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基础训练)(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9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基础训练】 一、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地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②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③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1.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下列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说明其卑微。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倾注了“我”对她的感情。 B.①交代了“我”与她的关系,②表明了“我”以她为骄傲。③倾注了“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C.①说明“我”与她的关系。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表明了“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D.①点明身份。②突出“我”对她的热爱,③倾注了“我”对她的深情厚谊。 2.“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几句诗坦诚地告诉我们( )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是地主的儿子,与大堰河只不过是劳资关系。 C.“我”不忘养育之恩。 D.“我”与大堰河的被养育与养育关系比与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答案】 1.B 2.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手法技巧赏析能力。 首先找出划线的内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在文段中出现三次,考生可以结合不同的位置分析其作用,诗 歌第一句就说“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这是交代了“我”与“大堰河”之间的关系,诗人是地主的儿子,长在“大 堰河”的怀中,吮吸着她的乳汁,这不仅养育了诗人和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 庄的名字”,诗歌中的“大堰河”以某种象征意义,已经升华为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 是中国农民的化身,而这样的人是“我”的保姆,养育了“我”,表明我以她为骄傲的情感;大堰河以自己的乳 汁养育了我,“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诗人转变称呼,以第二人称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倾注我 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反复的作用如下: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所以诗歌中三处划线句子作 用依次是:①交代了“我”与她的关系,②表明了“我”以她为骄傲。③倾注了“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故选 B。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诗诗句含义,品味现代诗语言能力。 第一句“我是地主的儿子”交代了“我”的出身,出自于地主家庭,他们是“我”的生身父母;“也是吃了大堰河 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是交代“我”和大堰河的关系,大堰河以她的乳汁养育了我,诗人深深领 受了她的爱,从诗句的表述来看,艾青告诉我们,自己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与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 切。而事实上,诗人是地主的儿子,却长在“大堰河”的怀中,等到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养母回到亲生父母身 边的时候,他感到父母的陌生,更感到养母的对他的重要。养母正直、善良、朴素的品格影响了诗人的一 生。 故选 D。 3.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niǔní)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第四,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当我经了长长的漂泊回到故土时, 在山腰里,田野上,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四日,雪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一首自传性抒情长诗,在诗中他塑造了大堰河这个纯朴善良的劳动妇 女形象,回忆了自己在大堰河家成长的过程。 B.《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向太阳》都是艾青创作的无韵新诗,不押韵,但有诗的节奏、意境。 C.“诗言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D.“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一句属于间接抒情。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句属于间接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新月》第 3 卷,1930 年 6 月 10 日) 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 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感到 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前后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 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 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生动活泼。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生命力。 6.如何理解“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7.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答案】 4.C 5.D 6.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7.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 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乐观超脱,充满自信。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错误,此句意在歌颂野花尽管渺小,却依然 自信而不自卑的品格。 故选 C。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节奏急促紧凑”错误。本诗节奏舒缓悠扬,从“在风前轻摇”“开了又落了”等诗句中可看出悠扬情调。 故选 D。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六、七两行诗句,我们可以看出,野花看见的是“青天”而不是“自己的渺小”,听惯的是“风的温柔”“风 的怒号”,而不是自己的声音,可知野花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这首短诗,着意刻画并赞美“野花”这一形象。其中第一句内涵就非常丰富,“一朵”表现其孤寂,“在荒原里” 表现其生存环境的恶劣;“开了又落了”则是最朴素的生命呈现,随意而又永恒,自在而无矫饰。根据以上分 析,归纳出答案①。 这朵野花“开了又落了”,生命短暂,但是它有着本能的追求和快乐,它一旦开了,就以笑脸迎接太阳。向着 太阳,向着世界,展现瞬间的辉煌,自在生存,自由绽放。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出答案②。 诗歌第二节写辽阔荒原上的“一朵野花”实在不起眼,然而“野花”并没有纠结于自己的渺小。温柔的暖风抚摸 过它,怒号的寒风摧残过它,它习惯了这一切,在生存的搏击中,从不悲观,也没有幻想,正如诗中所言: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由此可见,“野花”有着积极认真的生活态度,有花容就得展露,有芬芳就要 散发。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出答案③。