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 文章结构与句段作用分析
结构思路整体分析
局部材料安排的作用
线索作用分析
散文结构分析类试题是高考的重要内容,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目
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本考
点题型一般有以下三种:文章行文思路分析(整体)题,局部材料安排分析题,线
索作用分析题。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行
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
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近年考向调研
考题一览 命题分析
[2020·全国卷Ⅲ]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
“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题干经常出现“结
构”“思路”“为什
么先写……,后
写……”等等标志性
词语。
[2018·浙江卷]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
写人、后写灯。
[2016·北京卷]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题技巧学习
散文思路分析要点
一、如何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布局谋篇)?
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可见下表。
结构分析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
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
递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
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分总关系
材料组
织
组织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
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
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二、如何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常
用线索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
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许多散文的题目往往就是线索。复
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常用线索
的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
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三、如何解答不同类型的思路结构分析题?
直接梳理(分析)思路型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
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
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
归纳梳理。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
写……,接着写……,最后写……
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散文大都是流动
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
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
络。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
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
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分析文章构
思特色型
看全文的线索及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
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
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看思路特点
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
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
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
等。
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
特点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
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个别情况下可看选材上有无
特点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结构分析解题“四步走”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把
握文章全貌。这一步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从文章的情感变化(神)角度来思考文章的思路,写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如
《荷塘月色》: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2)从散乱的事件(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叙事性散文需如此,如《记念刘和
珍君》;
(3)从时间、空间变化(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游记散文更需如此。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
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写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
个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结构。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
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
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
要注意。
第四步: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
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
思,再综合成段意。
答题范式:首先写……其次写……最后写……
◎满分作答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赛里木湖的一滴泪
黄俊生
在我眼里,赛里木湖是悲情的湖。
虽然它有惊世骇俗的美,它有处子般的恬静,但是,大西洋暖湿气流在这里回
旋起落,凝结成最后一滴眼泪,便注定了它的悲情身世。
拨开天山峰巅白絮般的云彩,如同揭开覆盖在赛里木湖脸上的轻纱,赛里木湖
盈盈眉眼处,凝聚着令人欲泣的神情。欲泣,不为因雪而白头的沧桑,不为因风
而皱眉的凄婉,只为在这里流传的悲情故事和在这里演绎的悲壮历史。
清早从塔城出发,经过阿拉山口、艾比湖、怪石峪,到赛里木湖时已是晚上九
点。从东面进入景区,沿北岸往西行,准备绕湖一周,从南岸出景区,进果子沟。
湖面吹来凛冽的风,倒映点点星光,车灯投射在夜空,划出两道光柱,光柱下,
草场、沼泽、灌木、溪流,一闪而过。在如此寂静的夜晚,走在如此寂静的湖岸,
走着走着,便走进了远古,走进洪荒旷野……
眼前出现一个鲜花盛开的美丽草原,一对青年男女策马向天边奔去。这是不是
传说中的蒙古族青年契妲和雪得克呢?这对热恋情人在草原上放牧,相亲相爱。
他们不屈服于草原暴君的淫威,以死相抗争,双双殉情。山川为之震颤,天地为
之悲怆;地为之崩陷,形成深潭,天为之倾泪,化为洪流,大草原顷刻变成一片
瀚海,一对恋人化作湖心形影不离的小岛。
那驾着八匹宝驹坐着青铜车,与驭着青赤二龙坐着云香车缓缓而行的,是周穆
王西王母吗?当年,周天子西巡至群玉山,与西王母同游瑶池。临别,西王母深
情款款地问:“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天子回答:“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然而,周天子最终未能履约复来,不是负心,而是他有“和治诸夏,万民平均”
的重任在肩。西王母倚窗向瑶池抛洒相思泪水的身影,永远地留在李商隐缠绵悱
恻的诗中:“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
事不重来?”我明白了,古代瑶池,不是青海湖,不是天山天池,它是赛里木
湖——古时候,赛里木湖就叫天池,是新疆海拔最高的冷水湖。
我们的车继续疾驰,雪亮的车灯光柱牵引我的思绪穿越时空隧道,飘向远方。
遥想西汉张骞曾几度出使西域,受命游说游牧于赛里木湖一带的乌孙,联手抗击
匈奴,我们的脚下,是否就是当年他策马奔驰的地方呢?他是否曾在这里勒马驻
足,眺望赛里木湖的美丽,回想策动乌孙无果而难过流泪?策动不成,汉朝转而
与乌孙国联姻,远嫁了两位公主细君与解忧。细君公主在乌孙生活了五年,带着
强烈的思乡之念香消玉殒;而解忧公主则在乌孙生活了五十多年,按照习俗,先
后嫁给三代乌孙王,最终在晚年回到汉朝。一个堪称英雄的昂藏汉子未能完成的
使命,却由两个弱小女子来承担,其中的艰辛无法言说。我想,我们脚下之处,
两位公主也一定走过。
又一阵湖风刮来,隐隐中,我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如泣如诉:“吾家嫁我兮
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
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不是细君公主在怏怏病中吟唱的那首《黄鹄
歌》吗?倾听这穿云破空而来的忧伤和透出的旷世凄情,天地能不为之悲悯吗?
