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7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基础训练】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
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它们周
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
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②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
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
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
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
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化学、神经、生态、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
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③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 1 光年的地方。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
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
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
的彗尾。
④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
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它唯一的伙伴是它的巨大卫
星卡戎。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
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
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
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
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氨气的热核
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⑤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
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
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
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⑥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
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
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许多
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
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
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节选自《宇宙的边疆》)
1.请根据原文内容,用最简洁的词语填空。
《宇宙的边疆》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向小尺度推进介绍的,以上节选的文段主要介绍了行星系、
太阳系,其中最后四段重点介绍了太阳系里的(_______)、行星和(_______)。
2.下列关于原文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
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B.每当太阳经过的时候,会对彗核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
热的作用,彗核里的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C.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是巨大的气体星球,都是太阳系的宝石,它们分别有一个冰冻
卫星相伴随。
D.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
阳系。太阳系行星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3.根据原文段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其他的
星星了。
B.在宇宙中,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因此,可能不只有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可能别的
星球上也有生命。
C.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对于宇宙而言,地球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
D.人类虽然是渺小的,但却有幸生活在这样稀有而美丽的星球上,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勤劳来探索神秘的宇
宙,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答案】
1. 彗核 地球
2.C
3.A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在最后四段找出重点介绍的“太阳系里”的事物,根据三个词语中间“行星”的提示,可知应该填写天
体的名称。从第三段看,“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
它们就是彗核”可提炼出关键词“彗核”;第四段介绍的内容是太阳系的“行星”,而第五段和第六段都在介绍
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故关键词为“地球”。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是巨大的气体星球,都是太阳系的宝石,它们分别有一个冰冻
卫星相伴随”错误,
“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可见,冥王星并非气态行星;从“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的表述中可见,
“太阳系的宝石”只有“土星”,而不是列举的所有行星。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其他的
星星了”错误,原文第一段说“它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它们周围的那些区区
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
识是逐渐形成的”可见,选项漏了“在开始的时候”的限制,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宇宙的正确认识会逐
渐形成。
故选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
建校 12 年,1645 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
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
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
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 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 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新
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
年 8 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 16 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
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
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
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
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
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
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
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
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
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
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
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
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合《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
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保护,于是称学
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
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
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
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
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
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
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6.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4.A
5.B
6.①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②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
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③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
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错误。从原文“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
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来看,张桂梅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
性循环。
故选 A。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错误。应该是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贫困
山区的教育。
故选 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分析可知,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
现党的扶贫承诺。
由“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
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分析可知,让
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
由“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
代人”分析可知,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
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
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
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
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
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
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
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
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
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
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
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
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
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
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
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
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
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
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
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
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7.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 )
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年黑猩猩常常用嚼烂的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成年后也用同样的方法在树洞中汲水解渴。
B.动物通过幼年时的游戏行为,掌握追逐、躲藏、搏斗等各种“技能”,以便将来能够生存适应。
C.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一样需要游戏行为,但成年动物与幼小动物不同的是不需要用游戏来演习生活。
D.对动物游戏的不同研究,得出了“演习说”“自娱说”等假说,这说明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已经解开。
9.对“动物游戏之谜”的破解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
A.游戏是动物能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巧妙结合。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
B.动物通过游戏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熟悉未来生活应掌握的技能,以适应生存。
C.动物游戏使动物在竞争生活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和补偿。
D.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有待深入研究。
【答案】
7.D
8.D
9.A
【分析】
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论据、论证以及论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
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错误,原文“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
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
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
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可知是 A、B、C 三个选项的内容,这三项是“自娱说”来否定“演习说”的论据,而 D 项答非所问,不能作为
对“演习说”否定的论据,选项是对“自娱说”的具体论述。
故选 D。
8.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
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会,要死抠字眼。
D 项,“这说明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已经解开”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
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原文只是阐释了动物为什么游戏的几种不同的
看法,并没有说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已经解开。
故选 D。
9.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
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
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 项,“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错误,原文“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
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
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可知解释的是“学习说”,“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在原文无依据。
故选 A。
【点睛】
阅读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比较点多为:句意逻辑是否一致;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是否发
生张冠李戴;是否绝对;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
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
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
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
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
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 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
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
有礼?琮的形状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
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
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 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
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的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
的轴的相交点,叫作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
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 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
转盘直径的 2 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
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
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
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大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
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 毫
米的孔,管子长 15 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 0.013 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
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
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0.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
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
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
饰作用。
11.“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
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1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
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
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
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
少的。
【答案】
10.D
11.C
12.B
【解析】
10.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能力。具体而言是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
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天圆地圆”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选出答案。
D 项,“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表述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竹管和外包的大
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故“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属于无中生有,
作者并没有此观点。
故选 D。
1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也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
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
旋转式天文仪器”可知,原文有“可能”二字,表示一种猜测,而选项表示肯定,故此说法过于绝对。
B 项,“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表述错误,璧和琮没有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故此项于文无据。
此外,此项也强加因果了。
D 项,“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表述错误,依据原文“一部分变成璧,竹
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可知,璧不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
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题干
要求“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项,“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倒数第三段“……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
是不动的”可知,盘子要随着星转,而不是“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句意与文意不符。
C 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
可知,原文意为两部分中第二部分应为长竹竿,选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意为大石块,故此
项曲解原文。
D 项,“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倒
数第二段第一句“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可以得知,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
于直接观察天象。句意与文意不符。
故选 B。
【点睛】
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
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
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
巧妙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物在太空中“修炼”
①植物在太空中能否顺利生长呢?
