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8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基础训练】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
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
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
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
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
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
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老头儿看见它的眼珠已经没有生气了,但是它又翻滚了一下,滚得自己给绳子
缠了两道。老头儿知道它是死定了,鲨鱼却不肯承认。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颚
格崩格崩响,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滔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
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老头儿望着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
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
“它咬去了大约 40 磅。”老头儿高声说。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
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
的一样。
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条咬我的鱼的鲨鱼给扎死啦。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谁晓得,大鱼
我可也看过不少呢。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
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
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1.写鲨鱼去咬死鱼的时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2.老头儿用鱼叉攮鱼的时候,“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
叉的一点,”说明了什么?
3.文中有这样的话:“‘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为什么消灭了还说是打不败?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老头儿对自己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这里的“事”是指什么事?“担当”
是什么意思?
【答案】
1.凶猛,无所畏惧。
2.说明老头儿有丰富的捕鱼经验,因为那儿是鱼的脑子。
3.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
4.文中“有了事”的“事”是指再遇上鲨鱼或风浪等危险。“担当”是指要勇敢顽强地去斗争、搏斗。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相关信息为: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
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
运用了神态描写“嘴大张着”和外貌描写“奇异的眼睛”,以及行为动作和声音“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可见
凶猛可怕,无所畏惧。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分析句子含义时尽量回归原文段扩展范围,这样有助于理解表达的意思。“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
肉绽的声音”,可见老头这一动作行为——“攮”的力度和效果;“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但那儿正是脑子的
所在”说明老头儿有丰富的捕鱼经验,他能确定要害处;“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
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面对凶猛无比的鲨鱼,老头勇敢无畏;因为那儿是鱼的
脑子;“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
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在鲨鱼面前,老头是
虚弱的,但内心无比强大,对抗鲨鱼时无畏无惧,专注用心,毫不犹豫。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扥能力。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
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
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
上的胜利者。可见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照应上文“别想啦,老家伙。”他想的是上文信息“‘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
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
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
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可见“有了事”的“事”是指鲨鱼、风浪等危险处境、带着捕获的大马
林鱼回去的路途中各种有可能的遭遇,“他又放开嗓子说”“担当下来”,可见“担当”是指要勇敢顽强地去斗争、
搏斗,“我”可以被打败,但精神不倒,“我比它更聪明”虽然现在丢了鱼叉等武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箩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
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啥用呢?”正发呆时,
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了一跳。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
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儿,我们来请你。”
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她。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
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
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头要茶时,
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
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我年轻,不大
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
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给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来,
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儿,二奶奶陪着也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
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
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
刘姥姥。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勉强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
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地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
爹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
怎么教你了?打发咱们做啥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她不会说话,因笑道:“不必说了,
我知道了。”便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
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多,太太
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
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和我
张口,怎好叫你空手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
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想头了;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得眉开眼笑道:“嗳!我也是知道
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哩!”周瑞家的在旁
听她说得粗鄙,只管使眼色止她。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
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
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到外边,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
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
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
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
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B.运用“不接茶”“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等动作描写,说明凤姐确实不知道刘姥姥已经来了,衣着描
写体现了凤姐的俗气。
C.运用了“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警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
传来的一桌客馔,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奢。
7.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8.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5.C
6.B
7.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求人难以启齿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8.①为王熙凤的出场做铺垫;②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③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通过刘姥
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由此可见贾府盛极一时的荣华富贵。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A.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旨不符,本文最后刘姥姥得到了帮助,应该一是
说明贾府的奢华,二是凸显王熙凤权势地位。
B.“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错,因为她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
D.“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最多是“求助”;“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刘姥姥此番来,周瑞家的和凤姐都心
知肚明,前有周瑞家的话“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后又递眼色暗示,故刘姥姥的求助的话不突兀。
故选 C。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B.“确实不知道刘姥姥已经来了”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
故选 B。
7.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
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
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
不住的展眼儿”,可见刘姥姥没见过世面。
“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可见刘姥姥语言
粗俗。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
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
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可见刘姥姥是个有自尊心,不好意思张
口求人,但又因为家中贫困“连吃的都没有”不得不向亲戚开口“乞讨”的老人。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
小说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分析。
文章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文中说她不认识这个稀罕之物,“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
个什么爱物儿?有啥用呢?’”,这首先说明刘姥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显示出她的见识少,当然也与她当时的
心境有关,她进了这个大户人家,内心紧张是难免的;
“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
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钟声与王熙凤的出场联系到一处,为王熙凤出场做铺垫,显示出排场之
大;
自鸣钟在当时属于稀罕物件儿,文中提到这一物事还衬托贾府的奢华富贵。
【点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品茶拢翠庵
曹雪芹
①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相迎进去。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
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
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
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
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
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老老,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
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
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
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骗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③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
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
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
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④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
“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
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
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
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
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
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
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
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⑤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
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
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
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
“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
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
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
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相关链接)
①栊翠庵是《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尼姑庵,是妙玉在大观园中的修行之所。
②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
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
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摘自《红楼梦》第
十八回)
9.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母和妙玉关于选茶和用水进行了一番问答,这段对话看似浅白无奇,却可见主客都是品茶的行家。
B.妙玉请宝钗、黛玉喝“梯已茶”,所用茶具、茶水都非同一般,可见她对这两位大观园中才情样貌俱佳的
女子的欣赏。
C.妙玉在招待黛玉宝钗时用“古玩奇珍”而招待宝玉却用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此处运用了对比的
手法。
D.本段选文虽只是描绘一次品茶活动,却写活了不同身份人物的个性,读来也令人感到韵味无穷,妙趣橫
生,充满闲情雅趣。
10.《红楼梦》第五回妙玉的判曲《世难容》中用“天生成孤僻人皆罕”来概括妙玉的性格,选文中如何塑造
妙玉“孤僻”的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有人认为妙玉是庙宇中的黛玉,请结合文本与相关链接,分析妙玉在哪些方面与黛玉相似?
【答案】
9.C
10.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通过妙玉犀利的言辞,冷笑黛玉是个大俗人,正面表现了妙玉的高冷,可见
妙玉好洁成癖;②细节描写,通过妙玉对贾母等“亦不甚留”,送客闭门等细节突显了妙玉不慕权贵的高洁与
孤冷。
侧面描写:①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②妙玉对不同人物态度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
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③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
出性情绝怪的妙玉;④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
11.①身世命运相似。妙玉同样出身于诗书仕宦之家,父母亡故,客居贾府,最终悲剧收场。
②出众的才华和高雅的气质相似。妙玉“文墨极通”,谈吐不凡,品茗论道自是行家。
③孤傲高洁的性情相似。送贾母出山门时,“回身便将门闭了”,可见她不慕权贵的孤冷高洁。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理解有误。此处并无对比,绿玉斗亦是珍奇,可见妙玉将他们三位都视为嘉宾,
有如此洁癖的妙玉让宝玉用自己所用之茶具品茶,足见她待宝玉之独特。
故选 C。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正面描写:从文中“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之语言描写,可见妙
玉言辞犀利,冷笑黛玉是个大俗人,黛玉本是个高洁孤僻之人,妙玉竟然说“黛玉竟是大俗人”,可见妙玉的
高洁和孤僻又胜黛玉三分,故正面表现了妙玉的高冷与孤僻。此外,从文中妙玉对待刘姥姥喝过的杯子之
句“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可见,妙玉好洁成癖的性格特点。②细
节描写:如文句“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而妙玉居住的栊翠庵
是在贾府的大观园中,即使是对待贾府荣宁二府的“老祖宗”,地位尊崇的贾母也是“亦不甚留,回身便将门
闭了”,曹雪芹通过妙玉对贾母等“亦不甚留”,送客闭门等细节突显了妙玉不慕权贵的高洁与孤冷。
(2)侧面描写:①如文本第一段“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根据语句可以
看出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②其次人物对比,妙玉对不同人物的态度对比,她对待不
同的人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贾母恭敬,对黛玉、宝钗领到耳房饮茶,对刘姥姥十分嫌弃;③妙玉与黛
玉对比,结合“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黛
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分析可知,妙玉性情绝怪与黛玉
性情怪癖做对比;④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斟了一盘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
宝玉”,不同的人饮茶,妙玉所选择的器皿不同,可见她不能一视同仁;宝玉“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
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出身、经历和处境相似:结合相关链接可知妙玉和黛玉都来自苏州,身上都有江南女子特有的才情。
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两人都有自小体弱多病的经历,同时,她们都是离开自
己苏州的家,寄人篱下。妙玉算是个外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槛外人”,对俗世十分清高。黛玉是贾母的
外亲,又是孤女,表面虽是主人,又不是贾府正统的小姐。
(2 在才华方面惺惺相惜:结合相关链接“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可知,黛玉和妙玉
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且都是极聪慧的。这些共同点让黛玉与妙玉之间自然多出一份同病相怜的情谊。正
如文中“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三人独自在耳房内品茶,“宝钗便坐在榻上,黛
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处妙玉让黛玉坐在她自己使用的蒲团上,可见妙玉对黛玉更加亲近。而接下来
分杯斟茶也体现了黛玉在妙玉眼中的与众不同,妙玉将“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的杯子给了黛玉,“点犀”二字即喻心有灵犀,这就更加说明妙玉把黛玉视为知己。
(3)人品性格相似:如文中贾母带刘姥姥一行人来妙玉的栊翠庵喝茶,却单独叫黛玉和宝钗去她房内喝,
用精美的杯子招待。让侍女把刘姥姥喝过的茶杯不用收了,就放外面。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妙玉的洁癖。
她泡茶的水都是雪水或雨水,就连黛玉也说,妙玉是个有怪癖的人。可见妙玉的高洁和孤僻又胜黛玉三分。
(4)对宝玉的感情:文中写妙玉引黛玉和宝钗进屋喝茶,宝玉也跟了进来。一向喜洁甚至有轻微洁癖的她,
竟“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但之后“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
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此话颇有欲盖弥彰之意,更印证了妙玉对宝玉的情意。不禁令人浮想联
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宝玉在她心里确实是和旁人不同的。
总结:纵观《红楼梦》,涉及妙玉的篇章虽然不多,但不难看出,妙玉就是庙宇中的黛玉,而黛玉则是凡尘
俗世中的妙玉。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妙玉与黛玉之间这般惺惺
相惜,和而不同,互为比照的关系实属难得。
阅读下面的刘亮程的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
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
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裁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
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
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
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
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
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
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
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
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
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
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
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
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
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
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
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
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
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
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
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
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
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
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
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12.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落笔小虫爬行的描写,形象生动,十分有动感,既是客观描写,又充满主观意味。既展示小虫悠然
自得的爬行,也形成对“我”即对人的嘲笑。
B.本文的叙事角度富有变化,忽而是客观的自我经验言说,忽而是人的独白,忽而是蚂蚁的对话,忽而是
蚂蚁的独白,切换的跳跃的幅度很大。
C.文章写“草滩”上蜕螂滚粪蛋,也写“我”猜测蜕螂的行为的目的性,可见人总是爱用功利性和目的意识来
猜测动物的行为。
D.文章描写昆虫的行为很有感染力,与《动物游戏之谜》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我”以已心度虫心,实现
了人的功利性移植。
1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意味隽永,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14.刘亮程的散文很有特色,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
12.D
13.①这是全文主题的聚焦,聚焦于人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②我在对三个小动物行为动机的猜测和行为干涉中,以为人和动物都有头脑,头脑里的东西都一样,人可
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脑袋里的思想装进动物的脑袋,结果处处碰壁,动物根本不领情。可见人多么自
视甚高,这是对人的嘲讽和消解。
③嘲讽人不仅喜欢猜浏,还喜欢大胆妄为。结果被昆虫一次一次教训。可见人要学会不妄为,不敢妄为,
不再妄为才好。
14.(1)主题很深刻:本文主题是对人的反思和批判。本文写人对三个小动物的猜测,其结果,都是以人
的失败而告结束。由此,我们不能不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的这种定位是否正确?我们真的很了不
起吗?我们真的就能主宰世界吗?
