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考前临门一脚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
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人类获得了物质满足,却远离了心灵家园。在物质主义肆虐和消费狂欢中,物
役性生存占了上风;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路高歌时,人们“疯狂追新”,痴迷于“物件升级”。与此
相伴随的是,生存环境遭遇重创、危机四伏,人心日益被简化,与诗意渐行渐远。因此,不少作家开始批
判工业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异化及人类生存的痛苦。他们深知,要治愈这种精神顽疾,人心需要亲近
大地、回归自然。而生态文学恰恰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生存体验。
在西方文学中,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开始坦诚地看待自然,歌咏自然,寄情山水。在
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
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其中,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迟子建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等生态诗歌,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优秀作品,均
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
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
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生态
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
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
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
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
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奧波德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
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
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把目光投向荒野。他从自然价值论出发,在《哲学走向荒野》
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
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
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
也很多,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的诗意愿景。
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生态文学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
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
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
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内容要从一个个具体领域入手,从解决一些世界性难题的探索切入,提
供引发启迪、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比方说,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
就,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
这一系列“绿色奇迹”让人刮目相看。与此相对应,文学的眼光也转向生态,关注自然,聚焦生态文明建
设的中国经验。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学已经进行了探寻,尽管初期不可避免地受到《瓦尔登湖》《沙乡
年鉴》等国外经典作品的影响,但短短数年时间,中国生态文学就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创作愈加活跃,内
涵不断拓展,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主题涵盖草原、森林、动植物、荒漠化、湿
地、水土流失等方面,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范、中国格调的生态文学作品。
(摘编自罗铮《壮大文学表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力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时代开始出现,引起了一些作家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生态文学因
此产生。
B. 不少作家认为人心应亲近大地、回归自然,而阅读给人亲切生存体验的生态文学,就可治愈人性异化等
精神顽疾。
C. 生态文学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间接改变生态状况,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
极作用。
D.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与中国生态文学蓬勃发展和创作更加活跃等
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妨多了解一些中外生态文学,它们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B. 与中国作家相比,西方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不够全面的,这必然会降低其生态文学作品的价值。
C. 当下,生态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作用不能低估,生态文学可以让人类认识到树立生态世界观的重要意义。
D. 中国生态文学在初期受到国外经典作品的影响,近年来则更注重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自身的故事。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生态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
A. 陈桂棣《淮河的警告》
B. 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
C.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D. 郭耕《荒野之鼬与荒野之忧》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B 3. B
4. 生态文学是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回应全球环境问题、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精神归宿的文学。
5. ①首先指出生态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及生态文学的价值取向;
②其次介绍并分析西方、中国生态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③然后阐述生态文学的作用、意义及中西文化中相互交叠的思想资源;
④最后总结介绍生态文学的本质及当代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新校舍(节选)
汪曾祺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
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
饭有木头的气味。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
的粗陶碗里。菜多盐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土墙,铁皮顶。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
当地响。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
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
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女
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他要求学生
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
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
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我上过他的“楚辞”。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
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这样讲唐诗,别的大学里大概没有。闻先生的课都不
考试,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
唐兰先生教词选,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
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我不好好上课,书倒真也读了一些。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通称系图书馆。我和另外一两个
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我们拿着,随时可以进去。系图书馆是开架的,要看
什么书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这些麻烦手续。有的同学看书是有目的有系统的。一个姓范的同学每天摘抄
《太平御览》。我则是从心所欲,随便瞎看。我这种乱七八糟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我觉得这个习惯
挺好。夜里,系图书馆很静,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我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
因此我和同寝室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
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一篇宣传国民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
篇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
兜圈子”是狗。事隔近五十年,我对这一警句还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有一个“冬青社”(联大学生社团甚
多),颇有影响。冬青社办了两块壁报,一块是《冬青诗刊》,一块就叫《冬青》,是刊载杂文和漫画的。冯
友兰先生、查良钊先生、马约翰先生,都曾经被画进漫画。冯先生、查先生、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气。
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
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
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文本二:
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说实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
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感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
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
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未变,也
