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真题解读及下水文:全国乙卷作文
从“题干解析”,“主旨总结”,“立意参考”等三方面进行解读。
全 国 乙 卷
一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
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
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二
写作指导
① 题干解析
2021 年全国卷乙卷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试着拆解材料的内容构成,总共四句
话。
首句为总起句,体现了命题人的意图倾向。我们可以从中划出关键信息“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后面提到理想追求包含“方法”、“路径”、“目标”等不同环节。
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围绕一句古文——“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
发必中矣”展开。
扬雄以射箭为例,认为实现理想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为理想确定
目标,且保持目标的正确性;付诸实践。
第四句,也就是题干要求,仔细阅读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行文的关键点:主题所面向的对
象为“当代青年”,限定方向是“追求理想”,而我们的论述侧重在于从材料中剖析的“启示”。
因而,我们在行文论述时,可以以所熟悉的“新时代青年”、“青年理想”等话题为基本立
足点,再从“实现理想的四个条件”中,选出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切入,展开论述。
其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可以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出发,谈谈通过以学识、品德、
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增进或加强来实现自身强大。
而“树立目标并保证其正确性”,则可以关注个体与集体、民族乃至与时代之间的联系,强
调我们树立的目标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付诸实践”显然要求青年群体的全情投入,以行为作为理想践行的重要依托。因为题干还
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说说作为学生/新青年,
我们具体可以做到什么,如不懈求知以增进学识、博览阅读以修身养性等,切记不可空谈。
整篇文章,建议以“引议联结”或“递进式”进行组织布局。
引议联结:“引”,由扬雄的“射箭说”引出自己的观点;“议”,以论据论述支撑观点;
“联”,即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举措;“结”,即再次总结观点,升华思想。
递进式:先摆明观点,再结合扬雄提到的实现理想的四个条件,有所取舍,依次深入阐述,
其中“树立目标并保证其正确性”以及“付诸实践”是必不可缺的论述重点,需详写,其余两项
则可酌情控制笔墨。最后,再进行观点的升华、思想的纵深。
② 主旨总结
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个人目标与时代目的相融合,并加以不懈实
践,才能实现理想宏图。
③ 立意参考
(1)以青年之理想,绘中国梦之愿景
(2)新青年,当勤学修身、笃定奋进,实现个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3)追求理想,青年需以修身为弓,以矫思为箭,以立义为靶心,以行动来践行
下水文
中国脊梁看今朝
吉改荣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尺高台,起于垒土;鲲鹏南飞,起于时机;自信中国,源于
青春。
当谭嗣同英勇就义于菜市口时,33 岁;当秋瑾从容就义于亭口时,32 岁;当黄花岗
72 烈士牺牲于广州时,平均 29 岁。他们是近代中国的青年男女,更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
的英雄烈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无坚守,死有何惧?
董存瑞毅然炸碉堡,19 岁;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21 岁。还有那不足 15 岁的刘胡兰,
更是直面铡刀。为此,毛泽东曾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古人倡导“三十而立”,即人在 30 岁前后要有所成就且可以自立于世。可身处弱冠
之时,及笄之年的他们却早已立世,不输青春。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可以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梁启超维新变法失败后作《少年中国说》,不过 27 岁,即使后来他渐退出政坛也不
忘激励青年为国奋战;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时,也不过 28 岁。辗转革命,矢志不渝,
终成一代伟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为了新
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猛士壮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慷慨激昂,令人震
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前辈踏血留痕,我辈接力前行。
战火纷飞,青年冲锋亮剑于硝烟;和平降临,青年更应内核支撑起华夏。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以“武力”为较量,最终使全球经济倒退,人民流离失所。
而如今以“科技”为较量的世界大战也已展开。没有硝烟滚滚,却有核武器在研发;没
有民众流离街头,却有更多的“”欧美制造”。技术入侵,文化入侵,强国的霸权实为
明显。
杨雄以射箭为喻,谈青年理想的言语展于试卷,荀况以水、木、金等常见事物为喻更
是极力劝学。尤其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更是犹在耳旁。
学而优则仕,仕则兼济苍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是的人生轨迹,是他们的标榜,更是
他们的道德人生。放眼当下,新青年更应从《劝学》中得到启发。
首先,做“君子”。即品德高尚,此为立身之本。其次,“博学且日参省乎己”。即
广泛地学习且时刻反思,以求更为完美。最后才可“知明而行无过矣”。
细想这“三步曲”,其中步骤既并列又递进。它不仅为我们青年学子提供了前进的“步
曲”,更为我们指引了“行无过”的至高境界。
生活从不亏待有准备的人。立志“有为”,才有可能有“所为”。时刻累积人生,更
不忘囤积经验。孔孟周游列国,著书立传成就“儒学”;老庄淡泊名利,参悟修身成就
“道学”;至于墨翟、孙膑、韩非、张仪苏秦等更是奔走一生成就了“墨兵法与纵横学”。
“百家能争鸣”,是百种青年梦想的碰撞,更是百家青年至死不休的坚守与传承。
从“五四”青年走上历史舞台,从“西南联大”蓄养人才,从“科教兴国”培养人才,
一代代的追梦少年也已成为了大国的脊梁,民族的支柱。
眼观当下,我们日复一日的求学不也正是为了曾经的那个“初心”吗?我们生在了一
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的机遇只问你的准备,坏的挑战只为使青年更
强。
当课间操一声“时代在召唤”响起时;当“感动中国人物”关注小人物时;当“时代
楷模”深入民心时;当“共和国的勋章”实至名归时;莘莘学子更是定准了航标,认准
了偶像。
古往今来,我们追梦的轨迹像极了搭乘公交车。一站旅程,一站启航,站站都是终点,
也都是新的起点。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不负韶华。惟愿今日奋笔疾书的我们能感召时代
的需求,书写好勇士自己的传奇。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