(2)材料的安排采用倒时序的方式:倒过来写,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吸引读者逐层深入地领悟文中
的哲理;强调了人自以是的程度逐次加重,教训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突出了对人的嘲讽、批判和否定,
使主题得到深化。
(3)语言的灵动鲜活。这里不是指的词汇的运用,而是指的叙事角度的变化,忽而是客观的描述,忽而是
自我经验的言说,忽而是人的独白,忽而是蚂蚁的对话,忽而是蚂蚁的独白,切换的相当自如,语言跳跃
的幅度很大
(4)在组材上,以小见大,文章是写小虫子的,但反映了一个让人类反思的重大主题。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与《动物游戏之谜》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解有误,本文是一篇散文,文笔生动活泼,《动物游戏之谜》
是一篇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故文章对昆虫的描写并不与《动物游戏之谜》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实
现了人的功利性移植”理解有误,“我”也没有实现人的功利性移植。
故选 D。
1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从表现手法上,句中的“我的大脑袋”和“蚂蚁那只小脑袋”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自诩我在蚂蚁面前是
万物之灵长,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想去帮它,结果是适得其反,“小脑袋的蚂蚁”以自己的方式向“我”宣战,
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从而委婉地突出人类极端的自以为是的特点。
(2)“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属于句子的结尾句,正可谓卒章显志,这句话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以为是的危害性,自以为是、强加于物等观念和行为影响了人类对自身和大自然的认
识,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3)语言特点上,此句语言有讽刺意味,加之在句尾,故感受是逐层递进的,一层一层地加重了对人的嘲
讽,对人的批判,对人的否定,最后达到主题的深化。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1)内容取材上:以小见大,文章只是取材于对几只虫子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而已,但却反映了一个重大的
主题。
(2)思想意蕴上:作者善于在平常生活发现深刻的哲学与美学。“我”看“小虫在手指上爬”,“我”先是嘲笑
其“短视和盲目”,后来发现真应该“羞愧”的是“我”,看蜣螂“滚粪蛋”,先是“看得着急,真想带它一把”,后
来“我”发现只能“少管闲事”;看“蚂蚁背干虫”,先“猜想”,后来才发现这都是作为“人”的“我”的想法,“孤老
寡小”只是“人”的世界里的概念,蚂蚁不过是“为背而背”而已。
(3)结构安排上:蒙太奇的结构手法。全文及描写客观观察,也把“我”在观察过程中心里的种种“想法”和
虫子们的“行动”一一对应——就像动画片的配音或旁白,一面是虫子们的执念世界,一面又是“我又想错了”,
“我又搞错了”“错,错,错”的狼狈画面跃然纸上。
(4)表达方式上:幽默。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充满睿智的幽默。或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并用短句行文成整
篇文章,他用词朴实、凝练、准确、简洁、丰富、明澈而又形象传神。如小虫是“爬、走走停停……”,蜣螂
先是“头抵着地,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又是“滚、转、绕、推”;蚂蚁是“爬、咬、拉、钻、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
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
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
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
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
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
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道:“怎么还
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
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
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
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
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
回了太太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一样的。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
若有甚的说,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的说,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
亲戚们情分。”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
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
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
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
“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
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
才的意思,我也知道了。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中事情太多,太太上了
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况我接着管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一则外面看着虽然烈烈轰轰,不知大
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
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又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
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
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
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
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刘姥姥
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至外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
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
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
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
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16.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7.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5.A
16.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17.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
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
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③运用了“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
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
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
③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
C.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题不符。
D.“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刘姥姥前来求人,但是又有些自尊,感觉羞耻,因此
让板儿来说。
故选 A。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选文中对刘姥姥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以及其他人
物的间接描写中,分析概括刘姥姥的形象。
由“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
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
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可知,刘姥姥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
由“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
呢。”可知,刘姥姥言语粗俗。
由“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
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
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可知,刘姥姥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
人。
17.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后要到选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并
加以分析。
如果认为凤姐傲慢无礼,可以从以下句子分析,如:凤姐“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
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可以看出她傲慢无礼;“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
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可以看出凤姐虚情假意,表里不一。
如果认为比较得体,可以从凤姐“满面春风的问好”“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
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
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等
语言、动作分析得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
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
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
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
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
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
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8.试归纳作者对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肖像描写的作用。
19.作者写到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0.作者第三次写祥林嫂肖像突出了“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1.三段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说的“画眼睛”的方法,从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中,告诉了人们什么?
