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阅读课)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知识: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1)建立条件: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仍有比较迅速的发展。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④组织基础:兴中会建立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⑤革命形势:资产阶级发起收回利权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⑥时代要求: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2)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16字纲领)
第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废除清政府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政府,暗寓了反帝意愿。需要强调:“反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而非所有满族人;“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洲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第二,“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需要强调: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第三,“平均地权”,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需要强调:这种通过“核定地价”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来解决土地问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符合历史要求的。
二、关于三民主义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最高成就是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和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这个纲领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方面的历史任务。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具体含义是推翻清政府,并不反对所有满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要建立民族国家,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体现,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孙中山提出按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给国民以民权,让国民选举总统、选举议员和制订宪法,并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绘制蓝图。这种以铲除帝制,建立共和国为核心的民权主义,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愿望,也解决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体问题,从思想上武装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这个纲领的局限性是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具有很大的空想性。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称“旧三民主义”。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到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把它演变成为“新三民主义”,就更有进步意义了。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主要活动,虽然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同时期,两者的活动方式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但却表现出相同的政治倾向:都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两者之间既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从两者的一致性来看,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和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先后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进步斗争的主流。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立宪派对清政府由失望转为愤怒,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上趋于一致。立宪派领导的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在客观上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在事实上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装起义后,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了全国各地政权,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期间立宪派和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更反映出两派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
从两派分歧来看,维新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变法维新,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美法经验,实行三民主义,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围绕着创建怎样的政治体制、斗争手段、对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进一步宣传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高考回眸:
高考已考
1.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单选)
2.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同盟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依据。(多选)
3、中国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平均地权)。(问答)
例1中国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有( )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
C.革命形势有了重大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答案:ACD( 1997年 全国)
例2 中国同盟会被称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因为(多选)( )
A.以兴中会、华兴会和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联合为基础
B.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C.建立了从中央本部到各地支部的组织系统
D.推举产生了公认的革命领袖
答案:BCD(1998年 全国)
例3 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引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同盟会时期
C.中华革命党时期 D.兴中会时期
答案:B(1993年 上海)
例4 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是 ( )
A.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民族压迫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C.国民有言论、集会、著作自由 D.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向地主收买土地
答案:D( 1994年 上海)
例5 广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要发祥地,也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它 ( )
A.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要求 B.明确提出了民族、民主、反帝思想
C.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 D.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彻底的土地纲领
答案:C (2003年 广东文综)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根本条件是 ( ) C
A.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侵略 B.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较迅速发展 D.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D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从此展开了武装反清斗争
C.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3.同盟会成立之前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①华兴会②日知会③兴中会④光复会( )B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 D
A.反对外族入侵 B.复兴汉族统治
C.反对满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5.同盟会的国内支部最西设在( )A
A.重庆 B.成都 C.南宁 D.贵阳
6.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 ) C
A.驱逐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以下对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A
A.表达了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D.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制订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8.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C
A.使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成份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让步
9.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主张兴民权的不同之处是( )D
A.主张给人民一些基本的民主权利
B.主张给资产阶级以参与政权的权利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反对保留君主,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10.20世纪初期,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就其实质而言是( )C
A.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势力的论战
B.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延续
C.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D.资产阶级不同政治团体的学术交流
11.康有为认为“中国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之后,偷生不暇,何以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这表明他的政治态度是( )C
A.在革命后必然要整顿内治 B.革命不能使人明公理、破旧俗
C.中国不适合走革命的道路 D.中国人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
12.下列关子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表述,正确的是( )D
①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②都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③双方论战的焦点主要是政体问题 ④两者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 )D
A.它是同盟会成立后、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B.它是孙中山、黄兴领导的
C.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气概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14.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 )B
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15.孙中山和康有为政治活动的相同点有( )D
①力图挽救民族危机 ②某些活动的失败与袁世凯有关
③以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 ④对封建统治起了破坏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一)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建立民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摘自《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孙中山把上述同盟会4条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请概括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2)这4条纲领哪条为核心?为什么?
