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 2021 年高考作文审题分析及范文
2021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1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审题分析
2021 年,是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第二年,追求平稳过渡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浙江省 2021 年高考作文题沿袭了浙江省一贯的“文风”——认识你自己,人文情怀厚重,人
文风韵浓郁;同时又兼有传统的思辨特色,让考生在“深思熟虑”中探知社会人事,感知自我
人生。如 2020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谈个人与家庭、社会的落差或错位,2019 年论作者与读
者的关系,2018 年的浙江精神,2017 年的人生三本大书,2016 年的虚拟与现实,2015
年的文品与人品等等,基本都是兼顾人文与思辨,体现了浙江特有的江南文韵雅思风范。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依然鲜明,引导学生探究得失之道,
题中的“得与失”,不仅可以是家国的得与失,也可以是个人的得与失。同时,该作文题也考
查学生能否从整体语境上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作文题初看简单,与前几年相比,今年审题应该是相对容易的,核心词“得与失”很
明确,不容易跑题,当然偏题可能会存在。作文材料就三句话:“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三句话可以说是大白话,而每个学生
都经历过得与失,由此思考人生,也就有了行文的基础。但是想要写好,个人认为还是有一
定难度,不是纯粹只谈论得与失,也不是纯粹谈论终点、起点或者过程。
审题的过程往往反映学生的思维深度。都说空间有维度之分,零维是点,一维是线,二
维是面,三维是立方体,当然,应该还有由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在我看来审题也是
如此。零维是一个字词,一维是抓住了某个词组或小句,二维是某一个大句或拼合了某几句
话,三维则是从整则材料的角度思考,达到精准立意。而如果能立足于宇宙人生的时间轴上
来考量,再结合整则材料全面分析,或许能达到四维的精深立意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题
目都能让立意精深,也并不是所有的审题需要立意精深。能达到三维立意,已是精彩。
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或许有考生会只抓住“得失”二字大谈特谈。命题者给出的核心词
语是“得与失”,而不是“得或失”,也就是说两者是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得或失”是二选
其一,得到或者失去是人生的某一个点上的状态。我们需要把“得与失”看成一个固定性意象,
人生中的得与失是同时存在的,有得到,也有失去,同时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由此,
该作文题需要学生谈论的是人生中的得失大同观,而不是零碎地谈论得到或者失去。如果只
是在写得是起点、得是终点、得是过程、失是起点、失是终点、失是过程,我想这是支离破
碎式的零维审题。但如果只是抓住“得与失”一词来写,那只能说,审题还只是在一维空间上,
看到的仅仅只是一条线,立意容易产生偏差。
而如果只是抓住三个有人中的其中一人来立意,在我看来审题是在二维空间上,看到的
也只是一个平面。当然,考生不管写的是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或是把得与失看成是起点,还
是把得与失看成是过程,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可以。不过,如果细细分析,立意还是有高低
之分,三句话暗含递进关系。最低层次是把得与失看成终点,一个人过于看重得失,以得失
论人生成败,格局毕竟太小。第二层次是把得与失看成是起点,其中有对过去的经验总结,
也有对未来的遐想思索,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和平台,具有一定的豁达意味;只是人生漫漫,
容易流于空泛。第三层次是把得与失看成是过程,不在乎人生得失,注重的是人生的经历与
过程,在得失之中探索人生,体悟人生。应该说这三句话第三句的立意层级是最高的,去除
了一定的功利之心,关注个人心态的不断调整。
如果从三维立体来看,建议以把得与失看成过程为基点,结合得与失是终点、起点,全
面性思辨性写作,把过去的得失看做是阶段性的结果,再立足当下,树立新的起点,再去创
造新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调整心态,体悟人生。应该说,这是学生最能写出彩的立意,既
有立足点,又有思辨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而笔者在这里也想尝试探讨一下四维立意,基于三维空间上加入时间。我们是否可以在
思辨的基础上再深入一点,得失的终点、起点和过程构成了一条人生线段,而在过程后的得
失结果中又可以开启新的征程。也就是说,人生是由无数的线段组成的,可以看成是一条线,
是一个螺旋式向前或上升的过程。如此,我们一直在路上,得失不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其中有对过往的反思,对当下的沉思,对未来的遐思;既有时间的延展性,又有空间的
立体性。
让我们再来看浙江省作文材料本身。作文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不知考生是否去
思考过,材料中的三句话可否调换顺序。我们一般的思路是起点——过程——终点,也可
以是终点——过程——起点,而这则材料则是终点——起点——过程。静心分析,材料安
排符合生活逻辑和认知逻辑。得与失本身就是一个结果性词语,代表的是一件人事的结局,
于是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更多的人是在认清得失之后以此作为经验教训,继续开始自己
人生新征程,于是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而唯有少部分人清楚得与失只是自己的人生经历,
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于是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而过程之后又是新的终点,以此循环。由
此,材料本身的内蕴就是一个不断向前延展的有机整体。
得与失是人生常态,我们的生命就是在不断的得失之中具有了向前性和扩张性。《周易》
中最后两卦,第六十三卦“既济”,意味着得到与成功,可以算得是人生高峰,而第六十四卦
“未济”,代表的是失去与失败。《周易》中的卦象最后都趋向于“既济”,就像人生的是为了
去得到,而在走向“既济”的过程中有小得亦有小失,而在得与失之中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不断调整自己,以此为起点不断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甚至是顶峰。只是,“既济”之后是“未济”,
盛极必衰,得后必失。而“未济”之后又是回归起点——“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懂得失去后唯有自强不息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又不是失中有得吗?而同时,蕴含的不
也是人生在得失之中周而复始螺旋式向前或上升的过程吗?
