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12页) 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12页)
…
…
…
…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学
校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姓
名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班
级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考
号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绝密★启用前
2021 年上海中考考前押题密卷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6 页,共四道大题,26 道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备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文言文(60 分)
(一)默写(1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
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比较接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 6—9 题。(12 分)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乙文选自儒家经典《_________》。(2 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9.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教与学的关系,论述了
“_____________”的观点。(4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10—12 题。(12 分)
顾荣施炙①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
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②,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炙:烤肉。②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10.解释加点字。(4 分)
(1)同坐嗤.之:_______ (2)每经.危急:_______
11.翻译句子。(3 分)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12.顾荣和受炙人各有什么品质?(5 分)
二、现代文(3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7 题。(18 分)
为什么统计数据有时会“撒谎”
①收集统计数据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每一步都有出错的可能。即使所有的细节都万无一失,
最终得到的数据里也会隐藏大量的陷阱。如果盲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有时会得出一些甚为荒谬的结
论。
②统计学家曾经调查过铀矿工人的寿命,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铀矿工作的工人居然与普通人的寿
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难道统计结果表明在铀矿工作对身体无害甚至有益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只有
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才会去铀矿工作,他们的寿命本来就可能长一些;正是因为去了铀矿工作,才把他们的
寿命拉低到了平均水平,造成了数据的伪独立性。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健康工人效应。
③有虚假的独立性数据,就有虚假的相关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去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
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12页) 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12页)
…
…
…
…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
…
…
…
…
…
○
…
…
…
…
…
…
外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大。初次听到这样的结论,想必大家的反应都一样:这怎么可能呢?仔细想想你就明白了:正是因为火灾
灾情越严重,损失会越大,所以才会有更多消防员去救火。这里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数据只能显示两个
事情有相关性,但并不能告诉你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
④事实上,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统计数据表明,
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冰激凌销售点全部取缔了,就能减小
人被鲨鱼吃掉的概率。真实的情况是,这两个变量同时增加只不过是因为夏天到了。又如,统计数据显示,
篮球队的获胜率,竟然与队员的球袜长度成正比。难道把队员的球袜都换长一些,就能增加球队实力吗?
显然不是。数据背后真正的因果关系是,球队的获胜概率和队员的球袜长度同时受第三个因素——队员身
高——的影响,这导致了获胜概率与球袜长度之间表现出虚假的相关性。
⑤可见,要想从统计数据中挖掘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从表面上观察数据,往
往会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世上一共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的谎言,
还有统计数据。”
13.第②段加点词“大跌眼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4.第②段以“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为例,是为了说明( )(3 分)
A.铀矿工人寿命更长 B.健康工人效应
C.数据的虚假独立性 D.统计数据会“撒谎”
15.以下内容,适合放入文中的哪一段?( )(3 分)
有数据表明打太极拳的人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平均寿命相当。事实上,打太极拳确实可以强身健体,延长寿
命,但打太极拳的人往往体弱多病。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⑧段
16.第③-④段中“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
两个例子及分析,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4 分)
17.运用本文第④段中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6 分)
(现象一)
1950 年左右,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都出现了一次非常剧照的增长。
(现象二)
20 世纪 50 年代,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陡然增加。
(二)阅读下文,完成 18—20 题。(20 分)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
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飞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
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
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②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
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度。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
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④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
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
是斯大林,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
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
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作文中最长的作文。
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
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
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