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跃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沈先生真不
是个长于逻辑思维的人,他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
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数教授教课认真,“多数教授上课很随便”。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委婉表达了对敷衍了事的教授的不
满。
B. 文中“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夜里在系图书馆读书时环境的静
谧。
C. 三青团在壁报上宣传国民党的观点,“群社”痛批其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有暗示其为国民党走
狗之意。
D. 作者认为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虽然不大会讲课,但绝不照本宣科,所讲内容均为自己刻苦实践的“经验
之谈”。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组成,抗日战争时期设
立于西南地区。
B. 《红楼梦》是古代笔记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等一大批栩
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C. 《离骚》是先秦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辞采瑰丽,结构宏大,充满浪漫色彩,深受现代诗
人闻一多的欣赏。
D.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代表作为《边城》。他只有小学学历,自学成才,不擅长逻辑思
维,讲不出理论。
8. 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新校舍”的校门、道路、伙食和教室,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试简要分析。
9. 如欲以“‘自由’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为题为《新校舍》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文本概括评论要点。
【答案】6. A 7. C
8. ①介绍联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照应文章题目“新校舍”,对新校舍的校门、教室等进行描述,使读
者对它有了具体印象。
②反衬西南联大的人才之盛。“新校舍”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却培育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两相比较,衬
托出联大的成就之大,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9. ①教授讲课完全自主,极其自由;
②学生上课、借书没有严格约束,十分自由;
③学生思想开放,学校不加干涉,颇为自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弱不好弄,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
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①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
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
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后袭封吴平侯,
对扬王人,悲恸呜咽,傍人亦为陨涕。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
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
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②忻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鰍鱼,自送
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
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
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
廷便是更有广州。”征为太子左卫率。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
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
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节选自《南史·萧劢传》)
[注]①景:萧景,萧劢之父。②新淦县:今江西省新干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
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B. 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
/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C. 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
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D. 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
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又称内忧。古代官员遭遇双亲丧事一般需回籍守制。
B. 大理,指大理寺,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地方司法机构,长官为大理寺卿。
C. 刺史,指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D. 河东,指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唐柳宗元为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劢注重孝道,居丧悲痛异常。母亲去世后,他常常徒步前往墓地,风雨无阻。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
消瘦无比,以致门生故吏都认不出他来。
B. 萧劢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他善于治理地方,所至之处均有惠政。离开广州时,官民哭泣,恋恋不
舍,很多人自发携带酒食前来为他送行。
C. 萧劢为官清廉,不取非法之财。在广州任上,他一改前任做法,对外国商船秋毫无犯;每年多次进献,
军务、国政所需,源源不断送来。
D. 萧劢气量深沉,待人宽容大度。他性情简约,非常随和,随从曾不小心将羹汤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不
变,慢慢叫人换去衣服,没有施以惩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
(2)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
14. 梁武帝感叹“朝廷便是更有广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何如此感叹?试简要分析。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萧劢升任宣城内史,郡中有很多猛兽,常常成为人们的祸害,等到萧劢在任,野兽的祸害为此停
息。
(2)刘显拿着书册考他,(他)对答如流,甚至连书的次序行数也没有差错失误。
14. ①意思:朝廷可谓又多了一个广州。②原因:萧劢担任广州刺史,尽改前任做法,不取非分之财,将国
家、军务所需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朝廷。与从前相比,朝廷好像多了一个广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①
苏轼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②水气浮山麓,泛泛③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②昏昏:朦胧
貌。③泛泛:流动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 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 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D. “我”这一生,大概再也无法流连山水,享受归隐生活。渔樵,是隐居的代称。
16. 颈联所写之景蕴含了什么情感?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情感:对春日山水田园之景的喜爱之情。远处,朦胧的雾气像绸带浮动在山脚;近
处,拂动拂的春风好像在深情抚弄青青的麦苗。如此美景,令诗人大为喜爱。
②作用:承上启下。结构上,颈联承接颌联,同为“倚槛”所见之景的具体描写;情感上,颈联为尾联的
抒情作了铺垫,使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荀子《劝学》中所总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大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
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一生的无限感慨;而
“_____________”,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五陵年少争缠头 (4). 一曲红绡不知数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著名的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
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画面色彩鲜明,柔丽多姿。杨柳青年画用宣纸
印刷,用国画彩料,年长日久色彩不褪不变。杨柳青年画不仅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
形成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杨柳青年画通过写实、寓意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年画《莲年有余》,画面上的娃
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手拿莲花,怀抱鲤鱼,( )杨柳青年画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具有文化连续
性的特征而名扬海内外,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的作用,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寓意生活富足,取其谐音,已成为经典的年画,广为流传。
B. 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广为流传,已成为经典的年画。
C. 寓意生活富足,取其谐音,广为流传,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
D. 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D 19. A
20. 将“不仅”改为“既”。②在“形成”后面加上“与”。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并非所有蚊子都吸血,______①______。雌蚊吸血,是为了得到血中蛋白质滋养卵巢,因此雌蚊的唾
液会分泌一种类似抗凝血剂的有机酸,使血液不会凝固,但是留在人皮肤上的有机酸是外来物质,有些人
便会产生过敏现象,比如痒、肿。
生活中,总有人特别招蚊子喜欢。一群人在一起时,被咬的总是他。有人将原因归结于血型,有人更
是无奈一笑称自己“血甜”。其实,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
______②______:首先,蚊子更偏向于叮咬爱出汗和体温高的人,蚊子对汗液等分泌物很敏感,所以
经常出汗、体温较高的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其次,蚊子更偏向于叮咬穿深颜色服装的人,______③______;
第三,蚊子对二氧化碳气流比较敏感,所以平时呼出二氧化碳很多的人也容易招蚊子,比如喜爱运动者。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根据每段的主要内容,以疑问句的形式给每一段各设置一个问题。每句不超过 12 个字。
【答案】21. ①吸血的只是雌蚊
②蚊子青睐以下几种人
③因为它对深色较敏感
22. ①雌蚊为什么吸血?
