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基本知识
一、诗歌体裁分类
二、诗歌题材分类
三、古代诗歌鉴赏常见
题型
一、诗歌体裁分类
按
诗
歌
体
裁
分
类
诗
词
曲
古体诗
近体诗
小令散曲
剧曲
套曲
按
诗
歌
格
律
分
类
(知道就行,不做讲解)
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
诗”“古风”。
古体诗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
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
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
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
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
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
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
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特点:
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
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李夫人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字句不限
平仄不拘
对仗随意
押韵自由
古体诗
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
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
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
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
乐府。
乐府诗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
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
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
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
(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
种,简称五律、七律。
(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
超过八句,即在10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
或长律。
(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
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
联和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
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
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
律首句多数押韵。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
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
绝。
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
2
3
4
5
6
7
8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sen
yin
xin
jin
八 句四联
偶句押韵
颔联颈联对仗
讲究平仄
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
律诗——蜀相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
2
3
4
liu
lou
四 句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
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
绝句——登鹳雀楼
词
亦称“长短句”“诗余”等,是我国古代
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曲”或“曲子
词”等。
后依照乐谱声律而写新词,叫做
“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
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
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
体,故称为“诗余”。
分类: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
“慢”又比“引”、“近”长。
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又出现了“小
令”“中调”“长调”:
(1)小令,限58字以内。
(2)中调,指59字至90字。
(3)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
(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
数。短的只有16个字,长的有240字。
(2)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
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
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
中间换韵的。
(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
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
(4) 讲究平仄。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
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
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
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
发征夫泪。
必有词牌,
可有题目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调有定格
词(诗余、长短句)
上景下情
讲究过片
曲
一般指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
诗体,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
是按节拍来歌唱的。
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
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
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
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定出题目,如[越
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
祖还乡》等。
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
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
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
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
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
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
连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
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
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
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怀;
套曲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宫调曲牌题目
句中可有衬字
押韵对仗自由
用语不避俚俗
曲(词余)
平仄要求严格
中吕·山坡羊·大江东去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过,
为功名走尽天涯路。厌舟
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
瓜田墓,心待足时名便足。
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二、诗歌题材分类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
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
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
战诗、人生感慨诗、哲理诗、
忧国忧民诗及其他。
送别抒怀诗
欢聚离散皆是缘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
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
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
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
《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
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
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鉴赏要点
A.依依不舍的留念。
常见情感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秋季
或春季
清晨
或傍晚
路口、长亭
驿站、渡口
码头等
杨柳、
酒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
饮酒饯别
唱歌送别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
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
“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
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例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注】①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
使持金十斤,白壁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
辞”事。②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
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C )
A. 诗歌首联描写所见景物,点明送别地点是
江畔渡口,时间是深秋午后。
B. 颔联“泥滑滑”和“马萧萧”对仗,运用
叠字,显得别开生面,情趣盎然。
C. “十年长自青衿识”写与项判官在少年时
相识,相差十岁却亲如兄弟。
D. 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情,其中的典
故运用的精妙贴切。
15.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试结合全诗加以
分析。(6分)
答:①惜别之情。前四句写离别时所见
所闻,以洲渚上衰败的芦草,江桥上飘落的
枫叶以及渡口车来车往、熙熙攘攘的送别情
形,抒发了送项判官时的惜别之情。②深厚
友情。“十年长自青衿识”回顾相识渊源,
抒深情厚谊。③赞美之情。借“白壁招”的
典故,赞美项判官情操高洁,为官清廉。④
祝愿之情。结尾两句是临别赠言,希望项判
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
前途无量。
羁旅思乡诗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鉴赏要点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
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
么? 答: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
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
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
“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
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
诗眼。
例
思妇闺情诗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
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
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
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
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常见情感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
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
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
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
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
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瑶 瑟 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
湖南省。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
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
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
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
子的悲怨之情。
例
山水田园诗
煮酒把盏话桑麻
意象特征:
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
生活。
情感特征:
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
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
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
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鉴赏要点
技巧特征:
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
结合。
语言特征:
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
08天津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
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情。
怀古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
鉴赏要点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
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
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史实和现实对比,感悟昔盛今衰
感慨个人遭遇
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技法上:
或借古讽,有古今对比的,有
用典的。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
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
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
《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
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
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
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咏物言志诗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
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
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
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
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要点
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
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
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鉴赏方法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
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
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
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
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
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
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边塞征战诗
古来征战几人回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
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
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
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
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
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
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
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
(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
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
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
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
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
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
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