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8.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既生动形象又意蕴丰厚,容易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B.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与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有相通之处。 D.诗文最后一句“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运用设问,表达了诗人对离乡背井的亲 人的强烈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酸楚。 9.诗题和诗文中反复提到“我的思念是圆的”,你如何理解? 【答案】 8.D 9.诗人将抽象的、无形的思念寄托于有形的中秋之月上,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的期盼,对亲人团聚的希冀。 因为面对此时此景,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渴盼团圆之意。诗人触景生情,借一轮明月来传递思亲之情。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 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 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运用设问”错,诗中“谁能把月饼咽下”,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 D。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思念”一词本来是抽象的词语,在此把它想象成圆的,寄托了作者渴望亲人团圆之情。这句诗中,诗人把无 形的思念比喻成有形的圆,就把虚的、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易于理解。同时,圆形的事物还易使人联想 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为下文联想到八月中秋的月亮做铺垫。中秋之月本就代表着思乡之情,所以这句联想 更是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推到了极致。诗人将抽象的无形思念寄托于八月有形的中秋之月,是诗人对 幸福的期盼,对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希冀。因为只有此时此景在内心才会生发一种团圆之意,把思念化 作一轮明月来传递。可说是见景生情、寄情于景。 诗歌赏析: 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 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 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 就是要想起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 弦。 从古代起就有不少文人骚客用月亮来寄表情丝,转托思念。所以月亮俨然成了天下悲欢离合的代言人。 中秋时候焚香拜月,望着月亮想着远方的家人此时也凝伫着同一个月亮。似乎月亮可以成为某种媒介为我 们传递思念。把思念装在月亮里传送所以思念是圆的。就好像把水装在圆杯里水此时也是圆的。 用圆圆的月亮来代表内心的痛苦。 至于作者想到骨肉被分割是痛苦。我想作者应该是由月缺月圆进一步伸展思维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河落日 李瑛 等了五千年 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 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 太阳,风风火火 望一眼涛涌的漩涡 终于落下了 辉煌的、凝重的 沉入滚滚浊波 淡了,帆影 远了,渔歌 此刻,大地全在沉默 凝思的树,严肃的鹰 倔强的陡峭的土壁 蒿艾气息的枯黄的草色 只有绛红的狂涛 长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万面旌旗翻卷 九万面鼙鼓云锣 一齐回响在重重沟壑 颤动的大地 竟如此惊心动魄 醉了,洪波 亮了,雷火 辛勤地跋涉了一天的太阳 坐在大河上回忆走过的路 历史已成废墟 草滩,爝火 峥嵘的山,固执的 裸露着筋络和骨骼 黄土层沉积着古东方 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 远了,马鸣 断了,长戈 如血的残照里 只有雄浑沉郁的唐诗 一个字一个字 像余烬中闪亮的炭火 和浪尖跳荡的星星一起 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中,“染红”一词赋予太阳动态美,同时暗示时间的流逝,语言极为传神。 B.“辉煌的、凝重的/沉入滚滚浊波”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沉入黄河的壮美景象,营造了雄浑的氛围。 C.“远了,马鸣/断了,长戈”写第四节所描述的历史风云已经远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 D.“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中,“闪烁”的不仅有星星还有唐诗,形象地写出了唐诗的辉煌灿烂。 1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了五千年”以等待的时间之长衬托这一刻的重要性,同时为后文描写黄河落日的壮美作铺垫。 B.“草滩,爝火/峥嵘的山,固执的/裸露着筋络和骨骼”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C.“一个字一个字”运用反复的手法,说明唐诗字字珠玑,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唐诗的礼赞之情。 D.诗歌第二、四节均以四个结构相似的二字词语起首,音韵和谐,给人以回环往复之感,耐人寻味。 12.作者为什么要以“黄河落日”为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3.诗歌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景色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0.C 11.B 12.① “黄河”“落日”是本诗主要描绘的意象;②“黄河”气势磅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落日”具有厚重、沧 桑和可再现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礼赞。 13.①运用先静后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黄河的不同凡响,颇具震撼力。②“凝思的树,严肃的鹰/倔强 的陡峭的土壁”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时黄河周围环境的寂静。③“九万面旌旗翻卷/九万面鼙鼓 云锣”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黄河的非凡气势。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分析错误,这两句只是在客观描述历史的风云变幻,没有对战争的反思之情。 故选 C。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分析错误,这里的景物描写是虚写,主要表现的是黄河 流域的沧桑巨变。 故选 B。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目及内容的探究能力。 从内容上看,本诗主要描写的就是黄河落日;从主题上看,第三节描绘的黄河的特点是气势磅礴,从第一 节的“辉煌的、凝重的”可以看出,落日的厚重和沧桑,再结合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第四节中的“一 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可以看出,写“黄河”“落日”,这两个意象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礼赞。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1)动静结合的手法。“帆影”“大地全在沉默”描写的是静景,“九万面旌旗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写的是动 景,动静结合,写出了黄河落日是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行为,穿越黑暗,穿越漫漫的长夜,迎接全新的日 出,颇具震撼力。 (2)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凝思”形容树,用“严肃”形容鹰,用“倔强”形容土壁,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 了落日时黄河周围环境的寂静,赋予人格化,生动形象。 (3)夸张的修辞手法。