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课:《乡愁》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欣赏,读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 赏析意象,揣摩语句,体会诗歌手法。
3. 分析特点,感受诗歌的“三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 1928 年生于南京,台湾著名教授、诗人。余光中的前半生,遇
到两次战争。第一次是中日战争,还是中学生的他,无从选择,就是逃难。一路从南京、苏皖
边境、上海、香港、昆明到重庆。第二次是国共内战,一九四九年 22 岁的余光中决定来台湾。
没想到一走就是 20 多年,都没有机会回到大陆。幸好他离开大陆时,随手带去一张残缺的地
图,浓烈的乡愁常在地图上铺展。当时由于思乡心切,文思泉涌,短短二十分钟,他把二十多
年来对故土的深情眷念,化为一首感人至深的《乡愁》,这时他已 43 岁,人们称他为“乡愁
诗人”。2017 年 12 月 14 日,余光中病逝,享年九十岁。
二、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齐读课文,明确感情基调——深沉中略带哀伤(提示朗读时的速度缓慢,语调深沉。“愁”
是一种内心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余光中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形象可感的事物身上。梳理
意象。
学生朗读这些诗句(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客观事物,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
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它们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传递着作者的情思。(板书:意象)
第一节:作者忆起了小时候,这段回忆是遥远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应该读的平淡-些,
读出悠远的意味来。(板书:母子之情)
第二节:“一种相思”总有“两处闲愁”。结婚一年就分隔两地 ,读出淡淡的遗憾和哀愁。
想到即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共剪西窗烛”, 再话两地相思情,一种温馨和喜悦袭上心头。
朗读时应注意读出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板书:夫妻之爱)
第三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诗人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看
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这一节最后两句,外头,里头,看似只有
一墙之隔,却是生死距离。朗读时要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悲痛之情。(板书:丧母之哀)
【补充】作者写给母亲的诗《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
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 30 年/你都晓得,
我都记得。
第四节:“而现在” ,“而” 表转折,回忆到眼前,眼前的台湾是一座孤岛,不能与大
陆通信,更不能通航。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 ,
所以说是“浅浅的”。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由此
梳理每节诗中作者描述意象所用的修饰词——叠词,通过比较阅读得出:突出事物的小而轻,
用以反衬出情感的浓厚。
三、总结特点
【小结】全诗四个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
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一、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旷世才女林徽因的诗,善于捕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
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明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
力。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绿草如茵,河流清澈,百花争妍,飞鸟鸣啼。人间所有的
甜美、倩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四月天”来赞颂“爱”,才最真挚感人。
二、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第一节:爱如四月天一样光艳轻灵。
爱如人间的四月天,充满爱的“笑响”把春风都点亮了,爱的“笑响”也让春光变得光艳
轻灵,或者说,爱如四月的春风,让人感觉一亮;爱如四月的春光是那么光艳轻灵。这一节是
对爱的总体形象描述,从各个感官角度来描写,来体悟。爱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作者采用形象
化的诗意语言来表达。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一样柔和恬静。
为了表现爱的柔和恬静,作者选择了四月天中的“云烟”“星子”“细雨”三个优美的意
象来表现,“云烟”柔和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
在花前”的“细雨”,则是爱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写出爱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一样鲜妍庄严。
这一节进一步选择意象表达爱的特点与内涵。爱如四月的花,“轻”“娉婷”且“鲜妍”,
同时,爱又如“百花的冠冕”和天上的“月圆”,是那么的“庄严”与“天真”,写出了爱的
深刻与厚重,淳朴与大气。
第四节:爱如四月天一样柔嫩圣洁。
为了突出“爱”的“鲜嫩”,作者用“雪化后那片鹅黄”(花瓣)“初放芽的绿”(嫩叶)
作比,为了突出“爱”的圣洁,把爱比作“白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与期待之意。
第五节:爱如四月天一样呢喃缠绵。(总写,照应开头)
四月天的景,看,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有“燕在梁间呢喃”;感,有布满空间的
“暖”。诗人再也走不出这爱的空间,因为,这里有她的“希望”,这里有爱的缠绵。此处抒
情,与诗的第一节呼应,又道出赞颂爱的原因,真挚严谨,不留痕迹。
全诗从不同角度写“人间的四天”,正是为了全面表现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真如陆
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难怪她去世后,有人给她写的挽联是这样的:“一身
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三、拓展延伸,总结特点
林徽因是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文学家,本诗以优雅柔美的特色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1.美在错落有致(建筑美)
这首诗一共 5 个小节,每节三行,每行 10 个字左右。整体看诗歌匀称而和谐,给人一种
端庄之美,就像一座中式的建筑。而且每行都有标点,但又不是都在句子的最后,这是本诗与
其他诗歌最大的区别。也恰恰是这些句中的标点,停顿,跳跃,使得句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
感,譬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读者或许很是好奇为什么
“轻灵”不在第三行,而是在第二行的末尾,但也恰恰是这样的跳跃,仿佛西方建筑中的高低
错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浪漫而灵动。
还有长句和短句的合作,如第三节,第一句 9 个字分为了三个小句子,“鲜妍”一词与下
一行若有若无地相连,第二行的“你是”又与第三行的“天真,庄严”若有若无地相连,如此
形成了外形的整齐,内在的多变,又如同中国书法行书的连笔,前后勾连,彼此照应。
2.美在节奏鲜明(音乐美)。
首先是押韵,韵脚有“天、变、烟、前、妍、鲜、莲、燕”,押“an”韵,开口扁平,读
来让人感觉委婉缠绵,低沉柔和的语气中充满着甜蜜温暖的情调。
其次是语言的节奏。“云烟”“鲜妍”“新鲜”“白莲”,前呼后应,通过声音的高低、
强弱、长短等固定的习惯,传达出节奏感。
3.美在色彩斑斓(绘画美)
绘画美还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林徽因用她的五彩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四月
天的春景图:云烟星子细雨图、百花娉婷鲜妍图、水光浮动白莲图、燕子梁间呢喃图。
诗中出现“鹅黄”“新绿”“白莲”等表现色彩的词。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如“光艳”
“百花”“月圆”,注重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
白色是纯洁和安宁的象征,鹅黄是鲜嫩的新柳,寓意着孩子的新生,绿色则是希望和未来
的象征。这一切也让我们解读到林徽因初为人母的喜悦与满足,内心的充盈与丰满,对孩子寄
予着最美好的祝福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