【答案】
18.表现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旧中国的女性。
19.遭受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20.表明祥林嫂已极度悲哀,完全麻木,濒临死亡。
21.通过眼神的变化暗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迫害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从而控诉了封建
礼教、封建势力吃人的罪恶,启示人们起来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结合“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
段肖像描写,我们能看到祥林嫂是比较年轻的年龄、尚好的精神状态,祥林嫂的穿着打扮是典型勤劳、能
干、朴素的农村妇女形象。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
“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是一处细节描写,结合原文情节可知,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经历了丈夫害伤寒死去
以及儿子被狼叼去吃空了五脏的悲惨遭遇,“眼角的泪痕”这样的细节描写,准确而细腻的揭示了祥林嫂遭受
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内心情感。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祥林嫂第三次到鲁镇时的一处关于眼睛的细节描写,这是祥
林嫂沦为乞丐时的形象,表明这时的祥林嫂已经毫无生气,精神麻木,濒于死亡。她的眼睛的变化,鲜明
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从文中可知,祥林嫂三次到鲁镇,她的眼神经历了一些变化,第一次“顺着眼”,此时的祥林嫂刚从婆家逃出,
并没有对生活寄予奢望,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规规矩矩的生活;
第二次“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说明祥林嫂尽管再次守寡,尽管失去了一
个惟一将来可以依靠的儿子,但她仍然安分耐劳,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毅然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双手
来挣钱,来养活自己。
第三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
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由此可见,作者在祥林嫂的眼睛上着墨并不多,却刻画出祥林嫂一个辛酸的人生,一个不断抗争的人生。
祥林嫂是一个不易被生活压垮吞噬的人,但她最终被这样的社会压垮吞噬了。祥林嫂是旧社会勤劳善良,
安分顽强的下层劳动妇女的一个典型,而旧社会却让这样的一个劳动妇女欲生不行,欲死不能。鲁迅先生
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通过眼神的变化,旨在揭示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从而控诉了封建礼教、
封建势力吃人的罪恶。
阅读下面两个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
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文段二: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
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
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
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你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
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
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2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
①些须..认得几个字 些须:
②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 忖度:
23.请用简洁的文字分条概括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每条不超 10 个字。
24.结合文段(一)贾母对女子读书的态度,分析文段(二)中黛玉对宝玉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的原
因,以及黛玉表现出的性格。
25.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宝玉的形象特点。
【答案】
22.①一点儿;②推测,揣度
23.①询问读书情况。②送黛玉表字。③宝玉摔玉。
24.①原因:贾母重男轻女,不赞成女子读书。②性格;敏感、谨慎。
25.聪慧,叛逆(率性)。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能力。
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这里知道贾母不喜女孩子多读书,就说自己认字很少;些须:一点儿;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这是黛玉思考揣摩该怎么回答宝玉的问话;忖度:推测,揣度。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文段内容为宝黛初会的情节,主要由三问引导情节。宝玉一见黛玉,最先问道:“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回答;
接下来问有无表字,送“颦颦”二字给黛玉;最后问道“玉”的有无,引出摔玉的经典情节。故可概括为:询问
读书情况、送黛玉表字、宝玉摔玉。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分析贾母的话:“读的是什么书……”,很明显是不主张女子多读书的;黛玉听出了话里的意思,分析出贾母
的心思:贾母重男轻女,不赞成女子读书;黛玉本是满腹才学,为顺应贾母的心思,就回答认识很少的字,
由此看出黛玉的敏感、谨慎。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给黛玉取字的时候,能杜撰出《古今人物通考》一书并能马上编出典故,可见其“聪慧”;一听说黛玉没有玉,
就率性而为,摔贾府上下视若珍宝的玉,这是和长辈及众人持相反态度,可见其叛逆。
阅读理解题。
第一一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有个婆子进来,回说:“后门上的人说,那个刘姥姥又来了。”王夫人道:“咱们家遭着这样事,那有工
夫接待人。不拘怎么回了他去罢。”平儿道:“太太该叫他进来,他是姐儿的干妈,也得告诉告诉他。”王夫
人不言语,那婆子便带了刘姥姥进来。各人见了问好。刘姥姥见众人的眼圈儿都是红的,也摸不着头脑,
迟了一会子,便问道:“怎么了?太太姑娘们必是想二姑奶奶了。”巧姐儿听见提起他母亲,越发大哭起来。
平儿道:“姥姥别说闲话,你既是姑娘的干妈,也该知道的。”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把个刘姥姥也唬怔了,
等了半天,忽然笑道:“你这样一个伶俐姑娘,没听见过鼓儿词么,这上头的方法多着呢。这有什么难的。”
平儿赶忙问道:“姥姥你有什么法儿快说罢。”刘姥姥道:“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
一走,就完了事了。”平儿道:“这可是混说了。我们这样人家的人,走到那里去!"刘姥姥道:“只怕你们不
走,你们要走,就到我屯里去。我就把姑娘藏起来,即刻叫我女婿弄了人,叫姑娘亲笔写个字儿,赶到姑
老爷那里,少不得他就来了。可不好么?”平儿道:“大太太知道呢?”刘姥姥道:“我来他们知道么?”平儿
道:“大太太住在后头,他待人刻薄,有什么信没有送给他的。你若前门走来就知道了,如今是后门来的,
不妨事。”刘姥姥道:“咱们说定了几时,我叫女婿打了车来接了去。”平儿道:“这还等得几时呢,你坐着罢。”
急忙进去,将刘姥姥的话避了旁人告诉了。王夫人想了半天不妥当。平儿道:“只有这样。为的是太太才敢
说明,太太就装不知道,回来倒问大太太。我们那里就有人去,想二爷回来也快。”王夫人不言语,叹了一
口气。巧姐儿听见,便和王夫人道:“只求太太救我,横竖父亲回来只有感激的。”平儿道:“不用说了,太
太回去罢。回来只要太太派人看屋子。”王夫人道:“掩密些。你们两个人的衣服铺盖是要的。”平儿道:“要
快走了才中用呢,若是他们定了,回来就有了饥荒了。”一句话提醒了王夫人,便道:“是了,你们快办去罢,
有我呢。”于是王夫人回去,倒过去找邢夫人说闲话儿,把邢夫人先绊住了。平儿这里便遣人料理去了,嘱
咐道:“倒别避人,有人进来看见,就说是大太太吩咐的,要一辆车子送刘姥姥去。”这里又买嘱了看后门的
人雇了车来。平儿便将巧姐装做青儿模样,急急的去了。后来平儿只当送人,眼错不见,也跨上车去了。
原来近日贾府后门虽开,只有一两个人看着,余外虽有几个家下人, 因房大人少,空落落的,谁能照
应。且邢夫人又是个不怜下人的,众人明知此事不好, 又都感念平儿的好处,所以通同一气放走了巧姐。
邢夫人还自和王夫人说话,那里理会。只有王夫人甚不放心,说了一回话,悄悄的走到宝钗那里坐下, 心
里还是惦记着。宝钗见王夫人神色恍惚,便问:“太太的心里有什么事?”王夫人将这事背地里和宝钗说了。
宝钗道:“险得很!如今得快快儿的叫芸哥儿止住那里才妥当。”王夫人道:“我找不着环儿呢。”宝钗道:“太
太总要装作不知,等我想个人去叫大太太知道才好。”王夫人点头,一任宝钗找人。暂且不言。
且说外藩原是要买几个使唤的女人,据媒人一面之辞,所以派人相看。相看的人回去禀明了藩王。藩
王问起人家,众人不敢隐瞒,只得实说。那外藩听了,知是世代勋戚,便说:“了不得!这是有干例禁的,
几乎误了大事!况我朝觐已过,便要择日起程,倘有人来再说,快快打发出去。”这日恰好贾芸王仁等递送
年庚,只见府门里头的人便说:“奉王爷的命,再敢拿贾府的人来冒充民女者,要拿住究治的。如今太平时
候,谁敢这样大胆!”这一嚷,唬得王仁等抱头鼠窜的出来,埋怨那说事的人,大家扫兴而散。
26.下列选项叙述中不符合原著的两项是( )
A.王熙凤一死,贾兰便勾结贾芸、贾蔷和王仁,依邢夫人做靠山,趁贾琏出门,阴谋把巧姐卖给藩王作妾
(甚至就是个使唤丫头兼侍妾),从而引发了文段所述之事。
B.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受凤姐所托给女儿大姐儿取名字。刘姥姥听说大姐儿生日是乞巧节,便给她起名
巧姐,意为“以毒攻毒,以火攻火”,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从这“巧”字上
来。
C.平儿留神打听出事情原委后,赶忙告诉了王夫人。王夫人知事不好,便与邢夫人说知,反而被邢夫人疑
心自己不怀好意。
D.贾府被查抄以后,凤姐羞惭成病。她知道自己为人毒辣,树敌太多,将来巧姐势必遭人报复。因此,临
死之际,嘱托刘姥姥照应巧姐。
E.邢夫人深知巧姐婚事的实情,因为利令智昏,不惜耽误亲孙女的前程,可见其心肠之狠,唯利是图。
27.《红楼梦》中有大量的方言俗语,用得极其精妙鲜活,“饥荒”就是其中一例。对比文中划线句,和下面
的例句,试判断两处的“饥荒”意思相同吗?若不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例:凤姐和王夫人商议丫头月例,王夫人建议给姨娘的丫头每人再加一吊钱,凤姐作难,说:“如今我手里
给他们,每月连日子都不错。先时在外头关,那个月不打饥荒?何曾顺顺溜溜地得过一遭儿呢。”
28.根据文段内容,找出具体语句或概括某一事件,分析平儿的性格特点(至少三点)。
29.体会王仁、贾蔷等被打发出外藩府后的感受,拟写一段他们的内心独白或对话。
【答案】
26.AE
27.意思不相同。文中的饥荒是指纠缠、麻烦事儿;例句的打饥荒指的是欠债。
28.(1)“众人明知此事不好,又都感念平儿的好处,所以通同一气放走了巧姐。”说明平儿素日心地善良,
虽然是凤姐的“心腹”,又有一定的名分,但她行事绝不仗势欺人或是狐假虎威、以强凌弱。
(2)王熙凤去世,贾琏不在家,平儿得知巧姐将要被卖后没有坐视不管,任其死活,反而为了巧姐四处求
人救助。说明平儿忠心。
(3)在帮巧姐出逃的危急时刻,平儿不忘嘱咐下人,替他们想好若被人看见的答话,还将雇车等事务安排
的井井有条。说明平儿的临危不乱,做事稳重。
(4)平儿将巧姐打扮成青儿模样,说明平儿的聪明。
29.哎呀,没想到竟然露馅了。钱没挣到,命差点儿交待在这儿了。还好没有被抓住,只是若让贾府知道,
估计又有一番风波,我们还是躲起来暂避风头吧。
【分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贾兰便勾结贾芸、贾蔷和王仁”错误,不是“贾兰”,应该是贾环勾结贾芸、贾蔷和王仁,依邢夫人做靠
山,趁贾琏出门,阴谋把巧姐卖给藩王做妾。
E.“深知巧姐婚事的实情”错误,从书中来看,第一百零八回中提到“邢夫人听得邢大舅知道,心里愿意,
便打发人找了邢大舅来问他。那邢大舅……说道:‘若说这位郡王,是极有体面的。若应了这门亲事,虽说
是不是正配,保管一过了门,姐夫的官早复了,这里的声势又好了。’邢夫人本是没主意的人,被傻大舅一
番假话哄得心动,请了王仁来一问,更说得热闹”可知,对于巧姐婚事的实情,邢夫人是不知情的。
故选 AE。
27.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意思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两处“饥荒”的意思。从题干的提问来看,“若不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可见两个“饥荒”的意
思是不同的,答题的时候先明确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各自的意思。
文中“要快走了才中用呢,若是他们定了,回来就有了饥荒了”,结合上文以及第一百零八回可知,这里的“他
们”是指王仁等人,“定了”是指把巧姐卖给外藩做妾一事;“快走”是刘姥姥建议把巧姐带走,平儿让赶紧走,
否则等事情定下,王仁等人回来,双方自然会有一番揪扯,所以这里的“饥荒”是指纠缠,麻烦。
例句“如今我手里给他们,每月连日子都不错。先时在外头关,那个月不打饥荒?何曾顺顺溜溜地得过一遭
儿呢”,这句话是王夫人建议给姨娘的丫头加钱的时候,王熙凤所说,所以这段话应该与钱有关,结合“作
难”“先时在外头关”“何曾顺顺溜溜地得过一遭儿呢”可知,这“饥荒”应是指没有按时发钱,经常欠钱或者欠
债。
2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找出具体语句或概括某一事件,分析平儿的性格特点。
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有关平儿的事情或者平儿所说的话,据此分析平儿的特点。
这一章节主要是写如何解决巧姐被卖一事,此时王熙凤已经去世,贾琏又不在家中,平儿为此事先是托李
纨和宝钗请王夫人出面,刘姥姥来的时候,平儿正和王夫人说巧姐的事儿,等刘姥姥来了,平儿又和刘姥
姥说这件事,可见平儿非常关心巧姐被卖这件事,为这一事情多处求助,可以看出平儿的忠心。
当安排刘姥姥带巧姐儿走的时候,平儿嘱咐道:“倒别避人,有人进来看见,就说是大太太吩咐的,要一辆
车子送刘姥姥去”,又“买嘱了看后门的人雇了车来”,在这样的时刻,平儿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可见做
事极为稳重。
平儿安排巧姐的时候,“将巧姐装做青儿模样,急急的去了。后来平儿只当送人,眼错不见,也跨上车去了”,
可以看出平儿的聪明机智。
出贾府后门的时候,看门之人“明知此事不好, 又都感念平儿的好处,所以通同一气放走了巧姐”,从这里
可以看出平儿先前作为王熙凤的左膀右臂,虽然有名分,但在为人处世上不会恃强凌弱,心地善良。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体会王仁、贾蔷等被打发出外藩府后的感受,拟写一段他们的内心独白或对话。
首先要知道王仁、贾蔷此时前往外藩府所为何事,结合第一百零八回可知,王仁、贾蔷此次前往外藩府是
为了把巧姐卖给外藩一事,想要拿巧姐换钱。
接着要知道这二人为何被打发出外藩府。结合“那外藩听了,知是世代勋戚……了不得!这是有干例禁的,
几乎误了大事!况我朝觐已过,便要择日起程,倘有人来再说,快快打发出去……奉王爷的命,再敢拿贾
府的人来冒充民女者,要拿住究治的。如今太平时候,谁敢这样大胆”可知,以巧姐的身份是不能卖给外藩
的,藩府的人说要是再拿贾府的人冒充民女,是要究治的,而王仁和贾芸此时就是为此事而来,所以听了
这番话,自然是害怕的;而且从上文可知,王仁等人对贾府是说了谎话的,所以他们应该也担心事情一旦
败露,巧姐之父回来会找他们算账,内心应该也是担心的。所以人物的心理独白或者是对话应该与这些相
关。
阅读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节选),回答问题:
紫鹃听说,忙放下针线,又嘱咐雪雁好生听叫:“若问我,答应我就来。”说着,便出了潇湘馆,一径来
寻宝玉,走至宝玉跟前,含笑说道:“我不过说了那两句话,为的是大家好,你就赌气跑了这风地里来哭,
作出病来唬我。”宝玉忙笑道:“谁赌气了!我因为听你说的有理,我想你们既这样说,自然别人也是这样说,
将来渐渐的都不理我了,我所以想着自己伤心。”紫鹃也便挨他坐着。宝玉笑道:“方才对面说话你尚走开,