②在太空失重等多种环境影响下,许多被送上天的植物,特别是种子会发生一系列神奇微妙的变化。
太空实验证明,根的生长方向取决于重力,苗的生长方向则决定于重力和阳光。根会因没有重力丧失了向
地性而旋转 180°向空间伸展,而它的叶细胞分裂则大为加速,细胞核体积则变大。向日葵在超重情况下,
其向日运动明显减慢。相反,在失重情况下,向日运动则加快。
③在太空中曾试种过芹菜、胡萝卜、小麦、洋葱、绿豆、松苗、烟草、郁金香等多种植物,发现太空
小麦的成熟比地面加快 13 天。1996 年 12 月,俄罗斯和美国经过合作,成功地在“和平”号空间站暖棚里培
养并收获了第一批太空小麦,在这只有 900 平方厘米的“麦田”里收获了 150 多穗小麦。这批墨西哥矮小型杂
交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只有 97 天。
④失重环境还会影响植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地面上的植物 80%的能量用于茎的生长,而在太空的植物
几乎没有茎,但叶子繁茂,果实丰硕。同时植物由于受失重影响,改变了根向地和茎背地的生长习性。但
是,这些植物返回地球后,又恢复了原有的生长习性。这说明失重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有可逆性。
⑤更为神奇的是,植物种子受失重等因素的影响,遗传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为了探索空间条件对植
物种子的诱变作用,我国早在 1987 年就开始对辣椒、苹果、西瓜以及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进行太空“修炼”试
验。天上走一趟,就是不一样。这些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在太空中逗留 5~15 天。逗留时间越长,种子基
因变异程度越大。种子经过太空“修炼”返回地面,与未经“修炼”的种子相比,出现令人惊奇的增产、优质效
果。太空辣椒比一般辣椒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单个平均重量从一般种植的 90 克提高到 160 克,有的可达
300~400 克,成为同类产品中的“大哥大”。亩产可达 4000~5000 千克,比对照组增产 1 倍以上;病情指数
减轻 55%左右,可食性物质提高 25%,维生素含量提高 20%。
⑥同样,太空芦笋比一般的芦笋的出笋率高 31%,苹果的个体平均重量增加 15%,品质也有所提高。
西红柿平均产量增加 20%以上,病情指数减轻 11.7%。人参组织培养基进入太空培植实验,10 天后发现人
参在太空的生长量已相当于地球上 1 个月的生长量。
13.题目中“修炼”一词可用哪个双音节词替换?作者为什么不使用可替换的词语?
1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太空作物神奇微妙的变化的?
15.作者是怎样说明“植物种子受失重等因素的影响,遗传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16.作物由于脱离地球的重力环境进入太空,导致自身的优化发展。所谓“环境改变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请结合自身经历或他人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3.变异(或变化、优化、诱变)。“修炼”本指道家修身养性、练功炼丹等,这里的“修炼”一词含有“提升”“打
造成精品”的意思。用“修炼”一词说明了作物通过太空“旅行”,其性能变得更优更好,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
14.生理结构变化(叶细胞分裂加速,细胞核体积变大);生长周期加快;生理功能变异;遗传性状变化。
15.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辣椒、芦笋、苹果等例子,通过太空品种与一般品种的
对比,具体说明了种子经太空“修炼”后,遗传性发生了变化。
16.①同意。可结合自身经历或他人事例,围绕良好环境对自身进步的作用来谈。②不同意。可结合自身
经历或他人事例,谈自己或他人与不良环境抗争,仍然保持良好品德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分析】
1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定位到原文位置,然后结合
具体语境和全文,分析其不可替代的原因。
本文主要讲解了作物在太空的变化,在太空中,其生长方式发生变化,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生长周期和最
后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变化,因此可以用“变异”或者“变化”等词语来替换。但是替换后都没有“修炼”这个词
的表达效果好,因为作物在太空中的变化,主要都是好的方面,“修炼”本指道家修身养性、练功炼丹等,这
里的“修炼”一词含有“提升”“打造成精品”的意思。用“修炼”一词说明了作物通过太空“旅行”,其性能变得更
优更好,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所以作者选择了“修炼”一词。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
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
文中第二段提到,“根会因没有重力丧失了向地性而旋转 180°向空间伸展,而它的叶细胞分裂则大为加速,
细胞核体积则变大。”这是生理结构方面的变化;“墨西哥矮小型杂交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只有 97 天”,“人参
组织培养基进入太空培植实验,10 天后发现人参在太空的生长量已相当于地球上 1 个月的生长量”,这说明
作物在太空中生长周期发生变化,生长周期缩短;第四段中说“失重环境还会影响植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可
见作物在太空中生理功能也会发生变异;第五段中说到作物种子在太空中“逗留时间越长,种子基因变异程
度越大”,说明作物在太空中遗传性状会发生变化。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等,要求学生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所理解,
答题时再结合文段具体分析。
首先定位到第五段,作者列举了辣椒、苹果、西瓜以及水稻等农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
明方法;“种子经过太空‘修炼’返回地面,与未经‘修炼’的种子相比,出现令人惊奇的增产、优质效果。”这
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单个平均重量从一般种植的 90 克提高到 160 克,有的可达 300~400 克”“亩产
可达 4000~5000 千克,比对照组增产 1 倍以上;病情指数减轻 55%左右,可食性物质提高 25%,维生素含
量提高 20%。”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
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
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环境改变人”的内涵而凭空想象。
若同意,可结合自身经历或他人事例,围绕良好环境对自身进步的作用来谈,突出环境对人的正面的影响;
若不同意,可结合自身经历或他人事例,谈自己或他人与不良环境抗争,仍然保持良好品德和锐意进取精
神,重点说明坚定的意志能够战胜不好的环境,坚强的人不会被环境所左右。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到“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原文见课本。
17.第一段中“我们的小小行星”是指什么?第三段中“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的“大海”是指什么?
