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
读前要热身
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何建在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最后一天,大会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和毛主席亲自撰写的碑文。下午6时,毛泽东亲自率领全体委员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址举行了奠基典礼。
关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地点,当时有多种意见。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是更多人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最后,是周恩来总理提议,将纪念碑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他解释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提议,是因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同时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景仰的地方。当时大多数人赞成这个意见。”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要安放在天安门广场中,因此碑体不能太小。考虑到天安门高33.7米,正阳门高40.96米,设计者最初将纪念碑的高度定为39米,实际建成的高度为37.94米。今天所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不是先建成天安门广场再进行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达到的规模来设计的。待纪念碑建成后,再根据它的中心位置,重新规划天安门广场以及周围的建筑,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淘宝路标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知识应储备
作家作品
周定舫,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字音识记
1.字音
瞻仰(zhān) 矗立(chù) 奠基(diàn) 镏金(liú)
上溯(sù) 挑衅(xìn) 旌旗(jīng) 逾越(yú)
五卅(sà) 天堑(qiàn) 发髻(jì)
2.多音字
字形辨析
文题解读
课文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以此为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标明了说明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高手支招2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落成”一词表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遥遥相对]远远地互相对峙,对立着。】,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第2段,写纪念碑的远景,说明了它的位置和总体形象。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奠基礼]建筑物奠定地基时举行的仪式。】,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不仅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还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使人对纪念碑的高度有具体的感觉。]纪念碑是用17 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第3段,介绍纪念碑的建造过程、规模和质料。介绍用料则结合说明它的质地,点出它的象征意义,意在表现它的庄严。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挺拔]直立而高耸。】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镏金]一种镀金法。用这种方法镀金,可以经久不褪色。】大字,闪闪发光。[这一句语带双关:既指镏金大字本身在阳光下具有“闪闪发光”的效果;又含有烈士精神永存的意思。]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永垂不朽](英雄或伟人的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上溯]向上追溯。溯,逆流而上。】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4段,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采用了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题字),后背面(碑文)。这样写,条理十分清晰。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第5段,介绍碑身两侧、小碑座和碑顶的装饰与造型,揭示它们的象征意义,点明纪念碑造型体现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 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第6段,概括说明大碑座上的10幅浮雕。“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1 000年之久”这一句既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浮雕质料(汉白玉)的耐久性,也深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寓意。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国侵略军的挑衅【[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第7段,具体介绍碑身东面的两幅浮雕:“销毁鸦片烟”“金田起义”。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践踏]踩,比喻摧残。】在地上。[“打断”“撕碎”“践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王朝腐败的本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形,表现,显露。于,在。色,神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1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用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第8段,具体介绍南面的三幅浮雕:“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峻峭]形容山高而陡。】的山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青纱帐]指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在夏秋之间长得高大茂盛,好像青纱制成的帐幕。】,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战斗。
第9段,具体描述西面的两幅浮雕:“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
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10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逾越]超过。】的天堑【[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连用了“吹起”“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第10段,详细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简略介绍左、右两幅装饰性的浮雕。这三幅浮雕,都只介绍了画面而没有直接揭示其意义。
第二部分(第2~10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10幅浮雕等,详写纪念碑,赞扬先烈精神。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点明了建造这座纪念碑的目的和意义。]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这一句中的“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引出结尾,呼应开头;“默默致敬”与开头的“万分崇敬”相呼应。]
第三部分(第11段):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知识链接】
关于“装饰花纹”和“大花圈”的象征意义
红星、旗帜,是革命者的重大标志。松柏,自古以来人们就赞美它们不畏严寒、傲视霜雪冰雹、四季常青、生机勃勃的品性。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牡丹,花大色艳,富丽堂皇,是我国的名贵特产花卉,号称“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之誉,一向被推崇为“中国名花之最”。许多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就把牡丹视为富丽繁荣的象征。荷花,又名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荷花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成为虚心正直、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象征。菊花,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喜爱的花卉,古往今来,多少人钦佩它,赞美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如何?”(陈毅《冬夜杂咏》)菊花以其傲霜和耐寒的品格赢得了美誉。因此,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的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
学后须品味
主旨
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文法
1.恰当的说明顺序。本文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时空结合的从东起依次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还有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条理井然、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使读者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本文开头用六个字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有关局部的具体特征。如用确切的数字介绍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介绍建造纪念碑所用的石块数量,具体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
结构
探究后争鸣
纪念碑正面朝北,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能“闪闪发光”吗?
观点1:每年的夏至(阳历6月22日)后的两个月,也就是6、7月份。每天早上阳光从东北方向、下午从西北方向,可以直接照射到朝北的建筑物上,平时,通过散射、反射或其他受光方式,朝北的建筑物也同样有光亮。
观点2:镏金这种镀金方式,本身就有“闪闪发光”的效果。
观点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字从意义上讲,含有烈士精神永存的意思。
高手支招3多维阅读
读 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弘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核心提示
本文记叙了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华民族为了国家的胜利、人民的幸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巨大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熟悉的生活。
我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手支招4素材积累
课内素材挖掘
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
简析:作者抓住纪念碑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纪念碑的崇敬之情。
素材拓展积累
描写建筑物的成语
壮丽宏伟 金碧辉煌 鳞次栉比 富丽堂皇 造型细致 古香古色 气势雄伟 摩天大楼 亭台楼阁 雕梁画栋 别有洞天
描写建筑物的优美句子
一条黄绿相间的玻璃屋檐,把它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下来,那壮观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顶篷和挑台下的灯光把礼堂的每个角落都照得通明。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把大礼堂组成为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当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对这座大厦巡礼完毕的时候,晚霞已经斜挂西山。万道霞光洒在外面苍翠的树丛上,洒在浅杏黄色的墙壁上,洒在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上,发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高手支招5习题探讨
一 解题思路:以1949年为基点,根据所标明的时间,联系所学历史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由此可以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史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二 解题思路:在介绍浮雕的这段文字中,作者都用一句议论性的话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作了阐述,这就是设计者选择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
参考答案: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之北 1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东之南 2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南之东 3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之中 4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南之西 5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之南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西之北 7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北之中 8 1949年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建造这座纪念碑,其目的正如作者所说:让“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 解题思路:体会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