——这其中有我的那篇最长的作文。
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
“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
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
30 年前教过我 4 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⑪
而我,已人至中年。
⑫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
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12页) 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12页)
…
…
…
…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学
校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姓
名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班
级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考
号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8.请概括文章中详细写的张老师的两件往事。(2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4 分)
20.下列对第⑧段我“眼泪夺眶而出”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因突然见到三十年前的恩师而激动不已。
B.对老师容颜已老,但形象始终如一的感慨。
C.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
D.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失落惆怅。
21.根据全文,概括老师的形象。(6 分)
22.请说说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5 分)
三、综合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3—25 题。(12 分)
程十发(1921 年 4 月 10 日-2007 年 7 月 18 日),祖籍上海,是我国著名的海派书画大家,撞长人物、
山水、花卉、岛兽及连环画和书籍插图,代表作有《列宁的故事》《丽人行》《孔乙已》等。2021 年是程
十发先生诞辰 100 周年,春华中学书画社团前往程十发美术馆参观。
23.同学们上网查阅了美术馆的地理位置图。请根据地图所示,完成填空。(3 分)
(1)设施齐全:周边有百货商场、医院。
(2)_________:附近有轨道交通 10 号线伊犁路站,多条公交线路站点。
(3)环境优美:邻近_______。
24.参观时,同学们在展厅看到一幅人物画,似曾相识。请将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人
物描写方法或一种修辞方法,50 字左右。(4 分)
25.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打算制作一个短视频。在配画外音时,大家对“发”的读音产生了分歧,有的读
“程十发(fà)”,有的读“程十发(fā)”。下列说法较合理的两项是( )(5 分)
A.读“fà”。画家头发(fà)不多,他本人曾戏称只比《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多七根头发,因而得名“十
发”。
B.读“fà”。简化字“发”对应有两个繁体字:“發”(fā)和“髪”(fà)。有人曾见画家亲笔签名“程
十髪”。
C.读“fā”,古人射箭有百发(fā)百中之说,取名“十发”表示谦虚。
D.读“fà”。“发”(fà)与“程”在古代都是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
“十发为程”寄寓了一种人生态度。
E.读“fā”或“fà”均可。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名字中的“恪”,有人读 kè,有人读 què,大家都明白指谁,
并没有造成误解。
四、作文(60 分)
26.爱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感受过不同的爱,例如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爱,同学间的友爱等等。那
么,你是否感受过这类爱以外的爱的方式呢?请以“另一种爱”为题作文。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12页) 语文试题 第 8页(共 12页)
…
…
…
…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
…
…
…
…
…
○
…
…
…
…
…
…
外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2021 年上海中考考前押题密卷
语文·全解全析
一、(一)【答案】秋风萧瑟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似曾相识燕归来 其翼若垂天之云 人恒过 然
后能改
【解析】注意:萧瑟、伊、憔悴、翼、恒。
(二)【答案】6.刘禹锡 礼记
7.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8.D
9.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教学相长
【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
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刘禹锡,字梦得,
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
“诗豪”之称。《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
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
7.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斯,这;陋,简陋;惟,只;德馨,品德好。
8.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A.乙文没有采用典故;
B.甲乙两文的标题没有点明主旨。甲文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论点是“教学相长”C.
乙文没有采用描写、抒情表达方式;D.正确。《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洁情操。《虽有
嘉肴》,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故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故选 D。
9.本题是对文章中心的考查。《陋室铭》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了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以及作者乐观豁达的态度。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甲文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
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教与学的关系阐述学习是无止尽的,只有深入思考,反复实践人们才能
明白自身知识的不足,才会不断学习进步。因此,教育别人也能增加自己的学问,教育学是互相促进的。
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
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
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
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
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
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
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答案】
10.(1)讥笑 (2)遇到
11.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
12.顾荣:心思细腻,善于观察,平等待人,能为别人着想。受炙人:知恩图报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1)句意: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嗤:讥笑。
(2)句意:每逢遇到危急。经:遇到。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岂:哪里。执之:端着烤肉”的翻译要准确。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文中“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
乎?”可以看出顾荣心思细腻,善于观察,有同情心、同理心,能为别人着想;从“同坐嗤之”可以看出,
顾荣能做到平等待人,不摆架子;
从“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可以看出,受炙人知恩图报的特点。
【参考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顾荣于是就停下
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道理呢?”
