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8日 汇
报
人
姓
名
小
说
语
言
鉴
赏
丰
富
多
彩
的
语
言
,
博
大
精
深
的
内
涵
题型
分类
理解词
语含义
理解或赏析
重要语句
品味小说的
语言艺术
解题指导
解题指导
解题指导
1、联系上下文语句,根据字面义直接感知词义
2、联系上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3、联系人物状态、性格或情感、主旨理解词语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2、抓句子的位置
3、抓句子的手法
1、用语特点角度
2、语言风格角度
1、用词特点
1、造句特点
豪放与柔婉、直露与含蓄、质朴与
华丽、庄重与诙谐、简洁与细腻
情感色彩、语体色彩
叠词、关联词、形容
词、动词、副词的使用
句式:排比句等
修辞手法
学
习
框
架
关于小说语言的鉴赏题:
• 有两层含意:
• 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
• 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这体现在高考题中往往有三大题型:
•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理解或赏析重要语句
• 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
说
语
言
题
一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注意三层意义:一是表层意义,即词语的字面意义;
二是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三是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 紧扣教材、举一反三:
• 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的眼睛时用“间或一轮”,为什么不把“轮”
换成“转”?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转”与“轮”的区别在于,“转”是可
以任意方向地动眼珠,而“轮”是只能绕着
一个固定的轨迹动。由此可见,相比来说,
用“转”来形容,显得眼睛更灵活,而祥林
嫂此时已经是一个目中无神的乞丐,用“半
死半活”这个词形容毫不夸张,所以“轮”
要比“转”更加生动形象,更能体现人物神
态特征
1.“‘轮’是只能绕着一个固定的轨迹动”,
理解词语含义要解释词语的本义
2.“祥林嫂此时已经是一个目中无神的乞丐,
用‘半死半活’这个词形容毫不夸张”,要
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3.“人物神态特征”,即要考虑这个词语在
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真题演练,活学活用
• 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一种美味
• 巩高峰
•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
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
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
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
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
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
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
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
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
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
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真题演练,活学活用
•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
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
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
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
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
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
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
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
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
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
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真题演练,活学活用
•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
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
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
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
晚上——
•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
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
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
他还有心情做。
•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
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
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本文有删改)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
(2)陌生的气息:
真题演练,活学活用
• 【解题思维】
审题判断
“原点”借鉴
文中寻找
联系上下
文语句
联系上下文
故事情节
联系上下文
人物相关状
态等
题干中的“理解”、“词语”、“含义”已经非常明确了本题属于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类题
《祝福》中的“间或一轮”的理解:词语的本义、语境义
以及在塑造形象等方面
“陌生”指生疏、不熟悉。(1)中“陌生的光”是母亲眼中发出来的,
说明是第一次出现的;(2)“陌生的气息”是由他捉来的那条鱼产生的,
是在父母与平时不同的态度下生发出的气息,以前没有过。
(1)从下文内容来看
(2)由上下文可知
(1)母亲眼中“陌生的光”,可见母亲的惊奇、赞赏与高兴。
(2)“陌生的气息”,是他因捉来的那条鱼,产生的新感觉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
(2)陌生的气息:
[参考答案] (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
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
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审读题干 明确思维
• 根据要求 巧学技巧
题干示例
(2017·浙江卷)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016·浙江卷)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
物的作用。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词语”“含义”“内涵”等字眼
思考角度 具体阐释
第一,联系上下文语句,根据字面义
直接感知词义
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
义,理解这些词语时,可边读边思考,“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第二,联系上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理解
词语
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还是在故
事中或故事结尾,都应利用故事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第三,联系上下文语句中人物的状态、
人物的性格或表现的情感、主旨理解
词语
无论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还是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
语言,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旨情感服务的,因此
可以结合语境思考词语含义
二 理解或赏析重要语句
• “理解语句含意”和“赏析语句”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
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或效果加以品味赏析。
• 紧扣教材,举一反三:
• 请对《祝福》中“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
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手法),
概括出浓重的封建思想统治下的鲁镇是一
个封闭的小镇(语句表现内容),这里的人
们保守、迷信(联系前文与时代背景),同
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厌恶的心理
(主旨)。这又同祥林嫂的命运和“我”对
祥林嫂的态度密切相关(情节)
1.理解语句,要考虑语句采用的手法
2.要概括语句内容3.要联系时代背
景4.要紧扣情感主旨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参考答案]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
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
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
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
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审读题干 明确思维
• “三抓一规范”解答赏析语句题
• 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 抓句子的位置
• 抓句子的手法
题干示例
(2017·浙江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6·浙江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语句”“句子”“画线”等字样(2)题干中有“理
解”“赏析”“蕴含”等字样
规范答题: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
判断艺术手法
分析表达内容 点明效果作用
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
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 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
• 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
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
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
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 紧扣教材,举一反三:
•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诙谐,或沉郁悲
哀,结合《祝福》中描写性的文字,具体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 【答案要点】:《祝福》中的语言是沉郁悲哀的。作者选择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