这会子如何又来挨我坐着?"紫鹃道:“你都忘了?几日前你们姊妹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了进来,_____
我才听见他不在家,所以我来问你。正是前日你和他才说了一句‘燕窝’就歇住了,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
宝玉道:“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太也托实。
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我告诉他的,竟没告诉
完了他。如今我听见一日给你们一两燕窝,这也就完了。”紫鹃道:“原来是你说了,这又多谢你费心。我们
正疑惑,老太太怎么忽然想起来叫人每一日送一两燕窝来呢?这就是了。”宝玉笑道:“这要天天吃惯了,吃
上三二年就好了。”紫鹃道:“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宝玉听了,吃了一惊,忙
问:“谁?往那个家去?”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
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紫鹃冷笑道:“你太看小了人。你们贾家
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
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
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
人的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前日夜里姑娘和我说了,
叫我告诉你:将从前小时顽的东西,有他送你的,叫你都打点出来还他。他也将你送他的打叠了在那里呢。”
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看他怎样回答,只不作声。忽见晴雯找来说:“老太太叫你
呢,谁知道在这里。”紫鹃笑道:“他这里问姑娘的病症。我告诉了他半日,他只不信。你倒拉他去罢。”说
着,自己便走回房去了。
晴雯见他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胀,忙拉他的手,一直到怡红院中。袭人见了这般,慌起来,只
说时气所感,热汗被风扑了。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
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众人见他这般,一时忙起
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便差人出去请李嬷嬷。
晴雯便告诉袭人,方才如此这般。袭人听了,便忙到潇湘馆来,见紫鹃正伏侍黛玉吃药,也顾不得什
么,便走上来问紫鹃道:“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了些什么?你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说着,便
坐在椅上。黛玉忽见袭人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便不免也慌了,忙问怎么了。袭人定了一回,
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
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李妈妈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黛玉一听此言,李妈
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
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
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紫鹃哭道:“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顽话,
他就认真了。”袭人道:“你还不知道他,那傻子每每顽话认了真。”黛玉道:“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
他只怕就醒过来了。”紫鹃听说,忙下了床,同袭人到了怡红院。
30.紫鹃对宝玉戏言林永要将黛玉带走,宝玉反应如何,表现宝玉怎样的感情?
31.紫鹃为什么敢试宝玉?
32.黛玉听袭人说宝玉不中用后,是什么态度,简要说明黛玉对宝玉的感情。
【答案】
30.宝玉如遭雷击,魂魄失守。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爱恋,不愿黛玉的离开。表达了宝黛二人深深的爱慕
之情。
31.紫鹃敢试宝玉,首先出于她对黛玉的关爱,她把黛玉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妹;其次出于紫鹃与黛玉共同
的命运——黛玉的命运如何,直接关系到紫鹃,可以说她们荣辱相关,休戚与共。
32.黛玉“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咳嗽几阵。一时面红发乱,喘的抬不起头来”。表现
了黛玉心系宝玉,对贾宝玉深深的关心和挂念之情,写出了两人之间的爱恋。
【分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本内容“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看他怎样回答,只不作声”分析,听紫娟说林
妹妹要离开这里了,宝玉如遭雷击,魂魄失守。他心里不愿意黛玉离开自己。通过宝玉听了紫鹃的戏言,
表现出宝玉对黛玉的深深爱恋。表明两人感情深厚。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你都忘了?几日前你们姊妹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紫鹃道:‘在这
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你妹妹回苏州家去”“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叫你都打
点出来还他。他也将你送他的打叠了在那里呢”等分析,
紫鹃与黛玉感情极好,她很担心林姑娘的未来,她把黛玉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妹,所以编出这样的话来试他。
见宝玉已好,她发自肺腑地说了许多体贴关心黛玉的知心话。
“见紫鹃正伏侍黛玉吃药”“紫鹃忙上来捶背”等分析,紫鹃与黛玉虽是主仆关系,然而却情同姐妹。作者通过
“紫鹃试玉”这一段的描写,不仅传达出宝玉对黛玉的真挚爱恋,同时表达出紫鹃对黛玉的深深的关切与担忧,
其情谊之深切令人十分感动。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
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分析,听袭人说
贾宝玉“不中用了”便“哇”的一声,将所服之药,一口呕出;“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
紫鹃要给她捶背时她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听说是紫鹃的话惹得贾宝玉发病的,她
要紫鹃“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这些细节都能体现林黛玉从心底里对贾宝玉的深深的担忧与牵
挂,而这些,都是因爱所致。写出了两人之间的爱恋。
完成下列有关《老人与海》的各题。
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
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
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
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
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
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
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
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
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
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
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鳍鲨),他想。叫你妈倒霉。
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
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又猛地往下刺
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
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
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又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
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
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
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
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又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
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
大鲨鱼的。
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
报纸上。
“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竞宰
了这条鱼,他想。
33.对画线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写出了老人身处的环境恶劣(对手强大),以及老
人坚强的意志,同时为下文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老人面对鲨鱼时的决心与恶意,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
B.“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写出了老人拼尽全力去刺,表现了老人的勇敢和不
屈,但遗憾的是最终并没能杀死鲨鱼。
C.“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通过老人的独白,交代与鲨鱼搏斗的结果,
预示着后面应对鲨鱼的袭击将更加艰难。
D.“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写出老人对大鱼的痛惜和无奈,对捕获大鱼的后悔,以及
劳动成果被掠夺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挫败感。
34.下列选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鲨鱼意味着困难、对手、厄运等,选文中对鲨鱼生动形象的刻画和老人面对鲨鱼时的决心与恶意,衬托
出老人面临困境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
B.鲨鱼代表着破坏性的力量:被人蔑视、自卑、悲观等。海明威也借指评论家,选文中的灰鳍鲨相比于食
腐肉的鲨鱼而言,指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家。
C.老人因为出海太远,所以长途归程中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面对鲨鱼,老人和大鱼都成为了牺牲者,鲨
鱼成为复仇之神,老人正是他自己悲剧的创造者。
D.大马林鱼和鲨鱼一样,都是老人奋力想要战胜的敌人,是恶势力的象征。老人顽强地和一切反对他的强
大力量展开搏斗,最终顺利将其捕获并宰杀。
35.下列选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作者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老人捕鱼的全
过程,塑造了一个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B.《老人与海》中,老人辛辛苦苦钓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围攻多次,每一次都是致命的袭击,这是在告诉
我们:命运时常捉弄人,厄运是不可抵挡和战胜的。
C.《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同样表达着一种基督精神,直面一切,毫不
退缩,最后完成作为一名渔夫的“自我救赎”。
D.《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老人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
能被打败”已经成为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的标志。
【答案】
33.B
34.D
35.B
【解析】
33.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B 项,“但遗憾的是最终并没能杀死鲨鱼”错误,原文说“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可见
最终杀死了鲨鱼。
故选 B。
34.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析能力。
D 项,“最终顺利将其捕获并宰杀”错误。老渔夫桑提亚哥拼死捕获了大马林鱼,但是在鲨鱼的猛烈进攻下桑
提亚哥失去了大马林鱼,尽管如此桑提亚哥也没有灰心丧气,他的勇敢和无畏向人们证实了他的精神。他
虽然在捕鱼上失败了,但是在精神上他战胜了一切,桑提亚哥的精神向人们证明了人类的坚毅和不屈。可
见顺利将它“宰杀”曲解文意。
故选 D。
35.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B 项,“厄运是不可抵挡和战胜的”错误。原文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可见在现实的生活当
中大马林鱼就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可以将自己想要的美好事物争
取到手中,创造了奇迹,意即“厄运是不可抵挡的,但也是可以战胜的”。
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
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
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
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
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
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
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
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
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
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
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
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
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
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
36.“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7.“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38.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放着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
的竹竿”?为什么?