原来,赛里木湖的咸水,不仅是大自然矿化所致,更多的,是融进了多少年、多
少代人悲情的泪水。今夜,赛里木湖又多了我的一滴泪。
当肆虐了一夜的风终于归于平静时,我们从睡梦中跳了起来,朝着湖边奔去,
去迎接赛里木湖第一缕阳光。
伫立湖边,我着实呆住了。这就是赛里木湖吗?分明是浩瀚无边的海。说它是
湖,却有大海样的蓝,蓝得纯粹、清澈、深厚;说它是海,却又波澜不惊,文静
得像待字闺中的女子。湖面冷艳、凄美,这种美来自远古,是天工制作的绝世作
品。朝阳从湖心小岛后面冒上来,缠绕山腰间的云变成美艳的绯红,虽是飘逸的,
动感的,却又仿佛是静止的,透露着无尽的娇情羞意。刹那间,蔚蓝的湖面涂抹
上了金黄色的油彩,因而使这沉寂的湖面、凝固的远山有了生动气韵。虽然寒风
依旧刺骨,我却感受着来自心灵的温润,昨晚的悲情犹如天边一缕云烟,随风飘
散。沉醉中,耳边飘来一位老人的声音:“你宝石蓝的湖水,一见便教人心神荡
漾。”这位老人曾对家乡故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曾经,老人在赛里木湖边低回吟哦,那浸透泪水的双眸,那深情凝
望的目光,一如现在的我。
题目:文章虽为游记,在构思上却颇具匠心,这种巧妙的构思使游记的内涵显
得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思路特点。
[满分要领](想一想,学会思维得满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明确本题属于“结构思路分析题”,要求就巧妙构思对内涵的作用进行
分析。
第二步:3步分析结构特点(围绕什么事行文)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点
第1步:粗读全文,看文章的主要
内容,把握文章全貌。 坐车观览赛里木湖,发深沉幽思。
第2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用
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以游踪(时间)为线索:清早从塔城出发—
—到赛里木湖时已是晚上九点——车继续
疾驰——从睡梦中跳了起来,朝着湖边奔
去,伫立湖边——朝阳从湖心小岛后面冒
上来
第3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划分文章层次,把写相同内容的合
并为一个层次。
作者的思绪也不断变化:契妲和雪得克的
爱情故事——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传说——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细君与解忧两位公
主远嫁乌孙——细君公主的《黄鹄歌》—
—艾青的诗。
[尝试答题](周密思考,力争满分)
答:
答案:本文有两条线索,交错并行。一条是外在的游踪,从塔城出发,几经辗
转,来到湖岸,伫立湖边;另一条是作者内在思绪的飞跃,围绕“眼泪”,以时
间为序,从古到今,联想到传说、历史和诗人诗句。
解析:本文构思巧妙,两条线索虚实结合,相互推进,交织并行,既使游记思
路清晰,又丰富了游记的内涵。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
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
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
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
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
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
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
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
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
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
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
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
中渗出,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
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
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
的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
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
疾风、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
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
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
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
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
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
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
精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
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
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
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铸就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
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
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
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
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
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
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5日)
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
精神”贯穿全篇。
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
号标注分为三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
③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设
者,文思跌宕,形散神聚。
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
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
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
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近年考向调研
考题一览 命题分析
[2020·全国卷Ⅲ]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
合作品具体分析。
考题对此题
型的考查,
题干中经常
出现“在文
中”“作
用”“XX段
的作用”之
类的标志性
词语。
[2016·天津卷]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6·浙江卷]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
何用意?
[2015·山东卷]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015·湖北卷]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
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学习
一、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句段
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
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
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
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
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
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
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
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
作用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
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
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
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
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3.结尾句段的
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
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
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
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
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
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
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二、解答句段作用题应注意什么?