“九万面旌旗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黄河的气势,涌现出了一 幅宏大的画卷,那就是黄河的波涛,就像一页页书,在翻过去,要翻过历史坎坷的书卷,要翻过历史黑暗 的书卷,要翻过历史邪恶的书卷,要翻过那些魔鬼主宰的大屠杀历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索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有删改)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两节为一层,写了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两个海员的不同 心态,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B.本诗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话,这两句话由两个象征性意象“洁白的浪花”“铁索的喧哗”组成。 C.起锚时洁白的浪花,终会迎来抛锚时铁链的喧哗。诗人对这段完美的航程截取“起锚”“抛锚”两个瞬间场 景来写,准确精练地写出海员的心情。 D.这首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海员们为什么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他在“出发” 和“到达”之间留出了空白,让读者用想象去填补。 1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起锚”“抛锚”两组时空相距甚远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并用意象组接的特殊手法去反映生活, 使诗歌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 B.本诗艺术结构巧妙。“洁白的浪花”和“铁索的喧哗”,分别写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艺术感 染力的追求。 C.本诗第一、二节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是两组意象逐层递进,在动词和形容词上略有不 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 D.本诗完全采用口语入诗。第一、二节写两位海员的散文句式的诗行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 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16.“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中的“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如何理解? 17.诗人在写“起锚”和“抛锚”时,大胆舍弃其他一切描绘,集中笔墨只写了“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 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索的喧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4.A 15.C 16.①“盼望出发”呼应“起锚”,是新的航行的开始;“盼望到达”呼应“抛锚”,是一次航行的结束。这表达了 海员们同样的心情和愿望,即对航海事业无限的热爱之情。②“盼望出发”是期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 到达”是向往胜利之地。③这两个短语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海员”,都希望“出 发”和“到达”。在人生的征途,每个人都会不停地遇到各种风浪,而真的猛士,应该像英勇的海员那样,敢 于“起航”、渴望到达。 17.①船在起锚出航时,铁锚出水激起浪花;抛锚时,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从这些描绘中可见 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②诗人集中笔墨写海员盼望起锚时的“浪花”、抛锚时的“喧哗”,使 得海员的盼望具体化、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表现了诗人对海员内心世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③洁白的“浪花”与铁链的“喧哗”,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海员的欢悦心情,衬托出海员们工作的 责任感、自豪感及搏击风浪的豪情。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错。两个海员的不同心态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并不能涵盖 所有人的人生态度。 故选 A。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两组意象逐层递进”错。两组意象是并列关系,并非逐层递进。 故选 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首先要抓住重点词“盼望”,再结合语境,分析“盼望出发”“盼望到达”的基本义,即“新的工作开始”“任务的 胜利、结束”。重点词“盼望”体现了人物心理,再由此分析两词表达了海员怎样的心情和愿望。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需结合海员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盼望出发是敢于面对挑战,盼望到达是渴望获得成功,充分体现 出海员们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形象。 第三层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升华到人生高度分析。“大海”可以是人生,“海员”就是每一个人,人人都渴望出 发与到达,战胜旅途中的种种“风浪”,最终到达终点。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盼望》是一首精致凝练的抒情短诗。首先,它在诗的构思上新颖奇特,与一般歌唱海员的诗不同,诗作 略去了人们常见熟知的海轮鸣笛升旗、螺旋桨搅动海水、船首犁开浪花航行的种种场景,而仅仅选择了海 轮起锚准备开航、抛锚准备停泊的两个瞬间,表达了船员的心情和愿望——“出发”和“到达”。第一个海员对 起锚是“喜欢”,第二个海员对抛锚是“高兴”,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都在于船上的铁锚。但第一个是视觉形象, 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第二个是听觉形象,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索的喧哗……”。 因为轮船起锚出航时,前甲板的水手要观察铁锚出水的情况,并用水龙头冲洗锚链上的泥沙﹔而抛锚时, 水手只要松动起锚机绞盘,让铁锚落水沉底即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 心。两组意象并列,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不过在动词和形容词上有所不同,既有浪花的 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完成了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感染力和审 美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925 年 1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一见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流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 D.“风又厉,浪又狂”暗示社会的险恶,它造成了“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1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的变化,从而反衬“我”的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成的恋人的“裙裳”“花冠”与最后“吹折”“击碎”等词相照应,体现了诗人的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的 约束。 D.本诗的语言特点为:注重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词,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 长。 20.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21.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答案】 18.C 19.D 20.诗作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人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 索。 21.