18.第三段中说“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9.在说明“宇宙辽阔无垠”时,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0.这段文字的开头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
17.“我们的小小行星”指地球。“大海”指宇宙。
18.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探索研究还很肤浅。
19.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由近及远,由内到外。
20.探索给我们知识,而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探索使我们了解宇宙,而对宇宙的了解,决定着我们人
类的未来。
【分析】
1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定位到语句位置,然后找出
关键词,结合具体情境概括分析。
根据原文“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可知“我们的小小行星”指的是地球;
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
涉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知识还停留在探索地球的阶段,对于更广阔的宇宙空间,我们才刚刚
开始涉足,说明“大海”指宇宙。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根据题干
定位到语句所在位置,然后找出关键词,结合具体语境从语言意义和语言表达方面概括分析。
“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宇宙世界
比喻成辽阔的海洋,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意思是说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还才刚刚开始,我们对宇
宙的了解和探索都还是初级阶段,还很肤浅。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等,要求学生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所理解,
答题时再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相当于 6 万亿英
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一光年。”这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里先说明了一束光一秒钟传播的距离,然后说明其 8 分钟所传播的距离,再说其一年所传播的距离,是
由近及远,由地球到太阳再到宇宙深处,是由内到外。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
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
筛选文段开头的关键句子,“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
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
度。”作者在这里指出了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即能够让人类获得知识,从来影响人类的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的道德与武器
(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 刘志良译
①德语中有句古老的谚语: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这句谚语还真没错。一只驯化的乌鸦或
渡鸦也不会啄你的眼睛,正如它不会啄同类的眼睛。我养的渡鸦罗亚经常站在我的胳膊上,我就有意把自
己的脸贴到渡鸦面前,紧挨着渡鸦恶狠狠的弯喙。这时,渡鸦的举动很感人。它紧张兮兮地把喙从我眼前
移开,就像父亲在刮胡子,小女儿把手指伸了过来,想试试剃须刀的锋刃,父亲会赶快把剃须刀拿开。
②为什么狗不可以咬同类的脖子?为什么渡鸦不能啄朋友的眼睛?为什么所有具备武器的动物都要有
禁忌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渡鸦毫无顾忌地去啄伙伴、妻子或者孩子的眼睛,那么到今天世界上就不会再
有渡鸦了。如果狗或狼不管不顾地去咬同伙的脖子,并真的把同伙咬死,这个物种肯定就会在短期内灭绝。
③斑尾林鸽并不需要这种禁忌,因为它无法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这种鸟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哪怕是
遇到了装备强大武器的敌人,它也能逃脱。还有很多“无害”的食草动物,一旦被关到了狭小的空间,就变得
肆无忌惮。最令人厌恶、最无情、最血腥的杀手是据说生性最温柔、仅次于鸽子的一种动物——狍。据我
所知,狍是最凶险的动物,而且还长着角这种凶器。狍“消费得起”这种无约束的能力,因为即便最虚弱的雌
狍,也能逃脱最强壮公狍的攻击。而在狭小的地方,公狍迟早要把自己的同类,包括雌狍和孩子们,逼到
角落里顶死。
④现在我们再讨论讨论另外一个问题。社会性的鸟兽摆出屈从的姿势,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进
攻者见状就会自我约束起来?社会性动物在表达顺从态度时,都使用同样的原则:乞怜者总是把身体最脆弱
的部位呈现给敌人,更准确地说,是暴露致命性部分。雄性火鸡经常进行疯狂的摔跤比赛,如果有一只服
输了,它就蹲在地上,伸长脖子贴在地面。而胜者的行为和狼很像,它显然想去啄、踢落败的敌人,但却
不能这么做。它一圈又一圈地绕着落败的敌手,气势汹汹的,还试探性地去啄对方,但并不会真正碰到对
方。
⑤屈从者和强者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弱者突然失去反抗的意志,放弃了抵抗杀手的一切手段,似乎正
是弱者放弃抵抗手段,使得进攻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无法超越的阻碍。
⑥在进化的过程中,如果动物形成了能致同类于死地的武器,那么这种动物为了生存,就必须形成一
种相应的社会禁忌,避免这种武器危及种族的生存。天生的冲动和禁忌构成了一个系统,再加上自然提供
给社会性物种的武器,形成了一个精心设计、自我管理的复合体。
⑦只有一种生物,拥有身体以外的,出自自身设计的武器,因此他的本能也就不了解武器的运行机制,
在应用武器时也就没有充分的禁忌,这种动物就是人类。我们并未从自然界得到武器,我们根据自己的意
愿制造武器。未来哪件事情更紧迫呢,是研发武器,还是培养与之同步的责任感?我们应该像鸽子那样,
还是向狼学习?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21.文中哪些例子(现象)可以说明第⑥段提及的“相应的社会禁忌”?