1.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避免套用术语、乱贴标签
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但
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既要掌
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以开头句
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
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
造氛围,等等。
2.分清易混的作用术语,表达准确、到位
(1)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
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于结构;像写出……内
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于内容。当然,没
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
形成对比”时,这已经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2)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引出下文”,这段内容只有是全文内
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3)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
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精准解题三步走
第1步,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第2步,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从四个角度去思考:
(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
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
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技巧。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
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
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
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第3步,看分答题,分条列点。
譬如6分题,答案一般情况是分三点或两点;4分题则答案一般分两点。
◎满分作答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
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
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
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
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
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
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
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
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
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
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
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
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
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
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
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为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
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
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
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
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孙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
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
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
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
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
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
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
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
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
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
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
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
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
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
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
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
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挡,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
验。
⑪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
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题目: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满分要领](想一想,学会思维得满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从题干“片段,有何作用”看,本题属于分析段落的作用题型。
第二步:3步思考定答案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点
第1步: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
置
第②段《头发中的半球》:“你的头
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
第2步,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
的方向
结合文本,从四个角度去思考:①内
容、主题②结构、思路③表达技巧④
读者情感或心理。
第3步,看分答题,分条列点 从思路上、内容上,进行回答。
[尝试答题](周密思考,力争满分)
答案: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
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
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
景,显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
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
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
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
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
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
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
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
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
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
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
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
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
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
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
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
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
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
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
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
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
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
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 21位宰辅、18位
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
“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
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
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
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
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
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
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
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
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
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
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
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
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
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
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
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
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
就是一个记录了 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
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
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
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
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
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
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
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
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
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
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
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
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案:观点一:不可删去。
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
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
的思考空间。
观点二:可以删去。
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②“映山红”
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③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
有尽而意无穷。
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
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
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
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