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 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 裳”,暗示了封建顽固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 了爱情诗的意蕴。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分析现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说法错误。“大海”暗喻的应该是摧折了主人公美好爱情的黑暗、冥顽的 社会现实和复杂险恶的现实人生。 故选 C。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本诗语言特点……爱用对比”说法错误。本诗在语言上,自由而又有所敛束。在整体上,它间用对偶与复 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韵味。诗中只 有一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荡荡地”“粼粼的”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对比,并不能说是“爱用对比手法”。 故选 D。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线索的把握能力。 所谓的线索就是贯穿于诗歌始终的事物,本诗的标题是“我是一条小河”,作品从始至终都把情感寄托在“小 河”,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抒情的线索。考生可以结合诗给内容具体的理解诗歌:《我是一条小河》是 一首格调幽婉、韵味浓烈的抒情诗。它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 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 谊,于哀愁中见执著。诗歌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而且,作 者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 粼的”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2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 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作者所表达的事物产生明显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 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本题要求分析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首先要理解诗歌中多是将人拟作物来写: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 的“小河”,将姑娘比作“影儿”,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 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 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 了爱情诗的意蕴。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后记: 1979 年 3 月中旬我应邀访港,16 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 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 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2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乡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气,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家乡“伸手可及”的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乡的土地,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跌宕起伏之势,体现了抒情节 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几句运用通感, 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 乡的意之切。 D.结尾的“一掌冷雾”与第二节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 形成情绪的回环。 24.“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应如何理解? 25.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为精粹而鲜活的意象”。本诗中,诗人是如何使意象精粹而鲜活的? 请结合诗中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2.C 23.B 24.(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与故乡之间的时空距离;(3)距离让诗人“心 跳”,表现了他“近乡情怯”的心理。 25.“乡愁”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乱如风中的散 发”,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体积、重量和形态。“蹲”“咯血”本是人 的动作,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说杜鹃花,“咯血”却 是说杜鹃鸟了。杜鹃鸟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 积淀的意象,扩大和加深诗的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时空”错,没有空间,这句诗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家乡“伸手可及”的氛围。 故选 C。 23.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和触觉”。诗人以“火”“冒烟”(视觉)以及“春寒”“我被烧 得……”(触觉)来表现鹧鸪的“啼声”(听觉),故应是化听觉于视觉和触觉。 故选 B。 24.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先理解其表层含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诗歌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及其所包含的情感。 本题中,“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再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可知,“距离”的深层含义是诗 人与故乡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 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伤痛、落寞和无奈。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诗 人以“令人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出诗人那种无法用语言描 述的沉重的悲苦之情。 2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时,要找出画线诗句中用到的意象,分析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这 些意象对传达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抽象为具体, 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剪不断,理还乱”,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诗人选取“杜 鹃”,并将它拟人化,说它“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富于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的“乡愁” 摧肝裂肺,这里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沉默的芭蕉 邵燕祥 芭蕉 你为什么沉默 伫立在我窗前 枝叶离披 神态矜持而淡漠 从前你不是这样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 在曹雪芹的院落 你舒卷有余情 绿蜡上晴光如泼 近黄昏,风雨乍起 敲打着竹篱瓦舍 有约不来 谁与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热 啊,沉默的芭蕉 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 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 在这边乡风雨夜 打破费尔巴哈[注]式的寂寞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终于开口 款款地把幽思陈说 灯火也眨着眼睛 一边听,一边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让我暖了搁冷的酒 凭窗斟给你喝 夜雨不停话不断 孤独,不是生活 1980 年 4 月 6 日 [注] 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曾在埃尔兰根大学任教,因发表宣传无神论的著作 而被辞退,后隐居乡间。