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课《河中石兽》知识梳理—2020-2021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
下册
(一)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且。
2.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4.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今义:对,正确。
5.盖石性坚重
古义:句首语气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6.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7.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二)一词多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形成)
2.僧募金重修(重新)
乃石性坚重(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河水)
(四)成语积累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
课后习题解答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
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
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本文,并不适用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
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
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解释下列句中标蓝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标蓝字(意思保持
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一老河兵闻之……
1.追根究底;学究天人。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纪昀(yún),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主持
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课文内容概括
清代纪昀的笔记小说《河中石兽》,通过写人们推测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的故事,告诉我
们一个道理: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参考译文
沧州城南有一座寺院靠近河岸,佛寺外门朽烂倾覆于河中,门前两座石兽也一并沉没于河中。
经过了十多年,寺僧募集资金重新修整(寺院),在河中寻找那两座石兽,到终了也没找到,
还以为石兽顺着水流(被冲)到了下游。(寺僧)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几里水
路也不见石兽的踪迹。
有一个教书先生在寺中设馆教书,听闻此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会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卷冲走呢?石头本性坚实厚重,沙土本性松软轻浮,
(石兽)埋没于沙中,会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道寻找石兽,不正是背道而驰吗?”大家很
信服,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说法。
一个巡护河道的老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只要是有石头落入河中,就应当到上游的地方去
寻找它。因为石头本性坚实厚重,沙土本性松软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而河水冲击石头所
形成的反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土,从而形成凹陷的坑洞。(坑洞)不
断被冲刷,便不断变深,发展到石头下方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逆着水势翻滚到坑洞中。
像这样再经过第二轮水流冲击成洞,石头又会第二次翻滚入坑。(石头)翻滚个不停,于是
就反而逆着水流滚到上游的位置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是背道而驰;到河床底下去寻
石头,不更是背道而驰吗?”(寺僧)按照他说的方法去寻找,果然在河上游几里外的地方
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道理,而不明白其中另一方面道
理的情况也太多了,怎么能仅依据某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课文结构图