39.下面 AB 任选一题作答。
A“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B 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36.“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祝福”的盛况。揭示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
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37.祥林嫂陷入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38.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
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39.A 祥林嫂怀疑灵魂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
B 大红的“寿”字和祥林嫂的死状形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
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也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反动和保
守。
【分析】
36.
本题主要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和关键句子的作用。
“如此”所指的内容,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祝福”的盛况。作用分
析主要从反应的社会现状分析,“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
放爆竹”,表明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37.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木刻似的”。 从上下文看,祥林嫂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丈夫
死亡、被逼改嫁、儿子夭折……,生活的多重磨难已使她越来越麻木,又因为她问我的话,使她失去了最
后一点期盼,所以祥林嫂陷入绝境,已是濒于死亡。
38.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划线句子能否修改,首先要比较原句和修改过的句子的区别,经分析可知原句,把前面句子
的修饰语“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单独放在后面。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祥林嫂穷困潦倒的境遇,尤其是“空
的”,更表明了已是在挨饥受饿中度日。原句后一分句把定语“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意在强调祥林嫂过着
乞讨的生活为时已久。
39.
A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忽然”“没有精采”“发光”。 从上文“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
要问你一件事——”;下文“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可知祥林嫂怀疑灵魂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
B 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大红的“寿”字和祥林嫂的死状形成对照。“道是‘事理通达心气
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
一部《四书衬》”,“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祥
林嫂死的时候,鲁四老爷高声的说过:“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作者开始时
以为骂的是自己,还诧异过,不安过,可见这话骂的还是很凶的。鲁四老爷因为恰好祝福时节,祥林嫂偏
偏在这会儿死了,所以心中很是愤恨。把他的迷信,忌讳甚至尖刻的性格再次表现出来。这样言行不一,
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反动和保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
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
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
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
上。
①“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②“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
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
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
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40.对文中两处划线句中鲁四老爷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结伙劫走了祥林嫂却无人阻拦;“然而”是指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无可厚非。
B.第①处“可恶”是指祥林嫂被劫走,有损鲁四老爷家的体面;“然而”是指祥林嫂从家里逃出来也情有可原。
C.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这已使鲁家颜面受损,现在竟然还有脸上
门。
D.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使鲁家从此少了一个得力的女佣,给鲁家的生活带来不
便。
41.鲁四老爷有什么性格特征?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简要分析。
【答案】
40.C
41.①保守:虽然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但他还是认为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合乎情理,可见其保守。
②自私:祥林嫂被劫,他只是为此举使自家体面受损而感到愤怒;而当卫老婆子表示再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时,他关心的只是卫老婆子是否真能再找到像祥林嫂那样一个得力的女佣。
【分析】
40.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鲁四老爷是站在维护他自家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说“可恶!然而…”这句话的,第①处“可恶”的自然
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婆的行为伤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然而站在封建立场的角度讲婆婆抓回逃走的媳
妇又合情合理。
A 项,“第①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结伙劫走了祥林嫂却无人阻拦”错误,“可恶”的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婆
的行为伤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
B 项,第①处“‘然而’是指祥林嫂从家里逃出来也情有可原”错误,“然而”是指站在封建立场的角度讲婆婆抓
回逃走的媳妇合情合理。
第②处“可恶”的意思从后文四婶对卫老婆子的话中便可知,鲁四老爷见卫老婆子又来,想起之前卫老婆子的
行为--先推荐祥林嫂来他家做工,后又联合祥林嫂婆家把人劫走,实在是丢尽了鲁四老爷一家人的颜面,因
此鲁四老爷恨卫老婆子,说他“可恶”。
C 项,联系下文四婶的话,便不难理解。“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
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
么?”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这已使鲁家颜面受损。
D 项,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使鲁家从此少了一个得力的女佣,给鲁家的生活带
来不便”错误,第②处“可恶”是指卫老婆子使鲁家颜面受损。
故选 C。
41.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
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
点。
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婆合伙劫走了祥林嫂后,从四叔的反应只说了“‘可恶!然而……。’”可以看出,四叔
认为祥林嫂的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合乎封建礼法的,可见他的思想是保守的;祥林嫂被劫,他只是为自家
体面受损而愤怒。而当卫老婆子来赔罪,“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
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
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于是祥林
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由此可见,四叔只是关心能否找到一个得力的女佣,他是非常自私、
冷酷的。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
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
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
却闲着了,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
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
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
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
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
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
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
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
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
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
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
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
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很胆怯,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
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悧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
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
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
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
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
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妈的“关心”使祥林嫂恐惧并“悟”出自己有罪,“被人吃者”却有意无意地帮助了“吃人者”,推动情节发
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B.捐门槛后四婶依然不让祥林嫂碰祭品,小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当时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打击之后,
自卑、恐惧、精神崩溃的心理状态。
C.最后一段写天地圣众使用了反语的修辞,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
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D.最后一段写了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与小说《祝福》开头形成呼应,以乐事衬哀情,揭示出封建迷信
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43.“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从语法角度分析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44.小说题目是“祝福”,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原小说全文分析。
【答案】
42.B
43.相同点:都是对祥林嫂的阻止,不让她碰祭品。
不同点:两句话的语气轻重不同,前一句是普通制止,后一句命令的意味更强烈,语气更重,态度也更严
厉,表现了四婶内心的恐慌和不满。
原因:后一句采用倒装的句式,对“你放着罢”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44.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通过这个标
题,能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
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③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发人深思,深化了小说的
主题。
④这是作者对祥林嫂这一类因中封建礼教之毒而死的劳动妇女的深深同情,是对她们未来命运的祈祷和祝
福。
【分析】
42.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夸张的手法”错误,“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是比喻不是夸张。
故选 B。
4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品味精彩语言艺术的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
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题干要求比较两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这两句话是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时的语言描写:
“祥林嫂,你放着罢!”这个句子是一般祈使句,“你放着罢,祥林嫂 ! ”是倒装祈使句,“你放着罢”在前面,
起到强调的作用,命令的意味更强烈,表现了四婶内心的恐慌和愤怒,可见四婶慌忙之至、忌讳之深,也
可见四婶态度严厉之极。结合语境分析,四婶的话对祥林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次出现的语境是:“她
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
不过坐在灶下烧火”,这一次的祥林嫂只是感觉难为情、不理解而不知所措,对她的伤害主要是浅表性的。
第二次“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
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
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四婶这一次呵斥后,祥林嫂发生了一连串的反应, 精神上受到极
大打击,说明对她造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伤害。总之,倒装句、祈使句的使用,表现了说话者的颐指气
使,这是对祥林嫂的致命打击,更加揭示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人性的卑劣和扭曲。
44.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有修辞的
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
从情节结构看,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
福有着密切关系,以“祝福”为题,与作品内容相符。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善。从塑
造人物看,鲁镇是旧中国的缩影,祝福的环境具有典型性,小说以“祝福”为题,不仅点明了主人公悲惨的死
去的时间,而且揭示了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意在用祝福的热闹繁
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主题看,作者用“祝福”为题,意在反讽。鲁镇家家“祝福”,“天地圣众歆享
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
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
质的揭露。
【点睛】
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深化主题;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等。小说阅读题中,如果题目中问到:小说以“XX”为题目的好处是什么?小说以“XX”题目的目的
是什么?小说为什么以“XX”为标题?我们一般可以考虑从小说标题的作用角度去解题。解答此类题目需注
意运用专业术语,还要结合文本作具体阐释。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完成各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
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
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
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
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
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
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
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
说道:“不过是《大学》《中庸》。”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
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
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
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
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
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
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
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
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
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
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
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
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
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
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
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
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
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
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注释)《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唐·元稹作。王实甫据以改编成《西厢记》。清人
多有以《会真记》代《西厢记》者。
45.下列对小说内容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因作者只写了前 80 回,
后 40 回是程高续写的,所以,通行的 120 回本又叫“程高本”。
B.林黛玉是宝玉的姑表妹,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首,与宝玉
有“木石前盟”。
C.宝玉对《大学》《中庸》之类的书颇感兴趣,《会真记》这类“禁书”也读得津津有味,说明宝玉具有强烈
的反叛精神。
D.宝玉借“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无意间表露出内心深处对黛玉的感情,而黛玉“带怒含嗔”,表明对此事她
内心是有点矛盾的。
E.在“共读西厢记”之后,作者又写了黛玉“遥听牡丹亭”,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是写“情”,这样前后映衬,使小
说的主题深化。
46.从选文中看,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
47.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8.“葬花”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小说第二十七回还专门写了《葬花词》。结合《红楼梦》全书,你认为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
45.CD
46.①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宝玉强烈的反叛精神;②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宝玉的感情细腻丰富;③通
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爱慕。
47.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引入了下文的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②
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48.①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葬花”意味着对美好易逝事物的珍惜,体现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②花也是黛
玉的自喻,她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葬花”是对自身际遇的寄兴。③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过的如履薄冰,她的
命运身世如同落花一样漂泊无依。
【分析】
45.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以及文学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
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宝玉对《大学》《中庸》之类的书颇感兴趣”说法错误。宝玉对《大学》《中庸》之类的书不感兴趣。
D 项,“黛玉‘带怒含嗔’,表明对此事她内心是有点矛盾的”说法错误。黛玉嗔怪中潜藏着对宝玉暗暗滋生的
情意。
故选 CD。
4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的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