②被蚊子咬是因为血型(甜)吗?
③蚊子喜欢咬哪些人?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记载,谢安曾问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你的书法比起令尊来如何?”王献
之答道:“当然不同。”谢安说:“外人的评价好像不是这样。”王献之说:“外人哪会懂得!”
王献之回答“当然不同”,言下之意,是认为自己和父亲的书法各有千秋。王献之对外人父优于子的
评价,也颇不以为然。
读了这则材料,你对王献之的话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敢于质疑,挑战权威
谢安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被他询问并质疑“外人评价好像不是这样”时,王献之无疑受到了三重权
威的压制:一为谢安的权威,二为父亲的权威,三为大众的权威。
然而面对着三重权威,王献之却依旧毫不迟疑地回答出:“当然不同!”“外人哪里懂得!”其敢于
挑战权威的勇气,毫无疑问,便是他书法艺术能与父亲并称为“二王”的缘由了。倘若没有这种敢于质疑
挑战的勇气,又如何能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呢?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生活中的我们或是不自信或是胆怯,总是
对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听信无疑。诚然,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并不意味着就完成正确。
如果你发觉有一点疑点,何不为真理而起身质疑呢?
敢于质疑,挑战权威,我们要有能胜考验的实力,人们常说真理是能经得起实践与时间的考验的。诚
然,缪论如烟云般,转眼即逝,但真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也并未使他褪去昔日的
光彩。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见解也是同样的道理。拉马克提出进化学说,由于反对了所谓的神创论和物种
不变论。他遭到了种种非难和攻击,历史无法否认他提出的学说的进步意义,单纯的摆一些空洞的理论,
或是自诩高明是无法长久被认可的,没有拥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与实力才可得到众人的认同,对质
疑,我们要有经得起实践的理论,挑战。我们要有经得起考验的实力。
敢于质疑,挑战权威,我们要有善于明察的眼力。真理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由公认到质疑
再到推出新说法等一系列反复的编程。最终才能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诚如力学发展史一样,经历了亚力
士多德明察后,提出观点被人们信奉了 1000 多年。然而不料,更为伟大的伽利略发现的疑点,凭着这份对
事物明察的眼力,经历了无数次实验,终于推翻前人观点,总结出了更具影响力,说服力的新规律,纵然
伽利略起初向权威挑战时,也受到了非议,但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非议无法阻挡时代进步的步伐。这一
挑战权威的前提必须是发现疑点,这就是需要我们要有善于明察的眼力,用我们的火眼金睛去发现疑点,
提出问题,大胆质疑。
敢于质疑,挑战权威,我们要有勇抒己见的魄力。众所周知,地心宇宙论的终止过程漫长而曲折,这
里不得不提起一位拦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的科学家哥白尼。纵然宗教势力强大,他仍将自己的《天体运
行论》发表。更有年仅 42 岁的塞尔维特为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学说像黄金一样,是烈火烧不毁的,
他勇抒己见的魄力,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向权威质疑,挑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为真理献出生命,但至少
我们要勇抒己见的魄力,否则无论你明察的眼力有多么好,实力多么的经得起考验,都是徒然的。
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观点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我们的想法经得起人们的推敲,
我们的意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