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近年考向调研
考题一览 命题分析
[2020·新高考Ⅰ卷]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
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题干上常常有“线
索”“作用”之类的
词,有时候结合标题、
物象等等来考查线索
的作用。
[2015·江苏卷]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
索有什么作用?
[2012·湖北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
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学习
线索作用分析“两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
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荷塘月色》就是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
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
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
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迅速查找散文线索的六方法
(1)体裁猜“线”
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
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
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
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
(3)时空缀“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
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
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
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
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
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满分作答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内容见“考点一”,“题型一 《比邻而居》”)
题目: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满分要领](想一想,学会思维得满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明确本题属于“线索分析题”,属于文章结构分析题型,并且还考查了
线索的“作用”。
第二步:按行文先后找线索(围绕什么事行文)
文章自始至终在谈各种气味,“气味”贯穿始终,应当是文章的线索。本文这
条线索前后贯穿,把不同家庭的风格连在一起,使得结构井然,呈现出各具特色
的生活气息。文学作品中线索的作用表现在结构组织和情感(主旨)表达两个方面,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点
①②段 写油烟的气味、浓油赤酱的味
③段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
④段 羊肉汤的气味
⑤段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
⑥段 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结尾段 艾草的熏烟味
[尝试答题](周密思考,力争满分)
答案:线索:气味。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
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
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应用体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羊的样子
[蒙古族]鲍尔吉·原野
①“泉水捧着鹿的嘴唇……”这句诗令人动心。在我的家乡胡四台,雨后或黄
昏的时候,羊从远方归,它们像孩子一样,累了,进家先找水喝。我看到了几十
或上百个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着羊的嘴。
②然而见到羊,无端地,心里会生添怜意。在动物里,羊是温驯的物种之一。
似乎想以自己的谨小慎微赎罪,期望某一天执刀的人走过时会手软。同样是即将
赴死的生灵,猪的思绪完全被忙碌、肮脏与浑浑噩噩的日子缠住了,因而无暇计
较未来。牛勇猛,也有几分天真。它知道早晚会死掉,但不见得被屠杀。当太阳
升起,绿树和远山的轮廓渐渐清晰的时候,空气的草香让牛晕眩,完全不相信自
己会被杀掉这件事。
③佛经里有一段话,“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譬如弘一法师上
座时把垫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见的小虫身上。可知,墙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
翠绿,青蛙鼓腹而鸣,小腻虫背剪淡绿的双翅,满心欢喜地向树枝高处攀登,这
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一种共生的权利,而“不化”乃是不懂与
众生平等。
④乡村的道上,羊整齐地站在一边,给汽车马车让路。吃草时,它偶尔抬起头
“咩”的一声,其音悲戚。黄永玉说“羊,一生谨慎,是怕弄破别人的大衣”。
但在有生之年,羊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满地的屠宰厂的车间里。
⑤既然早晚会变成“别人的大衣”,羊们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众猴,上
蹿下跳,惊天动地,甚至穿着“别人的大衣”跳进泥坑里滚上一滚。然而不能,
羊就是羊。夏加尔是我深爱的俄裔画家。在他的笔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着儿
童的裤子出席音乐会。在《我和我的村庄》中,农夫荷锄而归,童话式的屋舍隐
于夜色,鲜花和教堂以及挤奶的乡村姑娘被点缀在父亲和山羊的相互凝视中。山
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张的嘴唇似乎小声唱歌。夏加尔画出了羊的纯洁,像鸟、蜜
蜂一样,羊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俗世的天使之一,它像马友友一样拉大提琴,或者
在脊背铺上鲜花的褥子,把梦中的姑娘驮到河边,尽管它常常是悲哀的。
⑥城里很少见到羊。我见过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馆前。几只羊被人
从卡车上卸下,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壮的厨工面前,双腿一弯跪了下来。羊给
人下跪,这是我亲眼见的一幕。另两只羊也随之跪下。厨工飞脚踢在羊肋上,骂
了一句。羊哀哀叫唤,声音拖得很长,极其凄怆。有人捉住羊后腿,拖进屋里,
门楣上的彩匾写着“天天活羊”。
⑦后来,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现杀活狗”这样的招牌就想起给人下跪的羊,
它低着头,哀告。此时,我欣慰于胡四台满山遍野的羊,自由嚼着青草和小花,
泉水捧起它们的粉红的嘴唇,诗写得多好,诗中还说“青草抱住了山冈”“在背
风处,我靠回忆朋友的脸取暖”。还有一首诗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
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这些诗,仿佛是为羊
而作的。
1.请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文章首先由美的诗句引出对故乡的羊悠闲的样子的回忆;然后描写了羊
的多种生存状态:画中的羊灵秀的样子,餐馆(屠宰场)中的羊哀戚的样子,思想
上的羊纯洁的样子;最后由诗句点明自己的理想照应开头。
解析: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由诗句开始,到诗句收尾,中间勾画了“羊”
的多种生存状态(羊的样子)。对于文章主体部分思路的梳理,首先找到描写“羊
的样子”的文字,然后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等细细揣摩概括。比如餐馆里的羊
“哀哀叫唤,声音拖得很长,极其凄怆”便可概括出“哀戚的样子”。还要注意
作者对羊的评价,比如作者说“夏加尔画出了羊的纯洁”。
2.文章第⑥段插叙了作者在餐馆里看到厨工对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试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饱含着作者对人心冷漠麻木的深沉的批判及对羊的怜悯,以引起读者的
警醒。为下文作者希望人有一颗对生命敏感的心灵作铺垫,使结构更加严谨,内
容更加充实。
解析:解答段落的作用,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对羊的
各种样子的描述,故乡的羊悠闲的样子,画中的羊灵秀的样子,而这一幕最是残
忍:羊给人下跪、哀哀叫唤的凄惨,而厨工的踢、骂和拖表现出的麻木,可以读
出作者的同情怜悯。正是有了这一幕,下文作者才忆起描写生命的诗句,表达对
生命的敏感。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本文主旨。
答案:本文从形态和内在品质方面刻画了羊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羊的怜悯,
对自然的由衷热爱,表达了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和对纯洁平等生命境
界的向往。
解析:概括主题,要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物象等,挖掘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注意
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比如对不同的“羊的样子”的描述,结尾
处对自然情景的诗意的向往等,无不是对生命境界的感怀与向往。
二、阅读下文,完成4题。
故乡的炊烟
周成新
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
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
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
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
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
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
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
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
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
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
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他用微笑去接纳无
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
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
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
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
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
恢复了往日。
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
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
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
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
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
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
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
种成功的喜悦感。
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
面条、炒菜、馒头、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
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
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
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
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
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
可怎么也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
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
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
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
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处不在。
(选自2018年第12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线索:炊烟。作用: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我”关
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出来;②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
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
解析:对于散文来说,寻找文章的线索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能
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与物相关的时候。本文的标题是“故乡的炊
烟”,而“炊烟”又是主要写作对象,文中写了故乡过去的、现在的有关炊烟的
情况,并借此阐发主旨。据此,可判定本文的叙述线索就是“炊烟”。而线索的
作用,则可从结构和情感表达上去思考,回答“炊烟”作为线索在串联全文内容、
表达情感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