22.关于第⑦段画线句子提出的问题,本文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请作简要介绍。
23.第③段内容与全文中心意思有什么关联?请作简析。
【答案】
21.①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②驯化的乌鸦或渡鸦不会啄驯养者的眼睛。③渡鸦把喙从我眼
前移开。④狗不咬同类的脖子。⑤狼不咬同类的脖子。⑥(雄性)火鸡打斗,胜者不啄落败服输的对手。
22.本文认为,我们不能像鸽子那样毫无禁忌,而应该向狼学习,有所禁忌。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
做毁灭同类的事;如果敌人屈服投降了,胜者应该停止攻击、伤害。
23.①从相反的角度举例,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武器,就必须形成相应的禁忌,以保护种族的生存。
②斑尾林鸽没有这种禁忌,是因为它没有进化出而且也不会进化出致命武器。这说明动物保护种族生存的
社会禁忌是与其致命武器相伴而生的。③很多“无害”的食草动物,例如狍,在狭小的空间,因为没有禁忌而
变为血腥的杀手。这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的武器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禁忌,必然危害种族的生存。
【分析】
2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
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
案。
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为文中的第一、二段,另外在文章的第四段还有一个事例,注意不能漏掉。根据第一
段语段的内容,“一只驯化的乌鸦或渡鸦也不会啄你的眼睛,正如它不会啄同类的眼睛。我养的渡鸦罗亚经
常站在我的胳膊上,我就有意把自己的脸贴到渡鸦面前,紧挨着渡鸦恶狠狠的弯喙。这时,渡鸦的举动很
感人。它紧张兮兮地把喙从我眼前移开,就像父亲在刮胡子,小女儿把手指伸了过来,想试试剃须刀的锋
刃,父亲会赶快把剃须刀拿开。”进行概括:①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德语中有句古老的谚语:
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这句谚语还真没错。②驯化的乌鸦或渡鸦不会啄驯养者的眼睛。③渡
鸦把喙从我眼前移开。
根据第二段“如果狗或狼不管不顾地去咬同伙的脖子,并真的把同伙咬死,这个物种肯定就会在短期内灭绝”
可概括出:④狗不咬同类的脖子。⑤狼不咬同类的脖子。
第四段内容“雄性火鸡经常进行疯狂的摔跤比赛,如果有一只服输了,它就蹲在地上,伸长脖子贴在地面。
而胜者的行为和狼很像,它显然想去啄、踢落败的敌人,但却不能这么做。它一圈又一圈地绕着落败的敌
手,气势汹汹的,还试探性地去啄对方,但并不会真正碰到对方”可概括出:⑥(雄性)火鸡打斗,胜者不
啄落败服输的对手。
2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关
于第⑦段画线句子提出的问题,本文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请作简要介绍”,然后看画线句写的是谁,如何来
写的,达到什么效果,并结合本文的主旨来解答。
从文中不难看出我们应该像那些有“相应的社会禁忌”的动物那样,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作答本题首先搞清
楚“鸽子”和“狼”的两种行为的特点及后果。鸽子毫无禁忌,会导致物种灭绝,狼有所禁忌,让该类物种得以
生存。因此文章的观点很明显,我们不能像鸽子那样毫无禁忌,而应该向狼学习,有所禁忌。再结合文本
相关内容阐述,像狼这样做对于人类的意义: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做毁灭同类的事;如果敌人屈服
投降了,胜者应该停止攻击、伤害。
2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段落与前后文的关系,一般要从内容、结构和主
旨等方面入手。
从内容上看,第③段是反面举例;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和第②段文字形成对比;从主旨上看,是为了进
一步说明动物之间存在禁忌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是论述“社会需要相应的社会禁忌”,而第三段列举“斑尾林
鸽并不需要这种禁忌”,这属于反面举例,由此可以看出动物保护种族生存的社会禁忌是与其致命武器相伴
而生的;而后面列举的“狍”的事例则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的武器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禁忌,必然危
害种族的生存。从而整个一段旨在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武器,就必须形成相应的禁忌,以保护种族
的生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的智能
人们往往把植物视作被动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惊人的举动的静止生命。但现在正出现一
个新的科学领域,挑战着这些假设。支持者们说,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并且显示出许多能被称为
聪明的举动。例如,它们能够根据对环境的估计来有计划地生长,它们还能使用创造性的方法击败敌人。
智力通常被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植物也有。
有的科学家曾将一些单独的菟丝子(一种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移植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上。
结果发现,菟丝子更可能缠绕在营养状况好的宿主身上,而拒绝营养状况差的宿主。它在从宿主身上吸取
养料之前就显示出了这种接受和拒绝的反应。
科学家们解释道:“在细胞里一定进行着某种计算,但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能够对环境进
行评估,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意识到植物比我
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呢?主要就是因为植物活动起来比我们要慢得多。因为我们通常看不到它们在生长,
所以很难想到它们能够行动,更不用说智力了。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研究植物的地方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科学家们认为要研究植物的智能,应该
给植物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来诱发它们的智能行为。植物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智能行为的一个很好
的例子,就是它们遭到动物攻击时的反应。以蒿属植物为例,当受到昆虫的袭击时,它会向空气中释放出
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发出有掠食者出现的信号,这些化学物质会向其他植物发出警告,让它们多产生一种
防御剂,昆虫是很排斥这种防御剂的。最近的研究还显示,野生烟草会“偷听”蒿属植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并