答案:(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创立民国”为核心。因为①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其他两条只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和补充。②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三、问答题:
17、中国同盟会建立的条件有哪些?为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同盟会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条件:①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②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③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
活动:①和保皇派进行论战: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②发动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
③领导保路运动:在荣县建立革命政权。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知识:
武昌起义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武昌起义之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惟有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武昌起义发生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袖都不在现场,没有统一领导;起义发生在清政府统治的华中地区中心——武汉。起义前夕,清政府调集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的局面,遂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但武昌起义的成功决非偶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发动武装起义,使清朝封建统治动摇,并造就了新军革命党人的自主精神;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武昌起义的枪声惊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更加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部分立宪党人转向革命也是各省纷纷独立的原因之一,也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高考回眸:
高考已考
1.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和原因、清政府的“预备仿行立宪”、武昌起义的具体组织和发动团体、武昌起义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单选)
2.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结果。(多选)
例1 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皇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 )
A.兴中会、华兴会 B.华兴会、文学社
C.文学社、共进会 D.共进会、兴中会
答案:C (2002年 上海)
例2 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答案:C (1996年 全国)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是( )B
A.起义军占领武昌城 B.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C.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 D.起义军占领湖北省
2.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B
A.当地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B.当地革命党人的长期准备
C.当地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D.当地新军入川镇压革命
3.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主观原因主要是( )C
A.起义者准备不充分 B.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成熟
C.革命党人认识错误 D.黎元洪的“资望”较高
4.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D
A.完全由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权的政府
B.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C.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D.以立宪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5.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宣布“严守中立”的主要意图是( )C
A.麻痹中国人民,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争取时间以聚集兵力,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C.扶植袁世凯作为其新代理人以阻止中国革命
D.对清政府镇压中国革命给予暗中支持
6.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主要原因是( )C
A.控制北洋新军 B.立宪派的支持 C.帝国主义的扶植 D.革命党人妥协
7.我国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一段时期,多次出现地方政权宣布“独立”,其基本含义是( ) A
A.脱离中央政府 B.谋求地方自治 C.反对民族压迫 D.建立割据政权
8.1911年底,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 )D
A.缺乏有威望的革命领袖 B.帝国主义破坏革命
C.清政府起用袁世凯 D.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控制了地方政权
9.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10.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C
A.中国政党政治建立起来 B.民国初年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趋势
C.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中华民国是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02年以前,武汉地区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只有八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间,先后开办的工厂共三十三家……
材料2:“庚子以后,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下。”……物价日益上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材料3:(湖北革命党人)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许多革命党人投身新军,积极活动,……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纲》(下册)
请回答:有学者认为:1911年武昌首义,决不是偶然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正确。首先,在辛亥革命前几年间武汉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较快,为起义的发动提供了阶级基础。其次,武汉地区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为起义的发动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三,革命党人深入新军,进行了比较深入扎实的工作,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量。
三、问答题:
12.结合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政治格局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关系的特点,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辛亥革命前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已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资本主义不能顺利和独立的向前发展,清朝政府实际上已成为帮助帝国主义绞杀中国新兴工业的工具。这种政治格局下的生产关系已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打破旧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反映到政治领域则表现为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竭力要求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维持现状;而中国人民大众则积极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改变现状,开辟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前中国政治格局所维系的旧的生产关系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知识:
一、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他们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就给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提供了便利条件。
(2)袁世凯为达到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目的,除了同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外,还动用反革命两手策略,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
(3)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其力量强大,又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
(4)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压迫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2)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3)同盟会软弱无力。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4)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未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
①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②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派系复杂。
③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会党、新军,不注意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
④武昌起义成功后拱手把湖北军政府的大权交给旧军官黎元洪和立宪党人。
⑤在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从而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⑥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压力下,同意停战议和。