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
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
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
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从侧面描写人物。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
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
性格特征。本题题干“从选文中看,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宝
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分析可知,宝
玉不爱读《大学》《中庸》之类的“经国济世”之类的书,却对《会真记》这类“禁书”读得津津有味,说明宝
玉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结合“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
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分析可知,宝玉对落在地上的花瓣,
“恐怕脚步践踏了”,表现了宝玉的多情、细腻的情感;结合“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
国倾城貌’”分析可知,宝玉借西厢记中戏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打趣黛玉暗指
两人,表达了对黛玉的爱慕之情。
47.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场面的描写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
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
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
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此题要注意对“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的体味。从情节结构上和下文黛玉
听戏的情节形成了呼应。从人物心理上能看出贾宝玉对男女情爱的执迷。
48.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
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
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
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本题中,
“葬花”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小说第二十七回还专门写了《葬花词》。结合《红楼梦》全书,你认为它有
什么象征意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写的很赞,她假借花儿容易枯萎,来表明时间易
逝,美好的事情就是一去不复返,从而也感叹自己的人生。花也是黛玉的自喻,她美丽如花,清洁自爱,
葬花是对自身际遇的寄兴。她寄居贾府,在贾府的日子过的如履薄冰,命运身世如同落花一样漂泊无依。
【点睛】
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
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
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只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
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
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
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
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
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
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
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
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
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
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
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
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9.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
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
的罪恶。
C.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小说中“我”的冷漠、“凶人愚妄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
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D.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揭示了农村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
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50.文中划线句子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这一回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
析。
51.文中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49.C
50.这一变化既是指祥林嫂身体大不如以前,更是指她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趋于崩溃;变化的原因:
柳妈愚昧无知的“误导”和四婶严厉的“断喝”,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的
摧残。
51.(1)结尾段环境描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在布局上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善。(2)渲染了热烈的祝
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3)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4)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
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
【分析】
4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题目的
意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小说中‘我’的冷漠”是错误的,小说中的“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
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故选 C。
5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和作品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立足文本,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概括,同时理解作品的内涵不仅要理解表层原因,而且要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深层原因。
解答第一问时,要回归原文,找到问题所在段落,“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的下文具体描写她的肖像、神态、
精神的变化,可以概括得出:既是指祥林嫂身体大不如以前,更是指她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趋于崩溃。
第二问变化的原因,综合选文内容,从表面和深层原因两方面进行概括。表层原因是听从柳妈“捐门槛”的建
议后,四婶仍然不让她去拿祭祀用的东西,所以表层原因是柳妈愚昧无知的“误导”和四婶严厉的“断喝”。而
文章是要表现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所以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
境的摧残。
51.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还要注意审题,
如本题“文中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再联系结尾段的作用进行分析作答。
本文的结尾段写了鲁镇祝福的热闹情景,而选文的开篇也在写鲁四老爷家祭祀煮福礼的情景,从结构布局
上来看,构成首尾呼应,是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完整。选文的结尾写到祝福的热闹情景,连绵不断的爆竹声,
天地圣众歆享的牲醴和香烟,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而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情景下悲惨地死去,从而更反
衬出祥林嫂去世的悲惨。小说的结尾写到“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
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死的悲惨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祝福”的嘲讽和悲愤。小说的结尾是鲁镇那些有钱人家才有的祝福,
而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劳动人民却在富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从而更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
化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
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
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
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
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
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
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
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
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
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
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
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于那里去。但当
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
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
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
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
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52.选出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 1924 年。
B.“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采用的是身体描写的手法。
C.祥林嫂“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站着”的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D.作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的典型环境。
53.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4.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以“祝福”为题?
【答案】
52.C
53.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
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②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③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
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
严谨完善。
54.①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 ②“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
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使一向勤
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
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
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祥林嫂的悲剧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乐景与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④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所谓“祝福”只是富人们的专利。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
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
【分析】
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选出下
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表述错误,祥林嫂的举动,是她燃起的希望再次落空后的震惊和
绝望的表现,她并没有主动、自觉反抗封建礼教的觉悟。
故选 C。
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解答这类题目,首
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景物
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
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
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
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
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本题中划线句子既有社会环境描写,又有自然环境描写。“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
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是自然环境描写,能够渲染出热烈的气氛。同时这句
话也是过渡句,作者由回忆转到现实,与上一段中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同时,这一段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段,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
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些有关“祝福”盛景的描写,又能和祥林嫂的
悲惨死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反衬的效果,“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具有反讽意味,可以得到赐
福的只是这里的可以买得起鞭炮的富人们,所以这些像祥林嫂一样的穷人是无法得到赐福的,等待他们的
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更能凸显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化小说的主题。
54.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
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
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
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本题主要围绕题目对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作用展开。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祝福”展开,起于祝福,终
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祝福”就是文章的线索,所以文章以“祝福”为题。
同时“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始终联系在一起,最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在“祝福”中展现了她的的勤劳能干,得
到了四婶的的赏识;之后,改嫁后的祥林嫂在“祝福”中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最后,即使她倾其所有,
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于最后被逐出鲁
家,沦为乞丐,惨死在雪夜。所以“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也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所以文章以“祝福”为题。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
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
福杀害了祥林嫂,所以以“祝福”为题可以深刻揭示主题。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愚顽”的欢呼的“祝福”之夜,
这样“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就更具有讽刺的效果,可以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增强了祥
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所以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点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
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
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
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
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
鲁待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待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待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待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鲁待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地,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待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待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待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哦!
鲁待萍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
周朴园 不,不。谢谢你。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
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 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待萍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吗?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待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周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
捡出来。
鲁待萍 旧村衣?
周林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村衣,没有领子的。
鲁待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待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待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待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同朴园 哦,待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待萍 你自然想不到,待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待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待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待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55.舞台说明往往有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对文中划线的舞台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喘出一口气,沉思地”表明周朴园在鲁侍萍平静的回答后如释重负,刚刚掀起的内心波澜趋于平静。
B.两个“惊愕”,前一个表明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活着的消息感到惊讶,后一个表明周朴园对眼前这个人知道
衬衣梅花的细节感到惊讶,进而对待萍的身份产生怀疑。
C.“忽然立起”表明周朴园得知鲁侍萍母子还活着时内心震惊,“徐徐立起”表明他由震惊慢慢恢复平静,用
急切的语气表达了对重见侍萍的激动。
D.“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表明鲁侍萍此刻心理极其复杂,她没话找话,是想看看这个曾经与她相爱,又
将她抛弃的人是否还能认出她,又怎样对待她。
56.文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一连串的问句表现周朴园怎样的心理?