亮的字,组合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后,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例如,云是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
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乐景不乐,只
让人觉得沉郁
【答案启示】:要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首先需要掌握各种
语言风格的内涵;其次,明确语言风格,要结合文本中的具
体例子分析
• (一)、思考“两角度”
审读题干 明确思维
题干示例
(2020·浙江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019·浙江卷)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语言表达特色”等字样
用
词
特
点
感情色彩、语体
色彩上的搭配
感情色彩 是否鲜明
是褒还是贬
语体色彩
文言词
口头语
书面语
方言
叠词、关联词、
动词、形容词、
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
精练的动词、形容词
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
句
特
点
句式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
整散句的搭配
长短句的使用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运用
用
语
特
点
角
度
• 2、语言风格角度
豪
放与
柔婉
豪
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
反问等
柔
婉
对象→纤巧细致
情感→细腻缠绵
画面→色调柔和
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等
• 2、语言风格角度
直露与
含蓄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表情达意→不直
接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
质朴与
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描绘性语言
修辞手法→少用修辞手法
华丽(典雅) 语言→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多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
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语言→凝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
修辞手法→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等
简洁与
细腻
简洁 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二)、满分三步骤
品
味
语
言
艺
术
概括语言特色(用专业术语)
结合例句分析特色
阐释语言的表达效果
依据解题思路完成
真题训练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 四世同堂(节选)
• 老 舍
•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
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
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
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
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
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
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
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
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
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
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
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
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
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
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英雄,同时也想起杜
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 瑞宣一声没出地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
“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
了。
•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
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
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
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
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
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 “大哥!”老三叫了声。
•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地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 “大哥!”
•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
•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
•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
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
•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
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 “大哥,咱们一同走!”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
可有多少?”
•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刮得光光
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
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
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
爱北平,更自傲能做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
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
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
啦,看不见天地!”
•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真题演练 活学活用
•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
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 “铁啦?”
• “铁啦!”
•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
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
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
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
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
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 C.“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
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 D.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
爷去代为传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解析:选C。“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理解不当,原文中瑞宣虽然回答了“对”,
但又说“不过,也别太忙吧”“我是说,咱
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可见大哥并没
有全力支持。故选C。
•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
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北平城紧闭的九门比作古墓,令人
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 C.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
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 D.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
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解析:选B。“把北平城紧闭的九门比作古
墓”错误,应是“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
古墓”。原文中的表述为“可是整个的大
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由
此可知本体应是“城”而非“门”。故选B。
•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 答:
• 4.这段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 答:
答案:①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列举了北平城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括了
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②强调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
淳朴温和、美好文明。③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
答案:①受过高等教育。他有知识也有些能力,能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
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②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瑞宣万分焦
急;他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忠,不做亡国奴。③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忧虑
一家人乱世中的生计,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④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忠孝无法
两全,这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面对老三的选择他感到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