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⑧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下,在袁世凯的欺骗下,革命党人被迫妥协退让,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戊戌变法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基础的。百日维新中提出的经济措施,如裁军练兵、修筑铁路、举办邮政等,也是洋务派的主张。但从政治思想上维新派对洋务派持批判态度。关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维新派与革命派在19世纪90年代几乎是“同时并起”,在主流方面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继续维持清朝统治;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旨在推翻清政府。康有为反对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社会变革,并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各阶级进行探索的历史脉络。
五、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走上近代化的前提。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辛亥革命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努力探索一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亡道路。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近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
高考回眸:
高考已考
1.武昌起义后列强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的决定因素、辛亥革命后列强积极扶袁的原因、中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中国历史上规定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第一个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重要贡献、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单选)
2.袁世凯重掌清朝实权的原因。(多选)
3.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问答)
例1 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答案:C (1997年 全国)
例2 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已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答案:D (2000年 全国)
例3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答案:B (2000年 春季)
例4 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 (1998年 全国)
例5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全体国民
答案:D (2003年 天津)
例6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 )
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
C.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
D.领导了北伐战争
答案:B (2003年 江苏 )
例7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答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政体。建立了共和政体。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出现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2003年 江苏)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从事的活动有( )A
A.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 B.派军队镇压革命军
C.炮击武昌城驱散革命军 D.出售武器给清政府
2.1911年,袁世凯就任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表明( )D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北洋军阀的统治确立
C.南北议和取得了重大成果 D.满洲贵族丧失了统治地位
3.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的标志是( )B
A.选出临时大总统 B.孙中山宣誓就职
C.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D.成立临时参议院
4.孙中山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是因为①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而建立②革命派在政权中占多数③政府颁布了反封建的法令措施④政府不向帝国主义妥协( )D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5.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对经济方面规定:“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B
A.推翻清政府 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平均地权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南京政府希望同帝国主义维持“邻谊之笃”和“提携亲爱”,从本质上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C
A.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 B.承认帝国主义既得利益
C.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D.不愿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7.帝国主义国家始终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出发点是( )D
A.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B.临时政府不承认列强在华特权
C.临时政府存在不会长久 D.反对中国成为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8.《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 A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9.下列哪项不属于《临时约法》的内容( )C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民主权利
C.临时大总统必须在南京就职 D.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10.武昌起义后至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期间,立宪派所起的作用有( )A
①宣传了民主共和观念 ②壮大了革命声势
③分化了革命力量 ④促使革命党人妥协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标志是( ) C
A.清帝退位 B.孙中山辞职
C.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D.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12.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废除了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1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说明资产阶级的活动由改良转到革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D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
C.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D.清政府自身改革的失败
14.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 )A
A.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 B.全面改造了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C.阻止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D.建立起新型的政治经济制度
15.辛亥革命的最后失败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不包括( )C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
B.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C.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D.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16.国民大革命和辛亥革命有其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C
A.指导思想方面 B.领导力量方面 C.革命任务方面 D.革命结局方面
1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B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依据是( )C
A.产生了公认的领袖 B.建立了统一的政党
C.提出了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D.开展了武装斗争
19.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民主政治却没有实现。主要原因是( )A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三民主义有明显缺陷
20.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重要一步是( )C
A.光绪帝主持的“百日维新” B.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D.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
——《张謇致袁世凯密电》
材料2: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
——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
材料3: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华革命纪事》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武昌起义后各派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影响。
(要求:表述成文,限180字以内)
答案:武昌起义后,各地纷起响应,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支持袁世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袁世凯;袁世凯利诱清帝退位,许下优厚的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出其软弱妥协性。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二、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政府亦承担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照旧尊重之……。”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二 本大总统深以履行条约,遵守成例,与友邦敦睦为惟一之基础,所有前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以前政府与外国公司人民所订之正当契约亦当恪守……。(外国人)已享有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
——摘自《大总统宣言》1913年10月
材料三 列强只与北京政府打交道而在废除条约体系方面却几乎无所作为。孙中山于1923年提出允许他在广州政府使用当地海关盈余款项的要求被断然拒绝,列强在广州集结海军舰只以防孙夺取海关。
——费正清等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四 反革命恶势力所以存在,实由帝国主义卵翼之使然。要求从(重)新审订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等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国民经济及一切生产力方得充分发展。
——摘自《孙中山选集》
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比较孙中山和袁世凯对中外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袁世凯持此态度是出于什么目的?