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赋予芭蕉以人的情感,从写它矜持淡漠到写同它对话,将一种身在边地的孤寂之苦表 达得淋漓尽致,极富情趣和活力。 B.诗的前三节从芭蕉落笔,并展开联想。第一节运用拟人,赋予芭蕉以人的性格;第二、三节是诗人的联 想,流露出落寞孤独的心情。 C.“啊,沉默的芭蕉/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貌似在嗔怪芭蕉,其实意在含蓄表达自 身才华无法施展的苦闷之情。 D.“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打破前面冷清的气氛;“夜雨不停话不断”,更显得热闹而充满活力, 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7.本诗多处化用了古典诗文名句,请至少找出两处并写出原句。然后简析这样化用的好处。 28.有人称,诗的最后一句“孤独,不是生活”是“神来之笔”,请简述理由。 【答案】 26.C 27.(示例)(1)“在李清照的中庭”“你舒卷有余情”化用李清照的词《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上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好处:借用古代文人对芭蕉的描写,来 进一步反衬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 (2)“近黄昏,风雨乍起/敲打着竹篱瓦舍”化用李清照《声声慢》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好处:情景交融,营造了边乡风雨夜特有的氛围,感染读者。一种落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无人对话 排遣宣泄,诗人客居他乡无比孤寂的形象跃然纸上。 28.(1)照应题目中的“沉默”,从反面来点明主题。(2)直抒胸臆,在前文抒怀的基础上直接揭示主题。(3) 将诗人热爱生活的感情和盘托出,激励读者抛弃孤独。(4)语言简洁,意味深长。 【分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其实意在含蓄表达诗人自身才华无法施展的苦闷之情”错误,这几行诗是诗人想打破前面清静冷漠的气氛, 通过与芭蕉对话,显得热闹而充满活力,表达了诗人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所以并没有“表达诗人自 身才华无法施展的苦闷之情”。C 错误。 故选 C。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 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二节中,诗人说自己窗前的芭蕉“神态矜持而淡漠”“从前你不是这样的”,进而联想到李清照词中的芭 蕉“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这与诗人窗前“矜持而淡漠”的芭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之情。第三节写黄昏来临,风起雨落,相约的人不来,诗人只能独斟自慰, 落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展现的意境与诗人此时 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吻合,化用此名句,营造了冷清孤寂的意境,烘托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形象。 28.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 句中包含的情感。 诗歌最后一句“孤独,不是生活”是全诗点睛之笔,整首诗的抒情到此处仿佛戛然而止,然而,诗人热爱生活 的情感却奔腾而出,不仅使诗歌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诗人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 来。这一句位于全诗的最后,与诗题“沉默的芭蕉”中的“沉默”相互照应,从反面点明主题,激励读者拋弃孤 独,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生活,令人感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行诗语言直白、简洁,但给人无 穷的鼓舞与启迪。所有前面抒发的情怀,原来在此,不仅使诗思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一个追 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在全文最后一句点题,文字在 叙述上是直白的,简洁清爽的,表面上是表达了芭蕉的变化,同时也让人幻想是否现实真的在听到渴望的 声音,又或者是作者在饱受无人问津疯狂的寂寞后弹奏的狂想曲,让诗作更充满可能性和无限遐想。令人 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正是这首诗构思巧妙之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丁芒 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 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 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 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 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 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 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 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 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 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 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 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 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 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 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 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 (有删改) 2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 B.“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定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 C.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 D.“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希望儿子拥有对家乡深沉壮阔的爱和饱满热烈的激情。 3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1.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32.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29.A 30.C 31.①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②鼓励儿子作为战士要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 疆。 32.①形式方面:使诗歌的构思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②人称方面:便于运用第二人称,与儿子“见字如面” 地贴心交流。③情感方面:便于以长者身份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和表达殷切期望。 【分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错。文中并没有写明“儿子”给家中寄信。 故选 A。 3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错在“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诗人这样写看似矛盾纠结,实则并不矛盾。