57.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周朴园形象。
【答案】
55.C
56.“什么”表明吃惊,怀疑自己听错了;“她就在这儿”表示难以置信;“此地”一语双关,情感复杂,一连串
的问句暴露了周朴园震惊和极度紧张的心理。
57.①周朴园在缅怀“死去”的侍萍时,“想修坟,找旧雨衣和绣着梅花的旧衬衣”等表现其温情、怀旧、愧疚
的一面;②当发现侍萍“活在”他面前时,从“惊愕”到“严厉”再到“冷冷”的神情的变化,以及“怎么,是你?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一连串的质问表现出其自私、冷酷的一面;③周朴园的这种极度虚伪,表现
了其复杂又矛盾的人性。
【分析】
5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C.“用急切的语气表达了对重见侍萍的激动”错误,“徐徐立起”应是表明他发现面前的人是鲁侍萍时非常惶恐
紧张。
故选 C。
56.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体会人物心理的能力。
题干“一连串的问句表现周朴园怎样的心理?”紧扣关键词“心理”,品味语言,体悟其心理。
第一个问句,“什么?”根据文意,当鲁侍萍说起前几天还见着她的话时,周朴园言语中有些慌乱,感觉十分
惊讶,不相信地发问“什么?”,是一种不相信的心理。
第二个问句,“她就在这儿?”根据文意,周朴园到了晚年,因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
时常感到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这么多年,他一直未有过一丝内疚,只不过借以怀念来弥补灵魂的
空虚罢了,当听到“就在此地”,那完全是意外之感,难以置信,世间不会有那么巧的事。
第三个问句,“此地”一语双关,一是指鲁妈在无锡,二是就在周家。依据后文提到的“你想见见她吗?”可周
朴园连说了几个“不”,说明周朴园内心根本不想,觉得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扰乱他平静的生活,瞬间声色俱
变,凶相毕露,可看出周朴园听到这样的话只是慌乱,极度紧张,不知所措。
5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段分析周朴园的形象”,题目中的关键词“分析”“形象”。为此,先明确鉴赏形象的方法:动
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神态,侧面描写等。文章体裁是戏剧,其特点重在对话。应从语言、动作进行全
面分析。
①依据文中“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找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衬衣也捡出”
看出周朴园对“死去”的鲁侍萍的怀念。生活中一直还留有不愿丢弃的旧物,旧雨衣,绣有萍字的旧衬衣。表
现出他温情、怀旧、愧疚的一面。
②依据文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了你还是找到这儿”,可
知一改先前的温柔,声色俱变,语气冷冷,恶狠狠,与原先把家具都按侍萍“生前”的样子排列,一直收藏着
绣有萍字的旧衬衣的那个他大相径庭。当鲁侍萍出现在面前,他又恐惧不安,惊慌失措,总之,这一切都
只是为了自己,可看出他是一个伪善、自私、冷酷的人。
③依据文中周朴园表现出的动作,如“喘出一口气,沉思地”让人感觉他对鲁侍萍好似有真情一样的,其实这
都是表面,从后文的动作看“忽然立起”,表明他的惊讶,难以置信,对眼前的事实不肯认的虚伪心理。“徐
徐立起”是内心挣扎许久后做出的反应,再加上后文提到的表情看“惊愕”“冷冷”,均表现出周朴园的这种极
度虚伪,也表现出其复杂又矛盾的人性。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
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隆,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的,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
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
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
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
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
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
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何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
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
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选不会知道的。
----------节选自《雷雨》
58.《雷雨》的作者是______,请写出其另一部代表剧作(《雷雨》除外)《______》。
59.下面一段文字中所缺的“舞台说明”,依次填写最准确的一项是( )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1)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2)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A.悲愤 愤怨 B.怨愤 悲愤
C.冷静 悲愤 D.悲愤 冷静
60.戏剧中的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有重要作用。请分析以下两处的人物心理。
(1)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2)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61.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之扁平化,而是勾勒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展现人性的复杂。
请结合本选段内容,分析侍萍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58. 曹禺 日出
59.A
60.(1)从周朴园的语句缓慢、停顿及重复,能看出周朴园的紧张、恐慌和惊讶的心理。
(2)首先可以体现出美好回忆土崩瓦解之后的恼火;自知理亏,从利害考虑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肯
定要有所图,因此而产生的警惕。
61.在本选段的开始部分,侍萍以询问哪一件衬衣来揭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被周朴园的怀旧情怀所打动,
也在回忆里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体现出其深情的一面。但是当周朴园确认了她的身份并严厉质疑之后,
她的悲愤、痛苦在短时间内爆发,发出了对周家的怒斥和控诉。当周朴园对她稍加安抚之后,她又变得平
缓下来。最后对于周有目的的商谈,她表现出理性和自尊的一面。她既有感性深情善良的一面,也有着痛
苦纠结、自尊理性的一面,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多元性便展现出来。
【分析】
58.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根据作品是《雷雨》可知,作者是曹禺。曹禺的代表作除了《雷雨》,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任意写出其中一部即可。
59.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一处,鲁侍萍谈到“不公平的命”,表明她对自己的悲惨命运充满悲愤之情。
第二处,鲁侍萍说“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说明鲁侍萍早就看透周朴园这个伪君子的
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充满怨恨之情。
故选 B。
60.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
(1)“徐徐”表示动作缓慢的样子,表明周朴园在得知鲁侍萍的真实身份后,一下子没缓过神来,吃惊的样
子。一个“哦”和三个连续“你”,表明他终于认出鲁侍萍后,感到难以相信和震惊。
(2)周朴园从怀疑对方身份,到渐渐确认其身份,态度也由缅怀变为质问,怀疑鲁侍萍前来的目的,生怕
威胁到他的地位和身份。这些体现出周朴园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点。
6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鲁侍萍是一个自尊、自爱、要强的女性,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从最初对过往的回忆,
表现出她的深情,之后面对周朴园的质问,鲁侍萍不再陷入对往事的回忆,而是看出了对方的虚伪冷酷。
随着周朴园的安抚,鲁侍萍也变得理性平静,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丰富。
阅读《雷雨》的两个节选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一)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
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
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
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
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
事就会忘了吗?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
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
周朴园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说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鲁侍萍 不过是什么?
周朴园 他很大了。
鲁侍萍 (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 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吗?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
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
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
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节选二)
鲁大海 (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
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周 萍 (忍不住)你是谁?敢在这儿胡说?
周朴园 萍儿!没有你的话。(低声向大海)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几个代表吗?
鲁大海 你不用多说,我明白你这些话的用意。
周朴园 好,那我把那复工的合同给你瞧瞧。
……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
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
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大海立刻要还手,但
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
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62.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的人物的性格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节选二的戏剧冲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作
简要分析。
63.三处画线部分是对鲁侍萍三次“哭”的描写,请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的内容,谈谈鲁侍萍这三次“哭”背后
的心理及其变化。
64.钱谷融说周朴园,“你忘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曹禺谈周朴园,“是真实的,绝对是真实的。周朴
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根据选段内容,结合钱谷融和曹禺的解读,试分析周朴园这
一人物形象。
【答案】
62.(1)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两代人所代
表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资产
阶级和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立场坚定的鲁大海和软弱的其他代表所展现的工人
阶级的内部矛盾。
(2)周朴园对鲁大海的厉声斥责与鲁大海针锋相对地控诉周朴园作为资本家所犯下的罪恶行径的矛盾冲突,
最终升级为周萍和周家仆人与鲁大海之间的肢体对抗。
(3)人物心理冲突。周朴园:用呵斥和手段极力掩盖自己的罪恶和不安,而亲生儿子却坚持控诉揭露自己
的罪行。鲁侍萍:作为母亲,不能阻止兄弟相残,有子不能相认的矛盾心理;痛恨以周朴园、周萍为代表
的为富不仁者,却难以割舍母子之情。
63.(1)“泪满眼”,反映了鲁侍萍想见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周萍的渴望、激动和痛苦的心情,见儿子一面,
是鲁侍萍最大的心愿。也有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周萍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
(2)面对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鲁侍萍大哭,一是伤心和愤怒;二来面对周萍的出手,鲁侍萍
始料未及,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又立马意识到不能揭露母子、兄弟关系而转为掩饰,显示出痛苦、无
奈的复杂心理。
(3)“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然又大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
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
(4)鲁侍萍最初想见儿子周萍的激动和渴求的心理,在目睹了兄弟相残的情景之后,慢慢趋向无奈、痛苦
的复杂心理,直至最后内心的幻想渐渐破灭而显呆滞和失望。
64.(1)周朴园有着资本家的专制、自私、虚伪、冷酷一面。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贪婪、残忍、唯利
是图——只要能弄钱,什么都做得出来,屠戮性命,发着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面对处理工人罢工问题时,
极其冷静,有着资本家的老辣和冷酷。很多时候,长期的伪善几乎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使其忘记了人性
的软肋,习惯用金钱至上的观念衡量一切事物,包括情感。
(2)但是,作为资本家的他首先是个有血有肉、个性丰富复杂的人。多年来保留着侍萍喜爱的家具、关窗
的习惯,记着侍萍的生日,用过往的幸福和甜蜜慰藉现实中过得不顺遂的自我,借此来救赎自己的灵魂。
包括厉声制止仆人对大海的痛打,除去封建家长的“待人客气”,想必还有内心的伤痛。这是周朴园尚未全然
泯灭的人性的体现。侍萍、大海的出现,使他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这是他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
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也是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
【分析】
6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情节,把握矛盾。
从人物关系上来看,鲁大海与周朴园既是雇佣者关系,也是父子关系,因此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不仅
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也是父子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而周萍要求仆人打鲁大海、拉下去,则是兄弟
之间的冲突;鲁侍萍与周朴园、周萍之间也同样既是底层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冲突,又是母子之间
的冲突,眼看着亲生儿子打另一个儿子却不能揭露真相,内心矛盾而痛苦;鲁大海坚定不屈,而其他代表
却被收买,也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冲突。
从人物的外部动作看,节选二中鲁大海最初:“(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
到后文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大海立刻要还手,但
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可以得出,周朴园对鲁大海的厉声斥责与鲁大海针锋相对地控诉周朴园作为资本家
所犯下的罪恶行径的矛盾冲突,最终升级为周萍和周家仆人与鲁大海之间的肢体对抗。
从人物心理冲突看,节选二中周朴园:“(厉声)下去!”用呵斥和手段极力掩盖自己的罪恶和不安,而亲生
儿子却坚持控诉揭露自己的罪行。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
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作为母亲,不能阻止兄弟相残,有子不能相认的矛盾心理;痛恨以周朴园、
周萍为代表的为富不仁者,却难以割舍母子之情。
由此梳理答案即可。
6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舞台说明和台词,分析人物前后心理变化。
第一次“(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体现出鲁侍萍对孩子的思念,“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希望见一见周萍,是鲁侍萍最大的心愿,体现出鲁侍萍想见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周萍的渴望、激动和痛苦
的心情,同时这个要求也反驳了周朴园认为她是来要挟敲诈自己的,同时反映出周朴园一家强行夺走孩子,
赶她出家门的罪恶;
第二次“(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
儿子?”鲁侍萍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矛盾,周萍是她极其想见的孩子,然而这一次见面,周萍却指使仆人殴
打另一个儿子,面对周萍的出手,鲁侍萍始料未及,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又立马意识到不能揭露母子、
兄弟关系而转为掩饰,显示出痛苦、无奈的复杂心理,兄弟相残的局面让她痛心,更痛心的却是她无法的
透露真相,只能压抑心中情感,矛盾、痛苦而无奈。
第三次“(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儿
子不认识自己,而且已经成长为一个同样依靠阶级压迫底层劳动人民的人,这让她感到痛苦失望,难以承
受。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最后抱着大
海受伤的头哭,体现出她对儿子希望彻底幻灭的情绪。
鲁侍萍最初想见儿子周萍的激动和渴求的心理,在目睹了兄弟相残的情景之后,慢慢趋向无奈、痛苦的复
杂心理,直至最后内心的幻想渐渐破灭而显呆滞和失望。
6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
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