以此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
植物似乎还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 2003 年公布的一份研究中,以色列科学家将一株植物一分为二,无
性繁殖成两株,在分离几周之后,两株植物的根系也各自分开生长,它们也发现自己已经分别成为单独的
植物。
植物如何做出这样的反应呢?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它们的反应依靠某
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来协调。那么什么是电信号呢?埃里克·戴维斯博士在 2001 年曾对
电信号的产生作出过这样的阐述:本质上,电信号的产生是因为细胞膜电位(细胞内外电荷的差异)的改变。
所以,离子穿过细胞膜的任何运动都是一次电信号传递。如果随后其他细胞发生电传递,就会产生电信号,
整株植物的大部分行为反应可能是通过电活动协调完成。
24.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植物有智能的一项是
A.菟丝子更可能选择营养状况好的宿主,甚至在汲取养料前就有接受或拒绝宿主的反应。
B.科学家发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都能为菟丝子等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提供养料。
C.有的植物在面临昆虫的袭击时,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排斥昆虫;并发出信号警告其他
植物。
D.野生烟草也能“破译”蒿属植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防御昆虫的袭
击。
25.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拥有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能力,表现在它能够选择宿主、主动防御、自我识别等方面。
B.植物的智能是指其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智能没有体现在植物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
C.研究植物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而这类环境不富有挑战性,不能诱发植物的智能,这是直到现在人们
才认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D.埃里克·戴维斯博士把植物能够做出智能的反应,归因于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的
协调。
2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表明植物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而且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
环境。
B.只要把握植物依靠激素和电信号来协调其行为反应的原因,就可能更准确地揭示植物智能的奥秘,更好
地优化自然环境。
C.科学家们通过给植物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就能赋予植物细胞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更好地研究植物
的智能。
D.由于植物的智能与电信号紧密相关,所以研究植物智能反应最佳的方式就是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
【答案】
24.B
25.C
26.B
【分析】
24.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同时
关注选项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植物有智能的一项是”。
B 项,“菟丝子更可能缠绕在营养状况好的宿主身上,而拒绝营养状况差的宿主”说明山楂树是被动为菟丝子
提供营养,因而不能证明植物具有智能。
故选 B。
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自我识别”不属于植物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能力;
B 项,“智能没有体现在植物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错误,该选项暗含植物的智能可以由植物生长的快慢决
定,而文中“因为我们通常看不到它们在生长,所以很难想到它们能够行动,更不用说智力了”说明植物的智
能并不是由植物生长的快慢决定的;
D 项,“归因于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的协调”错误,原文是说埃里克•戴维斯博士对电
信号的产生过程做出阐释。
故选 C。
2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认真研读,同时需要考生在理解文章信息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整合,最终得出结论。
A 项,“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文中无据;
C 项,“就能赋予植物细胞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错误,植物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不是科学家赋予的;
D 项,“就是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错误,“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仅仅是植物智能反应的要因之
一。
故选 B。
【点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
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
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蚂蚁何以该受敬畏
杨文丰
在蚂蚁眼里,集体利益可是任何时候都高于一切的。蚂蚁组织能力超群,更深谙团结就是力量,团结
方是生命之大道,团队合作至上,团队以永不言弃为做事的底线。
著名生物学家威尔逊教授说他亲眼见过一只肥大的马蜂受伤后在林地休养,一只小蚂蚁发现后,爬过
去一口咬住马蜂的翅膀,就想把马蜂拖走。马蜂可能自恃体形硕大,根本没把蚂蚁放在眼里,翅膀一扇,
就把蚂蚁扇出老远……然而,蚂蚁并未放弃,没过多久,小蚂蚁回来了,身后还领着黑压压一大群蚂蚁,
它们很快就把大马蜂围得水泄不通,爬得马蜂满身都是。马蜂拼命扇动翅膀,却飞不起来,只能束手就擒,
被运往蚁巢。
善于给力的蚂蚁,讲求团队合作,既善动脑,还善走捷径。有一种带蜇针的翘尾蚁,为捉到另一棵树
上的小虫,会互相咬紧同伴的后足,连成一条长长的“索桥”,从树上垂吊而下,再借风力飘荡到有小虫的那
棵树上去。
然而,蚂蚁身上最令人惊骇、最突出,也最可敬畏的,我以为还是他们似乎与生俱来的“毫不利己,专
门利人”的秉性,义无反顾的决绝的牺牲精神!
法布尔那次燃起一支蜡烛,轻轻地插上蚁巢顶。一分钟后蚂蚁便觉察到了“火警”,霎时显得有些慌乱,
然而没过多久,仿佛就已部署停当,一队又一队秩序井然地爬上燃烧的烛芯,掉转屁股分泌蚁酸灭火,直
至烛火熄灭。三天后,法布尔重复这个实验,蚂蚁们不但全然不惊,而且很快就扑灭了烛火,还不见任何
蚂蚁殉难。
这当然是处理一般性的火警。假如遭遇欲陷蚁巢于绝境的大火,他们则会毫不迟疑地团团抱成篮球大
小的蚁球,将蚁王紧紧地包裹在中心,然后似滚雪球一般滚离火海,其情其景,真是无比壮烈!