后来顾荣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接受烤肉的人。
二、(一)【答案】13.(因出意料而)大吃一惊
14.C
15.A
16.不能,因为在说明虚假的相关性数据时,按逻辑应先说明相关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而虚假体现为因
果颠倒,再说明相关性数据没有因果关系。“消防员救火”的例子是说明因果颠倒,“冰激凌和鲨鱼”的
例子说明没有因果关系,
17.示例: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变化,都受第三个因素汽车产业一定规模的影
响,汽车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同时,人们更多地用汽车代步,活动大大减少,自然肥
语文试题 第 9页(共 12页) 语文试题 第 10页(共 12页)
…
…
…
…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学
校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姓
名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班
级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考
号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胖症人口也会增加。
【解析】13.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首先理解词语本义,然后带入情境,解释语境义。“大跌眼镜”
本意为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结合“统计学家曾经调查过铀矿工人的寿命”
“在铀矿工作的工人居然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可知,在语境中意思是这样的结论让人
“大吃一惊”。
14.本题考查举例说明的作用。第②段以“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为例,结合后文
“事实上,只有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才会去铀矿工作,他们的寿命本来就可能长一些;正是因为去了铀矿工
作,才把他们的寿命拉低到了平均水平,造成了数据的伪独立性”可知,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数据和
事实不符,因此是为了说明数据的虚假独立性,故选 C。
15.本题考查补写材料的位置。解答时需要搞清楚材料的具体内容,然后在文段里找出对应位置。材料将打
太极拳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寿命进行比较,得出“两者寿命相当”的结论。但是如果考虑“打太极拳的人往
往体弱多病”的因素,可得出:因为他们打太极,寿命延长了,和那些健康强壮的人寿命差不多了。这与
“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这一举例作用一样,也是为了说明数据的虚假性,和第
②段说明内容一致,因此放在第②段。故选 A。
16.本题考查材料的顺序。“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的例子是说明因果颠倒,表示数据只能显
示两个事情有相关性,但并不能告诉你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有虚假的独立性数
据,就有虚假的相关性数据”这一事理;而“冰激凌和鲨鱼”的例子用“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
也会同时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冰激凌销售点全部取缔了,就能减小人被鲨鱼吃掉的概率”说明两个
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两个例子及其分析,分别是在说明③
和④两段的事理,所以不能调换位置。另外,③和④两段的事理,按照“先说明相关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
再说明相关性数据没有因果关系”的顺序安排,符合一般逻辑认知。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运用。现象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两组数据没有关
联;现象二“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陡然增加”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冰
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反映的事理一致,可用“说明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
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来解释。步骤是:首先概括第④段说明内容事理——两个在统
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接着分析材料内容: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
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增长都与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关系 ——因为汽车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多地
用汽车代步,活动大大减少,自然肥胖症人口数量会增加;因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大
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答案】18.①张老师年前没日没夜地为村民写对联 ②张老师表扬并推荐我的长作文,同时教
育我“长并不等于好作文”。
19.生动形象地写出张老师过年为乡亲写对联时赶工的忙碌、辛劳;以农人打麦类比,符合作者熟悉的乡
村生活的特点,贴切而形象;委婉地表达了“我”对老师辛苦劳碌的心疼。
20.D
21.张老师是一位才华全面、教导有方的优秀教师,也是一位为人热心诚恳的乡村文化人。
22.运用环境描写,以树自喻,隐喻了自己在张老师的启蒙下,在其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育和影响下,爱
上文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事实,表达了对张老师发自肺腑的感激怀念之情。结构上,与第一、二段小
鸟衔来小树的种子,我种下小树形成照应,首尾部分犹如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给文章增添了浪漫和灵动
的文学气息。
【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概括详写的关于张老师的两件往事,由文章
③④段“村里许多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可以概括
出张老师年前没日没夜地为村民写对联;由⑤⑥段“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
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这其中有我的那篇最长的
作文”可以概括出张老师表扬并推荐我的长作文,同时教育我“长并不等于好作文”。
19.本题考查语言表现力。答题时要从“写什么(内容)”“怎么写(表达技巧)”“为什么(情感、形
象)”的角度去考虑。从内容上而言,把张老师没日没夜写对联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相类
比,生动形象地写出张老师过年为乡亲写对联时赶工的非常忙碌、辛苦;从技巧上来说,使用了类比的修