“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是希望 儿子能安心守卫边疆,放下对家乡的思念;之后“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会收获强烈的情感。因此诗中体现 的情感的逻辑是贯通的,并不矛盾。 故选 C。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本诗是一位父亲写给驻守边境的儿子的一封家书,表现了真挚的亲子之情。要准确理解诗中的诗句“让辽阔 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就要结合全诗的主旨来分析。“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是军人要 把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这一责任时刻装在心里,融入自己的血脉。“辽阔的国土”是说祖国国土辽阔,父亲深 以为自豪。“贴紧”用词贴切,表明了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安宁昌盛息息相关,军人要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时刻 记在心里。“你的胸膛”是指军人的胸膛,也就是军人的心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 尽职尽责的情感。作为一位军人的父亲,他叮嘱儿子把全部心思放在保卫祖国边境的这件事情上,心中要 时时刻刻装着祖国和人民,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本诗是一位父亲写给驻守边境的儿子的一封家书,表现了真挚的亲子之情。要准确理解诗中的诗句“让辽阔 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就要结合全诗的主旨来分析。“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是军人要 把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这一责任时刻装在心里,融入自己的血脉。“辽阔的国土”是说祖国国土辽阔,父亲深 以为自豪。“贴紧”用词贴切,表明了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安宁昌盛息息相关,军人要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时刻 记在心里。“你的胸膛”是指军人的胸膛,也就是军人的心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 尽职尽责的情感。作为一位军人的父亲,他叮嘱儿子把全部心思放在保卫祖国边境的这件事情上,心中要 时时刻刻装着祖国和人民,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 年 7 月 6 日,沪杭路上 3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 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了对民族觉醒的 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 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 命的决心。 3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的语言典雅绚丽,大量形容词的使用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慑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之 情。 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使得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35.如何理解诗句“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的含意? 36.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 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33.D 34.A 35.①水深火热的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勉励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②“悲哀的诗人”就是指诗人自己,诗人让 希望在自己负伤的心里苏醒,也就是暗示光明即将到来;③诗人也是民众的一员,诗人的情感,就是民族 的情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励人民大众。 36.①“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自己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②“复活”指看 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 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③“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即将来临,并表 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④“复活的土地”中的“地” 与整首诗的韵脚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分析】 33.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D.“献出自己的生命”错误,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激荡、热血沸腾的高昂情绪。 故选 D。 3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典雅绚丽”“大量形容词的使用”错误,本诗语言肃净庄重,且并没有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写景物、抒发情 感,只是运用了“高亢”“明朗”“温热”等少量形容词。 故选 A。 3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 1937 年 7 月 6 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 临。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 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诗人以大笔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 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 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勾勒了出来。 根据全诗可以推断出“悲哀的诗人”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是诗人劝自己不要再闷闷不乐,暗 指希望正在内心复苏,光明也即将来临。另外,还要考虑到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时代背景,即本诗也意在勉 励人民大众。 3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标题作用的能力。 要回答标题的妙处,首先需要明确标题的内涵。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采用了一语双关、点明主要意象、 比拟手法等。联系全诗可知,“复活”既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也暗指希望和曙光来临。“土地”既指播种者 的土地,也指诗人和战斗者为了光明而奋战的地方。那么,“复活的土地”就是指播种者的土地将迎来复苏, 也指诗人和战斗者奋战的地方将迎来光明。“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联系题干中的“预言家”和写作 时间、地点“1937 年 7 月 6 日,沪杭路上”分析,这一题目预示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即将来临,也暗示 着中华民族的觉醒,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美好前景的向往。而从结构上来说,“土地”贯穿全诗,令诗歌浑 然一体。另外,“地”字与整首诗的韵脚和谐,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点睛】 标题有如下作用:①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②点明文章中心思想;③交代文章写作情感;④设置悬 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⑤作为文章的线索。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