除了团结合作共渡难关,蚂蚁更是疾恶如仇,爱你憎你都没商量,集体排斥异己。如果觉察到近在咫
尺的蚂蚁味儿不对,立即翻脸不认人。
蚂蚁无疑会组织起来,发动蚁团大战,杀伐旁族蚂蚁,攻城略地,侵吞邻国,扩张势力范围。对于蚂
蚁好战的本性,我国的诸多古籍亦有独到的记载,如《大戴礼记》注“玄驹者,蚁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
纲目》释“大蚁喜酣战,故有马驹之称”。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和平的日子,兵蚁大都无所事事,当然,偶尔也会陪伴小工蚁出门,掠夺食物。
他们枕戈待旦。
蚂蚁何以不惜献身?对此,蚁类学家多持种内斗争的理论来阐释,尽管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蚂蚁打仗
多由争夺食物而起;有的认为蚂蚁战争并非什么种内斗争,而是蚁类间的化学强制反应导致;而在生物学
家汉密尔顿教授看来,是遗传因子所致,是遗传的原因使蚂蚁们认同抚育兄弟姐妹远比养育儿女重要,因
而兄妹有难总不惜两肋插刀……正是基于蚂蚁特殊的生理特性,独特的生活磨砺,方使工蚁倾心服务群体,
兵蚁从不顾生死存亡,百战不殆……
一次次鏖战毕,都是落日苍黄,残阳似血,黄昏如泣。
你别以为奋勇杀敌的兵蚁就没有一丝柔情,只有铁石心肠。生活在非洲沙漠的兵蚁,万一战友沙场光
荣了,他们也会一起回来,走出长长的送殡队伍,将殉难烈士送入固定的基地。
也别以为庸常的日子里蚂蚁就没有自己的期待。冬天来了,蚂蚁就已在向往夏春秋。北风呼啸,身子
被吹得孱弱、飘摇的蚂蚁,不会服输,也总还会提提醒自己:既然严寒就要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有删改)
2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蚂蚁身上最让人敬畏的是他们的牺牲精神。
B.作者分析了蚂蚁不惜献身的原因,认为是遗传因子使蚂蚁甘于为团体服务献身。
C.作者否定了兵蚁缺乏柔情的观点,举了非洲沙漠兵蚁为“烈士”送行之例加以证明。
D.作者否定了平常的日子里蚂蚁没有期待的观点,认为蚂蚁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托物寓意,认为人应该像蚂蚁一样,有团队合作精神,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B.文章夹叙夹议,既有对蚂蚁活动的各种场面的描写,又有对蚂蚁勇于献身、热爱和平等精神品质的赞美。
C.文章善用动作描写,如“翅膀一扇,就把蚂蚁扇出老远”,一个“扇”字,形象地写出了马蜂的强悍霸道。
D.科学与诗意的结合,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作者以科学的眼光看蚂蚁,显示了扎实的科学之美;同
时,文章语言具有一种诗意之美。
29.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蚂蚁的特征。
【答案】
27.B
28.C
29.①讲求团队合作,既善动脑,还善走捷径;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义无反顾、决绝的牺牲精神;
③疾恶如仇,本性好战。
【分析】
27.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
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B 项,“作者分析了蚂蚁不惜献身的原因,认为是遗传因子使蚂蚁甘于为团体服务献身”错误,张冠李戴,该
观点是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教授提出的,并非作者的观点,“而在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教授看来,是遗传因子所
致,是遗传的原因使蚂蚁们认同抚育兄弟姐妹远比养育儿女重要,因而兄妹有难总不惜两肋插刀”。
故选 B。
28.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
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A 项,“托物寓意”错误,“人应该像蚂蚁一样”无中生有,这是一篇科普文,并无托物寓意,并没有写到人应
如何做。
B 项,“热爱和平”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蚂蚁无疑会组织起来,发动蚁团大战,杀伐旁族蚂蚁,攻城略
地,侵吞邻国,扩张势力范围。对于蚂蚁好战的本性,我国的诸多古籍亦有独到的记载”,即蚂蚁有“好战的
本性”。
D 项,“科学与诗意的结合,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错误,本文不是小说,是一篇科普文。
故选 C。
2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
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善于给力的蚂蚁,讲求团队合作,既善动脑,还善走捷径”,即讲求团队合作,既善动脑,
还善走捷径;“然而,蚂蚁身上最令人惊骇、最突出,也最可敬畏的,我以为还是他们似乎与生俱来的‘毫不
利己,专门利人’的秉性,义无反顾的决绝的牺牲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义无反顾、决绝的牺牲精
神;“除了团结合作共渡难关,蚂蚁更是疾恶如仇,爱你憎你都没商量,集体排斥异己。如果觉察到近在咫
尺的蚂蚁味儿不对,立即翻脸不认人”“蚂蚁无疑会组织起来,发动蚁团大战,杀伐旁族蚂蚁,攻城略地,侵
吞邻国,扩张势力范围”,即疾恶如仇,本性好战。
【点睛】
关于科普文章,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
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
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
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神经科学的教科书是这样说的:两个相邻的脑细胞通过联结的突触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时,记忆就
形成了。当大脑再次回忆时,这些联结就会被重新激活,并得到加强。认为记忆存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
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过,新的研究认为,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将会给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患
者会不断遭受痛苦回忆带来的侵扰。
十多年前,科学家开始研究用一种叫作普萘洛尔的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普萘洛尔可以阻碍一些蛋
白的合成,而这些蛋白对于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因此这种药被认为可以阻止新记忆形成。可惜,人们
很快就发现这不能解决问题——除非痛苦的事件发生后立即服用该药物,否则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
近来,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有研究表明,当人回想一段回忆时,被重新激活的联
结不仅增强了,而且会暂时变得更容易改变——这个过程叫“记忆重固化”。在此时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治
疗手段,如电刺激或使用其他药物)可以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这吸引了神经生物学家
戴维·格兰茨曼的注意,他开始用海兔来开展研究。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关于
该事件的记忆,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然后,再将海兔的神经元转移到培养皿中,并用化学方法触发
这段记忆,紧接着施用普萘洛尔。和早前的研究一样,普萘洛尔清除了与这段记忆相关的突触。但是,当
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 48 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格兰茨曼说:“记忆完全恢复了,所以
我猜测,记忆并非完全存储于突触中。”
如果记忆不是存储于突触中,那又被存在哪了呢?
