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 1页,总 20页
专项训练二(第一单元 2)
一、基础巩固 (每题 3 分,18 分)
1. 下列对画线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C.夜缒而出 D.常以身翼蔽沛公
2.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齐人勿附于秦
B.①吾其还也 ②必积其德义
C.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下列画线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D.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4. 下列选项中画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夫子哂(微笑)之 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则牛羊何择(区别)焉
族(许多)庖月更刀
B.刑(做榜样)于寡妻 今也制(规定)民之产 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C.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 秦时与臣游(游玩) 失其所与(结交,同盟)
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责罚)之
D.距(同“拒”,把守)关 若不阙(侵损、削弱)秦 籍(造册登记)吏民
沛公则置(安排)车骑
试卷第 2页,总 20页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 分)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浴乎沂,风乎舞雩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则何以哉? B.将焉取之?
C.牛何之? D.技经肯綮之未尝
1.【答案】B
【解析】
A 项,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B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出现了彩虹。
C 项,名词作状语,在晚上。D 项,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故选 B。
2.【答案】A
【解析】A 项,都是引出对象。B 项,前“其”意为“表示祈使”,后“其”意为“他的”。C 项,前
“以”意为“把”,后“以”意为“用来”。D 项,前“之”属于“主谓之间,无意义”,后“之”意为“到”。
故选 A。
3.【答案】C
【解析】
A 项,行李,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物品。古义:出使的人。
B 项,根本,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C 项,怨诽,古今义相同,怨恨和诽谤。
D 项,精英,今义:指社会各阶层的成功人士。古义:收藏的金玉珍宝。
故选 C。
4.【答案】B
【解析】
A 项,“族庖月更刀”的意思为: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族:众。
C 项,“秦时与臣游”的意思为:秦朝时,他和我交往。游:交往。
D 项,“沛公则置车骑”的意思为: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置:放弃,丢下。
试卷第 3页,总 20页
故选 B。
5.【答案】C
【解析】
A 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B 项,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D 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故选 C。
6.【答案】B
【解析】例句,宾语前置句。
A 项,宾语前置句。B 项,一般句式。C 项,宾语前置句。D 项,宾语前置句。故选 B。
二、提升训练(82 分)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30 分)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
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
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试卷第 4页,总 20页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敢以烦执事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恶
C.讵能若是乎 讵:怎么
D.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然:迅速转变貌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夜缒而出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C.行李之往来 鸡、豚、狗、彘之畜
D.讵能若是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
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
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
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
郑乎?
(4)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
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试卷第 5页,总 20页
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
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
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
离间之计。
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
弱自己。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
失本国尊严。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7)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5 分)
7.【答案】(1)B(2)A(3)D(4)B(5)C
(6)①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
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7)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
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就是因为利益。
【解析】
试卷第 6页,总 20页
(1)B 项,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厌:满足。
(2)A 项,两个“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 项,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用。
C 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提宾标志。
D 项,第一个“乎”,句末语气词,呢;第二个“乎”,介词,跟,与。
故选 A。
(3)“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 A、
C 两项;“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句子翻译: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
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
能抛弃的)呢?
故选 D。
(4)B 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5)C 项,“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
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必定会灭亡,接着指出,亡郑只
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
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
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所以这里烛之武并没
有“反客为主”。
(6)①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陪,增加。
②退,使.....撤兵;何,多么;速,快。
(7)由“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
之矣”可知,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而秦穆公退兵也是因为触
及到了他的利益。据此分析即可。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28 分)
试卷第 7页,总 20页
【甲】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
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
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
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
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
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
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试卷第 8页,总 20页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
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
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
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选项中,相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D.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
(2)下列选项中,有关画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连用语气助词,引发多重感叹,传达出他内心的满腹牢骚,
让人倍感辛酸。
B.“君之所知也”,一个“也”字表明烛之武尽可能以客观陈述的语气,让秦伯相信这一切都是为
了秦国着想。
C.“日食饮得无衰乎”,疑问语气词“乎”看似是平日里闲谈式的问候,恰恰为触龙进谏的成功拆
除了第一道屏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采用反问语气,是对已经意气渐平,能听人言的太
后的一次助推,结果自然而然赢得了一声“然”。
(3)简析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老臣的出场有何异同?(6 分)
试卷第 9页,总 20页
(4)翻译。(10 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
(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
可以看作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高度评价。请以整句的形式,也拟写两句对“触龙说赵太后”
的评价。(6 分)
8.【答案】(1)B(2)A
(3)①出场背景相似:两人都是在秦国进攻、国家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出场的,让后人领略
了他们力挽狂澜,最终化险为夷的高超才华。
②出场心态不同:烛之武出场前,在郑伯面前满腹牢骚。他对国君不能早用己,以致光阴虚
度,到年老之时才想到他的做法,倍感辛酸。郑伯及时承认错误,烛之武“许之”。触龙则是
在群臣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主动请缨,甘愿冒遭受唾面之辱的风险,出面说服赵太后。
(4)①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
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②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
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存身呢?
