类型的差异上。
(摘编自林崇德《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
材料三
2019 年 5 月,近 1800 名青年科学家从全球 78 个国家和地区的 425 个相关赛事中脱颖而出,参加由英
特尔赞助的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ISEF)。
该赛事原本是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旨在鼓励中学生创新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在英特尔冠名赞
助之后,其参赛范围才逐渐扩大到全球范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中科学竞赛,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
赛的“世界杯”之美誉,参赛学生人数也不断扩大到全球的数百万名中学生。
中国区 ISEF 参赛选手均是从“全国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等国内顶级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截止
到目前,已有超过 500 名中国学生的 300 多个项目入选决赛,并获得了 300 多个奖项。
(摘编自《英特尔 ISEF:中国学生角逐国际大奖》)
材料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
人才”发人深省,一个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另一方面,
中、小学教育灌输式的培养方式间接养成了学生被动接收的学习惯性。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中学和高校密切合作。高校与中学之间应展开深度合作,在联合培养的过程
中实行“双导师制”,达到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目的。
研究显示,创新人才与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正相关,因此不能以成绩拔尖作为衡量标准。要制定一套科
学的选拔机制,运用选拔性识别和过程性识别进行综合选拔。同时,也要妥善化解创新能力培养和高考升
学之间的矛盾,为创新人才提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
(摘编自《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下列对“创新人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新人才既需要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
B.创新人才在某些方面开展创造性劳动,通过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C.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全球共识,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数百万中学生参赛。
D.创新人才与其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正相关,一些创新人才可能无法仅凭高考成绩升入大学进行深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来道雄对鲤鱼世界的遐想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好奇,这对于他长大成为物理学家有一定
的作用。
B.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强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
型人才。
C.不同国家青少年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在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性人格类型方面,与英日
学生不完全相同。
D.中国参加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的选手为国内青少年科创类赛事的佼佼者,他们在 ISEF 决赛中已获得
三百多个奖项。
3.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
2.B
3.①确立适合人才创新力发展的教育理念。②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③制定科学
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④搭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平台。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
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
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数百万中学生参赛”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参赛
学生人数也不断扩大到全球的数百万名中学生。
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
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 项,“创新人才强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创新人才同理论型、应用
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
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故选 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
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材料四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一个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
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灌输式的培养方式间接养成了学生被动接
收的学习惯性”“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中学和高校密切合作”,可见,我国要确立适合人才创新力发展的
教育理念,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
又如材料四指出:“要制定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运用选拔性识别和过程性识别进行综合选拔。同时,也要
妥善化解创新能力培养和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为创新人才提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可见,
我国要制定科学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平台。
【点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
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
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 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
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
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
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
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
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
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 70 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
100 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的成绩作为“高考选
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考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
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
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
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
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2017 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 1400 所高校里,有 500 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 3 门的占 33%,2 门的
占 8%,1 门的占 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 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
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 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 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
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
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
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
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
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中。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
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7 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
毕业的 2017 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
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
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 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
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 2014 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十学校’组成”,实
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级行政区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
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级
行政区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唯
分数论”。
D.各省级行政区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
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6.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人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4.C
5.A
6.①了解本地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专业及人生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对选考
科目的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C 项,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所以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
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故选 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
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
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说法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必考科目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
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C 项,“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
考条件”。
D 项,录取方式“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说法不准确。材料四中说“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
革方案中提及”。
故选 A。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应该审清题目要求,“针对
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人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要注意对
象是“刚步人高一的同学”根据材料一可知,2018 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高一新
生要了解本地的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各高校专业(类)对选考科目
的要求是有所限制的,各科目考生比例也受高校的要求影响,高校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高一新生要及
早规划个人专业及人生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根据材料三可
知,全国多省份高考改革开始注重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一新生应该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
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
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
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
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
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
(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
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
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
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
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
确的解答,从而降低了人们对知识的权威认同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
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的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产生,它使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
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
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
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广泛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以至
于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怎样理性发声》)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
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
爱好、受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
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成现实可能。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
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酿不出“好酒”,
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
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
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摘编自《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
媒体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
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
未根治的一些问题。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于显现,但在新
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
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
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
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
聚力和鼓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采取文
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摘编自《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是
信息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方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
大众理解与分辨的能力。
C.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有可能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
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
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点
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的广泛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以至于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
舆情事件。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
取所需,传播力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9.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7.C
8.A
9.①利用新科技,做到新闻产品的精准推送,让受众实现各取所需,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②增强主
流价值、正能量内容供给,通过设置公共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③讲
真话,报道热点。在社会热点、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不回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满足读者需求。
【分析】
7.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
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
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必须掌握
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
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
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
结果的关系颠倒。
本题 C 项,“有可能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错误,文中是说“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
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成现实可能”。文章中是“已然”不是“未然”。
故选 C。
8.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
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
地推敲和琢磨。
本题 A 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一些现象”,选项没有
考虑“时好时坏”。
故选 A。
9.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
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
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题目要求概括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
的重点句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
通的桥梁”“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在
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
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因此,主流媒
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始
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
至凝聚力和鼓动力”,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
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
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
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
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
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
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
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
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