(3)孙中山为什么要持此种态度?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孙中山采取这种态度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
(4)孙中山后来对帝国主义和不平等条约有什么新认识?他对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答案:(1)相似之处:都表示承认中外不平等条约和外国的各种特权。
不同之处:①孙中山:仅表示暂不更改已有的条约和特权。②袁世凯:以谄媚的态度讨好帝国主义。
(2)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以确保自己的统治,进而复辟帝制。
(3)①希望帝国主义不干涉中国革命。②未达目的。帝国主义敌视孙中山的革命势力,截留海关税收以便从经济上扼杀革命。
(4)①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反动势力的后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②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的各项特权。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今民族民权主义已达到,惟民生主义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富人虽富,不能使以富害贫人,……吾国资本家尚无,然不可预为富人劝告,预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
——摘自《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1912年8月25日)
材料二 “吾党第一次革命,国体与政体变更后即以巩固共和实行民生主义为己任。”
——摘自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三 “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可以不变。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是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是前清造的恶果,现在清王室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
——摘自孙中山《修改章程之说明》 1920年11月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未解决的相同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未解决?
(2)材料二中的“吾国资本家尚无”的说法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3)材料二和材料一比较,孙中山在认识上有何进步?
(4)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相比较,孙中山在认识上又有何进步?
答案:(1)民族主义。因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政府就完成了民族革命任务。
(2)不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本身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3)材料一:放弃民权,只提倡民生主义。材料二:实行民权、民生主义为己任。
(4)认识到以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民族革命任务还未完成。
三、问答题:
24.关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让位导致辛亥革命失败;一种看法是不能仅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分析,还应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条件来评判,其实,让位是正确的、明智的,应予以肯定。请按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答案:(1)同意第一种看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政治斗争的软弱和妥协;革命党人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的幻想,害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又不敢发动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只望尽快结束革命,稳定秩序。脱离了广大的工农群众。地方政权基本为立宪派、旧官僚所控制,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没有统一的坚强的领导组织和核心。内外压力大,又不敢发动广大群众反击,因而孤立无援,只有步步退却,最终让位。
(2)同意第二种看法。当时国际国内具体情况:帝国主义胁迫,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党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组织日趋涣散;南北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临时政府财政枯竭,无法武装北伐消灭政府残余;为避免中国内战继续,列强武装干涉,并促使清帝早日退位,决心与袁谈判。这在当时形势下应该说是正确的、明智的。这充分表现出孙中山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原则性与革命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应予以肯定。
25.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向近代化的进程,结果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客观上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产,革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不可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1901年清政府开始的“新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了普遍反抗,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群众基础;“预备立宪”暴露了清政府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实质,不仅使立宪派失望分化,汉族地主官僚也更加离心。因而事实上不存在通过清政府的改良实现近代化的可能。辛亥革命是当时各阶级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非“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产物。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近代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勾结的产物。它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必然结果。
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而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颠倒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26.在近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等国家机构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请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它的主要贡献。
答案:①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它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到了致命的一击,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从此开始。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和措施,有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期间,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在我国法制建设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④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只存在三个月,但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范例。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激励着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帝制复辟行径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单元小结:高考导析
近十年来,本单元知识点多次在高考中考查,涉及的题型以单项选择居多,还有多项选择、填空和问答题。其中问答题均为包括单元知识的综合性题目,从未出现单独考查本单元的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空缺。今后高考题重点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与教训等。
2.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复习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与教训等。
复习时,应以理清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为重点,应通过对20世纪中国社会基本特点的概括分析,认识民主革命是此时的历史潮流。另外,还应通过对同盟会的理解,以及武昌起义后国内外各种势力的不同反应等问题的分析,全面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斗争、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势力的反动等几个方面逐条整理,并注意相互之间联系,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3.阶段特征
20世纪初,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此时期,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运动的失败和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团体纷纷建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进一步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能够挽救其统治危机。保路运动,给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华势力的强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