(5)示例一: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老臣尽苦心,诚则生巧,天花满目。
示例二:同病相怜,稍解太后不和之色;闲闲说入,终令威后自然感悟。
【解析】
(1)B 项,“因”解释为“因为”错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意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
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因”是“依靠”的意思。
(2)A 项,“引发多重感叹”表述欠妥。
试卷第 10页,总 20页
(3)通读文本,找出文中有关两人出场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即可。依据《烛之武退秦师》
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知,以及《触龙
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可知,两人出场背景相似,都是在秦国进攻、国家
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出场的,让后人领略了他们力挽狂澜,最终化险为夷的高超才华。依据
《烛之武退秦师》中“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
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可知,烛之武出场前,
在郑伯面前满腹牢骚,他对国君不能早用己,以致光阴虚度,到年老之时才想到他的做法,
倍感辛酸,郑伯及时承认错误,烛之武“许之”;依据《触龙说赵太后》中“太后不肯,大臣强
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可知,
触龙则是在群臣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主动请缨,甘愿冒遭受唾面之辱的风险,出面说服赵太
后。据此可知,两人出场心态不同。
(4)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供给。
乏困:缺少的资粮。
②膏腴:指肥沃。及:趁。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自托于赵”。
(5)两句对“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应是对触龙机智劝说赵太后答应长安君到赵国作人质的劝
说艺术的高度评价。抓住其劝说艺术作评价,比如他先说“闲话”拉近距离,让太后产生“同病
相怜”之感,再由己及人,说自己为儿子计,想要将自己儿子托付太后,提出“老臣窃以为媪
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观点引得太后驳斥,将其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最后让太后主动说
出“恣君之所使之”,围绕这样的中心组织语言即可。注意采用整句的形式。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24 分)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
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
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
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
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
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
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
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
试卷第 11页,总 20页
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
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
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
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
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
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向通晓经书,擅长写作。他曾经被征召教授《谷梁》,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经编撰
《新序》《说苑》等著作。
B.刘向正直有为,嫉恶如仇。他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
戚和玩弄权术的宦官。
C.刘向忠君爱国,献计献策。他曾编纂《列女传》来警诫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
陈述法则戒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试卷第 12页,总 20页
D.刘向颇有才能,深受重用。宣帝选用贤才,他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成帝多次想任用他
做九卿,但始终没能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5 分)
9.【答案】(1)D(2)C(3)B
(4)①(萧望之等人)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
周堪、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
呢?