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可
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
神经科学家埃里克·R·坎德尔谨慎地注意到,实验结果是在施加药物后 48 小时之内获得的,而在这段时
间内,记忆的固化过程并不稳定。
尽管才刚刚起步,但新研究确实表明,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苦记忆。格
兰茨曼表示,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新发现,应该有助于治疗另一种与记忆有关的疾病——阿尔茨
海默症。
(摘编自《大脑把记忆存在哪》)
3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触是两个相邻的脑细胞的联结部分。记忆存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B.普萘洛尔被认为可阻止新记忆形成,因它可阻碍一些对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的蛋白的合成。
C.有研究表明,要阻止记忆重固化,可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手段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
D.突触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这证明了记忆并非存储于突触中。
3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痛苦的事件发生后未立即服用普萘洛尔,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
B.电刺激可以使动物形成记忆,在大脑中形成新突触,从而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
C.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有新希望的主要依据是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新发现。
D.格兰茨曼认为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苦记忆。
32.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研究人员推出“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这一结论的依据和研究步骤。
【答案】
30.D
31.B
32.依据: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
步骤:①刺激海兔形成记忆,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用药物等手段清除相关突触;②再次触发相关细
胞后记忆恢复,检查神经元,做出结论猜测。
【解析】
30.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
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
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 项,“这证明了记忆并非存储于突触中”错误,原文是说“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表明这
只是一种“可能”,不能作为绝对的证据得出结论。
故选 D。
3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
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
致。
B 项,“……从而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错误,前后的逻辑关系在原文无依据,原文先关信
息“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可能
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
故选 B。
3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
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当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 48
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可知依据是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具体步骤为“他和同
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关于该事件的记忆,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然后,再将海
兔的神经元转移到培养皿中,并用化学方法触发这段记忆,紧接着施用普萘洛尔”,即刺激海兔形成记忆,
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用药物等手段清除相关突触;“当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 48
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记忆完全恢复了,所以我猜测,记忆并非完全存储于突触中”,即再次触发相关细胞
后记忆恢复,检查神经元,做出结论猜测。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
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
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
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
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
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
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则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
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留犯“天神”,
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热态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来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
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
亿公里(相当于 6 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 1 光年。光年
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
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衰、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
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
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3310 分之一( 3310 ,在 1 之后接
33 个 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
足,但海水面积之大远非我们所能穷尽。
B.“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意思是说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距离约 30
万公里。
C.“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意思是说地球在宇宙中未
必是唯一的,地球环境并不具有代表性。
D.“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意思是说在广表的宇宙中,我们这个地球是十分罕见的,这证明了地球
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3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现在还仅仅是起步阶段,目前对宇宙的认识,也是基于对地球的认识。
B.在探索宇宙方面,我们可能还十分“幼稚”,但我们目前掌握的理论已经证明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
C.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是用来丈量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也是目前最大的长度单位。
D.由于地球在天体中不具有“典型”性,因而我们目前基于地球获得的知识也不具有普遍性。
35.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宇宙空间的测量上,地球上用来表示长度的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用处了。
B.如果人类能发明与光速相等的宇宙飞行器,我们只需 8 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太阳。
C.如果我们从宇宙中的一个星体上不加定向地任自己落下,落到地球上的概率是 3310 分之一。
D.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星际空间十分辽阔,行星、恒星和星系十分稀罕而珍贵。
【答案】
33.C
34.B
35.C
【解析】
3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
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没有解说出这句话的比喻意。原句意思是,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探索研究还
很肤浅。
B 项,“30 万公里”是 1 光秒。
D 项,这句话是为了证明天体在宇宙中是罕见而珍贵的。
故选 C。
3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B 项,曲解文意,“我们目前掌握的理论已经证明”说法错误,在文中,作者“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
想”,而并不是“已经证明”。
故选 B。
3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 项,张冠李戴。“落到地球上的概率”应为“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
故选 C。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涉及的内容一般范
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解答时要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
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靳晓燕
2 月 7 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暌违一年,《中国
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
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 3000 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
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中
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
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
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
个人的精神归宿。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
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
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
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
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
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
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
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
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