体内容进行分析。
从选段中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
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周朴园只为个人私利着想,如面对鲁侍萍,只考虑她是否来敲诈
勒索自己,是否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同时,对明知是亲儿子的鲁大海,不顾念父子亲情,完全以资
本家对待工人的态度来压榨剥削;以及他发家史中做出过的残忍行为,体现出他资本家虚伪、冷酷、自私
的特点。
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没有丝毫感情,尽管他的第一反应总是考虑自身利益,但他多年对侍萍的怀念,文段
中“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
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
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等描写,通过对那段美好“爱情”的回忆来安慰自己,也
是真实的情感,他要求仆人不要打鲁大海,也反映出内心对“儿子”的一定容忍,体现出他人性还未完全泯灭。
总之,侍萍、大海的出现,使他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这是他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
来的社会经验,也是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
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
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
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风,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检出
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上特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 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
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
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
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晩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
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高开你们周家的门。
节选自《雷雨》
65.简析两处加点词“忽然”的情感内涵。
(1)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2)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
6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
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67.相认前鲁侍萍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小姐”“不规矩”,结合上下文,简析有何意味。
68.结合全文,分析鲁侍萍口中的那件绣着梅花和“萍”字的衬衣在剧中的作用。
【答案】
65.(1)周朴园从旁观者角度表示意外以避免对方起疑心,也是借以逃避周家对此事应有的责任。
(2)鲁侍萍以此控诉当年周朴园变心之快让她始料未及、心寒,也是嘲讽周朴园之前轻巧地用“忽然”一词。
66.①用词精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如“大年三十”“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等词,有力控诉周家的狠心、
残忍;②语气强烈,用“你”“你们”“你们周家”这些有疏离感的人称代词,直指被控诉对象;③采用对比,以
“赶紧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和“通着我冒着大雪出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强烈的控诉之情。
67.①不满于周朴园掩盖事实,美化“梅侍萍”的身份;②侧面倾诉当年出事后自己及家人所受的舆论之苦;
③为当年不顾身份悬殊而错爱周少爷感到悔恨自责。
68.①推动剧情发展,它是周朴园最后确定侍萍身份的最有力证据;②丰富话剧内容,衣服的细节补白了
当年他们曾经情深意切的场景;③展示人物心理,鲁侍萍对其细节的记忆之深说明她对当年的感情尚有怀
念。
【分析】
65.
本题考查学生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一句中的“忽然”有“不知情”的含义,是周朴园的故意隐瞒事实,这是周朴园假装自己地旁观者来打探消息,
以避免对方起疑心,也是借以逃避周家对此事应有的责任。
第二句中的“忽然”是强调“周少爷不要了她”的突然,表达了鲁侍萍内心始料未及的痛苦。此外,也是对周朴
园前面“忽然”一词的回应与嘲讽。
6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语言特点的能力。
这句话用语精准。“大年三十”“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准确具体,而三十年前的事情,鲁侍萍依然能够精准的
记得,足见其所受伤害之深,从而有力控诉周家的狠心、残忍。
控诉直接,语气强烈。“你”“你们”“你们周家”等词语反复强调了周朴园及其家族是她不幸的罪魁祸首。
使用对比手法,突出情感。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狠心逼着生下孩子才三天的鲁侍萍冒着大
雪离开周家的门,对比中更加凸显了周家的残忍与鲁侍萍的可怜,表达了强烈的控诉之情。
6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的说法是在故意美化‘梅侍萍’的身份,而他之所以这样说,
并非是对“梅侍萍”的肯定,而是在美化他自己,掩盖事实,所以鲁侍萍用“不是小姐”“不规矩”加以回击,以
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实际上“不是小姐”“不规矩”正是出事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鲁侍萍饱受了屈辱,也丝毫
没有换来周朴园的同情,所以“不是小姐”“不规矩”也包含着鲁侍萍为当年不顾身份悬殊而错爱周少爷的悔恨
与自责。
6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内容方面,曾经周朴园的衬衣上会绣上“萍”字,而时隔三十年,鲁侍萍依然能清晰的记起那件绣着梅花和“萍”
字的衬衣,这足见他们曾经也是情深意切。所以这一件衬衣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话剧内容。
情节结构方面,正是这件衬衣让周朴园最后确定了侍萍的身份,因为别人是不知道的。
人物塑造方面,鲁侍萍提到见证了他们曾经情深意切的衬衣,说明她对当年的感情尚有怀念,甚至对周朴
园的良知还有一丝幻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而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
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
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轰开,
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
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
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
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
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
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说不
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当代的梅兰芳,假如
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
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
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
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
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
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
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6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
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
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安加指责,否则可能
会有理解上的偏差。
70.“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
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71.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
气,更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答案】
69.B
70.国粹派是指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
流的人。“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是指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哗然”是“大惊小怪,
极力反对”的意思。
71.①举例法(事实论证法):用京剧发展事实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
②对比法(反衬法):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展,来对比或反衬川剧“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文化交流的
落后做法。
【分析】
6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 项,“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太绝对,“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说法也不正确。结合“拜师学艺是一件
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
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分析,“根本与‘国粹’毫无
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说法不正确。
故选 B。
70.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
残守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
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等分析,国粹派是指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
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
结合“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分析,
“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是指抱残守缺,不求创新和发展。
结合“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分析,“哗
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71.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照这样
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分析,举例法(事实论证法),用京剧发展事实
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
结合“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分析,对比法,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展,来对比或反
衬川剧“国粹派”抱残守缺。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法和对比法来反驳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文化交流的落后
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
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
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
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
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
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
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
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
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
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
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
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
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
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
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
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
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
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
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
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
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
烟……
7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
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
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
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
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73.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74.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72.C
73.①刚嫁给父亲时满怀期望,认为父亲会大红大紫;②嫁给父亲后,深怀悔意,对父亲“配角”职业颇为不
满,公开场合尽量避免提及父亲的“演员”身份;③儿女长大后,对父亲多了关怀体贴,安慰受伤的父亲,提
醒孩子不要干扰影响父亲拍戏。
74.①人物形象上:这个画面是父亲拍戏结束后拍戏结束后辛苦、疲倦的状态直接呈现,通过父亲的动作、
神态描写,强化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辛勤、努力的配角形象特征。②情感表达上:结尾处的细节
描写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隐而不露,意味丰富,引发读者想象。③思想
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小人物(“配角”)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他们
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也值得赞美。
【分析】
72.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欲抑先扬”错误,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身份,然后再介绍名字,以名字的“伟大”衬托职业中扮演的
角色的卑微,不存在“欲抑先扬”之说。
B 项,“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的判断评价不准确。因为从小说整体来看,这篇小说并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
安排,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父亲的平凡。
C 项,正确。
D 项,前半句“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表述不严谨,如爷爷只是介绍了其职业,后半句“特别重
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不对,小说未涉及心理描写。
故选 C。
7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第 4 段中,写出了母亲对待父亲婚前和婚后的不同,如“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
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可以看出母亲婚前对父亲是充满期
待的,而婚后却觉得父亲默默无闻,以致深怀悔意。母亲对待父亲态度的转变在“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的时
候,父亲受伤了,母亲关心父亲“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在“我”考上大学后,让我去看父亲拍戏,“嘱
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足见对父亲的关心和体贴。
74.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
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这些看似随意的动作写出了父亲的疲惫和辛苦,突出了一个有
责任心勇于担当的人物形象;“我”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在结尾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突出了对
父亲的敬意和感激;在主题方面,从父亲这一平凡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敬业的态度、勇
挑家庭重担的辛苦、对家庭的责任和爱,这些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值得我们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