(5)①反对奢侈淫逸的习俗。
②出身微贱的人行事不能超越礼制。
③王的教化应由内到外施行,从亲近的人开始。
【解析】
(1)“无威仪”是“为人简易”的表现,而“廉靖乐道”的意思是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所以
“无威仪廉靖乐道”中间需断开,据此排除 A、B 两项;“不寐”的意思是不睡觉,“达旦”的意思
是到天亮,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C 项。
故选 D。
(2)C 项,“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错误,“除”“征”“辟”都表示授予官职,“迁”表示调
动官职,一般表示升职。
(3)B 项,“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错误,由原文“患苦外戚许、史在位
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可知,刘
向既没有“带领”,也没有“请求皇上”,只是有这个想法。
试卷第 13页,总 20页
(4)①白:禀告。谮诉:诬陷别人,说人坏话。为……所:被动句式。
②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5)解答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通读文章可知,本题答案集中在“向睹俗弥奢淫,
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两句,然后将其内容分点进
行归纳即可。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弱冠事刘崇,以骁勇闻。宋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
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
卫大将军。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
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
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
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未几,诏
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遣强弩
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护军王侁沮其议,曰:“君侯素
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
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
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优领麾下兵阵于谷
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
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
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
遂为契丹所擒。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
耶乃不食三日死。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
但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
为之用。
(选自《宋史·杨业传》)
试卷第 14页,总 20页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
三日死
B.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
三日死
C.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
三日死
D.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
三日死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中使,帝王宫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
C.君侯,秦汉时对列侯而为丞相者的尊称,后用于对达官贵人的尊称。
D.寅、巳,古人用来纪时的十二地支,其中“寅”排在地支的第一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为保百姓,劝主投降。宋太宗征讨并围困太原城,使得太原城成为孤城,杨业为了保
全城中的生灵,劝服他的主子刘继元向宋太宗投降。
B.杨业戍边有功,遭人妒忌。杨业将侵入雁门关的契丹军队打得大败,让契丹军队一看见杨
业的军旗就立即逃走,引起了戍守边关主将的妒忌,有人偷偷上书诽谤他。
C.杨业受人责难,愤然出战。杨业被护军王侁讥讽,愤然出战,并让潘美、王侁等人在谷口
做好接应,结果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离开了谷口,杨业战败被擒。
D.杨业敢于吃苦,爱护部下。代州北部地区寒冷,而杨业在露天处理军务时旁边不生火,而
且神情愉快,毫无寒冷的样子;他对部下有恩德,士兵都乐意为他所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试卷第 15页,总 20页
(5)皇帝是如何对待边关主将诽谤杨业的奏疏的?
10.【答案】(1)B(2)D(3)C
(4)①大军驻扎在桑乾河,适逢曹彬的军队失利,各路军队收兵返回,潘美等回到代州。
②使秦国土地减少却使晋国土地增加,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5)皇帝看见这些奏章都不问,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
【解析】
(1)“上遇我厚”句式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C、D 两项;“致”“王师败绩”构成动宾
短语,表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B。
(2)D 项,“‘寅’排在地支的第一位”错误。排在地支第一位的是“子”。
(3)C 项,“结果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说法错误,原文“美不能制”说明潘美并没有争功。
(4)①次:驻扎。会:恰逢。班师:收兵返回。
②阙:侵损,减少。唯:表示希望、祈请。图:考虑。
(5)解答时,应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根据“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
奏以付业”可知,皇帝看见这些奏章都不问,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试卷第 16页,总 20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乙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
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
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七年,晋文公、秦穆
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
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1)下列各句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D.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间:乘机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
其内/内外相应
B.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
其内/内外相应
C.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
诛其内/内外相应
试卷第 17页,总 20页
D.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
诛其内/内外相应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面对大国君主,却能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
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很有说服力。
B.甲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内容层层深入外,首尾两个自然段的叙事,文字简洁,虽然与退秦
师没有联系,但却让情节波澜起伏。
C.甲乙两文都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从中可看出当时各诸侯国间斗争的复杂性。甲文
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D.对于郑国退秦师这一事件,甲文叙述详细,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丰满,而乙文叙述则较简单,
这与作者编书的目的、体例等有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答案】(1)D(2)B(3)B
(4)① (灭郑)对于晋国来说有利,而对于秦国来说却没有好处。您为什么不解下郑国之
围,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国家来交往呢?
②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人民,封闭府库,来等待将军。
【解析】
(1)D 项,句意:于是暗中派使者告诉秦穆公。间:暗中,悄悄地。
(2)“楚成王”是一个称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其言”作“用”的宾语,二者共
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3)B 项,“虽然与退秦师没有联系”错误,甲文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段交
代了故事的结局,和“退秦师”都是有联系的。
(4)①得:有利。解:解围。东道:东方道路上的国家。交:交往。
试卷第 18页,总 20页
②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接触,沾染。籍:登记。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二)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
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
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
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
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
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
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
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
试卷第 19页,总 20页
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
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
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
杂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掌管事务的人。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
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
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
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
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试卷第 20页,总 20页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12.【答案】(1)B(2)A(3)C
(4)①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
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②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
吧!
【解析】
(1)“亡不能存”与“危不能安”是并列结构,应在其间断开,排除 A、C 两项;“韩魏之君”作
“见”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2)A 项,“战国末期”错误,应是“春秋末年”。
(3)C 项,由文段(一)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知,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
(4)①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易:替代。
②且:况且。同情:情况境遇相同。其:还是。图: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