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
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
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
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人生感慨诗
念天地之悠悠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
发心中的感慨。
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
悟,闲情逸趣等等。
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
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
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
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
令(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
《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
《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
杯》
常见感情
意象特征:
“风雨”、“阴晴”、“夕阳”、“落
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
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鉴赏要点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
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
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
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
杨万里的《小池》。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
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
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
不可遏止。
例
一枝一叶总关情
忧国忧民诗
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
杭州作汴州。”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陆游《示儿》
常见情感
例 06年全国Ⅱ卷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
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
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
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
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诗歌题材大致共十种:
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
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
战诗、人生感慨诗、哲理诗、
忧国忧民诗及其他。
总结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怒
诗歌的情感 总结
边塞征战
怀古咏史
羁旅思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送别抒怀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山水田园
例
练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 1、
人生感怀 A B
C D
送别抒怀
民生疾苦 哲理
A
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 )2、
A 民生疾苦羁旅思乡 B
C 人生感怀 送别抒怀D
B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
倚楼。 ( )
1、
羁旅思乡 送别抒怀
人生感怀 思妇闺怨
A B
C D
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
山水田园 人生感怀
哲理 送别抒怀
A B
C
C
D
三、古代诗歌鉴赏
常见题型
古代诗歌鉴赏
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点解读:①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的鉴赏。
②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
点态度的评价。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表达
技巧
诗歌的思想
和情感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炼字
诗眼
炼句
语言风格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边塞军旅诗 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 咏物言志诗
即事抒怀诗
鉴
赏
诗
歌
形
象
人物形象
1.形象+身份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概况社会意义或作者
情感
景物形象
1.意象+画面
2.意境+具体分析
3.分析诗人的情感
事物形象
1.形象特征
2.具体分析
3.托物言志,表达
诗人感情
鉴
赏
诗
歌
的
语
言
炼字
诗眼
炼句
语言
特色
1.点字+释义
2.放在句中描绘画面
3.手法+效果或情感
1.意象或手法或炼
字入手
2.分析句子在结构,
情感的作用
1.语言特色(清新质朴,简
洁明快,雄奇奔放)
2.分析如何体现
鉴
赏
诗
歌
的
表
达
技
巧
表达方式 抒情
描写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借事抒情
4.借古讽今角度
手法 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对
比,白描,细节描写,动静
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象征,比兴,夸
张,衬托,对比,设问,反问,
借代,双关,对偶
表现手法
(狭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
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
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
结构技巧
铺垫,承上启下
照应
首尾呼应
题目呼应
扣题呼应
卒章显志
评
价
诗
歌
内
容
和
情
感
咏史怀古诗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借古讽今,
昔盛今衰,报国无门
山水田园诗 热爱自然,归隐生活向往,怀才不遇
边塞军旅诗 建功立业,乡愁,战争艰辛,对君
王的不满,赞叹奇异风光
依依不舍,思念与牵挂,对友人
的安慰与勉励,抒发人生感慨
羁旅思乡诗 羁旅孤凄之愁,思家怀人,
怀才不遇,厌战思家
咏物言志诗
即事抒怀诗
送别怀人诗
诗的题材
与情感
模式一: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提问变体:
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
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
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
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象+意象=意境。
是 诗 人 的 主 观 情
意 和 客 物 象 互 相
交 融 而 形 成 的 艺
术境界。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
春雨初霁》)
意象:
意境:
小楼深巷
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
寂寞
春雨杏花 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
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
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
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
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
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
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练习】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
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意象:
意境: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
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
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
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
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
于边关亲人的思念。
2、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1)运用什么手法,
(2)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
(3)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
(4)表达什么情感。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
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
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例】
参考答案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一)。
•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
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
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
上静睡不动(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
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
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答: “凉”。“凉”字既写天
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
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
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
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练习】
模式二: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
提问变体:
诗歌语言风格常用
界定词语
能用来回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
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
风格。
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叙: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析: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
生活气息浓烈。 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
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
评: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
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
襟开阔。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
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例: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练习:
•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
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
骤三)。
答:
模式三: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2、提问变体:
3、解答分析:
4、答题步骤: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动词
一般动词
1、陶潜:悠然见南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
然的悠闲。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
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
吹笛人之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
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
的内心痛苦。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由物及人思考)
(由景及情考虑)
活用动词 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
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
到春天的生机形象。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
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
见出其动态。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
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形象地表明了感叹时
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
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 、“绿”、
“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
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形容词、副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
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
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
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
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
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
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数 词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
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
相思之深。
•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
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
三)。
答:
咏柳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练习: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
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具体解
释)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写柳,
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模式四:诗歌形象
诗
歌
形
象
人
物
形
象
景
物
形
象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
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
(偏重叙事的诗歌)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诗人借以表达主
观感情的载体
(偏重写景的诗歌)
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
例: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
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
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
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
“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
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
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模式五:分析手法型
1、提问方式:
2、提问变体:
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二)抒情手法
(三)描写手法
(四)修辞手法(15)
(五)表现手法
(六)结构构思
表
达
技
巧
表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
力。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
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
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
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卒章显志 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
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 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中表现。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
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 描摹景物以加强效果。
对比 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此外,还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
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虚
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练习: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
的寂静(步骤二)。
(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少年可期,未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