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
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
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
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
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
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
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
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
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
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
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 20 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
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
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
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
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
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
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
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3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阐述的一项是( )
A.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
B.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
D.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
3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康震认为,因第二季比赛更成功,所以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
B.在访谈中,嘉宾蒙曼巧妙引用诗词,这既符合访谈话题内容,又充分地表现了她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C.《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却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记者这样
表达明显不妥。
D.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面有大用,委婉地
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
38.点评嘉宾认为当下该如何去努力激活诗心,唤醒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请概括作答。
【答案】
36.D
37.B
38.①当下人们生活紧张,可以利用零星的休息时间品读篇幅不长的诗词。②读诗不止于背诵,更要用心
体悟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魅力,拥有诗意情怀。③研究诗词的学者要精彩阐释古典诗词,为人们展现经
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让人们感受诗词的全部魅力。④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各方齐心协力,利用现代
技术,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以更好地普及传播诗词文化。
【分析】
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本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
行分析比较。
D 项,答非所问,选项是强调诗歌的生命力,不属于题干所问“‘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
故选 D。
3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
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
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 项,强加因果,“因……所以……”错误。文中说“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
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只是就事论事,不能说明“第二季比赛更成
功”与“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有因果关系。
B 项,正确。
C 项,曲解文意,“记者这样表达明显不妥”错误。依据“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
度”可知,这里的“高冷”是褒义词,“高雅”的意思,对其引用并无不妥。
D 项,曲解文意,“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错误。依据“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
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
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
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可知,二人是从不同角度讲古典诗词的意义,并不矛盾,所以没有否定。
故选 B。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
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信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理解的诗教,
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
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
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将这些信息整合后分条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梦想照进现实
——电影《我是路人甲》观后感
李贵宏
哲人们曾经说过:“对于梦想,你努力过、追寻过、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你将今生无悔。”这句饱含
理想主义色彩的励志话语,成为无数有着热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逐梦的座右铭。《我是路人甲》在诠释理
想与激情的同时,更多的是用理性客观的冷思维去剖析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不可预估性,真实表达现状而
不是一味渲染拔高。追梦的艰辛与成长的过程也许是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主题,片里片外所引发的共鸣也恰
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无论你是一个想当明星的文艺青年,还是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与“路人甲”一样,都有
着饮食男女默默打拼的共性特征。影片是一面镜子,既看得了别人也可照得见自己,这也佐证了一个香港
导演为何钟情于草根平民的追梦故事。没有大角色大明星,只有如同山谷里幽静的野百合一样的小人物真
实生存状态的原生态电影,因为尔冬升、梁朝伟、林青霞、舒淇等原本都是默默无闻、平凡无奇的“路人甲”,
如今他们看的是“致青春”,而更多的年轻观众看的正是现实里那残酷逐梦的青春进行时。
作为香港导演,尔冬升拍摄此片绝非偶然,也是苦苦寻求的一种突破。他的从影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有
故事感染力的“路人甲”成长史,千辛万苦直至做了导演之后,关注社会底层,反映现实的残酷,聚焦小人物
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成了他电影创作的源泉与主旨。他的《门徒》《旺角黑夜》,因其讲述底层人物的边缘
性社会生活而闻名,特别是获得金像奖的《新不了情》,将小人物的苦苦挣扎、乐观向上与香港社会的人文
民风渲染得淋漓尽致,颇为生动,文艺范的感性认识总是嵌入了理性尺度的思维表达。这次,依旧延续了
平民气息的《我是路人甲》,既是对当代青年青春、理想与奋斗的人文关怀,也可理解为是他对自己那一代
电影人青春往事的怀念与致敬,用感知的任性与深刻的理解去关注身处变革时代颇具社会代表性的“横漂”
一族的今天和未来。
《我是路人甲》让人们破天荒不再关注大明星,看到的只是一群既陌生又熟悉的青涩面孔与自我影子,
这是影片在题材表现上的重大突破。小人物也有大梦想的励志情怀贯穿影片始终,草根们自然无邪的本色
表演也一样能够撑起整部影片,因为真实、因为质朴、因为共鸣,更易走进内心去打动人们。影片有着纪
录片的纪实痕迹,但毕竟是故事片的框架与叙事,无论在故事结构的戏剧张力上,还是在演员表演的娴熟
度上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吃多了色香味重口的饕餮大餐,也很想尝尝更接地气、更有生活质感的生
鲜小菜,虽说有点生涩不很完美,但感觉很清爽很养胃。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既符合了影片主题表达
所需的风格,也是导演内心真正想任性一把、做回自我的初衷体现。
影片的亲民之风拂面而来,温暖中有心酸、快乐中有残酷,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冷暖情怀与真实状态,
视角更大胆、表达更独特,商业体系下依旧不变的是文艺的气息。遵循自然与真实的创作规律,在艺术手
法与技巧运用上没有过多的炫耀与张扬,甚至客串的大明星个个也只露了分秒钟的脸,彻底收敛了星光。
半写实半虚构的戏剧化故事,浮光掠影地展现了“横漂”一族群演们的辛酸与梦想,同时也注入了整体的娱乐
性与代入感,有欢笑有泪水,也有共鸣度。
梦想是否照进了现实?电影会告诉你答案:酸甜苦辣中,小人物也有大梦想,野百合也会拥有春天。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寻梦的过程,其间的辛酸与快乐才是我们青春的财富与成长的果实!
(选自《安徽日报》,有删改)
39.阅读全文,请概括电影《我是路人甲》在内容、思想以及拍摄方面的独特之处。
40.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请谈谈这一过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案】
39.①内容:讲述了一个草根平民的追梦故事,理性客观地剖析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不可预估性,真实再
现追梦的艰辛与成长的过程。②思想:用感知的任性与深刻的理解去关注身处变革时代颇具社会代表性的
“横漂”一族的今天和未来;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冷暖情怀与真实状态;表达了小人物也有大梦想的励志情怀。
③拍摄:不使用大明星,用的是一群既陌生又熟悉的青涩面孔;遵循自然与真实的创作规律,在艺术手法
与技巧运用上没有过多的炫耀与张扬。
40.①不断思考,寻求突破,才有不断前行的可能。②善于发现,关注生活。最好的素材也许就在身旁。
③遵循自然与真实的创作规律。不炒作,不做作,真实也许就是共鸣的基础。
【分析】
3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
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要求“阅读全文,请概括电影《我是路人甲》在内容、思想以及拍摄方面的独
特之处”,作答本题时,需仔细阅读全文。先理解文意,再根据题干要求加以筛选。如与电影“内容”相关的
文段是第一段。与其“思想”相关的文段是第二段,与其“拍摄”相关的文段是第三、四段。只要加以概括即可。
40.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请谈谈这一过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这是一道探究类
试题。首先分析题干提示语——“拍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核心内容是“不断探索”。结合“也是
苦苦寻求的一种突破”“千辛万苦直至做了导演之后,关注社会底层,反映现实的残酷,聚焦小人物的情感与
生活状态,成了他电影创作的源泉与主旨”“遵循自然与真实的创作规律,在艺术手法与技巧运用上没有过多
的炫耀与张扬,甚至客串的大明星个个也只露了分秒钟的脸,彻底收敛了星光”等,再从文本中寻找探索的
手段、方法等,最后加以思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