“得失”观向来是人生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得与失两个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性质,
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平衡的辩证关系。在调节为人处世心态方面,道家运用“知足”的方法,
佛家则用“无常”引导人们看开成败得失,做到心中释然。“失”有时只是手段,而“得”却是目的,
以舍得之心、断舍离之态应付人生一时的困境。总之,积极的得失观是让人认识到面对人生
各种挑战时能够心态平和,方能取得成功。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有言:“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得到又怕
失去会感觉惊恐,失去更会感觉惊恐,这就是所说的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为什么会如
此?因为我们被宠的人往往处于下位,有得是因为曾经没有,有失又是因为曾经有得,所以
才有患得患失。所以我们经常讲宠辱不惊,得失不惊,对一切事情都能淡然处之,这既是一
种人生境界,或者说达到的是一种天人境界。
浙江省得与失的高考话题,是生活命题,是人生命题,亦是哲学命题,四维命题。
【范文】
且得且失,且行且歌
边小译
一生最爱一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文人徐志摩的谈吐自有一股洒脱潇洒的气节。唯有且
得且失,方能瞥见人间至理。
从片刻瞬间看,得与失是起点,亦是终点。《飘》中写到:“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纵使在落魄困
窘,还是要重拾身心迎接明天。毕竟,人生这部连续剧才刚拉开序幕。无论光鲜,狼狈,在一万零一次的归零中,
我们终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同一个尽头奔赴。
从生命长河看,得与失是过程。罗隐有诗曰:“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人生浩漫如烟水,莫付
得失与幽愁。”得与失,就是与人生如影随形的常态,就如我们的一呼一吸,我们得到生活的氧气,我们失去燃
烧的营养。每人都是一边在失去,也一边在成长。人生的充实丰盈也由此展开。或许如此,我们就可以正视功过
得失,我们绝不会选择"躺平",我们不会惧怕内卷。
得失观,折射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天当中有太阳升起的时候,也有下沉的时候。人生也一样,有白
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真正的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日落。人害怕的就是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
是害怕原本在身上的光芒消失。唯有坦然面对,方能欣欣向阳,笑看风云。前数 500 年,有牛顿不记“得”,自
嘲立于“巨人之肩”;前数 50 年,有史玉柱不忘“失”,立志改革脑白金,东山再起;更有程开甲,邓稼先众多科
学家不计得失,隐姓埋名罗布泊 60 年,终圆“两弹一星”中国梦。由此可见,于人生中体悟酸甜苦辣,于岁月里
感知是非得失,才能在这社会中学会放下,学会接纳,学会牺牲。
然,仅是坦然面对得失必然不够,须的我们跳过表象,窥见其背后的深意和哲思,才能圆融处世。因此,唯
有超然物外,方见终章。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叙道:“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予偏见,不予漠视,得到
即失去,失去即得到。北宋一代大家苏轼少时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不料因乌台诗案一事锒铛入狱,而后更是被
贬黄州。可他自始至终超然洒脱,豁达乐观,将得失抛之脑后,正如《满庭芳》写“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
庭芳”。或许唯有超然物外,方得人间真正快乐。
于这沉浮摇摆的浊世中,惟愿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惟愿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惟愿且得且失,
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