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知北游》喟然感慨:“山林与!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于!”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纵情山水,凭借着一双慧
眼,在自然里汲取生命能量。在他们笔下,一切景语
皆是情语,一花,一草,一山,一水,无不充盈着作
者热烈而深沉的感情。
陶渊明《饮酒》(其五)道:“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
自然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无数文人文思泉
涌,留下千古佳篇呢?
自然与人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线条,人类在自
然中发现美,欣赏美,自然也在悄无声息地改造着人
类的精神世界。
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然对于人类的改造,主要体
现在对个人意识的促进、对心灵的净化与治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为何吸引陶弘景的是“人间仙境”呢?
需发掘
人间仙境是人人都能发现的吗?
不是
第一个发现人间仙境的是谁?
谢灵运
谢灵运为什么能发现人间仙境呢?
有才华、有个性
陶弘景从谢灵运身上继承而来的,不光是才华,
更是某种难以诉说的、玄妙的个人意识。而这种个人
意识的觉醒,正是催动中国文坛千年来异彩不断的内
在动力。
从整个人类发展历程来看,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
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端。从这个角度讲,
自然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看到“月色入户”,他“欣然起行”,为何对此时的苏
轼来讲,月光是如此的具有吸引呢?
首先月亮是美的,她的美是柔和的,和苏轼平和
冲淡的心境相合。
其次月亮是冷清的,孤独的。
月亮也是高傲的,冷眼看这人世沧桑。
月亮内在的孤独、高傲引起了苏轼的共鸣。对当
时的官场、文坛而言,苏轼不就是那颗挂在天边的月
亮吗?
苏轼看到月亮,仿佛看到了自己,美丽与孤独并
存的月亮,就是才华与抑郁并存的苏轼。所以苏轼欣
赏月亮的美,其实是对一身才华的自赏。同时,他也
从月亮在黑暗中从容自在的存在方式中,汲取力量,
因此他自侃为“闲人”,充满旷达与乐观。
苏轼的旷达不是浓烈的,外放的,他是从月亮中
获得的能量,所以他的旷达是阴性的,是内敛的,在
苏轼旷达的另一面,是清冷,是抑郁,是满腹才华无
人赏识的落寞。这种旷达就如夜里的月光,空明澄澈,
高贵惊艳,支撑着他笑傲命运里的种种逆境,这便是
苏轼在自然中获得的治愈力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
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
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这些景色都有一个什么特点?
吴均为什么如此强调景色之“净” 呢?
在吴均看来,纯净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通常形容官场,我们会用到一个词“乌烟瘴气”,
而吴均说这里“风烟俱净”,可见自然在吴均眼中,
是一个与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的官场截然相反的地方,
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好友能够远离官场,远离金钱名利,
在纯净美丽的自然中,净化心灵,重归赤子之心。
个人意识——创意——选题
治愈心灵——升华主题
净化心灵——升华主题
命题作文:藏在心里的风景
提示:
选材:什么样的风景?
主题:治愈了什么?
净化了什么?
自然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令人
惋惜的是,现代人生活在钢筋铁骨的城市之中,似乎与自然
渐行渐远。孱弱的四肢,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灵魂压抑的
呻吟,无不呼唤着我们重回自然。
亲爱的朋友,当你不堪承受生命之重时,请你到自然中,
去看一看一朵花的绽放,去听一听一只鸟儿的歌唱,在树林
里奔跑,去追逐风的脚步,让心中的负能量随着汗水流走,
在花的清香,鸟的歌声中重新汲取生命力量,再次发现生之
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