辞手法,通俗易懂,符合作者熟悉的乡村生活的特点,贴切而形象;从情感上来说,委婉地表达了老师的
不辞辛苦以及“我”对老师辛苦劳碌的心疼。
20.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略带方言的普通话”可知作者心目中依然保留着张老师
的美好形象,张老师虽然年龄大了,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风貌,这里主要突出的是“我”对老师的情感,
前三个选项都有对老师的情感态度,最后一个选项属于个人的感慨,与老师无关,因此选 D。
2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要根据全文内容来进行概括总结。由第③段可知张老师“无论是板书,
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度。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
在我那时的感受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可以概括出张老师才华全面;
由第④段张老师没日没夜为村民写对联,可以得出他热心助人,态度诚恳,同时张老师喜欢书法和对联,
也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位乡村文化人;由第⑥段张老师对我作文的批语和推荐我的作文以
及 30 年后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讲述我的故事可知张老师教导有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2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情感心理三方面作答。从内容上来说,句子中的小榆树正
是隐喻作者自己,描述自己在张老师的启蒙下,在其精心指导和教育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走
上文学创作道路,并取得了成功。从情感上,表达了对张老师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从结构上,这句
话与文章开头小鸟衔来小树的种子,我种下小树的情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美丽的故事为文章增添了浪
语文试题 第 11页(共 12页) 语文试题 第 12页(共 12页)
…
…
…
…
…
…
○
…
…
…
…
…
…
内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
…
…
…
…
…
○
…
…
…
…
…
…
外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漫气息。
三、【答案】23.交通便利 新虹桥中心花园
24.穿长衫的孔乙己微笑着弯下腰,像一把张开的弓,把茴香豆分给围着他的孩子们,一人一颗,孩子们
兴奋地望着他,不住地伸手索要。
25.BD
【解析】23.本题考查图文分析能力。第一空:根据后面的形容“附近有轨道交通 10 号线伊犁路站,多条
公交线路站点”以及结合图中程十发美术馆的的地理位置可知,概括为交通便利。第二空:从地图上分析,
程十发美术馆左边是民航上海医院,正前方是新虹桥中心花园,花园被上海市绿化管理局评为“上海市四
星级公园”,环境优美,结合题干“环境优美,临近”可以判断出是因为临近新虹桥中心花园。
24.本题考查看图文写文的能力。从图片分析,主要画面是一个穿着长衫老人,身边围着一群孩子,老人
弯着身子,左手端着一个碗,右手似乎在分派东西,孩子们昂着头挤在一起伸手向老人讨要。这幅画面的
内容让我们迅速联想到了鲁迅的一篇文章《孔乙己》,其中就有这样一个画面,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唯一
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有几回邻里的孩子听得笑声,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便每人给了一颗
茴香豆。
25.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得名的原因有误。“十发”是授课老师李仲乾为他取的字;C.成语运用有
误。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由此推及取名“十发”,
便有了自大的嫌疑;读音模糊,容易造成误会。陈寅恪的“恪”读“kè”,读 què会造成误解;故选 BD。
【参考例文】
另一种爱
爱是什么?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不经意的回眸……有人问:“爱来自哪里?”
我说:“爱来自长辈,爱来自老师,爱来自陌生人。”爱怎么会来自陌生人?陌生人跟我们毫无关系,他
们怎么可能给我们爱呢?
一次去上美术培训班,妈妈让我自己乘公交车上课。我匆匆忙忙背上书包,抓起两个面包就往外跑,
差点连拖鞋也忘记脱了。出了门,我一路飞奔来到公交站台,有一辆公交车迎面驶来,正是 541。我一个
箭步跳上了车,一摸口袋,一下子就愣了,公交卡没带,身上只有一元钱。我呆呆地站着,不知怎么办才
好?在我后面要刷卡付钱的人挨挨挤挤。这时司机叔叔发话了:“小朋友,你是不是没带钱,赶紧回家拿,
不要这样磨磨蹭蹭耽误大家的时间。”全车厢乘客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了我,顿时,我的脸红到了脖子根,
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要知道,如果回家拿交通卡上课肯定要迟到,可不去拿又该怎么办?望望全是陌
生人的车厢,我束手无策了。
正在我左右为难、六神无主的时候,一位漂亮的阿姨走了过来,帮我擦去眼泪,拍拍我的肩膀微笑地
说“小朋友,别着急,阿姨帮你付车钱。”她的声音是那么温柔,犹如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使我浑
身热乎乎的,我体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此时此刻我的心里翻江倒海,充满了激动与感
激。
快到站时,我便对那位阿姨说:“阿姨,你家住哪里?明天我将钱给您送去。”可阿姨怎么也不肯说
出她家的地址。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不必放
在心上。但你要记住,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阿姨与我素不相识,可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我知道,这是区别于父母之爱、
老师之爱、朋友之爱的另一种爱,这种爱同样是温暖的,同样是值得我永远铭记的!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那么,你是否感受过这类爱以外的爱的方式呢?”点明
了文题“另一种爱”的含义,是不同于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等之外的一种爱。即这
种爱不是来自于父母、老师与同学。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会感受到来自哪些人的关爱呢?我
们会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关爱。在公交车上,司机的一个急刹车,让你猝不及防就要摔倒,这时一只有力
的手拉住了你的倾斜的身子。你说声“谢谢”,那人笑笑,连说“没事,应该的,应该的。”放学路上,
突下大雨,没有停下的意思,你正要低头冲入雨幕中,一把伞塞到了你的手里,原来是学校的门卫大爷……
我们还会感受到来自自然的关爱。春天温暖的风,夏天凉爽的树阴,秋天高远的天空,冬天飘飞的雪花。
这些都让我们心情愉悦,感受到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与关爱。我们也会感受到知识的关爱。语文让我们善于
表达,数学让我们富于逻辑,英语让我们开阔眼界,物理和化学让我们能探究世界的真相……写作时,应
创作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自己感受到“另一种爱”的过程,抒发自己对“另一种爱”的独
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